序
我是個西醫師,擁有預防醫學博士學位,並且在大學裡教學。我最擅長的研究項目是練氣,以及其和穴道在臨床上治療的應用。在中醫學、氣與氣功方面,我的老師是梅自強醫師。梅先生世代醫家,祖先曾為清朝御醫。梅先生本身是道學前輩,武當派武學高手,深諳道家醫術。因仁心仁術,雖隱身市井卻聲名遠播,求醫者絡繹不絕。當年我因身患重疾,中、西醫治療無效,經有心人指點而前往求醫。梅先生不但治癒我的痼疾,還親自教授我氣功及醫術,並且鼓勵我轉行改讀醫學,以懸壺濟世及研究中國傳統醫學為志業。我一方面循序完成正統西醫學教育及執行臨床醫療實務,另一方面則在梅先生的指導下,修身練氣、導引養生、學習氣功穴壓臨床診治的方法,以及進行相關的研究,竟已逾二十餘載,成為我人生重要的第二事業。
我原本是在台外商銀行財經授信的高級主管,專業的訓練讓我本能地事事存疑、時時求證、注意效益、評估成本。在閱讀醫學文獻書籍及執行醫療時,也常以相同的理念,去追根究底,尋找科學根據,這也是我為自己所定的行醫終極目標。西醫學科的醫療知識,都是經過科學化的學問,而中國傳統醫學,常礙於中醫學典籍的精簡深奧,常以玄學描述人體的生理機制,無法以現代西醫學來解釋。為此,我經常在教學或以氣功穴道為患者治病時去思考:中、西醫學是如何來解釋其生理、病理的現象,以及人體對治療運作的機轉這些問題。所以研讀中醫學典籍,和進行氣功穴壓臨床實證醫學研究,包括疾病篩檢、治療方法、治療效益等,幾乎成為我近十年來的主要工作。多篇相關的研究結果也以論文的方式,發表在中外著名的醫學期刊,深深得到中外學術界的肯定。
為了想明瞭中國傳統醫療理論,如何運用在人體生理上的機轉,只有向中國醫學典籍中去鑽研。中國醫學的至上典籍,以《黃帝內經》和《難經》為最。《黃帝內經》就是以當時的哲學思想,有系統的闡述人體與宇宙天象的關係、人體生理結構的原理、疾病的病理、病因,以及生理病變的診斷治療的原則,至今數千年來仍舊是中國醫學理論的磐石。而《難經》是擷取《黃帝內經》中重要的醫理,歸結重點加以闡釋,成為後世中醫學家所遵從的醫學準則。
可惜這兩本書文辭十分扼要深奧,而且是以古時的醫學語言所書寫,今人不易明瞭。另一方面,由於現代西醫學是世界通用的主流醫學,有關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治療甚至是病歷記錄,或是醫師與醫師之間、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都是以現代西醫學的術語來表達,若能夠用現代西醫學的術語去解釋《黃帝內經》及《難經》,則更能了解其中的現代意義。《黃帝內經》共有《素問》、《靈樞》兩部,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而《難經》則較為簡潔,在中國醫學上又具有主導性的價值,遂成為我們再三研讀,仔細推敲的首選醫書。在閱讀《難經》時,首先遇到的困難是一些特殊的名詞,即使經過了數次讀書會的研討,參考了許多古今中醫學家的論述,所能得到的仍然是有限,且見解分歧的結論。
中醫學中重要的理論之一是《氣血論》,認為氣與血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兩大元素,兩者共存互為相變轉化,使人體生長成熟、更新修補,以及生殖繁衍,尤其以氣的作用為甚。《難經》認為:「三焦」、「心主別脈」和「命門」均與氣有關,是人體五臟六腑的根源,牽繫著人體氣血的運行,以及保健養生的奧秘;這不就正好是我專研的領域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嗎?因此,「三焦」、「心主別脈」及「命門」遂成為研究的首要焦點。首先,自書籍及文獻中多方搜尋,卻未發現歷代醫學家對此三個名詞,有比《難經》更為詳細深入的論述;甚至各家對於它們所代表的器官、位置、功能和作用也說法不一,難定其是。由於《難經》在中國醫學上有崇高和主導地位,且影響數千年來中醫學的研究、發展以及醫療診治的應用,其特殊的價值令我們決心去探究「三焦」、「心主別脈」和「命門」在現代西醫生理學上意義,包括其所代表的器官、位置、功能和作用。
《難經》說「三焦」是原氣的別使,是承續先天的生命,並與後天的命門息息相關;是所有臟腑經脈的根本,在人體經脈中屬於表部的陽經,與屬於?部的「心主別脈」是互為表?。而「三焦」又包括了「上焦」、「中焦」和「下焦」組成了「三焦經」,在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中,是屬於「三焦經」,並與「心包經」是互為表?的臟腑。《難經》又說「心主別脈」和十二經脈中的「心」是合而成為一經,那麼「心主別脈」是不是就是「心包經」了呢?這樣錯綜複雜,交互相聯的關係令人困惑,卻又勾起無限的興趣,想去追根究底探索真正答案的企圖越來越強烈。什麼是「上焦」?什麼是「中焦」?又什麼是「下焦」?它們如何形成三焦構成「三焦經」?「心主別脈」又是誰?如何一方面可以和十二經脈中的「心」合而成為一經?又如何能在另一方面可以和「三焦經」互為表??「心包經」又是誰?和「心主別脈」的關係又如何?這樣的問題縈迴腦中,有不解不快的壓迫。遂以《難經》和其他中醫典籍對「三焦」、「心主別脈」和「命門」的闡釋為圖驥,自現代西醫生理學中所有人體的器官中,去尋覓它們的蹤影。
在努力不懈的搜尋探索中,我們果然在現代西醫生理學中找到了相當於《難經》中所謂的「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經」、「心包經」、「心主別脈」和「命門」的器官,明白了《難經》所諄諄闡釋三焦、心主別脈、六淫、右命門及的腎間動氣的真意,了解它們果然是掌握了人體臟腑經脈的根本,更是保健養生的關鍵機制,成為我們所要建立的「練氣與氣功保健養生」生理機制作用的假說。
在我國流傳有許多練氣與氣功保健養生的功法,但是不管是《黃帝內經》、《難經》或其他中醫學典籍,都沒有提及練氣與氣功致保健養生的人體生理機制;當然在現代西醫學中也沒有這樣的發現。原來,這些功法的終極目的,就是要令身體到達至一個足以產生變化的狀態,經過三焦、心主別脈及命門的生理作用,讓身體得以更年輕、強壯或活得更長久。因此,特地將曲折的搜尋過程以及結果書寫出來,給予有志研究者作為參考。
中國傳統醫學照顧了數千年來中國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應用在養生保健醫學方面的知識經驗,更是為近幾十年來所謂「輔助性替代醫療」的重心,為世界衛生組織所重視,並且鼓吹推廣為重要研究的領域之一。其中練氣養生如:呼吸吐納、太極氣功,針灸穴壓,非但是我國數千年以來有關養生、保健、醫療的良方,近年來則更經過實證醫學的研究,證明其具有實際的臨床效益。但是,只證明其具有臨床上的醫療效益,而不知道其醫學生理學上的機制,仍舊是有所遺憾,唯有將其在醫學上的理論基礎給予闡明,才能廣泛地將之利用到人體臨床醫療保健上,促進大眾健康,嘉惠人類。
這本書若由具有中、西醫學知識背景,或者是對於人體生理結構有相當認識的人士們來看,相信是很容易了解的。不過對於自身健康有興趣,而且很想了解人體生理運作的人們,也可以從中間擷取一些有用的訊息,作為未來研讀中、西醫學的助力,或者是當作自身保健養生的參考。
不管是中醫學還是西醫學,其對象就是人體,所涉及的範圍廣泛精深、奧妙似海,仍然有許多醫學家和科學家在多方面繼續的研究中,將來還有更多更新的發現。我們會將此探索發現結果公開付梓,一方面作為拋磚引玉之用,希望有興趣的人士繼續共同研究;另一方面,則更鞭策自己繼續努力,希望能將自己逾二十餘載以氣與氣功在臨床醫療保健上的實務經驗,書寫出來供大家參考。期待各界碩學先進,給予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