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極為暢銷的教科用書,針對團體動力提出廣泛的整合式縱覽;它蒐羅重要參考文獻,文字通曉流暢,著重體驗導向式學習路線。這本教科書把團體動力理論與研究結果引介給讀者;它不但鋪陳提昇團體效能的必備知識,還協助建構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所必備的技巧。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Joining Together不只是教科書,它還刻畫出,知識與技巧的精煉何以能為每一個個體創造出選擇、機會與成就。即使讀者群來自於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這本書仍能聚焦在所有團體實際發生的獨特動力之上。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的圖書 |
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 作者:David W. Johnson、Frank P. Johnson / 譯者:任凱 出版社:學富文化 出版日期:2005-05-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670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這本極為暢銷的教科用書,針對團體動力提出廣泛的整合式縱覽;它蒐羅重要參考文獻,文字通曉流暢,著重體驗導向式學習路線。這本教科書把團體動力理論與研究結果引介給讀者;它不但鋪陳提昇團體效能的必備知識,還協助建構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所必備的技巧。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Joining Together不只是教科書,它還刻畫出,知識與技巧的精煉何以能為每一個個體創造出選擇、機會與成就。即使讀者群來自於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這本書仍能聚焦在所有團體實際發生的獨特動力之上。
作者序 iii
第一章 團體動力 1
本章基本概念 3
團體動力與我 3
團體的重要性 5
如何打造效能團體 10
何謂團體? 15
團體的本質 19
團體的層面 23
打造具有生產力的團體 23
團體結構 25
團體發展的歷程 32
團體動力學的領域 39
勒溫與團體動力學 46
本書性質與使用方法 49
你的技巧程度 52
摘要 52
第二章 體驗導向式學習 54
本章基本概念 55
步驟式學習 55
行動理論 57
藉由體驗導向式學習精益求精 59
學習團體技巧 64
體驗導向式學習與學習動機 68
角色扮演 69
學習當一名參與者兼觀察員 71
進行技巧培訓活動 76
體驗導向式學習的倫理議題 81
摘要 84
第三章 團體目標、社會互依性與信任感86
本章基本概念 87
前言 87
何謂目標? 88
以目標為起點 91
目標的清晰度 93
操作型目標 93
團體目標與抱負水準 95
處理隱藏議題 96
協助團體設定有效的目標 98
團體目標與成員之間的社會互依性 99
社會互依性的結果 108
三種結果的相互關係 122
中介變項:合作的基本元素 124
合作的演化 132
目標結構與團體成員間的利益分配 134
社會互依性與真實世界 138
發展與維繫信任感 139
摘要 151
第四章 溝通 154
本章基本概念 155
簡介與定義 155
團體溝通 156
團體環境 160
傳訊與收訊 161
問題解決團體內部的溝通 165
互動分析 166
權威階層中的溝通模式 168
溝通模式與溝通網絡 172
團體溝通效能的影響因素 174
合作與競爭對溝通的影響 175
場地因素對溝通的影響 177
座位安排 177
幽默 178
進行調查 179
摘要 179
第五章 領導 182
本章基本概念 183
何謂領導? 183
領導特質論 185
領導風格 192
領導影響論 196
領導角色職位論 198
領導情境論 199
組織領導 210
如果你不想做領導者又該當如何? 218
摘要 218
第六章 權力 220
本章基本概念 221
前言 221
何謂權力? 224
動態互依權力觀 227
活化權力以達成目標 233
特質因素權力觀 236
權力的基礎 240
社會影響力的衝突模型 246
權力與問題解決 246
權力不均 247
團體規範:間接權力 258
團體心志 264
摘要 269
第七章 決策 272
本章基本概念 273
做出有效決策 273
個人決策相對於團體決策 276
決策方式 291
增益團體決策的因素 303
妨礙團體決策的因素 303
決策途徑 318
周詳縝密的決策 320
建立決策理論的難題 332
摘要 333
第八章 爭論與創造力 334
本章基本概念 335
爭論與決策 335
迴避爭論 341
爭論的結果 345
爭論的過程 351
決定爭論建設性的狀況 356
安排學術爭論 360
建設性爭論的原則 362
在民主體制中做一個公民 364
創造力 367
發展創造力與激勵創意 369
開放的信念系統相對於封閉的信念系統 372
腦力激盪 374
章末寄語 376
第九章 利益衝突的處置 378
本章基本概念 379
正向衝突團體 379
利益衝突的本質 380
衝突可以是破壞性或建設性的 382
衝突策略:你像哪種動物? 385
控制衝突的發生 390
協商的本質 391
兩種協商類型 396
整合性協商步驟 401
再接再厲 430
真心實意做協商 430
拒絕技巧:這個議題無從協商 431
群際衝突 432
第三方調停 454
摘要 456
第十章 重視多樣性 458
本章基本概念 459
前言 459
多樣性 461
掌握多樣性的重要性 463
多樣性的價值 465
與形形色色同儕互動的障礙 473
讓成員間的多樣性變成優勢 487
摘要 495
第十一章 學習與討論團體 498
本章基本概念 499
合作學習的本質 499
正式的合作學習:做「身邊的嚮導」 505
教學前的決定教學前的決定 507
建構工作與合作架構 516
監控與介入 520
評量學習成效和處理互動狀況 523
非正式合作學習團體 525
運用非正式合作學習 527
基礎團體的性質 529
三種目標架構的整合運用 534
合作學校 536
摘要 539
第十二章 成長與諮商團體 542
本章基本概念 543
前言 543
治療性團體的類型 544
團體經驗獨一無二的力量 553
坦露情緒的重要性 560
帶領成長團體 563
概念架構、感受與直覺 571
催化員的培訓 572
成長團體與成員的焦慮 574
成長與治療團體的代價 574
比較效能 575
摘要 575
第十三章 團隊發展與團隊經營 578
本章基本概念 579
前言 579
團隊是什麼? 580
團隊的類型 583
組織脈絡 587
打造生產力團隊 590
團隊效能的研究 593
組成、建構與護持團隊 595
團隊在訓練方案中的應用 602
團隊營造 603
評估工作品質 604
全面品質管理 614
處置團隊中的問題行為 618
摘要 621
後記 624
打造效能團體的準則 625
學習團體技巧 628
參考書目 629
索引 657
作者序
我們兩位作者對於團體知之甚詳。我們是在同一個團體中長大成人的。我們家共有七個兄弟姐妹;法蘭克是長子,大衛正好排行居中,兩人相隔五歲。孩提時代,法蘭克很會作威作福,死都不肯相信大衛不需要整理自己的房間;但是,我們兄弟倆的關係還是延續下來了。這七個小鬼頭會爭奪多出來的那塊披薩;搶著坐汽車窗邊的座位;爭論誰來決定要玩哪種遊戲;爭辯誰該掃地,誰該擦地板;還要為睡覺時是否關燈吵架。就在這層出不窮的「戰事」中,我們互相提攜,弄懂了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為何物。
家庭並非是唯一的團體場景。在所有的組織與社會體系裡,在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的各個階層、各種行業中,團體都是做好事情的關鍵場景。團體動力知能的需求,以及身為小團體一份子所需具備的技巧,其當前的重要性遠高於昔日。我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要使讀者:(1)了解讓團體有效運作所必須具備的理論與研究結果;(2)在實際場景中應用所習得的技巧。在團體中工作的專業端賴知行合一。然而,這本書除了回顧現有的小團體知識,以及提供技巧的培訓之外,還將理論與實務融為一體,並在小團體動力的學習上採取體驗導向(experiential approach)路線。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只要(1)擁有團體動力的知識,(2)擅長在實際場合中運用此項知識的技巧,那麼,抉擇、機運與成功就會相繼到來。
在我們的理解中,團體運作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每當學者專家有了新的領悟,修改了團體行為的理論架構,推動了新的研究方向,團體動力的知識就不斷有所修正與更新,以致這門學問不斷獲致重大進展。作者自1975年初次刊行本書以來,團體動力學就歷經了許多變革。其間,有些理論已經被推翻,其他理論則是做了修正,或者被納入新的概念架構之中。這本書以更新的觀點來審視團體動力知識,反映出理論與研究上的最新發展。雖然讀者群的屬性非常多樣化,這本書的論述焦點,仍然放在幾乎每一種團體都可以找到的獨特動力之上,各行各業的實例也都一一援引。由於本書是團體動力學的入門用書,因此,作者在呈現理論與研究結果時,採取了博採眾議的均衡立場。
作者在此向許多友人致謝,感謝他們在撰寫及排版上所提供的協助。社會心理學家影響了我們的理論化過程,而一些同事則與我們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實驗室訓練方案,這都讓我倆受惠良多。書中引用的演練活動盡可能列明出處,其中一部分演練活動由於使用廣泛,已經無法追查到原設計者的身分。如果有所疏漏,作者謹在此致歉。最後特地要感謝我倆的妻子Linda Mulholland Johnson和Jane Miley Johnson,她們對這本書的撰寫與刊行支持不遺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