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與高油價時代,若持續下去該怎麼辦?通用(GM)被擊垮,供應鏈也解散了嗎?DRAM產業要不要救?ECFA是賣台還是救台?台灣是否應逐漸由「出口導向」,稍稍轉為「內需導向」?國家的退卻,地理的終結,主權的消亡,全球化趨勢中,國家與市場的關係,今天正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本書直接或間接提供了經濟巨變之中,上述幾則當紅議題的基本答案!
本書從國家競爭力的觀點,考量全球化之下全球各國互相依賴之效應,選取6項足以代表「全球化」的指標,對選樣的主要國家整體服務業與重要服務業次產業之競爭優勢,進行探討。有別於以往研究文獻中,針對「國家競爭力」之意涵,常常以「出口型的顯示性比較利益」為代表,本書在學者研究文獻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一新創的衡量國家競爭力的指標(包含服務業與製造業)─「內需型的顯示性比較利益」,而研究中6項代表世界各主要國家全球化程度之指標,也全面性的考量了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進出口依存程度。
本書特色
(編輯小語)
本書書名主標題為「一個宇宙的距離」,出自大衛.蘭森(David Ransom)的著作《公平貿易》,描述一位世代居住在非洲西部迦納,以種植可可豆維生的農民阿薩摩亞(Asamoah),得悉在跨國公司強勢運作之下,從他那塊八畝大小的可可田地向外望去,可可這一種再簡單不過的豆類植物的生產鏈(或是價值鏈)的那一頭,竟然是那麼地遙遠!而龐大的跨國企業掌握策略優勢以獲取高額盈收的商業行為,與那些只為求得一家人生活溫飽而不斷工作、奮鬥,一心僅僅渴望著能有較為合理的收購價格的西非農夫如阿薩摩亞之間,距離何止是一個宇宙而已!
前述這麼不公平的全球化貿易實況,此刻正在全球各洲、各國真實地上演著,除了反映在「迦納農夫阿薩摩亞」與「英國巧克力製造公司總裁」,二個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品質之上,當然也反映在迦納與英國的國家競爭力之上,包括其製造業國家競爭力與服務業國家競爭力。
值此知識經濟時代,本書以篩選、萃取過的較為嚴謹的知識與方法,試圖:1. 幫助讀者瞭解這麼大的「一個宇宙的距離」,並且2. 認識「為什麼在全球化之下會有這麼大的差距」,甚至於3. 「得有機會在實質上縮短這麼一個遙遠的距離」。
作者簡介
羅旭華
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博士候選人。
曾任職新竹商銀(渣打銀行)、花旗銀行、亞太銀行(復華金控)、荷蘭銀行與美國銀行,現任金鼎證券集團策略長。
著有《理財宏觀》(商周,2004)、《原鄉活泉攝影集》(海峽文化,2007)、《霧裡梧桐》(葡萄樹,2008)。中英文期刊論文散見《台灣金融財務季刊》、《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經濟前瞻》、《證券暨期貨發展季刊》、《銀行家》、《國際投資月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Finance and Management Strategy》等,以及國內外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