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有兩種不同顏色封面,內容完全相同,森林綠與水泥灰,同時上市。(隨機出貨) ※
這些
隱身於巷弄間五金行、雜貨店各個角落
任由老闆恣意堆疊的日常生活用品
沒有耀眼奪目的品牌加持
也非知名設計師的得意傑作
但
經過日復一日時間的淬鍊
人們使用經驗上的悠久累積
幻化成現在這般
純粹美好的形狀
作者簡介:
版語空間 itis edition
There Is No Place
Just Like This Place
Anywhere Near This Place
So This Must Be The Place
一對迷戀老設計的放空二人組,
一個販售老書籍與印刷製品的小地方,
一年三次不定期舉辦展覽的簡單空間。
設計、建築、攝影、藝術、繪本、生活用品,靜候青睞,
品味這些「有點年紀的老傢伙」獨特又美好的蘊涵。
WEB∣http://www.itisedition.com/
E-mail∣http://itisedition.blogspot.com/
台北市信義區嘉興街293-1號
章節試閱
Q1:如何尋找物件?
A1:
很多物件都是在散步時,
或日常生活中無意發現的。
展覽中的鐵製油條桶,
就是去買早餐時,向師傅詢得的意外收穫。
只要有心,你的眼睛自然就會睜開,
自動搜尋到美的物件。
Q2:怎麼挑選?
A3:
就像買衣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
每個人因為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不同,
對「美」會有不同的看法。
可能是物件單純的顏色吸引我們,
也或許是它的材質,
甚至是握在手中,那恰到好處的手感,
都可能是我們挑選的原因。
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出獨屬自己美的邏輯。
Q3:尋找中的趣事?
A3:
一、
有一段時間,我似乎像是給下了蠱般,
每天午餐都會到街坊新開的自助式便當店報到。
吃完要丟棄的便當紙盒,累積起來相當驚人,
所以想帶家裡的容器盛裝回家。
但是,用一般盒子裝的菜,
堆疊在一起,看起來不是很可口,
於是常心想「不知道市面上有沒有賣那種『內部像餐盤一樣分隔,但是也附有蓋子』的便當盒?」
某天,去雜貨店買菜瓜布,
沒想到,竟然看到心中夢寐以求的「那種便當盒」,
二話不說,立刻帶回家!
但…買回來沒多久,常去的便當店居然關門大吉,
我似乎對自助餐式便當也膩了,
所以這「夢幻逸品」般的便當盒,
我,一次也沒用過……。
二、
有次在台北後火車站附近閒晃,
經過ㄧ家非常非常小的竹藤製品店。
只有一坪大的空間裡,坐著一對老夫妻和他們中年的兒子。
店裡東西不多但卻擺放得很整齊,
還有些一眼判別不出用途的用具。
像好奇寶寶般東問西問後,
我們決定買一個竹製餐墊,和一枝老闆稱之為「打小孩的」藤棒。
結帳時,老阿公很緊張地抓著我的手說,
小孩不能打,用這個嚇嚇他就好,
如果不乖,帶到神明面前跟他用說的,
並且還親自試範起如何用它輕輕地打手板。
某日,我爸指著那枝「打小孩的」說,
這不是我小時候用來打棉被用的嗎?
Q4:最喜歡的物件?為什麼?
A4:
撈水勺。很原始。
綜觀我們收集的物件,
發現我們常會被不同材質組合的物件所吸引。
例如,畚斗、地板刷、竹片刷、撈水勺…等,
都是異材質結合的東西。
將質地完全不同的兩種材料硬是組合在一起,
很粗獷又帶點土法煉鋼的陽春味道,很有趣。
Q5:從物件中發現什麼?
A5:
一、
展覽物件中有許多不鏽鋼製品,
它們的造型與線條很簡單、漂亮。
但是聽說,台灣的男生對不鏽鋼製的鍋碗瓢盆很反感,
因為使用它們會讓他們感覺好像在當兵。
二、
在看起來陳舊又不起眼的雜貨鋪與小店尋寶,
我們常會看上那種店主口中那種「賣不掉」的庫存貨。
有的只剩髒髒的展示品,
有時像雨鞋那樣成雙的產品也常只剩下一隻。
因時代變遷,新需求的產生,
很多原本設計單純的物件,
為了大量製造與規格化,因而演進成現在這般統一的樣貌。
知道無法抵擋這樣的時勢變遷,
所以我們不時透過搜羅舊時代的老物件,
來表達對過去那些老設計的傾慕與喜愛。
三、
有些物件在我們眼中,
帶有些日式設計的味道。
我們暗自揣想,或許它們是在日據殖民時代,
與台灣文化相互交融下的新產物。
在整理物件過程中,
尋歷史留下的痕跡,找異國混血的影子,
也是個有趣的遊戲。
Q1:如何尋找物件?A1:很多物件都是在散步時,或日常生活中無意發現的。展覽中的鐵製油條桶,就是去買早餐時,向師傅詢得的意外收穫。只要有心,你的眼睛自然就會睜開,自動搜尋到美的物件。Q2:怎麼挑選?A3:就像買衣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每個人因為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不同,對「美」會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物件單純的顏色吸引我們, 也或許是它的材質,甚至是握在手中,那恰到好處的手感,都可能是我們挑選的原因。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出獨屬自己美的邏輯。Q3:尋找中的趣事?A3:一、有一段時間,我似乎像是給下了蠱般,每天...
作者序
掃把、畚箕、水桶、刷子、杯子、鍋、碗、瓢、盆……
這些大大小小的日用品堆疊在五金行、雜貨店,甚至是大賣場中。
它們沒有設計師或品牌的加持,黯淡無光地存在著,同時,也編集著我們的生活。一年多來,我們四處走訪城鄉裡的雜貨店舖,搜羅了不少生活物件,都是些老闆口中「放很久都賣不掉」的庫存貨,或許也因為它們待在店舖角落多年,反倒呈現某個時期的懷舊感與古樸氣質。
以「普通美」為名,我們為這些物件舉辦了兩次展覽,讓人們用新的角度注視它們它們也沒讓我們失望,獲得了眾人「高度」的肯定!
不論是以展覽形式呈現,或是如今以攝影集的方式出版,都是為了將聚光燈投射到它們身上,引發出「與生俱來」的鄰家女孩氣質,感受那親切、令人舒服的「普通美」。
不同的生活方式會發展出不同的生活用具,
隨著時間,這些生活用品或許演進成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所需,
但是,它們的基本型態還是沒有改變,因為它們「天生就該長那樣」,不可能、也不應該有其它更多的設計。如此「天生的美」,再加上因機能而產生的美感,實在很吸引人,讓我們一有機會到鄉下,就得到雜貨店尋寶!
在展覽期間,最常被問到
「這個在哪裡找的?」
「那個我家也有,但沒仔細看過,它原來這麼好看!」
「真的是在街上的雜貨五金店找到的嗎?平常怎麼都沒留意到?」
因為廉價,這些生活用品很容易被忽略,
但是,在我們的眼中,它們默默地散發出:
「我很廉價,但是,我能滿足你的需要,而且很真誠」的美感。
價廉、物美又好用,這種物超所值的快感,能讓人不對「普通美」上癮嗎?
掃把、畚箕、水桶、刷子、杯子、鍋、碗、瓢、盆……
這些大大小小的日用品堆疊在五金行、雜貨店,甚至是大賣場中。
它們沒有設計師或品牌的加持,黯淡無光地存在著,同時,也編集著我們的生活。一年多來,我們四處走訪城鄉裡的雜貨店舖,搜羅了不少生活物件,都是些老闆口中「放很久都賣不掉」的庫存貨,或許也因為它們待在店舖角落多年,反倒呈現某個時期的懷舊感與古樸氣質。
以「普通美」為名,我們為這些物件舉辦了兩次展覽,讓人們用新的角度注視它們它們也沒讓我們失望,獲得了眾人「高度」的肯定!
不論是以展覽形式呈現,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