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之作
作品譯成六十多國語言,中文繁體版首次在台上市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讚譽:特朗斯特羅默是詩人的詩人!
本書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教授於2004訪台時所譯,收錄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於1990中風後發表的二部詩集:《悲傷的鳳尾船》與《巨大的謎語》。
發表在1996年的《悲傷的鳳尾船》是特朗斯特羅默中風後的頭一本詩集,其中兩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命運的慷慨之嘆。最新作品《巨大的謎語》發表於2004年,包括五首短詩與四十五首俳句。
與特朗斯特羅默相識已半世紀的馬悅然教授,如此描述他的詩作:
「托馬斯的詩之特色是獨特的隱喻,凝練的描述與言簡而意繁的組成。托馬斯原來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他的自由詩的音樂性很強。除了自由詩和散文詩,托馬斯常常從古代羅馬和希臘借來比較短的格律形式,也採用日文的俳句。他使用這些詩律的時候,完全模擬原來的節奏形式。托馬斯自己認為他的詩創作,從形式上看,也與繪畫接近。」
特朗斯特羅默則如此描述自己創作時的狀態:
「寫詩時,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運或受難的樂器,不是我在找詩,而是詩在找我。逼我展示它。完成一首詩需要很長時間。詩不是表達瞬間情緒就完了。更真實的世界是在瞬間消失後的那種持續性和整體性……」(北島《時間的玫瑰》,一九三頁)
譯者同時也是知名漢學家的馬悅然老師是特朗斯特羅默的多年好友,瑞典與是他的母語,中文又是他的專長,特朗斯特羅默的詩作由他來翻譯是最理想的作品。繁體中文版首次在台上市,一饗所有愛好文學與詩集的台灣讀者。
作者簡介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1931年出生於瑞典,23歲時發表首部作品《詩十七首》,轟動了整個瑞典文學界。
特朗斯特羅默的創作圍繞死亡、歷史、記憶和大自然等主題,作品的特色在於獨特的隱喻,凝練的描述與言簡而意繁的組成。《詩十七首》裡第一首詩的頭一行,即為詩人最有名的隱喻之一:「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台灣詩人李敏勇也曾形容,特朗斯特羅默有典型北方寒冷國家性格,冷靜的觀照自然的神秘。
特朗斯特羅默原來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自由詩的音樂性很強。除了自由詩和散文詩,他也借用古代羅馬和希臘比較短的格律形式,以及日文的俳句。他使用這些詩律的時候,完全模擬原來的節奏形式。
1990年,因中風而幾乎失去說話能力且右半身癱瘓,但他仍持續創作並用左手彈琴,1996年發表作品《悲傷的鳳尾船》,2004年再推出新作《巨大的謎語》。
201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得獎原因是:「因為透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以嶄新的方式體驗現實。」(“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知名詩人北島曾盛讚:「托馬斯的寫作不存在進步與否的問題——他一出場就已達到了頂峰,後來的寫作只不過是擴展主題豐富音域而已。」(〈特朗斯特羅默: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特朗斯特羅默一共發表了十二部詩集:《詩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4);《未完成的天》(1962);《鐘聲與足跡》(1966);《黑暗中的視覺》(1970);《小徑》(1973);《東海》(1974);《真理的障礙》(1978);《狂暴的廣場》(1983);《為生者與活者》(1989);《悲傷的鳳尾船》(1996)與《巨大的謎語》(2004)。他的詩已經譯成六十多種語言。
譯者簡介
馬悅然(Goran Malmqvist)
生於1924年。瑞典漢學家,斯德哥爾摩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瑞典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院士與歐洲學院創辦院士。連任兩屆歐洲漢學學會主席。他在漢學研究方面著作多半有關中國方言學:上古、中古和現代的漢語音韻學、語法學、詩律學與中國文學,尤其著重於詩歌歷史的發展。他譯成瑞典文的中國文學上古、中古、近代、現代與當代的著作總計五十冊。他同時也是現代瑞典語著名詩人的英文翻譯者。馬悅然的中文著作包括《俳句一百首》與《另一種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