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法國布朗利碼頭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今年夏天慶祝創館十年,筆者在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開設族群藝術也十年了!課程理念主軸以台灣的原住民藝術與世界原住民藝術文化的對話,介紹世界原住民藝術與文化:非洲藝術、大洋洲藝術、中南美洲藝術及亞洲少數民族藝術,在國內藝術教育及人類學跨界交集,開拓一個新的領域。
基於台灣原住民藝術的特殊性,嘗試尋找傳統與現代接軌:從視覺藝術與藝術人類學的結合、以及原住民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原住民藝術與工藝的博物館展示。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亦為國內第一所大學有系統收購跨族群的當代原住民工藝,主要以原住民藝術文化為主體藝術價值研究,結合田野調查,實務策展,工藝品成為現代部落生活見證,嘗試切入原住民的美學觀,探討當代原住民藝術兼顧藝術與文化兩面,為目前國內大學原住民教育及藝術教育所忽略。
18世紀旅遊札記台灣原住民圖像與意象,為筆者從博士論文開拓新的研究主題,引出邊境及政治的議題,並延伸原住民圖像的文明及未開化的論辯,將台灣史放置於東西文化交流的觀點,反映出不同的勢力,從圖像及文本觀看不同的族群文化交流的困境,特別是國際勢力在大洋洲亞太地區的複雜關係。藉由文化及歷史檔案交流所帶來的新的認知,打破歐洲中心主義。
特別感謝院內同事,吳天泰教授的鼓勵,施正鋒教授給予寶貴意見,學界朋友及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的師生及在不同場域提供筆者反思與實踐,發行人洪詩棠先生對此書的支持,及編輯彭筠的細心校對,讓此書誕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替國內原住民藝術教育提供一些淺見。
李招瑩201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