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導讀:文學的南方彼岸/吳庭寬
航向邦加島(詩)
一對麒麟像
幽靈船
先民的山水(詩)
灶爐公的小老婆
厄鳥之鳴
剖肚番
鄭十一(詩)
愛馬之墓
大砲打倫敦
選舉
阿婆个護照(詩)
八月半
香煙
亡者之門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5 項符合
幽靈船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190 |
![]() |
二手中文書 |
$ 246 |
![]() |
中文書 |
$ 246 |
![]() |
現代散文 |
$ 252 |
![]() |
散文 |
$ 252 |
![]() |
文學作品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書寫童年、傳說、邦加島客家人的遷徙、生活,
以及與原住民間的互動,並進而反思殖民與移民後代的認同課題。
當移民官正在
荷屬東印度的證件上
記下他右太陽穴的傷痕
並註記一個
令他惶恐的日期:
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
男孩閉上眼,試圖在心裡
刻劃出未來的家園
──〈航向邦加島〉
印尼的邦加島位於南蘇門答臘省的外海,自室利佛逝時代便有開鑿錫礦的歷史,英、荷殖民時期,開啟了更大規模的開採,伴隨而來的是為數眾多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華工,其中多為客家人,為邦加島早期的華裔社群打下了基礎。直至一九三○年代,即二戰前夕,華裔人口已佔邦加島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錫礦是邦加島最重要的產業,讓許多人在這個島安身立命,但它也如同結了痂的傷口一般,會發癢,讓人隱隱作痛。邦加島華人及馬來人先民,一起經歷過殖民者的壓迫,尤其是對錫礦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兩大族群的通婚狀況甚高,遂成就了邦加島在印尼最無族群衝突的印象。
移民文學始終在處理身分認同的議題,湯順利的作品便是很典型的例子。他曾這麼提問:「你的家鄉在哪裡?」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對他個人而言,卻難以回答。是中國嗎?是邦加嗎?還是印尼?這種身分上的迷惘與焦慮,成為其創作最主要的能量來源。透過書寫街坊鄰居、親友那裡聽來的或他們親身經歷的故事,書寫他們的身分,來思索自己的認同;書寫他們對故鄉的想像,以尋找自己的家鄉。
《幽靈船》書寫童年、傳說,書寫邦加島客家人的遷徙、生活,以及與原住民間的互動,並進而反思殖民與移民後代的認同課題。
本書共選錄湯順利的十一篇短篇故事及四首新詩作品,內容選自湯順利的著作《Malam Buta Yin》、《Istri Muda Dewa Dapur》、詩集《Sisik UlarTangga》以及其他發表於報紙、文學節之作品。從祖父的故事啟程,看祿芬頭、木瓜頭兩個客庄人對故土的遠望,所有的現實都是賭上性命的抉擇;〈先民的山水〉裡終生漫遊的異鄉人,在異鄉的神怪傳說裡繼續探索著世界;又在〈鄭十一〉悲愴的低鳴中,望見殖民、戰爭與獨裁下,客家人的落地生根;而最後在祖母登船離鄉的不安與期待中,思索邦加人的身分。
作者簡介:
湯順利(Sunlie Thomas Alexander)
生於一九七七年,印尼華裔作家,邦加島(Bangka)客家人。中學即開始以文字創作。記錄、針砭社會,並且書寫家族遷徙的故事。專長為詩、短篇小說、散文、文學、藝術與運動評論,作品散見於印尼各大報。著有個人短篇小說集《Malam Buta Yin》(2009)、《Istri Muda Dewa Dapur》(2012)及詩集《Sisik UlarTangga》(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