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東洋音樂史,概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為中國、印度等國家固有音樂的發生和發達時期。第二為東西音樂的交流與國際化貴族音樂的展開時期。第三為庶民音樂的勃興時期。第四為攝取近代化西洋音樂邁向世界化途徑的時期。
唐朝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僅為第二時期發展階段中最顯著的盛期,更由於伊朗、印度、日本、韓國等音樂的流入而成為亞州地區國際音樂文化的中樞,尤其在唐朝宮廷貴族的豪華文化生活中,音樂占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筆者研究東洋音樂史,對此首懷興趣,因此擇定「唐朝音樂」為研究工作的第一課題。
昭和十一年(民國廿五年)三月,筆者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畢業時提出的畢業論文「隋唐俗樂調的研究─龜茲、琵琶、七聲、五旦與俗樂二十八調」,為余從事本研究的端緒,該論文係專從樂理方面探究南北朝、隋、唐間西域音樂的東流所給與中國音樂重大影響等事實。主題之「俗樂二十八調成立的過程」即係唐朝音樂變遷的主流,故論文內容,除樂理外,尚涉及樂制,樂器、樂曲、樂書等,實已具有「唐朝音樂研究」的完備性。筆者於畢業後,即著手從事研究,蒙恩師主任教授故池內宏博士推薦,自昭和十四年至十六年間,接受帝國學士院的學術研究補助金,以「唐朝音樂的研究」為題,專攻樂器研究;昭和十七年至十九年間,復承福井久藏博士推薦,接受財團法人啓明會補助,對樂理、樂曲、樂書等進行研究;昭和十九年至廿一年,再接受帝國學士院的補助,以「唐朝音樂歷史的研究」為題,以致力完成本研究。
其間,筆者以東京高等學校教授職務兼任文部省(教育部)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囑托(顧問),東京音樂學校講師,第二次大戰以後,轉調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助教授,兼任東京藝術大學音樂部講師,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研究員,日本大學藝術部講師等職。昭和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間,接受文部省科學研究費,繼續從事唐朝音樂研究,當時為了蒐集資料,曾前往韓國、東北、華北、蒙古、新疆等內陸各地,實地考察。昭和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由於宮內廳的委囑,參加正倉院樂器的調查工作。
筆者於從事研究工作期間,逐次將研究心得,撰寫各種論文,一部份以在東洋學報,史學雜誌,考古學雜誌,東洋音樂研究,帝國學士院紀事等雜誌書刊發表,迨至昭和十九年,有關制度部份(各論第一、樂制篇)漸告完成,原擬以「唐朝音樂之歷史研究─樂制篇」為題,準備付印,旋因大戰期間物資貧乏,無法出版,茲經重新檢討舊稿,增訂第七章妓館,並修改序說,與唐代樂制史概說,努力充實內容。昭和卅二年蒙文部省發給研究成果刊行費補助金,原可立即付梓,當時筆者正值赴美一年而錯失良機,本年(昭和卅四年)再度申請復蒙文部省准予補發,並承東京大學出版會允諾出版,使二十多年期望,如願得償,誠感奮萬千。
回顧二十多年來,承蒙恩師故池內宏博士不斷鼓勵指導,使本研究工作,得以圓滿完成,現在池內博士以於昭和二十七年逝世,未能目覩本書付印,此為筆者最大憾事,另蒙和田清博士、故加藤繁博士、原田淑人博士等指導,田邊尚雄先生協助,福井久藏博士栽培推薦,對諸位先生鴻恩,永誌肺腑。更蒙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考古學研究室、東洋文庫、京城帝國大學法文學部、李王家雅樂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公私研究機關,給予很多方便,東京帝國大學考苦研究室戶塚幸民先生協助攝照,以及其他幫忙繕寫,校對的各位先生,謹在此敬表感謝之忱。
最後,筆者於選擇從事此一東洋音樂的困難工作時荷蒙先父理解贊助,先父不幸於去年(昭和卅三年)本書付印前逝世,不勝哀悼,謹以本書呈獻先父亡靈,並祝冥福。
昭和卅四年八月一日
岸邊成雄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