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1. 本書作者為日本現代國際知名東洋音樂學家岸邊成雄教授。
2. 《唐代音樂史研究》嘗獲日本學士院獎。
3. 本書為東洋音樂史鉅著,書中並收錄岸邊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
唐朝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僅為第二期發展階段中最顯著的盛期,更由於伊朗、印度、日本、韓國等音樂的流入,而成為亞洲地區國際音樂文化中樞。本書構思自1935年,直至1973年付梓,是為岸邊教授從事二十多年音樂研究之碩果集結,更為東洋音樂史鉅著。本書收錄岸邊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以及譯者梁在平先生序。
作者簡介:
岸邊成雄(1912-2005年),日本現代國際知名東洋音樂學家。嘗以著作《唐代音樂史研究》(樂制篇上卷)獲日本學士院獎。
岸邊教授是將比較音樂學介紹到日本的主要學者,一直從事東方音樂的研究,亦是中國音樂學界的良師益友,其中,《唐代音樂史的研究》(1976年)一書是生代表性論著之一,在學術界影響鉅大。
(譯者)
梁在平(1910-2000年),古箏演奏家,一生致力於傳統文化推廣。
章節試閱
自序
東洋音樂史,概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為中國、印度等國家固有音樂的發生和發達時期。第二為東西音樂的交流與國際化貴族音樂的展開時期。第三為庶民音樂的勃興時期。第四為攝取近代化西洋音樂邁向世界化途徑的時期。
唐朝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僅為第二時期發展階段中最顯著的盛期,更由於伊朗、印度、日本、韓國等音樂的流入而成為亞州地區國際音樂文化的中樞,尤其在唐朝宮廷貴族的豪華文化生活中,音樂占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筆者研究東洋音樂史,對此首懷興趣,因此擇定「唐朝音樂」為研究工作的第一課題。
昭和十一年(民國廿五年)三月,筆者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畢業時提出的畢業論文「隋唐俗樂調的研究─龜茲、琵琶、七聲、五旦與俗樂二十八調」,為余從事本研究的端緒,該論文係專從樂理方面探究南北朝、隋、唐間西域音樂的東流所給與中國音樂重大影響等事實。主題之「俗樂二十八調成立的過程」即係唐朝音樂變遷的主流,故論文內容,除樂理外,尚涉及樂制,樂器、樂曲、樂書等,實已具有「唐朝音樂研究」的完備性。筆者於畢業後,即著手從事研究,蒙恩師主任教授故池內宏博士推薦,自昭和十四年至十六年間,接受帝國學士院的學術研究補助金,以「唐朝音樂的研究」為題,專攻樂器研究;昭和十七年至十九年間,復承福井久藏博士推薦,接受財團法人啓明會補助,對樂理、樂曲、樂書等進行研究;昭和十九年至廿一年,再接受帝國學士院的補助,以「唐朝音樂歷史的研究」為題,以致力完成本研究。
其間,筆者以東京高等學校教授職務兼任文部省(教育部)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囑托(顧問),東京音樂學校講師,第二次大戰以後,轉調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助教授,兼任東京藝術大學音樂部講師,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研究員,日本大學藝術部講師等職。昭和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間,接受文部省科學研究費,繼續從事唐朝音樂研究,當時為了蒐集資料,曾前往韓國、東北、華北、蒙古、新疆等內陸各地,實地考察。昭和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由於宮內廳的委囑,參加正倉院樂器的調查工作。
筆者於從事研究工作期間,逐次將研究心得,撰寫各種論文,一部份以在東洋學報,史學雜誌,考古學雜誌,東洋音樂研究,帝國學士院紀事等雜誌書刊發表,迨至昭和十九年,有關制度部份(各論第一、樂制篇)漸告完成,原擬以「唐朝音樂之歷史研究─樂制篇」為題,準備付印,旋因大戰期間物資貧乏,無法出版,茲經重新檢討舊稿,增訂第七章妓館,並修改序說,與唐代樂制史概說,努力充實內容。昭和卅二年蒙文部省發給研究成果刊行費補助金,原可立即付梓,當時筆者正值赴美一年而錯失良機,本年(昭和卅四年)再度申請復蒙文部省准予補發,並承東京大學出版會允諾出版,使二十多年期望,如願得償,誠感奮萬千。
回顧二十多年來,承蒙恩師故池內宏博士不斷鼓勵指導,使本研究工作,得以圓滿完成,現在池內博士以於昭和二十七年逝世,未能目覩本書付印,此為筆者最大憾事,另蒙和田清博士、故加藤繁博士、原田淑人博士等指導,田邊尚雄先生協助,福井久藏博士栽培推薦,對諸位先生鴻恩,永誌肺腑。更蒙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考古學研究室、東洋文庫、京城帝國大學法文學部、李王家雅樂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公私研究機關,給予很多方便,東京帝國大學考苦研究室戶塚幸民先生協助攝照,以及其他幫忙繕寫,校對的各位先生,謹在此敬表感謝之忱。
最後,筆者於選擇從事此一東洋音樂的困難工作時荷蒙先父理解贊助,先父不幸於去年(昭和卅三年)本書付印前逝世,不勝哀悼,謹以本書呈獻先父亡靈,並祝冥福。
昭和卅四年八月一日
岸邊成雄 謹識
自序
東洋音樂史,概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為中國、印度等國家固有音樂的發生和發達時期。第二為東西音樂的交流與國際化貴族音樂的展開時期。第三為庶民音樂的勃興時期。第四為攝取近代化西洋音樂邁向世界化途徑的時期。
唐朝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僅為第二時期發展階段中最顯著的盛期,更由於伊朗、印度、日本、韓國等音樂的流入而成為亞州地區國際音樂文化的中樞,尤其在唐朝宮廷貴族的豪華文化生活中,音樂占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筆者研究東洋音樂史,對此首懷興趣,因此擇定「唐朝音樂」為研究工作的第一課題。
昭和十一年(民國廿...
目錄
上冊
序說:唐朝樂制概況
前言
第一章 唐朝以前樂制
第一節 唐朝以前音樂之變遷
(一)漢朝(二)晉朝(三)南北朝(四)隋朝
第二節 太常寺樂制之變遷
(一)樂官(二)樂工
第二章 唐朝初期太常寺樂工制之完成
第一節 雅、胡、俗三樂之鼎立─十部伎之成立
(一)雅、胡、俗三樂之鼎立與燕樂、散樂及軍樂
(二)十部伎之成立
第二節 太常寺樂工制之完成
(一)樂官(二)樂工
第三節 內教坊之創設情形
(一)變遷(二)內容與織組
第三章 唐朝中葉,教坊與梨園之設置─宮廷音樂之最高潮
第一節 胡、俗兩樂之融合
(一)二部伎之成立 (二)太常四部樂之成立
(三)天寶十三年胡部新聲與道調法曲之合作
第二節 左右教坊與新內教坊
(一)左右教坊之設置(二)左右教坊之組織
(三)左右教坊之性格(四)玄宗內教坊之組織
第三節 梨園
(一)創設(二)組織
第四章 唐朝末葉妓館之活動─音樂文化之庶民化
第一節 新俗樂之確立
(一)燕樂之衰退(二)新俗樂之確立
(三)坐部伎系(法曲系)之優勢(四)散樂轉化俳優
第一節 教坊、梨園之頹廢
(一)教坊之頹廢(二)梨園變為仙韶院
第二節 太常寺樂工制之混亂與太常四部樂之變質
(一)太常寺樂工制之混亂(二)太常四部樂之變質
第三節 妓館之活動
(一)妓館之成立(二)妓館(北里)之組織
(三)妓館之活動和性格
第二節 妓館之活動
(一)妓館之成立(二)妓館(北里)之組織
(三)妓館之活動和性格
第五章 唐朝樂制之遺構
第一節 宋朝以後音樂之變遷
(一)宋朝之燕樂和雜劇(二)元朝以後之音樂
第二節 唐朝樂制之遺構
(一)太常寺樂工和教坊(二)妓館和戲場之發達
各說
第一章 太常寺樂工
第一節 漢唐其間太常寺及樂官之變遷
第一項 隋朝以前太常寺之變遷
第二項 隋朝以前太常寺樂官之變遷
(一)太樂署(二)鼓吹署(三)清商署
(四)協律郎(五)太常寺外之樂官
第三項 唐朝太常寺之樂官
(一)協律郎(二)太樂署(三)鼓吹署
第二節 太常寺樂之發生
第一項 南北朝時期樂工之發生
(一)北魏以前之樂人(二)北魏時代之樂工
(三)北齊時代之樂工(四)北周及南朝之樂工
第二項 隋朝太常樂工之統一
第三項 太常樂戶之性格
第三節 樂工之種類與人數
第一項 音樂之種類與樂工之種類
第二項 樂工之人數及其分配情形
第四節 樂工之階級與身份
第一項 官賤民五階級中之太常音聲人及樂工
第二項 身份法上之規定
第三項 刑法上之規定
第五節 樂工之課業及其階程
第一項 博士之課業
第二項 樂工之成業
第三項 樂工之晉官
第四項 樂工之納錢與給錢
附說:梨園與教坊間之關係
第二章 教坊
第一節 創設及變遷
第一項 內教坊之創設
第二項 玄宗之內教坊
第三項 左右教坊之設置
第四項 唐末之仗內教坊
附說:洛陽之教坊
第二節 組織
第一項 樂官
第二項 樂妓
第三項 樂妓之性格
第四項 樂工
附說:內教坊之組織
第一節 組織
第一項 樂官
第二項 樂妓
第三項 樂妓之性格
第四項 樂工
附說:內教坊之組織
第二節 宋朝教坊之變遷及組織
第一項 宋朝教坊之變遷
第二項 北宋教坊之組織
第三項 南宋教坊之組織
第二章 梨園
第一節 創設及變遷
第一項 創設
第二項 變遷
第二節 組織
第一項 名稱
第二項 人員構成
第三項 組織
卷首圖版目錄
第一圖:北宋呂大防圖長安條坊圖拓本(全圖)
第二圖:長安條坊圖東北角部分(光宅坊、長樂坊、仗內教坊)
第三圖:長安條坊圖東北部份(平康坊、崇仁坊、興慶宮)
第四圖:北宋呂大防圖長安興慶宮圖拓本
上冊插圖目錄
插圖一:唐朝長安地方之音樂設施
插圖二:唐禁苑內苑圖(長安志圖)
插圖三:東京城坊圖(唐兩京城坊圖)
插圖四:西京三苑圖(唐兩京城坊考)
插圖五:太常寺圖
插圖六:東宮圖(長安志圖)
插圖七:東宮圖(陜西通志)
插圖八:東宮圖(唐兩京城坊考)
下冊
各說
第三章 妓館
第一節 妓館之成立
第一項 樂妓之分類
(一)宮妓(二)家妓(三)官妓(四)民妓
第二項 妓館之成立
第二節 妓館(北里)之組織
第一項 設施
(一)環境(二)構圖(三)建築與裝飾
第二項 人員構成
(一)鴇母
(二)樂妓(1.樂妓人數2.序列3.都知與席糾)
(三)樂工
第三項 樂妓之身份
(一)出身(二)下場(三)生活情形
第四項 經營
(一)遊興費(二)雜費(三)落籍費用
第三節 北里之性格與活動
第一項 樂妓之性格與活動
(一)樂妓之性格(二)樂妓之活動
第二項 花客之種類與活動
(一)花客之種類(二)花客之活動
第三項 北里之性格
第四節 宋朝妓館
第一項 酒樓
(一) 樓名、店名及其位置
(二) 種類(1.官營、私營2.本店、分店)
(三) 營業狀態(1.建築及裝飾2.榷酒3.賣食)
第二項 歌館(茶坊)
(一)坊名及其位置(二)種類
(三)營業內容(1.點茶2.銀器3.裝飾4.樂妓5.鼓樂)
第三項 妓館
第四項 樂妓
(一)樂妓種類與性格
(1.酒樓樂妓2.茶坊妓館樂妓3.營妓)
(二)樂妓之活動
註解
第四章 十部伎
第一節 成立及其變遷
第一項 成立之過程
(一)開皇七部伎(二)大業九部伎(三)貞觀十部伎
第二項 實施狀況及其變遷
(一)隋朝及唐朝初葉
(二)唐朝中期及末期,九部伎及十部伎設演年表
第二節 組織
第一項 俗樂系
(一)清樂伎─由來─樂曲─樂器─舞曲─服飾
(二)西涼伎─樂器─舞曲與服飾─樂曲
第二項 西域系
(一)天竺伎─古代印度樂器─天竺伎樂器─樂曲與服飾
(二)龜茲伎─由來─樂器─龜茲古都壁畫之樂器─
壁畫之樂器與文獻─龜茲伎樂器編成之意義─
樂曲及服飾
(三)疏勒伎─由來─樂器─樂曲─服飾
(四)安國伎─由來─樂器─樂曲─服飾
(五)康國伎─由來─樂器─樂曲─胡旋舞與乞寒戲─服飾
(六)高昌伎─由來─樂器─樂曲─服飾
第一項 東夷系
(七)高麗伎─由來─樂器─朝鮮方面資料─高麗伎樂器
編成之意義─樂曲─服飾
第二項 燕饗樂之性格
(一)文康伎與讌樂伎(1.文康伎2.讌樂伎)
(二)全伎通演及其順序
(三)樂器、樂曲、服飾制定之意義(1.樂器2.樂曲3.服飾)
(四)太常寺所屬之意義
附說:十部伎以外之外來樂
(一)西域樂─于闐─焉耆─突厥─悅般─黠戛斯─
米國、史國、俱密國、骨咄國─波斯、師子國─
党項、吐蕃、附國
(二)南蠻系─扶南─林邑─南詔、驃國─盤盤、哥羅─
赤土、訶陵、婆利
(三)東夷系─百濟、新羅─倭國、流求
註解
第五章 二部伎
第一節 二部伎之成立
第一項 各曲製作之年次與事情
(一)立部伎八曲(1.安樂2.太平樂3.破陣樂4.慶善樂
5.大定樂6.上元舞7.聖壽樂8.光聖樂)
(二)坐部伎六曲(1.讌樂2.長壽樂3.天授樂4.鳥歌萬歲樂
5.龍池樂6.小破陣樂)
第二項 二部伎製定之年次與事情
玄宗之製定─唐初雅樂之立、坐部伎
第二節 二部伎之內容
第一項 二部伎之樂曲與服飾
(一)立部伎(1.安樂2.太平樂─信西古樂圖之獅子舞
3.破陣樂4.慶善樂5.大定樂6.上元樂7.聖壽樂─
教坊記8.光聖樂)
(二)坐部伎(1.讌樂2.長壽樂3.天授樂4.鳥歌萬歲樂
5.龍池樂6.小破陣樂)
(三)雅樂之服飾及其比較
(四)歌曲
第二項 樂器之編成
(一)立部伎之樂器(1.大鼓2.龜茲樂器3.其他─西涼樂器)
(二)坐部伎之樂器(1.讌樂之大編成2.龍池樂之雅樂器)
(三)與太常四部樂之關係
第三節 二部伎之本質
第一項 二分之意義─後世之誤解
第二項 二部伎之所屬─太常寺太樂署
第三項 燕饗樂之意義─與雅樂之異、同點─二部伎以外之燕饗樂曲(雲韶樂、南韶奉聖樂等)
第四節 二部伎之變遷
第一項 上演方法
第二項 二部伎之演變─坐部伎之盛流
註解
第六章 太常四部樂
第一節 四部樂制之存在
第一項 太常四部樂
第二項 南詔四部樂
龜茲部、大鼓部、胡部、軍樂部
第三項 宋朝教坊四部
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雲韶部
第二節 各部內容
第一項 龜茲部及胡部(法曲部)
南詔四部、樂府雜錄、教坊四部之比較
第二項 鼓笛部
樂府雜錄之鼓架部─南詔之鼓笛部
第三項 大鼓部(雲韶部)
南詔之大鼓部─立部伎之大鼓─宋朝教仿之雲韶部
第四項 軍樂部
南詔之五均譜
第三節 太常四部樂之組織與變遷
第一項 太常四部樂之組織
太常之意義─雅樂器及軍樂器之除外─龜茲部及胡部存在之意義─大鼓部存在之意義─大鼓部與雲韶部之關係─各部之內容─四部之順位
第二項 四部樂之變遷與用途之演變
(一)創設與廢止(玄宗朝─北宋)
(二)用途之演變(1.樂器展觀方面之分類法2.樂器庫收藏
之分類法3.演奏時之樂器配列法4.樂曲分樂之用途)
註解
年表
下冊插圖目錄
卷首圖版目錄:周文矩合樂圖
插圖一 平安朝代琵琶樂人之幞頭
插圖二 龜茲古都址Qizil之Schwerttrager洞院壁畫上之五絃琵琶、簫、笛演奏樂人、樂女
插圖三 龜茲古都址Qizil之Hippokampen洞院壁畫上之阮咸型琵琶演奏人
插圖四 高昌故鄉址壁畫上之樂人羣
插圖五 高昌古都址壁畫上之武人
插圖六 太平樂(五方獅子舞)
插圖七 鳥甲(a)日本舞樂之樂人
(b)奈良朝之鳥甲殘缺
(c)奈良朝之樂帽
插圖八 日本舞
插圖九 燉煌千佛洞第七十號洞壁畫
插圖十 北宋呂大防圖長安興慶宮圖拓本東南角之部分
插圖十一 日本舞樂蘭陵王之裲襠
上冊
序說:唐朝樂制概況
前言
第一章 唐朝以前樂制
第一節 唐朝以前音樂之變遷
(一)漢朝(二)晉朝(三)南北朝(四)隋朝
第二節 太常寺樂制之變遷
(一)樂官(二)樂工
第二章 唐朝初期太常寺樂工制之完成
第一節 雅、胡、俗三樂之鼎立─十部伎之成立
(一)雅、胡、俗三樂之鼎立與燕樂、散樂及軍樂
(二)十部伎之成立
第二節 太常寺樂工制之完成
(一)樂官(二)樂工
第三節 內教坊之創設情形
(一)變遷(二)內容與織組
第三章 唐朝中葉,教坊與梨園之設置─宮廷音樂之最高潮
第一節 胡、俗兩樂之融合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