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拯救世界,成就更滿意的生活
丹尼爾.昆恩
本書的英文版我遺漏了某些東西,我想,在此提出這件事並無損於本書的主題,我的小說三部曲——《大猩猩對話錄》(Ishmael)、《B的故事》(The Story of B)、《My Ishmael》,都在探討拯救人類居住的世界。本書則探討如何避開我們文明中毫無意義的競爭,同時找出更令人滿意的方式過生活。
因為我沒有提及這個主題的轉折,所以許多讀者覺得困惑。他們看 不出成就更令人滿意的生活與拯救世界有何關聯。
我必須說,其實這兩個目標是互補的。理由之一就是,我們正在狼吞虎嚥全世界;我們實在太飢餓了,許多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都沒有被滿足,所以我們用更好的車子、更快的電腦、更大的電視來填補這一空洞。
第二次大戰之後,美國與臺灣都走進類似的軌道:我們必須超前。
我們沒有注意到(至少在美國如此),這樣的超前與經濟成長,與獲得你想要的,並非同一件事。我們的超前與核能競賽一直是配對的,所幸核能競賽已瓦解,可是卻興起憂鬱、嗑藥的流行病,陡升的自殺率(特別是年輕人),以及超出限制的人口增長。
我們變得焦慮,感覺被剝奪、缺少安全感,這一切變得很平常。可是,難道這是正常的人類情況嗎?絕對不是。那是我們發明出來的,而且就像我們大多數的發明,不斷改進,越來越好——意思就是,我們變得更加焦慮,更被剝奪,更沒有安全感,而且是隨時隨地。
五十年前我還是個少年,我們隨時覺得,天堂就在身邊。五十年後,我們的感覺恐怕是,災難隨時在身邊。
滿足六十億人類的需求,所耗費的代價,就是讓我們共生的物種每天有兩百種以上消失;我們生在大滅絕的時代,危險性不亞於恐龍消失的白堊紀。
如果還有兩百年之前的人活在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一定與我們相左。我有自信敢這樣說,是因為如果用我們的方式生活,人類絕對不能活過兩百年。我甚至可以精確指出他們與我們的特殊差異處:如果我們這裡有兩百年前的人,他們的生活重心絕不會放在狼吞虎嚥整個世界,藉此填補內心的空洞。我也有相同的自信做這種預測,因為如果人們繼續狼吞虎嚥整個世界,藉此填補生活中的空虛,兩百年後絕對不會有人類存在。
拯救世界,成就更滿意的生活方式,這兩者不是互相衝突的目標。相反地,我們不可能只完成前者,除非我們也同時完成後者。
寫於德州休士頓
導讀
社會越進步,越多魯蛇/黃漢耀
任何時代總是會出現少數憂國憂民的先知,點出人類生活的不完美困境,並指出文明的新方向。昆恩先生正是這樣的少數先知。昆恩是高明的小說家,擅長利用譬喻、反諷、小故事,佈局他的理念。《當文明成為高牆》以幫法老王建造金字塔為寓言,譬喻在文明之下,無論什麼年代,人們都難逃脫為權力支配者打造「更高的文明」的生活。
這個金字塔直指當前的文明核心「創造/滿足個人更多的需求」。對「更好的生活」的理解為「出人頭地」,要擁有房子、車子、電視、手機、冷氣、信用卡……當然還要有名牌包、服飾、化妝品,最好還有可以炫耀的珠寶骨董,以及花不完的零用金……;即使都已經擁有,還要追求更大的别墅、進口超跑、超大螢幕3D立體智慧電視……,沒有止境。
昆恩認為「文明」的價值標準把我們綁在金字塔下;也因為把現代文明生活型態當作「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才會有「魯蛇」存在。
因為文明讓多數人生活在「要努力成為贏家」的社會,必須過著幫法老王建造血汗金字塔的日子;為了餬口、為了文明,擱置自己想要的生活;以不斷耗損的勞力、腦力交換薪水,稍有餘錢命又想添購最新產品,更加高文明的高牆……
而且地球上幾十億人競相追逐「進步生活」,也讓這世界承受不住,資源耗竭、環境破壞、物種滅絕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不斷追求財富、擴張權力,引發資源爭奪、土地競逐,種族、國家衝突不斷發生。
隨著科技、知識不斷進步,文明應該是更進步了,但這些問題不但沒有消失過,而且越來越嚴重,而暴力、自殺、濫用藥物、精神疾病等社會問題越加層出不窮。所以,人類是不是該停下腳步,看清所謂的進步,並不是出路,而這樣的文明需要去超越!
昆恩主張以「新部落革命」跨越文明,有興趣了解更多內容的讀者,必須好好研讀本書。新部落不是放棄科技,回到原始社會,而是實現個人生命的創造性,成員平等,心靈共享,生活互相成全互相照顧。相對於建造金字塔的生活方式,部落型態讓人們有不同的選擇。
然而新部落如何跨越高牆?昆恩認為跨越的動力不是來自規劃,也不需要規劃,人類歷史的發展都是「我們『想』怎樣,自然就會『變成』怎樣」,只要我們有願景的想望,放下「進步」的價值標準,改變思考方式,就可以隨時離開金字塔底的生活,因為新部落革命沒有一定的形式,也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但是,一顆石子丟入海,雖然撲通一聲後石沉大海,會掀起漣漪,而一個個的漣漪會形成海浪,集成巨濤,甚至壓倒性地海嘯;而新部落革命也是,「願景」也會一傳十,十傳百,不斷擴大延續,終將改變「文明社會」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