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羅馬與東方的帝國
法蘭克王國的分裂~德國、法國、義大利的根在這裡!
帝國概要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現在的西歐地區,由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法蘭克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第一代國王克洛維占據高盧(後來的法國)北部,創立墨洛溫王朝。然而分割繼承制和內鬨讓國力逐漸衰弱,後來宮相查理.馬特之子丕平遂建立了卡洛林王朝。
到了次任國王查理大帝的時代,法蘭克王國進入全盛時期,大幅擴張領土,此外也在文化上開花結果,史稱卡洛林文藝復興。八○○年,羅馬教宗加冕查理為西羅馬皇帝,西歐世界從此由拜占庭帝國獨立出來,成為與拜占庭帝國分庭抗禮的政治、宗教統一體。
查理大帝死後,王國依分割繼承制分為三個國家,成為後世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根源。
西歐世界的誕生
丕平發動政變,於七五一年取代墨洛溫王朝,建立卡洛林王朝。在其子查理曼(Charlemagne,法語裡-magne指偉大的意思,查理曼=查理大帝)的時代,法蘭克王國進入全盛時期。他接二連三地出兵遠征,南自伊比利半島北部,北到丹麥,獲得了廣大的領土。
最期待查理大帝擴張勢力的,莫過於羅馬教宗。由於教宗與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國教的希臘正教勢力對立,所以他必須尋求強力的後盾。於是,西元八○○年當查理大帝拜訪羅馬時,羅馬教宗里奧三世便加冕他為「西羅馬皇帝」,查理大帝因而成為羅馬教會的保護者,同時也獲得基督教世界的權威。查理的即位,讓西歐世界從拜占庭帝國獨立出來,並且在政治和宗教上成為一體。
查理大帝終其一生都在征戰中渡過,但他也在亞琛的宮廷中招請英格蘭的學者阿爾琴等,開設宮廷學校,進行古典文化的研究,被後世評價為「卡洛林文藝復興」。另一個目的是令召集而來的聖職者成為法蘭克王國的官吏,負責國家的營運。
依照日爾曼民族的習慣,分割為三國
在日爾曼民族的部族法中,領土採取分割繼承制。查理大帝有三個兒子,他也想過分割繼承,但是因另兩子早逝,所以路易一世便獨自繼承了領土和帝位。
路易一世原本有三個兒子,洛泰爾、丕平一世和路易,後與第二任皇后又生下查理,共有四個兒子。但是在丕平一世和父王路易一世相繼過世後,洛泰爾便與路易、查理互相對立,洛泰爾主張由他繼承王國所有領土,為了對抗長兄,路易與查理於八四二年,訂下史特拉斯堡盟約,約定兩人合作。第二年簽下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分割為三,查理得到西法蘭克,路易得到東法蘭克,洛泰爾得到中法蘭克(包含義大利)。
八五五年,洛泰爾過世,中法蘭克又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八六九年,繼承中
法蘭克北部洛達林幾爾(今日洛林地名的由來)的洛泰爾二世過世後,八七○年,依墨爾森條約將洛泰爾二世繼承的中法蘭克北部,分給東、西法蘭克王國(路易與查理)。義大利地方則由洛泰爾二世的兒子路易二世(與東法蘭克國王同名不同人)繼承。但之後仍持續對立。八七五年,義大利的卡洛林家族絕嗣,八八○年又根據利貝蒙條約進行更細瑣的領土分割,逐漸形成今日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
東法蘭克王國的卡洛林家族在九一一年斷絕,此後,基本上都採取選舉方式來選拔國王。九六二年,薩克森家族的鄂圖一世,被加冕為羅馬皇帝,成立神聖羅馬帝國。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則傳承到九八七年,後來由卡佩家族繼承王位,成立了法蘭西王國。附帶一提,法蘭西以法蘭克人為祖,他們的部族法「薩利克法典」不允許女子繼承王位,所以法國沒有「女王」。
第四章 二十世紀的帝國
鄂圖曼帝國的瓦解與伊斯蘭世界~中東問題的元凶!曾經壓迫歐洲的伊斯蘭帝國
帝國概要
鄂圖曼帝國在一二九九年建國,實行中央集權式的統治,但認同宗教的自由,採取寬鬆的管理。十四世紀雖然進軍歐洲,但一四○二年受到來自東方的帖木兒侵略,戰敗後國家陷於混亂。一四五三年,鄂圖曼滅了東羅馬帝國,將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堡,統一了小亞細亞。
十六世紀,蘇萊曼一世的時代,將地中海之南岸及東岸,到黑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域都收入版圖,成為大帝國。在基督教與伊斯蘭勢力的長年對立中,鄂圖曼帝國曾暫時進逼維也納,後又漸漸衰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戰敗國,一九二二年的土耳其革命讓帝國完全瓦解。
鄂圖曼帝國是開啟大航海時代的原因
今日受到全世界喜愛的日常飲料─咖啡,最初是從伊斯蘭世界開始飲用的,十六世紀初,在鄂圖曼帝國占領埃及開羅時傳入,同世紀中期,伊斯坦堡已有「咖啡店」形成,店數並迅速增加。咖啡原本是禁慾用的飲料,後來卻成為社交場合的飲品。而義大利商人雖早已認識咖啡,卻沒有將它傳到歐洲。
關於咖啡有一個聞名的說法,一六八三年,鄂圖曼帝國第二次包圍維也納時,受到奧地利、德意志諸侯和波蘭國王的反擊,再加上天氣寒冷,只好撤兵。當時留下的物資中有咖啡,於是便成為維也納咖啡文化的濫觴。其實,咖啡早已經由鄂圖曼帝國賣到歐洲的城市,衍生出愛好者匯集的咖啡館。進而,這些咖啡館成為資訊交換的場所,也創造出新的思維。說得誇張點,也許是鄂圖曼帝國替法國大革命做好準備。鄂圖曼帝國對歐洲雖然是一大威脅,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這種文化交流。事實上,不管是咖啡也好,鬱金香也好,歐洲與土耳其的交流大多是和平的。
附帶一提,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興起後,導致以前掌控地中海貿易的義大利商人逐漸衰退,但這絕非意味著地中海貿易的衰退。咖啡和附帶的砂糖交易,依然透過荷蘭人在進行。一般歷史書會強調由於鄂圖曼帝國有關稅太高的問題,所以歐洲勢力才著眼於開發繞道非洲的路線前往亞洲,或是經營新大陸。但我們應注意地中海貿易並不只限於香料,依然多樣化地保持著。
鄂圖曼帝國於十三世紀在小亞細亞建國,到了十四世紀,很快就開始進軍巴爾幹半島。但是,一四○二年與來自中亞的帖木兒在安卡拉開戰落敗,國家暫時陷入紛亂,不過很快就重振聲勢。一四五三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將四世紀以來的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十六世紀時第一次包圍維也納,給歐洲造成強大威脅。此外又將西亞的伊拉克、敘利亞,進而將從埃及到北非的摩洛哥都納入版圖,成為橫跨三大陸的大帝國。
鄂圖曼盛世
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國際關係上,也展現強大的影響力。當時法蘭西國王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義大利歸屬問題而爭執不下,法蘭西刻意接近鄂圖曼,作為對付奧地利的手段,結果造成鄂圖曼發動第一次維也納之圍。當時宗教改革還在進行,世俗勢力漸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所以才會發生基督教國家與伊斯蘭國家聯手合作之事。
鄂圖曼帝國是伊斯蘭國家,但他們的伊斯蘭對基督教和猶太教等異教徒的信仰十分寬大,鄂圖曼帝國以米利特制(註:在鄂圖曼帝國內設置非穆斯林的宗教法庭)承認異教徒的自治,保障他們的安全。此外,國家也開放一條讓異教徒成為帝國軍人的升官之道,所以也有基督教徒改信伊斯蘭的例子。近年來史家會使用「鄂圖曼盛世」(Pax Ottomana)這個詞來形容十六至十七世紀的鄂圖曼帝國,當然戰爭並非沒有,但是國內在宗教、民族方面沒有太大的對立,鄂圖曼帝國整體來說算是十分和平。十八世紀初的鬱金香時期算是最後的輝煌,但是第二次發動維也納之戰失敗後,奧地利與俄羅斯的壓迫逐漸增強。十九世紀,鄂圖曼帝國的狀態可以用「垂死的病人」來形容。
土耳其革命與鄂圖曼帝國的瓦解
不只是伊斯蘭,所有宗教都具有普遍性的特性,也就是說,它超越了國家單一的民族主義。但是十九世紀以後,歐洲的民族主義意識高漲,鄂圖曼帝國也不能自外於此。最初是一八二一年開始的希臘獨立戰爭,受此刺激,伊斯蘭國家的埃及也開始進行獨立運動。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受到俄羅斯的支持,也突然加快了腳步。而鄂圖曼帝國與俄羅斯作戰連連失敗,被迫不得不著手改革。
一八三○年代開始的改革,稱為「坦志麥特」(Tanzimat,整頓改革之意,又稱「恩惠改革」),試圖引進法國大革命所實現的公民社會基本原則(所有權及法律之前平等),重建鄂圖曼帝國,並在一八七六年制定了亞洲第一部憲法(米德哈特憲法)。但是,舊勢力的反對聲浪極大,而且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和其後的俄土戰爭中又失去了領土,蘇丹因而轉為保守,停止憲法。
這個過程中,土耳其菁英們在一八八九年組成「青年土耳其(進步與統一委員會)」,要求重新實行被凍結的憲法。一九○八年,他們在薩洛尼卡起義,宣布恢復憲法,蘇丹迫於無奈只好同意。但保守勢力依然強大,再加上青年們的政治能力尚未成熟,改革以失敗作結。一九一三年,青年土耳其黨再次起義,靠政變掌握了權力,並收復巴爾幹戰爭中失去的領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屬於三國同盟(德國一方),最後戰敗。此時鄂圖曼帝國領土內的西亞地區出現問題,這個地區被分給英、法委任統治,敘利亞(敘利亞和黎巴嫩)交給法國管轄,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巴勒斯坦、約旦交給英國管轄,成為今日中東危機的遠因。再者,庫德族人居住地區分屬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等多國,導致他們沒有建立獨立國家,這也是今日中東問題更趨複雜的一個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鄂圖曼帝國在凱末爾.阿塔圖克(阿塔圖克是「土耳其之父」的意思)的指導下,完成了大變革,這不單純是土耳其的問題,也對伊斯蘭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一九二二年,他廢除了蘇丹制,蘇丹是十一世紀以來封給塞爾柱王朝君主的稱號,也是伊斯蘭世界世俗的最高掌權者,廢除蘇丹,意謂著君主專制體制結束,土耳其共和體制國家成立。
繼而,在一九二四年廢止了哈里發制。哈里發意指「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蘇丹的稱號出現前,一直代表伊斯蘭世界的最高權威。但是它的威信日漸低落,自從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賜予塞爾柱王朝君主蘇丹的稱號後,它只剩下形式上的名稱,但是阿拔斯家族仍然守護著這個位子。一二五八年,阿拔斯王朝被蒙古所滅,哈里發流亡埃及,哈里發之位也依然存在。
但是當一五一七年埃及(當時是馬姆魯克王朝)成為鄂圖曼帝國的版圖後,哈里發之位已失去意義。不過,十八世紀,鄂圖曼帝國的衰退成為現實時,他們又稱蘇丹是哈里發的繼承者,即所謂蘇丹.哈里發制。其後,蘇丹被廢除,接著哈里發也被廢除,使得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權威蕩然無存。這給穆斯林極大的衝擊,甚至在印度等地還舉行哈里發擁護運動(不服從運動)。土耳其誕生了世俗國家,不再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這是伊斯蘭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頁。
鄂圖曼帝國滅亡後伊斯蘭世界的混亂
伊斯蘭誕生於中東,散播到亞洲、非洲,具有超越民族的普遍性。但與西歐世界共存的過程中,也處於迴避面對西歐理性主義的狀況。鄂圖曼帝國雖然有段太平安定的時代,然而十九世紀以後,也不得不接受與伊斯蘭普遍性完全相反的民族主義思想。而西歐的理性主義在基本的宗教觀上就與伊斯蘭不相容,也與伊斯蘭世界對峙。理性主義創造出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壓垮了伊斯蘭的信仰世界。
鄂圖曼帝國解體後,以前在它管轄之下的地區紛紛形成「民族國家」,而同時期發布的哈里發廢止令,讓伊斯蘭世界在精神上、宗教上都失去指引者,更加深了混亂的情勢。所以在混亂中出現的IS(伊斯蘭國)宣稱是「哈里發國」,是有脈絡可循、可以理解的結果。但是世界的現實、伊斯蘭的現實,已到了只靠理念無法解決的地步。鄂圖曼帝國以及形式上維持的哈里發的消失,也許是凱末爾丟給伊斯蘭世界一個超出他想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