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失敗組之書,為失敗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角!以全新觀點面對成敗,從歷史的脈絡鑒往知來,探索成功與失敗的真正意涵,扭轉人生常態,徹底改換舊有的思考!
★「搖滾爺奶」熟齡社企創辦人 林宗憲、逗點文創結社社長 陳夏民、《小日子》雜誌社長 劉冠吟、雜學校創辦人 蘇仰志——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真實世界不以A至F的評分等級來運作,
而是賦予每個人一系列未如預期的結果。
成功的故事背後,失敗都占據要角!
既然失敗在所難免,何不輸得精彩?
人生失敗組之書,為失敗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角!
「倘若我們夠幸運,體無完膚的失敗,不過是完美人生的必經歷程。我們敢於夢想,勇於追求人生,然後失敗……有時敗得驚心動魄。戴薇朵和威廉斯提醒我們,有過低潮,才能迎向高峰,方得成就一趟有意義的旅程。悲劇可催生勝利。失望能啟發智慧與美德。凡試圖從哪裡失敗就從哪裡爬起來的人,都該閱讀本書。」──安瑪莉.凱莉哈博(Annmarie Harbaugh)/《惡龍來了:一本教你在旅程中找回使命感、冒險精神、莫測喜悅的家長指南》(Here Be Dragons: A Parent´s Guide to Rediscovering Purpose, Adventure, and the Unfathomable Joy of the Journey)作者
「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極了……社會上對於失敗的認知,普遍讓人自怨自艾、焦慮不安,而戴薇朵、威廉斯兩人的傑作讓我領悟到,失敗意味著機會,只要學無止盡、解決問題,便能戰勝上述情緒。」──蘿莉.霍爾蔓(Laurie Hollman)博士/《聰明家長的竅門:找出孩子行為的意義》(Unlocking Parental Intelligence: Finding Meaning in Your Child´s Behavior)作者
「很多自學書教人如何成功,卻沒看過一本談不成功該怎麼辦。但,對每個人來說,後者比較符合現實,對吧?」──蘭諾.絲薇佛(Lionel Shriver)/《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作者
「以綜觀透徹的角度,探索成功在社會上的意涵,藉由深度研討,顛覆一般對失敗的評判,細膩洞察令人拍案叫絕。」──瑪莉.波特.肯揚(Mary Potter Kenyon)/《火的試煉:哀傷與恩典之旅》(Refined By Fire: A Journey of Grief and Grace)作者
我們總是花費太多時間,試圖去面對「失敗」,偶爾試著重新看待失敗,但是對多數人而言,失敗終究令人氣餒。世上唯一能肯定的是,變化無可避免,而我們參與其中,目標會變,意向會變,即使標的達成了,目標與欲望旋即又推陳出新。傳統價值觀的社會,習以一貫態度衡量事情、量化人生,聚焦於自認重要的事物,各種期待與生活規則應運而生,卻疏於體悟深層意涵,忽略了真正與人生密不可分、至關重要之事。
勇敢脫離現狀,不畏外界對失敗的評斷,方能面對不理想的結果。本書以歷史與生命例證,漸進式剖析深埋於既有束縛中的成敗之定義,擺脫成功典範的迷思,激發真正潛能,讓失敗的故事再也不是陰影。良善的成長發展中,不再有贏家、輸家,大家都是旅人,爬不同的山、走不同的路,各自邁向屬於自己的終點。當我們可以擺脫被社會強加定義的「失敗」。不再奉成敗為生活的依歸。本書顛覆了人們對失敗的概念,改採全新的字眼和概念以取代失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失敗,不僅能轉變人生,更重要的是,最終還能賦予成功不同的定義。
作者簡介:
雪莉.戴薇朵Shelley Davidow藝術創作博士與教育理學碩士。致力於推動「修復練習」(Restorative Practice),在全世界各地舉辦工作坊,教導人們如何面對壓力的影響以及管理壓力。至今撰有四十餘種書籍,主題涵蓋兒童小說至非小說書籍,另與保羅.威廉斯合撰《文字遊戲》(Playing with Words)。現居澳洲東岸,於陽光海岸大學教育及創意寫作學程擔任講師。個人網站www.shelleydavidow.com。
保羅.威廉斯Paul Williams哲學博士暨獲獎作家,作品包括《士兵之鬱》(Soldier Blue)等。現居澳洲,擔任陽光海岸大學創意寫作學程主任。個人網站www.paul-a-williams.com。
譯者簡介:
薛芷穎,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從方格之間摸索自由邊界。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史前祖先與關於失敗的神經生物學
對於成敗,我們常會侷限在特定一小範圍內思考:人類殫精竭慮爬上金字塔頂端,簡言之,就是為了生存。任何與生存息息相關的要素,都讓人體驗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內啡肽(Endorphins)、催產素(Oxytocin)帶來的好心情。對生存構成威脅的任何事物,則讓人壓力倍增、沮喪難過,終至自尊心低落。我們力求生存。我們渴望飛黃騰達。再怎麼說,我們的老祖宗,無不精明能幹,方能生存,綿延歷代子孫。
不妨想像,有個史前祖先,在非洲大草原漂泊漫行。連日以來不曾進食。箭矢射著了一隻羚羊後,便不斷循著足跡獵捕。疲憊至極,飢渴萬分,離家步行起碼一整天了。妻小嗷嗷待哺,而他也即將體力耗盡,但他仍堅持不懈。突然之間,來到一片空地,獵物出現眼前。他欣喜若狂,因為知道,接下來這幾天,自己和家人都能填飽肚子了。鍥而不捨追捕獵物,終能如願以償。洋洋自得的他,總算鬆了一口氣。
數千年來,生活環境已然改變,大腦亦不斷演化,根本特質卻與史前祖先幾無差異。來到現代世界,一位不動產經紀人,恰是那名史前祖先的後代。好幾個月以來,生意不曾上門。潛在買家雖對某區一棟百萬美元的房子頗感興趣,卻遲遲沒下單。接連幾週,同一間房不知帶了多少人來參觀;幫客戶蒐羅資訊,對於不合理的請求,還得保持冷靜,一旦客戶意興闌珊,又要致電問候。直到某天,總算等到客戶拎著現金報價上門。房子交易完成,她大呼不可思議。心情就像連日挨餓、終於找到食物的史前祖先一樣,喜不自勝。家人有東西吃了。車子能送修了。還能放個假,甚至探望人在海外、患病體衰的父母。她得意極了。她能生存了!
對於成功之道,人類大腦向來瞭若指掌,只不過,現代人改將取得高分、大賺一筆、累積財產,與生存等同並論。某程度來說,確實沒錯:我們不再漂泊荒野、獵捕食物、借宿山洞。有了特定數目的金錢,便能覓得遮蔭蔽雨之處、餐餐溫飽;然而,我們不斷提高門檻,貪婪無度,永無滿足之日。一旦不跟隨世俗攀爬成功之梯,換不起大房、新車,不汲汲營營於財富,便自嘆一事無成。打從孩子呱呱墜地,我們即不停鞭策孩子要努力上進,一步步爬上我們精心打造的勝利之梯,一項項檢視其學業成績是否達標。不知不覺中,這些成就被視為生存之道:國小拼字測驗拿甲,肩負了生存與否的重責大任,對我們和孩子而言,更有生死攸關的壓力。我們沒來由地相信,孩子能否在這世上生存,由此便可預知一二。
失敗對動物的影響
根據神經生物學家暨作家洛蕾塔.葛拉茨阿諾.布茹寧(Loretta Graziano Breuning)所言,絕大多數的動物,不像人類那般容易感到失望,原因在於,牠們不會抱著期望生活,盼著事情發展會有所不同。假設你是獴類動物,孩子被掠食者吃下肚。你固然會心碎萬分,或哀傷悲痛、神經緊繃,對掠食者膽戰心驚,卻不會自責未能顧好孩子,而萌生自我懷疑或自怨自艾等千頭萬緒。自我懷疑和世上所謂的失敗論,讓許多人過得喘不過氣,日子痛苦難熬。
我們具備一種特有能力,能對他人苦痛感同身受。憑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得以感受其他生物歷經之痛楚。由於對人類等生物具同理心,我們泰半幻想,世上有個較無紛擾的桃花源。在此理想世界,人們不會投擲炸彈,互相傷害或殃及子孫……由於在許多人身上看到良善的一面,而冀盼或期待著,未來總有一天,人們的行為舉止,能夠合乎文明道德,不再覬覦他人財物、國家、石油、黃金而彼此掠奪。然而,一旦事與願違,期待落空,心情又將跌落谷底。盼望孩子通過駕照考試,而若未能如願,便自認是失敗的父母,或怪罪孩子不爭氣。世上有不少父母,將孩子的足球比賽視為非生即死的大戰,勝利與否,緊緊牽繫著孩子與父母的自尊心。一旦輸了,父母便讓孩子感到挫折萬分。說到底,這樣的爸媽,只會一輩子自嘆一無所成。
然而,這體制是我們一手創造出來的。
這些父母將遠古的生存本能,套用在孩子的足球比賽上,未能贏得比賽,才會引起遠遠超乎實質的重大挫敗感。
換成其他哺乳動物,雖也遭受各種紛擾,如難過沮喪、壓力倍增,卻不會衍生自我懷疑等紛雜情緒。布茹寧在所撰《快樂大腦的習慣》(Habits Of A Happy Brain)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對於人生各種境遇或能有所啟發:
猴子被同伴搶走香蕉,雖然心情很差,卻不會擴大問題,鑽牛角尖。他會動身尋找另一根香蕉。最後,他會覺得努力有了回報,不會耿耿於懷。換成人類,則因神經元較為複雜,若丟了香蕉,會產生千頭萬緒,結果當然痛苦不堪。
失去香蕉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研究也指出,時間一久,輸家效應會逐漸浮現。同樣情況如果屢見不鮮,壓力指數會持續升高。若香蕉不斷被較強勢的同伴搶奪,或因此接二連三受盡折磨、窮追不捨,對猴子還是會有深遠的生理影響。
成功從同伴手裡奪走熟透香蕉的猴子,可謂贏家;輸家則委屈極了。贏家睪固酮飆升,輸家則大幅下滑。於是,贏家食髓知味後,不僅信心大增,膽子也越來越大,而更加肆無忌憚。實際上,即便爭鬥的對手更為強壯,他依舊可能照贏不誤,畢竟屢戰屢勝的他,氣勢先聲奪人。反之,輸得倉皇逃跑的輸家,下一次依舊可能以失敗收場。4 類似於非人類靈長動物,人類靈長動物達成小任務時,同樣會歷經睪固酮、內啡肽或多巴胺(Dopamine)激升;這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相當有趣的。再怎麼說,我們與其他靈長動物在生理上並無太大差異。神經科學家羅伯特.薩博斯基(Robert Sapolsky)在著作《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壓力、壓力相關疾病及因應之最新守則》(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中提到,我們的社經地位,與健康直接相關,而在靈長動物的世界裡,舉例來說,相較於低階狒狒,地位高的狒狒,壓力反應不僅健康得多,各種健康上的問題也較少。5這與低階狒狒遭受騷擾、挑釁、攻擊的頻率有關。無論是狒狒或其他靈長動物,越容易被他人惹惱,感到低人一等者,體內皮質醇(Cortisol Levels)及葡萄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濃度較高,壽命也相對較短。非人類靈長動物與人類之間,某方面來說,幾乎毫無差異:越自認成功,活得就越長。自認一貧如洗、地位低下的人,則八成命不長矣。6另一方面,卻又存有截然不同的差異:人類具有想像、投射、比較的能力,也確實能控制自己對外界的反應。
一項相當耐人尋味的啟示,或許已呼之欲出:外在現實對於我們的健康,影響不容小覷。天塌下來,還想抱持正面的人生哲學,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既然知道,對境遇的反應對整體健康有莫大影響,那麼,我們就該盡全力對自己好些,採取行動、盡量將壓力化至最小,畢竟有些時候,選擇如何去因應生活中種種考驗,是我們僅存的一點自由。
改變我們對失敗的看法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認知失敗:對於「什麼是重要的」,盡以社會約定俗成的觀念為標準,於是總自認爬不到高位。如此一來,不僅會影響生理,對生命也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減壽。凡是三級失敗,都不脫這類情況:我數學考試沒過,感覺糟透了。我沒得到升遷機會,感覺好糟。我每天都如此辛勤工作,一輛豐田開了十年,還是沒錢換新車。二級失敗的情況,則多半不同,畢竟,二級失敗所歷經的旅程,危機四伏眾所皆知,失敗甚至在意料之中,但涉險犯難之餘,能為世人帶來教訓與寶貴洞察,不致讓冒險家有受挫之感。
試舉一例:二○一六年,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臉書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這兩名年輕企業家,雖然公司性質迥然不同,但他們決定齊心協力、挹注資源,共同在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發射衛星。他們大膽盼望,透過這項創舉,非洲偏遠村莊將有網路可用。發射臺上的獵鷹九號火箭,造價數百萬美元、重達六百零四噸,卻在兩人面前炸毀,而火箭上重金打造的衛星也付之一炬。換成別人,或許會認為這場意外是個人失敗,而兩人卻深信,失敗只不過是必經歷程。他們只盼找出問題所在,以期下一回不會重蹈覆轍。7
我們會感到自我價值低落,全因人類聰明絕頂,發明了失敗的概念。既然當初能透過比較,創造出一套錯綜複雜的成敗理論,那我們必然也能將此概念砍掉重練。
瑪姬.丹芙(Marge Denver)8 是一位佛羅里達州的教師,從事專業教學二十年餘,近來深切意識到「自我價值低落」,也察覺這對健康有不良影響。過去十八個月來,直屬上司處心積慮折磨、貶損她。原本熱愛上班的她,突然一改常態,不僅恐懼每日的到來、懼怕開會,更怕碰到製造紛擾的始作俑者。後來,學校換了新校長,專制獨裁的作風,竟與她的直屬上司臭味相投。如今,換成兩個男人輪流以霸凌她為樂。不僅壓力指數飆升,身體也每況越下。對於他們百般騷擾,她也想過要投訴,但仔細一想,萬一投訴了,壓力只會不減反增,久久無從擺脫。
就在那剎那,她豁然開朗:失去快樂既成為代價,生活也失去平衡,不如當場辭去工作,開啟漫長的求職之路。待業的壓力雖有,總比整日跟性別歧視的上司對戰來得輕鬆。她深知,相較於積極找更適合的工作,受人折磨不僅更為傷身,說不定還會折壽。她不再自覺是失敗者,渾身充滿力量。這是透過個人成本效益分析,衡量了整體情況,才做出的抉擇;繼續原地踏步,情緒或生理上要付出的代價,都遠遠高過離職的代價。她決定放手一搏,踏上一條未知道路,縱然有其風險,但對當下的她來說,唯有如此,才最可能迎來正面結果。
看上去或許像失敗:瑪姬辭掉工作,未能向欺負她的人追究責任。也可說是成功:焦慮瞬間消失。她會感到自我價值低落,完全是環境使然,而如今她振奮極了,可以如釋重負,也準備好迎接嶄新挑戰、邁向人生新階段。
失敗感令人挫折。面對出乎意料的結果時,我們會顯露何種性情與態度,端視我們如何看待人生、為自己創造何種脈絡。失去需要或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在生理、情緒、心理上會立即產生反應,也是一種出於對失去或缺乏成就感的本能反應。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擁有改變人生的力量:得不到所想、結果未如預期……這些想法都能夠轉變。我們的情緒、身體也會隨之產生反應。
作為人類,我們擁有自我意識與自我覺察,能夠改變思考及想法,一旦碰到失去香蕉、生意或工作的情況,我們大可決定如何應對:繼續跟自己過意不去,或動身尋找下一根香蕉、下一筆生意或下一份工作。我們會渴望物質上的成功,追根究柢是熱愛冒險、追求生存的本性所致,而既然體認到這一點,我們大可看穿失敗這回事:過去四萬年來,人類這個物種並無太大改變,生活方式卻天差地別。我們渴望任何能維繫安全感、生存的事物。在銀行儲蓄,以未雨綢繆。經常發生的狀況卻是,財富擁有得越多,渴望也隨之增多。以多數人而言,目標會持續變化。人存在世上,本就涉及多種層次及方式,而生理及物質需求只不過是其中一環。物質上的安全感,是一種因人而異的個人生存狀態,一個人究竟是成是敗,並沒有一套客觀的衡量標準。
於是,衡量標準逐漸提高:我們認定,開奧迪的人,某程度上較為成功、更能出人頭地、更懂得生存之道,是同一輛豐田開十年的人所望塵莫及的。我們認為物質事物具生物演化功能(生存本能),於是進一步認定,某程度上,奧迪即成功的象徵。
現在就來看看一個假設情境,主角的狀況,想必我們都相當熟悉。基恩(Kian)是一名豪華房車駕駛,最近壓力大到破表。兩天之內,將面臨嚴重心臟病發。他近來心情很糟。不僅跟老婆吵架,孩子又不孝,跟巴尼(Barney)比起來,自己落魄極了。巴尼是學生時代的朋友,因發明一種電信裝置,過去七年有數百萬美元入袋。憶起十年前,明明有機會一同創業,自己卻選擇放棄,想來便後悔不已。他自認當時嚴重誤判,打從巴尼功成名遂,自己便一天天付出代價。動脈阻塞之外,還罹患高血壓。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不斷鑽牛角尖,怪自己沒達到自我期許。他自覺是個失敗者,而這種感受也反映在行為舉止上;從早到晚,每分每秒,心思反覆糾結。剛畢業時,人生目標唯有大賺一筆,以在社會生存,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還要長命百歲;隨著日子一天天消逝,目標眼看越來越遠。要是當年沉得住氣、堅持目標,要是他不跟人比較,就不會在四十二歲這年,停在黃綠燈下,再過四十八小時就要心臟病發。一旦瞭解腦部的運作方式,再看看基恩的思維模式,便不難發現,倘使他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享受人生,過開心點,好好維繫家人感情、顧好身體,看待物質目標的角度與觀點稍有不同,事情進展或許會有天壤之別。過去每一天,他都有能力讓自己轉念:他已擁有很多,足以生存了,卻不斷與同學比較,忽略到,雖未能達成宿願,他仍有權改變自己情緒、生理上要如何反應。
根本來說,他並沒失去香蕉。只不過看到他人擁有更多香蕉,才對現狀產生不滿。所謂成功之梯,說到底只是他一手建構出來的,他大可轉念、將之摧毀。成功之梯及階級地位既是幻想出來的,身為人類,我們也有能力予以瓦解。我們憑藉演化本能,捏造無形的真實,並且深信不疑。故事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媒體與社會建構形塑的成敗象徵,也令我們信以為真。然而,一旦我們後退一步,便能透過信念,轉變我們體驗的真實。我們若能創造階梯,亦能讓它一夕崩毀。我們能夠決定,什麼應當重視,什麼值得珍惜;將人分為輸家、贏家的概念,我們大可嗤之以鼻。畢竟這種概念,影響可能超乎想像。
自認輸家的感受相當危險;「輸家效應」對生理影響極深,甚至可能讓人減壽。自我價值低落(或遭霸凌、找碴)的感受,無論是對人類或狒狒,都會產生相同的影響,如體內葡萄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濃度升高,罹患高血壓、與壓力直接相關之疾病的機率也大為提高。
不論是貧窮、富裕國家的人民,都會受「愛跟鄰人比較」的心態影響。由此可見,對幸福及富裕感受影響最深的,並非實際收入,而是相對收入。無論年賺三萬或三百萬美元,一旦生活周遭的人比我們有權、有勢、有才幹,我們便感到自己差人一等。這種生活上愛與人競爭比較的心態,是我們能察覺、加以控制的。無論是人類或非人類靈長動物,在心理、情緒上,都可能感到自我價值低落,此感受衝擊力道極為強大。就像基恩一樣,我們會自己嚇自己,深陷自我價值低落的幻覺,自認一輩子與快樂無緣,誰叫物質上比我們富裕、有成就的人,永遠多如牛毛。
身為孜孜矻矻、奮鬥不懈的人類,總是想方設法追求進步,還經常處於高壓狀態:聽從上司指令,追求特定成果;碰到意外開銷,財務壓力讓人鬱鬱寡歡;災難不請自來,令人不知所措。我們通常有以下幾條路可走:
1.自我放棄。自認失敗或沒能力達成任務,而從事藉酒消愁、濫用藥物等自我毀滅行為。自認是輸家,深信衰事會接二連三發生,直到把自己壓垮為止。壓力指數升高。輸家效應發威,壽命減少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2.化結果為動力。在欲望與毅力驅使下,不讓自己被擊倒,決定東山再起,抖擻精神,鍥而不捨追尋目標,路途多遠都在所不惜。
3.生命中每趟冒險旅程的背後,總有不確定性,我們只能欣然接受。也要充分瞭解到,目標隨時都在變,人生旅途中,意想不到的事件屢見不鮮。因此,我們學會改變方向、想法及看事情的觀點,重新審視人生及現況,不再根據成敗來自我批判或衡量自我價值。
重點在於:既然我們聰明絕頂,能創造失敗的概念,某程度而言,自認失敗並無益於生存,那麼憑我們的聰明才智,絕對足以剷除一般引以為常的失敗概念。接下來,我們會鉅細靡遺探討失敗的概念,並審視失敗的語言、對自己訴說的故事、失敗的哲學,一窺自我敘事如何改寫、看事情的觀點如何改變。
第一章
史前祖先與關於失敗的神經生物學
對於成敗,我們常會侷限在特定一小範圍內思考:人類殫精竭慮爬上金字塔頂端,簡言之,就是為了生存。任何與生存息息相關的要素,都讓人體驗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內啡肽(Endorphins)、催產素(Oxytocin)帶來的好心情。對生存構成威脅的任何事物,則讓人壓力倍增、沮喪難過,終至自尊心低落。我們力求生存。我們渴望飛黃騰達。再怎麼說,我們的老祖宗,無不精明能幹,方能生存,綿延歷代子孫。
不妨想像,有個史前祖先,在非洲大草原漂泊漫行。連日以來不曾進食。箭矢射著...
作者序
致臺灣版序
很榮幸為《你可以輸得很精彩》臺灣版寫序。過去數十年來,臺灣在許多方面的成就,都足堪全球表率。回收體系進步,聞名國際;金融危機震盪全球之際,依舊維繫經濟穩定;具識字及計算能力比率極高,教育系統傲視全球……諸此種種,臺灣都為全世界訴說了一則成功的故事。當然,每則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數不盡的關於失敗與掙扎的故事,有著邁向成功的極大壓力,持續進步儼然為當務之急。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往往沒人看到。每項成功之舉的背後,都有過不知凡幾的失敗;本書企圖為讀者創造機會,另闢蹊徑,積極擁抱、認識、善用所謂失敗的概念。在商品導向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已然深信,「成功」意味物質上的收穫:要名利雙收,要有一份頭銜響亮的工作。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主導了我們的社會,一旦未能如願,就會自覺為失敗者。所以說,你也許會問,在臺灣這樣的地方,為何需要像《你可以輸得很精彩》這樣一本書呢?
我們主張,在任何成功導向的社會,都極可能忽略一事實:各形各色的失敗,都是人生的一環。演化數十億年來,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總是充斥各類失敗,即使是成功的人生也無以倖免。我們想為臺灣讀者推介此書,即是要強調,成功的故事背後,失敗都占據要角。朝成功邁進之際,失敗的風險也就如影隨形。每一天,無論形式為何,我們都難逃失敗的可能,這是不爭的事實。市面上,對讀者大談失敗、還要輸得精彩的書,可為數不多!全球譁然、舉國震驚或衝擊個人的事件,總是持續不斷上演,多半出乎意料,令人聞之色變、心碎不已、不得不改弦易轍。那麼,這類事情發生時,我們該如何是好?萬一目標未達成,怎麼辦?萬一孩子沒考好,怎麼辦?一旦凡事以目標為導向,生活當中,是否有哪些重要事物易被忽略,就連珍惜當下的時間都沒有了?
我們都知道,各式各樣的成功,都得付出代價,而我們相信,《你可以輸得很精彩》一書的獨特洞見,能引導你在事與願違、目標未能達成時,學習如何面對人生與「失敗」。也希望與臺灣讀者分享:當今世界,被非成即敗的典範所定義;但我們深信,看待自我、人生、教育、成就的方法,不該只有一種。但願為讀者開啟一扇窗,從此改變對失敗(及成功)的看法。一旦計畫行不通或方向變了,每個人總會花些時間來面對自身「失敗」。失去在所難免。鍥而不捨奮鬥的目標,也多半未能實現。因此,最重要的是,面對林林總總的失去與失敗,我們該如何自處,如何把人生過得精彩充實,並坦然接受,失敗本是人生的一部分。
藉由此書,盼讓臺灣讀者思考,從嶄新角度看待失敗的可能。我們主張,失敗五花八門,應對方式也不一而足。提供實用建議與洞見,談談碰到花招百出的失敗時,能如何面對,也鼓勵讀者要認清,人生本無法預料,失敗更是人生不可免的必然,若能學著接受這一點,我們便能發揮智慧、充滿自信,克服逆境。
《你可以輸得很精彩》主張,思考上要徹底變革:希冀將世上絕大多數的失敗,重新定義為「出乎意料的結果」,在不可逆料的人生旅程中,我們得且戰且走,將意外插曲當作精彩輝煌的印記。誠如麥爾坎.葛拉威爾在暢銷書《異數》(Outliers)所言,不論多努力追求夢想、物質上的「成功」,運氣才是最終決定物質成功與否的關鍵。沒錯,是運氣!我們固然能奮鬥不懈、追逐夢想,投入一萬小時讀書、練習,心無旁騖,等待幸運之神降臨。若盼不著,便又自嘆失敗。如能轉念,將失敗視為出乎意料的結果,我們便可能改變人生,為成功重新定義。
我們由衷期盼,《你可以輸得很精彩》能為失敗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角。看過這本書,不論在校、在職場或個人生活中,或許就能打破以往,坦然面對失敗的概念。
倘若你曾自認為失敗者,不知如何是好,請務必知道,你絕非個案。藉由此書,我們將探索成功與失敗在社會上的意涵。不少文獻令人受用無窮,啟發我們去思索,看待人生中所謂失敗的角度應徹底改變,也藉此書與大家分享。失敗既是人生所不可免,即便難關重重,也要輸得精彩。
致臺灣版序
很榮幸為《你可以輸得很精彩》臺灣版寫序。過去數十年來,臺灣在許多方面的成就,都足堪全球表率。回收體系進步,聞名國際;金融危機震盪全球之際,依舊維繫經濟穩定;具識字及計算能力比率極高,教育系統傲視全球……諸此種種,臺灣都為全世界訴說了一則成功的故事。當然,每則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數不盡的關於失敗與掙扎的故事,有著邁向成功的極大壓力,持續進步儼然為當務之急。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往往沒人看到。每項成功之舉的背後,都有過不知凡幾的失敗;本書企圖為讀者創造機會,另闢蹊徑,積極擁抱、認識、...
目錄
前 言 從失誤到大災難:出乎意料的結果,是一股形塑我們的力量
第一章 史前祖先與關於失敗的神經生物學
第二章 一級失敗:近百年來的大災難
第三章 二級失敗:探險家、企業家、「輸得好看」而熱潮不減
第四章 三級失敗與其武斷本質
第五章 成功名人與失敗的迷思
第六章 大多數人皆為失敗者
第七章 失敗的語言
第八章 改變失敗的敘事
第九章 失敗的哲學
第十章 轉念:消除失敗
結論與練習 與出乎意料的結果和平共處
前 言 從失誤到大災難:出乎意料的結果,是一股形塑我們的力量
第一章 史前祖先與關於失敗的神經生物學
第二章 一級失敗:近百年來的大災難
第三章 二級失敗:探險家、企業家、「輸得好看」而熱潮不減
第四章 三級失敗與其武斷本質
第五章 成功名人與失敗的迷思
第六章 大多數人皆為失敗者
第七章 失敗的語言
第八章 改變失敗的敘事
第九章 失敗的哲學
第十章 轉念:消除失敗
結論與練習 與出乎意料的結果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