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街,一種滲透文化和人文的流動影像
馬立群
《街》是一影像與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同出版的第一本攝影集,對我來說,這是一影像從網路影像躍上實體出版的重要里程碑,感謝田園陳炳椮社長與本書的總編輯鄧博仁。
城市是一個緩慢的有機體,它的變化是數十甚至是數百年計的,攝影師在這個有機體中行走,試圖捕抓當下的真實,滿足自我的慾望,將內在的情緒投射在城市之中。是微觀,也巨觀。瞬間定格,時代經典。
而「街」 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場域,各種符號隨處可見,創作者像是拿著相機的獵人,悠遊其中,只要獵物一出現,上膛,射擊,捕捉人生百態的謎樣與深邃。從有攝影術開始,攝影師就在街上框取屬於自己獨有的視覺感受,一天24小時,隨時隨地的。
本書挑選的十二位攝影師,來自台灣、香港以及法國,各有創作風格。
張秀如的作品有著無數的巧合,從人的行為,街上的物件,以至於強烈的色彩都讓人充滿驚奇。蔡昌吉的黑白街拍,充斥著強烈的符號性,迸發一種莫名的不安。顏鵬峻的影像有著奇幻、超現實,甚至有點魔幻的感覺。彭一航的作品從自我出發,將心理的投射反映在他所看
到的景象,紛亂中,彷彿又在尋找出口。出生基隆的林官賢,以非常直觀的方式,記錄著他的故鄉。
三位來自香港的攝影師,Billy H.C. Kwok的作品有著幽默感與生活感的小趣味。何穎嘉將香港的城市景觀與公共空間之間的衝突結合在一起,變成一種巧妙的組合。杜釓𣽊以自身出發,拍攝他眼中所感受到的香港庶民生活。
來自法國的余白,著迷於台灣的視覺特色,將街上常見的「椅子」轉化為另一種獨特景觀。
另外,台灣新銳攝影師郭品君將自己置入在作品之中,以拍立得的方式,一天一張,留下自己的存在證據。溫敏喻的作品有著濃烈的色彩,影像充滿視覺張力,給人很多的想像空間。何沐恬透過窗的介質,以扮演或觀察的方式,聯繫個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也滿足自我的好奇。
12位攝影師的作品,都從街上演繹而來,從自我投射與外在觀察,轉化成屬於他們自己的作品,透過這些精彩作品,可以讓我們了解「街」所帶來的多元意涵與無限可能。
街,一個時刻流動的影像,一種滲透文化和人文的氛圍,創新感、時代感、滄桑感,鏡頭下,各自美麗。
【序】上街拍照
鄧博仁
街,是生活的重心
街,是文化的泉源
街,有著一切的一切
我們上街拍照吧⋯⋯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擊偉大的事情;去觀察窮人的面孔與驕傲的人的姿態。」《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作者Arthur Rothstein這樣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攝影者就該探討存在街裡頭的日常,並從中探索日常中的不尋常。
記得幾月前,一影像執行長馬立群與田園城市社長陳柄椮,提起要出版一系列為年輕人所做的攝影書,他們說這書不但可以開闢舞台給正在努力用攝影創作的人,也想留給後人能繼續用影像省思自己的生活⋯⋯「好吧!我們一起努力!」我笑著爽快地回答。
沒想到這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真真切切地實現了!這本書裡收錄了台、港、法共12位青、壯年攝影者,他們生活於當下,透過觀看、閱讀、思考與想像所呈現對「街」的定義,企圖將當下的感受延伸至未來,讓後人可以持續透過影像去思考,從影像中得到感動後,再次地於心中繼續撞擊⋯⋯
第一本的誕生,意味著將繼續往下走。「我的建議是要努力成為一個全面的、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人,多參與社會活動。這將使你對周遭世界的理解更為深刻和全面,並且最終使你的影像的涵義更為豐富而深遠。」這是馬格蘭攝影師Paolo Pellegrin對年輕人如何學好攝影的建議。「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了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加寬廣。」余光中告訴大家,透過旅行,能讓人不斷的增長。
讓我們上街拍照吧!讓我們用心用攝影感受生活。感謝攝影,它使我更能夠了解自己,以及透過照片,認識世界及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