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胸開闊天地寬
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王安石
從古到今,凡是成功的人士,他們都是胸懷大志、目光高遠、寬大為懷、不耽溺於獲取蠅頭小利的仁人志士,他們都知道一個道理: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他們是真正懂得「取捨」之道的人。那些鼠肚雞腸,競小爭微,對蠅頭小利也耿耿於懷的人,很難出人頭地。所以,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想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大海一樣的胸懷。
有一副名聯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懷一笑,笑世界可笑之人。」古人還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些話強調的都是為人處世要豁達大度,發生衝突時要懷抱開放之心態,寬以待人。
是的,一個人如果真正地擁有了比海洋和天空還要寬闊的胸懷,那他無論遇到什麼難題,都能想得通,都能正確地去對待和處理。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上更需寬以待人。
心胸開闊,煩惱自然少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之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工作那麼努力,老闆卻給我那麼少的獎金;我為她付出了那麼多,她怎麼就不知道回報我一點呢;小王昨天說的那句話,是針對我的嗎?我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他嗎?……諸如此類的話,也許我們也曾經說過。
其實我們不是煩惱太多,而是胸懷不夠開闊。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總是抱怨自己過得不好,不如別人幸福,因此,他們總是處於一種不開心的狀態。其實,世界上幸福的人,不是擁有的太多,而是計較的很少。敞開你的胸懷,你會發現,原來世界這麼的美好!
一個人只有包容才能不斷壯大,才能吐故納新,生生不息。關於人的胸懷,有這麼一個故事:在印度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大師,在他的眾多弟子中,有一個弟子經常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不是抱怨別人對他不好,就是抱怨飯菜不合味口。
哲學大師為了開導這個鼠肚雞腸、心胸狹窄的弟子,便吩咐他到市場買鹽。鹽買回來之後,大師又要這個每天都不快活的弟子抓一把鹽放進一杯水中,然後喝下去。
「味道如何?」大師問。這位弟子皺著眉頭說:「鹹得發苦。」大師又叫他再抓一把放進缸中,再叫他嚐嚐味道,弟子說:「有一點點鹹。」大師又吩咐他把剩下的鹽都撒進附近的湖裡,然後又叫他去嚐,這位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嚐了嚐,大師問道:「什麼味道?」「好像一點鹹味也沒有。」弟子答道。
哲學大師趁機教導這位弟子說:「生活中的不快和痛苦,就像這鹽的鹹味。我們所能感覺和體驗的程度取決於我們將它放在多大的容器裡,所以,當你開闊你的胸懷,就不會總被痛苦佔滿。」
是的,你的胸懷就是你生活中的容器。當你感覺命運對你不公的時候,當你慨嘆世態炎涼的時候,當你對生活感到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你工作中感到煩惱不順的時候,你就要放開自己的胸懷。在寬廣的胸懷裡,一切不快和痛苦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在寬廣的胸懷裡,你將會活得快樂,過得幸福。
讓他三尺又何妨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放開胸懷,學會寬容,你就會贏得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別人的尊重。寬廣的胸懷,如一條清澈的河流,能平息、化解人們心頭的火;寬廣的胸懷,就像柔和的風,能吹走人們心頭浮動的陰雲;寬廣的胸懷,更像萬里晴空中的陽光,能融化封凍在心裡的那條誤會的冰河。
在安徽的桐城有個「六尺巷」,遠近聞名。據《桐城縣誌略》記載:大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一次家人修建房子,因地基與鄰居發生爭執,家人為此上書告知張英,想通過他在朝中做官這一特權,得到地方官員的庇護,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按其吩咐,主動讓地三尺,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名為「六尺巷」。兩家禮讓之舉也被傳為美談。
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為利益爭吵不休,可能導致無路可行,巷寬僅六尺,心路之寬卻無可量計。但是,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會為了一點小事而互相謾罵,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如果他們對對方能多一點寬容,就不會針尖對麥芒,「干戈」也將化為「玉帛」,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相處。
人們常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只有心胸寬廣,才能寬容別人;也只有寬廣的胸懷,才能接納和容忍別人。當你和別人發生矛盾時,你不妨對自己說:「讓他三尺又何妨?」
容量大則福大,以寬大的胸懷包容對方,往往後福無窮。能真正懂得禮讓的人,人生的道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廣。
智慧品人生
你的胸懷越廣,包容的東西就越多,那麼你獲得的也就越多。留一步路寬,讓一份人前,學會「釋懷」方見天地寬。
2.埋葬過去,開闢未來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雪萊
人生會不斷面臨新的開始,昨天過去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昨天,也許你擁有一段令人無比羨慕的成功,也許你品嘗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悲傷,或欣喜若狂,或愁雲滿面,你不必留戀也不必在意,因為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明天都會重新開始,要去重新開拓自己的人生。
昨天失敗了,不要緊,忘了它,總結失敗的教訓,繼續新的努力。即使昨天是成功的,那成績也只代表過去,明天依舊要重新開始。一個沉湎於過去的人,成功是永遠不會屬於他的。
過去不等於未來
在人的一生中,誰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一些麻煩和挫折。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法,有人會一個人看看書,聽聽音樂,或者乾脆出門散散心,然後第二天照常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也有人會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並苦苦地追問答案。
其實,昨天並不能代表什麼,不管昨天有多長,也不管是受到挫折,還是取得輝煌,都只能代表過去。過去的成敗,已是過眼雲煙,未來要靠現在。過去成功了,不等於未來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等於未來還會失敗。成敗都不是結果,它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事件。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裡來,而是你要到哪裡去。不論過去怎麼不幸,如何平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未來必須充滿希望。只要對未來充滿希望,你現在就會充滿力量。
一個人不必為昨天的挫折失敗而頹喪氣餒、萎靡不振,也不必為昨天的勝利輝煌而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只有把昨天的挫折與輝煌都當做墊腳石,做好走向明天的準備,才能順利到達更美好的明天。
曾經有這樣一個青年,他原來生活奢侈,揮金如土。後來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去過一種奮發向上的生活,便毅然告別那段紙醉金迷的日子。他勤奮寫作,筆耕不輟,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學家。這個青年就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例子,晉國大夫周處年少時粗暴無理,人們對他避而遠之,他很想改過自新,但又覺得年華已逝,前途迷茫,然而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痛改前非,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過去與未來永遠不能畫上等號,因為昨天的陽光燦爛不代表明天的陽光明媚;昨日的慘痛失敗並不代表明日之路艱難坎坷;昨天的光輝歷史不代表明日的卓越成就。所以,請把你的過去交給死神,把未來留給自己。讓過去成為歷史,才能展望美好的未來!
「過去不等於未來」的觀念,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成功與目前的境況無關,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決定了現在,但不能決定未來,只有現在的付出及正確選擇,才能讓我們未來的道路走得更順暢。
結束過去,開創未來
回首過去,不管是快樂還是傷心,已經煙消雲散,一切都變得無跡可尋。我們的生命在日復一日地循環中慢慢地成長和完善起來,不要讓昨天的記憶活在現實中,新的生活需要我們有新的感悟。我們必須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不同的領悟,才能充滿生機地去迎接生命中每個新的開始。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烏鴉、海鷗和麻雀聽說大海是個廣闊的市場,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到那裡的人們都能賺到很多錢。為了能夠跨入富人的行列,牠們三個決定一起去闖蕩一番。
烏鴉想做服裝生意,於是進了各式各樣的衣服。海鷗想:「海上的人食物很單調,我就販賣罐頭吧,不會變質,肯定受歡迎。」麻雀也變賣了所有的家當,又四處奔波,東挪西借,湊到一筆本錢帶上了。於是,牠們懷著各自美好的夢想上船了。
但是,事情並沒有牠們想像中的那麼順利,牠們的美夢很快就破滅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把牠們的船打翻了。麻雀裝本錢的箱子,還有烏鴉和海鷗的貨物全都沉到了海底。唯一幸運的是,牠們三個都平平安安地回到了陸地上。
這一場風波對牠們的打擊非常大,牠們都不甘心夢想就這樣破滅了。烏鴉一直在想,說不定自己的衣服被海上的人撿到了穿在身上,於是派牠的親戚朋友站在路邊,有人路過就拉住不放,看看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衣服;麻雀垂頭喪氣,擔心遇到債主,白天就躲藏起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謹慎地出來覓食;海鷗也心有不甘,整天在海上盤旋,琢磨著罐頭可能會沉到什麼地方,時不時潛下水去尋找。就這樣,牠們三個一直在尋找和躲避已經逝去的東西,卻沒有想過怎樣才能結束過去,重新開創未來。所以直到牠們老去,仍然一事無成。
智慧品人生
如果我們一直活在對過去的回憶裡,即使是快樂的回憶,也不可能對以後的成功有所幫助。生命不止,變化就不會止,世界在變,人們的看法在變,過去的日子永遠跟不上現在的步伐。過去的輝煌只停留在過去,而人應該不斷地進步,只有不斷進步才有可能創造一個輝煌的明天。
3.人生得失尋常事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的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生活中,得與失原本就是和諧而有韻律的,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體之得。大地奉獻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能有鮮花和果實;失去了春天的蔥綠,才得到豐碩的金秋;農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報以豐收;樹葉翩翩起舞,難道不是風的給予嗎?魚兒活蹦亂跳,難道不是水的給予嗎?人失去了青春歲月,才能走進成熟……。
人生在世,擁有和失去是常有的事情。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在得到的同時,就必須付出失去的代價。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得到,本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折磨,因為在得到的同時,你也會失去很多。
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地在得與失之間重複。只有能保持坦然平靜的心態、拋開得與失的束縛、遠離是與非的羈絆的人,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大千世界,得與失形影相隨:生命在一點一滴凝聚的同時,也在一分一秒地逝去。當我們擁有青春時,卻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當我們融入社會,學會了左右逢源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純真和坦蕩;享受大都市的便捷生活時,卻失去了田園生活的悠閒;貪圖財、色、官時,卻失去了做人的正氣、道德和平常心。如果把人一生的得失全部收集,得為正數,失為負數,那麼兩者相加以後所得結果應該為零,這就是世間萬物均衡的道理。
有一個年輕人乘船去某個地方,船快到達目的地時,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風,船在巨大的風浪中沉了下去,幸運的是,他被風浪沖到了一座荒島上。每天,這個年輕人都坐在沙灘上翹首以待,希望有船來將他救出。第一天過去了,船沒有來,第二天過去了,船也沒有來,到了第三天,還是沒有船來,年輕人知道自己不能這樣苦等下去,為了能活下去,他弄來一些樹枝,給自己搭建了一個能躲避風雨的簡易的「家」。
一天,年輕人外出尋找食物時,忘了熄滅火源,大火頃刻間把他的「家」化為灰燼。年輕人眼睜睜地看著滾滾濃煙瀰漫在空中,悲痛交加,心中充滿了絕望,覺得自己再也活不下去了。第二天一大早,當他還在痛苦中煎熬時,風浪拍打船體的聲音驚醒了他─一艘大船正向他駛來,他被救了上來。「這麼長時間了都沒有人發現我,你們是怎麼知道我在這裡的?」他問救他上來的人員,「我們看見你燃放的煙火信號,就順著煙火把船開過來了。」年輕人聽後,簡直不敢相信,竟是那場大火救了他。
有人說:「如果你未曾經歷過悲傷,你就無法真正懂得快樂。」得失就是這樣的關係。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在這個世界,人類生而獲得,卻無處不失落,面對人生的種種得失,權衡並做出選擇時那種患得患失的滋味最令人難忘。
既然得失是人生尋常事,那麼,在得與失之間,就無須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扎,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清楚什麼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什麼是對自己毫無意義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才能得到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需、最純粹的東西。不懂「放棄」,不能主動「放棄」的人,終將自尋煩惱。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絕對的弊,得與失也是一樣的道理。不能捨棄別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別人沒有的。懂得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彌爾頓雙目失明後完成了最傑出的詩作;貝多芬雙耳失聰後創作出最傑出的樂章;帕格尼尼在沉默中用苦難的琴弦把曲子演奏到極致。這世界文化史上三大傑出人才,居然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並化為動力。
命運向來是公正的,在這方面失去了,就會在另一方面得到補償。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用賞識的眼光對待得與失,用良好的心態對待得與失,用長遠的眼光對待得與失,當你想明白了,想透澈了,你的心會非常透亮、輕鬆、快樂!
得與失,有時只有一線之隔,對於得失,你一定要認識分明。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的。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當貪婪者取得不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者失之。
坦然面對得失,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貪得無厭;失之,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
正確看待得失,時常提醒自己,無論得到什麼,得到之後都有可能會失去,只有在得到時懂得加倍珍惜,失去的時候才不至於無所適從。世間萬物本來就是來去無常。我們所能做、所應做的只是在「得到」時珍惜它。
智慧品人生
人生之得,當以知識之得為得,當以智慧之得為得,當以美好的親情、愛情、友情之得為得,而擁有一顆真誠的心是獲得的根本。特別要記住的是,勿不勞而獲,勿貪得無厭。否則,你的生活就會失去和諧,你的人生就會失去韻律。無論得失,重要的是無愧於心,無愧於人,唯有如此,才可以把握得失平衡,少些因得失而帶來的困擾。
坦然面對得失,需要一顆平常之心,一顆淡然之心,一顆感恩之心,一顆博愛之心。能夠坦然面對得失,才會生活,才會快樂,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