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是蒙學經典,當代中國讀書人、二十一世紀中國孩子必讀!
● 本作是近百多年來最佳的《千字文》註譯本,切合時代需要。除了註解 字詞之外,還補充相關常識,並附白話語譯。
● 中國文史哲入門基礎的「速成」讀本。
● 承傳中華文化;重建社會道德!
● 附錄包括:
■ 《千字文》遂字粵普音標
■ 中國歷代簡表
■ 「宿」字廣府話審音及其背後與學理無關的糾紛
■ 廣府話「語言」與「方言」之辯的深層次矛盾
■ 粵語輸一票的謠言
當代人學習《千字文》一類的古典文獻,應該兼顧理解與背誦兩方面,不可偏廢。我見過很多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有的背了一肚子唐詩宋詞,而對字句意思理解得十分模糊,卻辯解說「翻譯出來會失去美感」;有的一篇一篇地讀,讀完就忘,只記得主旨,原文卻一句也想不起來。我想,既然肯花時間讀古書,就要考慮到效率問題;徹底理解,有助於記憶原文,而記住了原文,反過來又有利於理解和應用。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偏向任何一方都會降低效率。《潘註千字文》正是為大家提供了這樣的方便:書中既有詳細註解和闡釋,幫助大家理解文義,又有註音和錄音幫助背誦,兩方面兼顧,相信能使讀者獲益不少。
書中為大多數的罕用字和易錯字都加註了粵語拼音,對於我這樣的學習者而言固然非常有用,對粵語的母語使用者來說,或許也有一定幫助。近年來,關於粵語的「正音」,有很多討論和爭議。在我看來,所謂正音問題,其實就是一個「異讀字審音」的問題。異讀,簡單說來就是同一個字(語素)在相同語境下出現了不同的讀音,而且這些讀音都有一定的流行度。異讀現象在各個方言區都廣泛存在,並不是粵語獨有。異讀的原因甚多,異讀的產生機制複雜,本文在此不做討論。
有了異讀,審定讀音便成為必要。現在大家在網上爭論某個字的讀音,往往始於「我小時候就這麼讀」,或者「根據某文獻就應該這樣讀」;更有甚者,直接攻擊對方「泥古」「向普通話靠攏」「縱容錯讀」等等。這種爭論,不能說毫無意義,卻也缺乏足夠依據,對決定一個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幫助不大。
審定讀音,從來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並不能單純地用「尊重古音」或「從俗從眾」之類的抽象原則一勞永逸地解決。做好審音工作,首先要確立科學合理的審音原則,然後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礎上進行。這裏的「材料」,當然包括書籍字典等文獻材料中記載的讀音,也包括科學的語言調查得來的現實讀音。審音不能缺少充分的語言調查;也就是說,一個字大家到底怎麼讀,多少人讀若甲,多少人讀若乙,要明明白白查清楚。語言調查的目的,是在於摸清某個讀音在現實語言環境中的流行程度。沒有這種細緻的摸底工作,審音就缺乏審定的對象,審音得到的結果也就難以服眾。
審音的目的是規範語言,樹立標準,以利日常交流和方言保育。
作者簡介:
潘國森,祖籍廣東南海,生於香港、長於香港。過去修理修工、讀文讀史、學哲學易,過去三十多年已刊行單行本專著逾三十種。
楊浩石,一九八八年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二○一一年畢業於河北大學經濟學系(本科),二○一六年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居波士頓。業餘時間研究語言、文學、音樂。
推薦序
「五四」百周年修訂版自序
本書的第一版刊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已超逾二十年,似乎是有最多讀者喜歡的一部拙作。這番再次修訂重刊,完全是因為浩石的緣故。
楊浩石博士是位年輕經濟學者,不大記得起當初他給我發電郵論學時的情況,印象中那時他仍在河北省上大學。既然筆者癡長幾歲,還是仍稱呼他的名字吧。我倆相知數載,卻還未曾見面,唯憑電郵通訊。現時他在西半球發展,兩家日月反背、畫夜倒顛。初唐大詩人王勃有「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名句,這正正是我們的寫照。
筆者從來都喜歡與讀者交流切磋,尤其是年輕讀者提問,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讀者來鴻,一律不問年齒平輩論交。間有陌生讀者問字,倒似把潘國森當成了「人肉字典詞書」,好在現時網絡資源多得很,一般都是介紹他們自己去合用的網站翻查發掘。浩石當年所談都是進階級的題材,所以要認真對付。
《弟子規》有云:「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筆者平生喜歡評論是非,都是一本學術求真的精神,言者雖無心冒犯,未必人人都能諒解。浩石在繁重工作之餘,擠出有限的時間,指正拙作中大大小小的錯漏失誤,所謂「學無前後,達者為師」,筆者當然要「聞過欣」了。假如只許多自家指點人家的失誤,卻容不得他人指教自本人的不足;責人從嚴、律己從寬,未免枉讀詩書了。
浩石位居要職、業務繁忙,對本書字斟句酌,嚴格到審訂教科書的那個程度,相信佔用了他不少餘暇。他熱誠施援,我言謝嫌俗,受之可以無愧。我們原本打算在二○一八年戊戌,即戊戌維新運動一百二十周年定稿並重刊此增訂版。無奈浩石實在太忙,筆者已如討債一般的窮追,後來趕不及了,反而可以放慢步伐。今年二○一九年己亥,是一九一八年己未「五四運動」的百周年,不能再拖了。
浩石的建議很細緻,如果改詞換字會比原文優勝,都立刻依從。若原文無大錯,則必據理力爭。是書若還有甚麼粗疏罅漏,現在就多了浩石分擔責任了。〈音韻學簡介〉和〈最起碼歷史常識〉兩段,都是由他負責重寫。至於版稅稿費,則因為他本來厚薪高職,自不必付他分毫。
本書原先的作意,是為香港本地讀者而寫。原書第一版刊行之後數年,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就經歷了十年浩劫,中學畢業考試不再要求考生熟讀若干範文,取消了以範文內容作為擬題範圍的問答題。原先中學生起碼被迫熟讀二三十篇古文,因為高中要考核學生的古文水修養,少不免要在小學和初中先讀近百篇淺白古文。十年不考古文,就牽一髮而動全身,出現十年中國文史哲入門基礎常識的文化斷層。我們都知道古代漢語(香港人理解的文言文)是現代漢語(香港人理解的白話文)的基礎。二十世紀以降,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可是文學大家雖然以白話文創作,但是他們還是先熟讀文言文的。現時香港有了這麼一大批不讀古文的年輕人,真是嗚呼哀哉!
浩石還要求這部拙作放眼全國,於是我們多有據此修訂。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口語,廣府話則是兩粵通行的方言,筆者與浩石還有些「意見不合」,那就放到〈附錄〉去詳談好了。
《千字文》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啟蒙教科書」,筆者希望這次增訂,在當前「承傳中華文化、重建社會道德」的「大業」上面,略獻綿薄。
歡迎海內外高明君子不吝賜教!
是為序。
南海潘國森序於香港心一堂
二○一九年歲在己亥
「五四運動」百周年
仲秋穀旦
「五四」百周年修訂版自序
本書的第一版刊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已超逾二十年,似乎是有最多讀者喜歡的一部拙作。這番再次修訂重刊,完全是因為浩石的緣故。
楊浩石博士是位年輕經濟學者,不大記得起當初他給我發電郵論學時的情況,印象中那時他仍在河北省上大學。既然筆者癡長幾歲,還是仍稱呼他的名字吧。我倆相知數載,卻還未曾見面,唯憑電郵通訊。現時他在西半球發展,兩家日月反背、畫夜倒顛。初唐大詩人王勃有「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名句,這正正是我們的寫照。
筆者從來都喜歡與讀者交流切磋,尤其是年輕讀者提問,總是...
目錄
本書所用粵語音標
目錄
簡介《千字文》
「五四」百周年修訂版自序 潘國森
新版《潘註千字文》序言 楊浩石
《次韻王羲之書千字》
《千字文》第一章註譯
《千字文》第二章註譯
《千字文》第三章註譯
《千字文》第四章註譯
附錄一:《千字文》粵普音標
附錄二:中國歷代紀元簡表
附錄三:「宿」字廣府話審音及其背後與學理無關的糾紛
附錄四:廣府話「語言」與「方言」之辯的深層次矛盾
附錄五:粵語輸一票的謠言
本書所用粵語音標
目錄
簡介《千字文》
「五四」百周年修訂版自序 潘國森
新版《潘註千字文》序言 楊浩石
《次韻王羲之書千字》
《千字文》第一章註譯
《千字文》第二章註譯
《千字文》第三章註譯
《千字文》第四章註譯
附錄一:《千字文》粵普音標
附錄二:中國歷代紀元簡表
附錄三:「宿」字廣府話審音及其背後與學理無關的糾紛
附錄四:廣府話「語言」與「方言」之辯的深層次矛盾
附錄五:粵語輸一票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