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本情書 寫給每天都在衝擊和激勵我的中國文化 ——林登 50餘幅彩色攝影作品 跟隨林登的鏡頭,重返八九十年代中國生機勃勃的城市和鄉村 見證近40年中國情緣 從「老外」到「老鄉」,林登深情講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故事
1984年,芝加哥青年林登獲得了一個到中國留學的機會。當時的中國國門方啟,外界對她知之甚少,懵懂的林登就這樣橫越歐亞大陸,來到北京,開始了他的逐梦之旅。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來華留學的外國人之一,林登初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2004年,他與妻兒從美國重返中國,扎根雲南喜洲,直到今天。林登因為中國而改變命運、因為教育而改變命運。他用在中國生活的人生經歷故事,回眸時代變遷中的美好,生動地展示着他個人對中國的探索、認知、融入的過程以及其間的情感變化。
林登的中國觀察,既帶着外來者的好奇,又充滿真誠的理解,领着讀者重溫中國四十年的變遷,發現日常中的閃光,也將真正的中國介紹給全世界。
作者簡介:
林登(Brian Linden)
一個土生土長的芝加哥人,1984年,獲中國政府頒發的獎學金來到北京學習中文。留學期間,主演電影《他從大洋彼岸來》。此後兩年間,林登曾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駐京攝影記者,跟隨華萊士採訪過鄧小平等多位國家時任領導人。先後求學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和史丹福大學。他曾在100多個國家旅行和工作。2004年,他與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回到中國,創立「喜林苑」酒店品牌,並致力於保護和修復中國物質文化遺産。因林登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雲南省向其頒發外國專家「彩雲獎」。
譯者簡介:
辛露
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講師,戲劇與影視學碩士,北京電影學院、邁阿密大學訪問學者,南京大學—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聯合項目結業。研究方向為視聽藝術與文化研究、國際關係與跨文化傳播。曾於美國南部、中美洲、西非、我國雲南等多地進行田野調研,持續關注空間政治與鄉村可持續發展。
章節試閱
藝術的功能在於更新人的感知。
我們對熟悉的事物視而不見。
作家喚醒熟悉的場景,
彷彿施了魔法,我們從中看到新的意義。
—阿娜伊斯.寧
2004年10月底的一天,天空飄着雨夾雪,我們全家離開威斯康星州的多爾縣,計劃先乘通勤飛機趕往芝加哥,再轉乘長途客機飛往北京。母親開車送我們去麥迪遜,淚水一直在她眼中打轉。我們在機場緊緊相擁,將七個沉重的旅行袋搬上三輛行李車,裡面裝滿了兩個兒子在家學習一年所需的教材。
20個小時後,北京機場的到達大廳外,「的哥」們早已「虎視眈眈」地等待着前往市中心的乘客。他們對我們這個飛越重洋的外國家庭尤其感興趣,賣力地將我們的一堆行李排列整齊。我不願意討價還價,直接同意了「的哥」的第一個報價,這讓我的妻子瑾妮很不高興。到酒店後,小男子漢們依然神經緊繃,我便帶他們去了一家充滿回憶的百貨公司—老友誼商店,並請他們在附近一家萬聖節主題的必勝客吃了晚餐。一名裝扮成蜘蛛俠的年輕侍者招待了我們,把我們帶到一處由「海盜」和「米妮老鼠」服務的餐位。「哇,爸爸,中國跟美國一樣!」我的小兒子布萊斯(林源)說。小布萊斯(林源)當時並不知道,直到他和哥哥沙恩(林峰)第二年回美國探親,他都沒能再吃上西餐。瑾妮和我則很清楚接下來會發生的一切。搬到中國對我們倆來說就像回家—從1984年開始,我們在中國學習和工作了4年,然後回美國工作了15年—儘管對第二故鄉充滿深情,擺在我們面前的卻不是一條陽關大道。
我們希望在中國創造一種全新的事物:一個可以真正成為文化和知識交流載體的文化中心,一處阿卡迪亞式的靜修之所,能夠讓中外遊客超越同質化的城市旅遊體驗,沉浸在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之中。我們希望與當地人民一起,共建一種文化自豪感。我們充滿理想主義的信念與激情,這或許有些天真。在搬到中國之前,我們還無法向家人和朋友清晰地描繪這幅願景,自己也不確定具體的細節。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我們為尋找第一個落腳點探訪過許多村落。旅途中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撫養兩個孩子,在中國中部的稻田裡,在絲綢之路的沙漠中,在雪域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上。
我們上一回長駐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自那之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進步。這一切體現在數字上是驚人的。從2000年到2010年,有超過90萬座村莊消失。從2008年到2010年,中國建築商使用的水泥量比美國整個20世紀還要多。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0%,而如今這個比例已下降至不足40%,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這些變化中,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快速發展了旅遊業,國內遊客開始熱情地四處探索。為爭奪遊客資源,各旅遊景區之間的競爭日益升溫,各省、市、縣的旅遊財政收入攀比也日趨激烈。熱門風景名勝區迅速發展,很快就難以容納所有興致勃勃的遊客。遊人排起長隊,垃圾逐漸堆積,更不用說無處不在的臨時收費設施。 我和瑾妮意識到,一味發展經濟帶來了一些代價,比如文化傳統的消失、社會隔閡的加劇,以及環境的日益惡化。西方建築師所設計的千奇百怪的建築,正不斷改變着許多古城延續千年的文化內核。設計越是浮華,對城市規劃者就越有吸引力。中國成了建築師們的實驗場,不管他們的計劃是否適合當地環境。在飛速奔向繁榮的過程中,中國也冒着摧毀自身特色的風險。 我們希望建立一種以尊重當地居民為本的新模式,尊重我們所處地區的文化和社會資源,並確保旅遊業能夠惠及當地社區。我們決定,客棧必須以社區營造為重心。我們實踐的成果就是「喜林苑」,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的喜洲鎮,植被繁茂的蒼山腳下。「喜林苑」不僅是一個旅遊景點,它還讓遊客重新關注鄉村居民與鄉土文化。我們的鄉鄰們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不必成為「工具」來迎合變化無常的消費者需求。
為實現這一願景我們做了很多努力,隨着早期的奮鬥逐漸獲得成功,我經常發現自己在為中國辯護,以對抗西方不友好的聲音。他們中的許多人從未到訪過中國,卻對中國把持經濟主導地位十分擔憂,同時僅憑某些缺失背景和細節的新聞報道就否定整個國家。雖然我不是中國的辯護人,但我並不認同現代美國政治和新文化中的許多觀點,特別是美國對於中國的態度。中美兩國的每日新聞經常演變成相互批評和一地雞毛的謾罵。我認為,在喧囂的媒體鬧劇中再增加一個不同聲音沒有任何益處。相反,我想要創造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影響他人,而不是僅用擴音器向家鄉的同胞們宣傳。我希望重塑民間外交關係,使兩國人民之間的聯繫超越官方大使館的專屬權限,並為這個經常被西方誤解的國家提供新的詮釋。
正是這樣的願望使我回到中國,同時也繼續激勵我在這裡的實踐。
這就是我現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及我的第二故鄉—中國故事的原因。
藝術的功能在於更新人的感知。
我們對熟悉的事物視而不見。
作家喚醒熟悉的場景,
彷彿施了魔法,我們從中看到新的意義。
—阿娜伊斯.寧
2004年10月底的一天,天空飄着雨夾雪,我們全家離開威斯康星州的多爾縣,計劃先乘通勤飛機趕往芝加哥,再轉乘長途客機飛往北京。母親開車送我們去麥迪遜,淚水一直在她眼中打轉。我們在機場緊緊相擁,將七個沉重的旅行袋搬上三輛行李車,裡面裝滿了兩個兒子在家學習一年所需的教材。
20個小時後,北京機場的到達大廳外,「的哥」們早已「虎視眈眈」地等待着前往市中心的乘客。他們對我們這個飛越...
目錄
自序 1
一尊面惡心善的守護神 6
種子 9
01 勇氣與希望 11
大理的約拿 22
02 為甚麼是中國? 24
包容的南詔古國 30
03 通往中國的漫漫長路 32
一尊悲憫的觀音 46
落地 51
04 新語言 53
馬可.波羅與中國穆斯林探險家 58
05 北京1984 61
過橋米線 73
06 我的第一次被捕經歷和崇高的體驗 76
明朝歷史上的冒險家 114
07 醫生的愛情時代與飛鴿時代 117
民家或白族:大理人 126
08 北京街頭的日常與歷險 128
吉祥的開端 138
生根 141
09 南京的魅力 143
楊品相宅的成形 166
10 失去的身份 170
11 世界越來越小 175
約瑟夫.洛克和植物入侵者 185
扎根 189
12 從事新職業 191
13 尋找大理 203
焦土之地,空中飛虎 213
14 「喜林苑」的開幕 216
15 村官與鄉紳 232
16 農業技術變革對喜洲的影響 240
生長 245
17 居家教育 247
通勤頌 264
18 旅程的經驗教訓及對未來的期許 270
19 破碎的天神與新家 284
後記 291
鳴謝 297
自序 1
一尊面惡心善的守護神 6
種子 9
01 勇氣與希望 11
大理的約拿 22
02 為甚麼是中國? 24
包容的南詔古國 30
03 通往中國的漫漫長路 32
一尊悲憫的觀音 46
落地 51
04 新語言 53
馬可.波羅與中國穆斯林探險家 58
05 北京1984 61
過橋米線 73
06 我的第一次被捕經歷和崇高的體驗 76
明朝歷史上的冒險家 114
07 醫生的愛情時代與飛鴿時代 117
民家或白族:大理人 126
08 北京街頭的日常與歷險 128
吉祥的開端 138
生根 141
09 南京的魅力 143
楊品相宅的成形 166
10 失去的身份 170
11 世界越來越小 175
約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