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揭開了九龍發展的序幕,市區急速擴展,人口增長,教育需求亦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香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跨海拓展教育服務,作育英才。其後,辛亥革命、民國新政府成立、新文化運動,以及抗日戰爭等家國大事相繼發生,不少國內知識分子來港從事教育工作,除港島外,亦有大批國內民眾和學校遷徙至九龍各區。
世代更迭,人事遞嬗。如今,走進九龍半島,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仍能隱約從彌敦道、太子道、上海街、大埔道等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各區的歷史延續。現存或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九龍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變遷。
本書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人物訪談、藝術教育及文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重遊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並追溯九龍各校的藝術教育如何營造社區文化藝術氛圍。
作者簡介:
李子建教授,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承傳計劃顧問委員會主席、學術及首席副校長、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卓越教學發展中心聯席總監、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聯席總監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李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課程與教學、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以及學校改進等。他積極推行教育研究及發展計畫,過往取得不少校外撥款。李教授著作甚豐,曾編輯及出版二十餘本書籍、百多份論文及篇章等。李教授於「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中擔任共同主編,該叢書系列包括:2018年出版的《再做一次幼稚園生:香港幼兒教育今昔》、2019年出版的《校服歲月:圖說香港校服史》及2020年出版的《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
劉瑩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後取得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香港教育大學碩士及中央美術學院哲學博士學位。研究範圍包括:課程與教學、中西美術史比較研究和藝術創作。劉博士手執教鞭二十多年,著有《視藝教師在前線》、《越界-香港現代水墨畫家訪談錄》、《共享瑰寶-探索香港中學陶藝教與學》等等。
陳智德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文學、香港文學、中國新詩。著有《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另編有《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一九六九.新詩卷一》、《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葉靈鳳卷》等。
香港教育博物館,成立於2009年5月,旨在收藏、保存、研究及展示有關香港教育歷史、文化及發展的文物,並透過合作項目、伙伴計劃、展覽和互動性的教育活動,推動社群參與發掘歷史文物,以及建立資源以推廣終身學習。自2018年開始博物館出版「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
作者序
歷史是不同時代民生的累積和反映。今日的九龍區散發着既新潮又古樸的雙重魅力─繁華熱鬧的尖沙咀,既是遊客購物天堂,時尚迷人,卻又與傳統建築和歷史文物並存;而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紅磡等社區,昔日的面貌還處處可見:舊樓林立、美味的街頭小食、各種充滿人情味的街坊文化,盡顯老香港情懷。
本書乃《香港教育故事系列》第四部作品,亦是繼《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一書後,作為香港地區教育史回顧的續章。顧名思義,本書旨在回顧九龍區的教育發展歷程,亦兼及該區歷史。本書藉着與各校師長、資深校友和歷史學者的訪談,將該區的發展變遷活現讀者眼前:當年上海街的繁華遠勝彌敦道;出身貧苦的孩子在油麻地天后廟的東華義學勤學習;外國人和本地華人穿梭於尖沙咀的西式房子和學校之間;身穿長衫的女生在老師教導和培育下滿懷自信……
隨着 1860 年《北京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予英國,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令該處成為高級住宅區;紅磡一帶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油麻地部分地方則劃為商住用地,加上碼頭航運,推動就業和民間商業活動,成為二十世紀初華人社群主要聚集地之一。
隨着城市急速發展和人口增長,教育需求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港島區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來此拓展教育服務,作育英才。各類學校,包括教會學校、英童學校、官校和義學等,陸續在尖沙咀、九龍塘及何文田等地區建立。其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國民政府成立以及抗日戰爭等家國大事相繼發生,不少內地知識分子來港從事教育工作,亦有大批內地民眾和學校遷移至此。香港教育因而呈現一派多元而欣欣向榮的景象。
世代更迭,人事遞嬗。如今走進九龍,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人們仍能隱約從彌敦道、太子道、上海街、大埔道等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區內的歷史延續。例如喇沙利道、培正道、真光里、牧愛街等街道的命名,正蘊含和學校息息相關的故事;而牛津道、加多利山至窩打老道山、蒲崗村道學校村等區域學校林立,更各有其歷史淵源。現存或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區內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變遷。
本書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人物訪談、藝術及文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重遊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
在九龍各校全力支持下,李子建教授帶領編著團隊走訪多所在 1951年前成立的學校。從校長、老師和資深校友的分享中,讀者可回溯早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校園生活,更能一睹當時教育工作者的風華,並了解各校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校園文化,從而明白區內學校和個人如何在教育和城市發展脈絡中互相交織。由於篇幅所限,豐富的訪談內容難以盡錄書中。因此,團隊將訪談片段剪輯,並上載本書網站,為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讀者提供更多資訊。
作者劉瑩博士亦與多校合作,追溯學校藝術教育如何營造社區文化藝術氛圍,促成上世紀中期,本港畫苑盛行、戲劇表演興旺的現象,甚至間接推動社區設施場館的興建。
本書另一作者陳智德博士還選取本港六位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借助他們的文字和今昔對照圖片,讓讀者感受區內人文生活面貌、社區空間的轉變,體會文學情懷和文化氛圍如何延伸至城市空間。
最後,團隊謹向各位受訪的歷史專家學者、資深教育工作者、校友和支持機構,致以深切謝忱。全賴他們鼎力襄助,本書方可面世。資料方面如有疏漏之處,純屬編著團隊責任,敬祈讀者指正。希望讀者細讀之時,不僅能從中回顧往昔,更可了解教育和社會的互動,並思考教育的意義。百多年來,香港無數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以及歷代教育工作者,在不同崗位上各自發揮力量,為香港的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付出不少努力,貢獻良多。在此,我們謹向他們敬致由衷的謝意!
歷史是不同時代民生的累積和反映。今日的九龍區散發着既新潮又古樸的雙重魅力─繁華熱鬧的尖沙咀,既是遊客購物天堂,時尚迷人,卻又與傳統建築和歷史文物並存;而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紅磡等社區,昔日的面貌還處處可見:舊樓林立、美味的街頭小食、各種充滿人情味的街坊文化,盡顯老香港情懷。
本書乃《香港教育故事系列》第四部作品,亦是繼《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一書後,作為香港地區教育史回顧的續章。顧名思義,本書旨在回顧九龍區的教育發展歷程,亦兼及該區歷史。本書藉着與各校師長、資深校友和歷史學者的訪談,將該區的發展...
目錄
序/ 2
第一章|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 6
一、香港開埠初期教育發展 / 7
二、九龍早期的學校 / 7
三、二十世紀初香港教育政策 /16
四、1920 至 40 年代的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17
五、戰後發展 /36
六、九龍學校巡禮 - 部分於 1951 年前成立之九龍區學校 /45
七、歷史專家訪問錄影 /49
第二章|九龍.學校.師生情 /50
一、九龍概況 /51
二、尖沙咀、油麻地、旺角 /52
拔萃男書院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及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麗澤中學
三、九龍城 /75
九龍真光中學
香港培道中學
香港培正中學
民生書院
喇沙書院
創知中學
四、紅磡 /108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
五、深水埗 /114
英華書院
聖公會聖多馬小學
第三章|九龍區學校藝術發展與社會文化薰陶 /124
一、戲劇教育 /125
二、音樂教育 /132
三、美術教育 /141
特別收錄|九龍漫步 /155
一、侶倫〈故居〉(散文) /156
二、西西《我城》第九章(小說) /160
三、舒巷城〈尖沙嘴〉(新詩) /164
四、陳冠中〈巴西咖啡與海運大廈〉(散文) /168
五、也斯〈買賣的廟街〉(散文) /171
六、陳智德〈書店花樣年華〉(散文) /174
參考書目/177
鳴謝/189
序/ 2
第一章|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 6
一、香港開埠初期教育發展 / 7
二、九龍早期的學校 / 7
三、二十世紀初香港教育政策 /16
四、1920 至 40 年代的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17
五、戰後發展 /36
六、九龍學校巡禮 - 部分於 1951 年前成立之九龍區學校 /45
七、歷史專家訪問錄影 /49
第二章|九龍.學校.師生情 /50
一、九龍概況 /51
二、尖沙咀、油麻地、旺角 /52
拔萃男書院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及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麗澤中學
三、九龍城 /75
九龍真光中學
香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