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在重要的喜慶儀式活動,如廟宇神誕、祠堂重修開光、迎接新娘、新屋入伙等,坑口區的客家鄉民都會舞麒麟。正月過年時,鄉民更會舞麒麟拜訪鄉村每一個住戶。這是因為鄉民相信麒麟可以辟邪化煞,帶來運氣。舞麒麟是客家鄉村喜慶儀式的一個組成部份。
客家舞麒麟以敲擊樂伴奏,舞動麒麟頭及麒麟被(尾部)的健兒隨着鈸、鑼及德豉的節奏起舞。有趣的是,雖然大家都是「坑口客家舞麒麟」,但並沒有一套「標準」的舞動方式,大家有相若的舞動安排,以及共通的動作詞彙。在進行儀式或表演時,大家便在約定俗成的框架下發揮。鄉民都認為舞麒麟的關鍵是舞步與音樂的配合,只要節奏配合得宜,便會有精彩的演出。然而由於每個人的體能和性格都不一樣,在舞動方式和音樂節奏方面,都可以有各自的演繹方式。而在這個發揮的空間中,每條鄉村都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鄉民常說,還未看見麒麟,憑舞麒麟的音樂,已經可以知道麒麟隊來自哪一條鄉村。
舞麒麟隨客家人的祖先傳入坑口,有二百多年的傳承歷史,年青的跟着年長的鄉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然而麒麟的舞動及樂器的敲打, 都要求體力,需要接力人手。所以在大型的儀式活動裏,一隊五個崗位的麒麟隊便可能需要十名隊員。對很多鄉民來說,他們從小便看舞麒麟表演,聽舞麒麟音樂, 要成為舞麒麟健兒,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然而香港在1960年代開始的經濟轉型及都市化的歷程,令到鄉村年青人口減少,客家舞麒麟亦因而出現傳承的危機。
筆者1993 年開始在香港科技大學工作,因為地利,也開始留意坑口區的民間節慶活動。當時開展的香港天后崇拜的研究工作,將筆者帶到坑口的天后廟,從而認識了坑口天后誕,以及年初三在坑口天后廟廣場舉行的麒麟會,開始接觸舞麒麟活動。
2008年,人稱「棠哥」的劉錦棠先生與坑口的幾位鄉民跑來大學找筆者,交流保育客家舞麒麟的方法。這個會面,讓我知道了坑口客家舞麒麟的歷史及其瀕危的情況,以及坑口一群希望保育他們祖先傳統的熱心鄉民。我們從事地方社會研究的,也自然很希望地方傳統得到延續。
2013年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申報,為坑口舞麒麟的保育創造了機會。坑口各鄉村的舞麒麟愛好者走在一起,組成「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協會)申報項目,並讓筆者參與其中,一起草擬申報文件,繼而在2014 年,成為香港十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員。
成為國家級項目之後,協會推行多項舞麒麟的傳承及教育工作,協會主席劉錦棠先生凡事親力親為,為保育工作下了不少工夫,筆者亦從中了解到舞麒麟的內涵。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棠哥幫助安排筆者到各鄉村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加上李春林、劉書田、劉錫珍及蘇國興等顧問的提點下,讓筆者認識到各鄉村舞麒麟的共同與差異之處。
舞麒麟是一項團隊活動,尤其是在「出棚」時,面對不同的節慶場合,隊員要相互配合,讓表演流暢順利地進行。在協會的舞麒麟培訓工作上,資深師傅繼續發揮他們的團隊精神,設計訓練方案,然後分工合作,向公眾教授客家舞麒麟。
這個書稿可以面世,要感謝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是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的「伙伴合作項目」資助這個研究出版計劃,讓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整理資料,及撰寫文稿出版,與讀者見面。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的同事,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尤其是常常要到田野記錄活動過程。本書的編輯出版,要在有限的時間中完成,中華書局編輯部同仁,在緊迫時間下處理排版與印刷工作,功不可沒。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得到不少坑口鄉民的支持與幫忙,特列芳名於書後三個附錄,以表謝意!然而,支持與幫忙人士遠超名單所載,筆者非常感謝!
書稿還有很多可以完善與補充的地方,行文內容,若有錯漏,皆應為作者之責任,萬望讀者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