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而言,一起吃飯是為了建立關係,是交往的基礎,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方式。打從很久以來,食物變成了溝通的形式。首先是家人的團聚,體現於同檯共吃。其次是生意往來,伙伴和朋友們一邊吃喝,一邊暢談社會經濟大勢。最後是祭祖,以食品供奉先人。進食既然有著如此重要的社會生活意涵,因此,中國人打招呼不說「你好嗎?」而說「吃了飯沒有?」,這一點也不奇怪。
為什麼是瑞士跟中國?瑞士和珠江三角洲同樣是多種語言並行的地方:在瑞士,國家語言包括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羅馬尼亞語;而廣東一帶,有說廣東話、普通話的,也有說英語、葡萄牙語的。除了多語言共同特性,瑞士和華南的文學創作,似乎都有著一種無常的況味,例如作品難以準確歸類、突出個性、喜歡文字方面的實驗等等。我們看到,這些表面簡約的文學作品,卻能夠以現代手法準確地呈現日常生活;雖然它們往往超越現實,進入一個形式和語言所構築的自我世界。
本書源於一項以食物的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跨文化活動。中、瑞士作家與藝術家在為期十四天的交流令參與者對異域文化有真切的體會。《食事風景》收錄了有關文章、詩篇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