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活著的!
無關興盛和衰退,
就算受了傷、被破壞,城市也會慢慢痊癒,
彷彿活著的生物……
彰化,臺灣最早的漢人移民聚落之一。華南風格的有機聚落,彎曲的道路沿水邊而行,有如一座迷宮般的有機城市。但一九○六年,一紙市區改正公告降臨該城!日本殖民的都市計畫強橫覆上這片豐饒土地,簡直就像把燒紅的網子烙在肉片上一樣,為城市深深刻下了明顯的雙重性,既有的巷弄、廟宇、屋舍被截斷,繁華大街成了小巷,嶄新的筆直道路氣燄高張。而彰化這座城市,在碎裂的血肉上繼續增生,似乎正進行著自我修復。
一九○六年的市區改正,啟動了這座城市荒謬又頑強的生存意志!
青井哲人是都市研究界的頭號聰明分析者,他踩著腳踏車四處探索,縱向橫向地將城市的諸面相描繪出來。──Acetate組織╱中谷礼仁
作者某次在彰化走動時,無意間看到「城市癒合的疤痕」──元清觀,突然直覺領悟到那是城市活著的證據!那標示著兩種城市形態的交界,也是遍布城市全體的雙重創傷。現在,就讓青井哲人帶領我們穿梭在彰化現存/倖存的巷弄與廟宇之中,觀察有趣、怪異、匪夷所思的街景,抽絲剝繭,一步一步,推敲出那個在百年前被湮沒的──已逝的未來。
《彰化一九○六》不是都市計畫史,也不是市民生活史。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城市本身,就是「彰化」自己。
城市是活著的!從以前到現在,從過去到未來。城市擁有宛如人的臉孔跟身體,不論受到什麼樣的外力驅使,城市往往都會在當下做出必要的改變,繼續存活下去。這些復原的「方法」跟「規則」是這塊土地的珍貴質素,是台灣本身的力量,而非殖民者強加灌輸所致。若能辨識這股力量,或許能解開這塊土地的歷史,一個關於傷害與重生的故事。
◎日本建築學會《建築雜誌》主編執筆,探究都市論本質的深入淺出之作。
◎作者為了造訪未婚妻的娘家,來到彰化,自此開啟一段悠長美麗的臺日研究。
作者簡介:
青井哲人 AOI Akihito
出生於日本愛知縣。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同大學研究所博士班,中途為了赴任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而退學,爾後轉任人間環境大學助教授(副教授),並在同大學任教期間取得京都大學博士(工學)學位。2008年轉任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准教授(副教授)
日本建築學會《建築雜誌》主編(2012~13)。專長為建築史、都市史。著有《植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彰化一九〇六年:市區改正啟動城市》(2006)等。
曾獲2002年日本建築學會獎勵賞、2008年住宅總和研究財團(日本)研究選獎。
譯者簡介:
張亭菲 CHANG Ting Fei
出生於台灣台中市。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視覺情報設計學科畢業,同大學研究所藝術工學碩士。一九九六~二〇一一年間任職於株式會社藤田建築設計事務所(日本)企劃部、設計部。現從事建築、都市、社會福利等專業的口譯、翻譯工作。除了參與日本多項科學研究費的研究案之外,並曾多次擔任台、日、中舉辦之國際研討會及專題演講的口譯工作。翻譯作品《造飛機的日子──台灣少年工回憶錄》(新竹市文化局)、複數建築專業雜誌記事之中譯、日譯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榮獲研究選獎一覽:
2003,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日台交流中心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
2003,大林都市研究振興財團
2004-2006,日本文部省科學研究費
2005,東京大學千年持續學論壇「都市的血、都市的肉」演講
2006,出版《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acetate,專門出版優異學術成果的組織)。
得獎紀錄:榮獲研究選獎一覽:
2003,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日台交流中心歷史研究者交流事業
2003,大林都市研究振興財團
2004-2006,日本文部省科學研究費
2005,東京大學千年持續學論壇「都市的血、都市的肉」演講
2006,出版《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acetate,專門出版優異學術成果的組織)。
章節試閱
鳥瞰圖與日本帝國
〈彰化市大觀〉的作者「常光」,正是活躍於大正至昭和戰前間的鳥瞰圖繪師──金子常光(生卒年不詳)。常光在一九三○年代繪製了臺灣全島及基隆、臺北、臺中、高雄等主要城市的鳥瞰圖,〈彰化市大觀〉也是其中之一。可惜依筆者管見,還無法推測此一系列鳥瞰圖的繪製背景,不過可藉由當年鳥瞰圖盛行的情況,稍微推想昔時情景。
鳥瞰圖的作畫特徵是將視點提高到半空,大膽變形、放大所強調的對象,以及宛如使用魚眼鏡頭拍攝而成的廣角透視。而且,不論主題是哪個城市,圖面遙遠的那一邊總會出現日本列島和富士山,甚至更遠方的釜山、新京(長春)等。實際上,即使透過飛鳥的眼睛,也不可能看到他圖中描繪的景觀。這樣的手法,正是為了簡單而明瞭地將帝國主義的觀點展現給大眾。
基本上,鳥瞰圖是商業圖,就今日眼光看來,其製作場所類似人氣漫畫家工作室或電視節目製作公司。鳥瞰圖這樣的商業圖,除以鐵路為主軸的觀光產業為中心,也對社會造成諸多衝擊。支持這項產業的贊助體制,也絕對是超乎想像的龐然大物。
雖然建設前述各項設施只是殖民城市彰化的一部分,但大體上是以棋盤狀格子為基調、車站前面巴洛克式斜向相交的街道格局,都是城市大規模改造的結果。此外,沿街建築物的外觀都被畫成同一個樣子;仔細看來,根本就只是等間隔加上破風(山牆、山牆頭),以及一樓部分有「亭仔腳」之稱的走廊相連不斷而已。除孔廟等原有建築物外,整張圖所描繪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不折不扣的全新景觀。
說實在的,這些正是殖民政府耗費二十世紀前半光陰,推行城市改造所造就的殖民城市樣貌;若說這張圖是由龐大財政界贊助支持的鳥瞰圖繪師,藉觀光管道向日本本國人傳達的印象,亦不為過。話說回來,常光刻意略過那些殖民政府改造不完全、遺留下來的舊城市部分,並不加以描繪。但只要實地走過一回今日的彰化,便可明瞭,現實的城市中,至今還留存著十九世紀前就已形成的窄小巷道,行人、摩托車便來往於那些無法一眼望穿、昏暗窄小的巷道之中。
不過,街道不見得只是片斷的殘存,甚至可能是依然存活的網絡。只要走在這樣的小巷裡,便可以遇到許多不臨大馬路的廟宇。常光雖然將孔廟、節孝祠等儒教官立廟宇還有以祭祀媽祖著稱的南瑤宮(位於市街地南邊)收編進他的鳥瞰圖裡,但也是基於某些考量篩選過後的結果吧!因為彰化在同一時期,單在市街範圍內,應該就有大大小小共計三十至四十座寺廟散布其中。
說得更清楚些,常光所繪製的鳥瞰圖,只不過是畫一張「成果」而已。在一九三五年當時,那張圖上顯示的街道格局離完成還有好一大段距離呢!毋寧說,這張圖幾乎根本就是城市改造計畫圖,也就是說,他畫的是「計畫好的將來」。
「計畫」的性質,在於看待計畫是怎麼能去操作城市,及其反面沒能操作到的部分,這樣討論才得以進行。因此,我們也必須看看那些被「計畫」遺留下來的東西。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步步地來剖析「被描繪出的彰化」及「沒被描繪出的彰化」兩者的關係。
市區改正的性格
在與原有城市形態之間的關係上,雖在某些狀況下會拓寬原有街路;但在彰化,幾乎所有因市區改正所開闢的道路都直接切割城市,與原有街道毫無關連。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被「整形」到的僅止於街區本身,框在街區內部的土地完全不受波及。換句話說,市區改正最大的特徵就是:不但冷酷對待因道路建設而失去的部分,對其餘部分也漠不關心。所以,若有塊土地正好畫作道路用地而被削減,與之鄰接的土地卻有可能毫髮無傷;而即使該土地有九成被取走,剩餘的一成就算變成畸零地,也依舊原封不動地殘留下來,至於要如何利用或處置畸零地,就隨土地所有人自己了。在前一小節裡,我們做了一個燒紅鐵網的比喻,受到炙燒發出滋滋聲的,就只有正好被市區改正畫作道路用地的地方,其餘土地(以數量來看,其實這些才占絕大多數呢!)便原封不動地保存原先既存的型態。這,就是雙重並存的原由。
由世界史角度來看,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市街地的區畫整理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漸趨法制化(《日本近代都市計画史研究》,石田頼房,柏書房,一九八七),是時,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城市改造,而同時期,日本本土東京也正在實施市區改正。在日本的都市計畫,必須等到一九一九年所謂「舊都市計畫法」成形,才導入區畫整理。在關東大地震後的重建中艱苦推行的區畫整理,在爾後二戰後復興(重建)及高度成長期以降的城市改造中,也發揮了巨大的力量,建構出今日日本主要城市的骨架。
有此一說:現今日本的既成市街地,其實有三分之一是經區畫整理而來,近年也將此技術移轉至海外諸地,付諸實行。日本是區畫整理大國,但相較於市區改正,區畫整理在日治時期的朝鮮、臺灣等殖民地,卻幾乎不見成果。當時日本在一九三四年以「舊都市計畫法」為基準,對殖民地朝鮮立法實施區畫整理,臺灣則在一九三六年,時間都算相當晚,而當時原有市街的市區改正早已進行到相當程度。區畫整理在殖民地,則適用於一九三○年代後半的郊區新市鎮開發等。
反觀市區改正,明治時期雖然也在首都東京為首的幾個城市實施過,不過跟臺灣、韓國都市受到徹底改造相比之下,可說幾乎看不到顯著的實際成果。可以想見這是由於:不論就經濟面或社會面而言,收購土地的成本都非常高昂。眾所周知,東京的市區改正也因受限於經費,不得不縮減規模、讓步。區畫整理的優點在於:把這個困難點交由「受益者負擔」的思考方式來解決,該手法便成為所謂「近代都市計畫」的骨幹之一。反觀殖民地,由於上述同樣困難點可藉「獻納」輕易解決,不須等到近代都市計畫背後的立法完成,也能進行城市改造──以上是筆者提出的假設。另外,貫徹「不波及」道路用地外的土地──就推進城市改造的思考方式來說,這方針反而更引起筆者的興趣;因為相對來說,區畫整理這種技術與制度是「不得不波及一切」的。請大家記住,其實,改造日本殖民地城市所使用的市區改正,正是這種「落後的技術」。
如果說,由此孕育出來的雙重性,是日本殖民城市難以排除的特質;那麼,先將傳統華南城市的形態,與日治時期市區改正的形態徹底剝離開來,個別掌握之後再解析兩者如何重合,將是我們在解剖現實的臺灣城市時不可避免的途徑。
寺廟的案例
由於以市區計畫為基礎的道路建設事業(一九三九年前後),彰化市內的古廟元清觀(一七六三年創建)建築物的西南角被薄薄斜切去一部分。應該是正逢戰時吧,該廟才會無力改建,只做了應急處理,將原本的磚牆拆去必要部分,退到新的道路界線上,重新砌起磚牆,使得屋頂架構的木作部分彷彿貫穿過牆。
殖民政權結束後,在國民黨的政權下,元清觀於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九日被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因此,廟的改建之路完全無望,反而原原本本地將這間廟與市區改正相遇的痕跡保留下來。道路這個公有地與國家級文化資產雙方,就非己所願地,把這個非常特別的補釘(patch)保存了大約六十幾個年頭。
二○○六年春,我聞悉「元清觀大火」的消息。根據新聞報導,四月九日晚間十點鐘左右,附近居民聽到木材燃燒的聲音然後報警,消防隊出動後在十二點鐘前撲滅火勢。正殿幾乎全毀,與其相接的側廊等結構損傷嚴重,後殿、三川門及土确造(包含紅磚部分)圍牆,雖然也受到波及,卻仍然保持原本形態。但是因為這場火災,我們失去前述保存了半世紀以上的,經過修補的截斷面。
遭遇祝融後的建築本體修復工程,於二○一○年五月竣工,並於二○一一年一月五日由管理人,即現任彰化市長邱建富率領,舉行了重修入火安座保安福醮大典。這次修復所採的方針是:保留殘存的舍殿及迴廊,重現受損壞部分。因此,市區改正道路與原有寺廟軸線間的角度偏移亦不會被消除。被市區改正削掉的部分已成道路用地,若要復原這些部分,在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規上雖有辦法解套,當局卻基於現實考量,決定不復原。也就是說,這次修復工作的設計,是恢復火災前那個原有的截斷面。雖然客觀來說,我們應該視其為適切考慮建築物的歷史價值及現實上諸多條件後所下的判斷,但這也是諷刺的事實。無論如何,市區改正的痕跡將會就此藉由這座文化古蹟建築,繼續被保留下去吧。。
黃金店面夢
在彰化縣內某鎮,我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筆者戲稱為四片牆壁事件)。日治時期市區計畫訂定的道路,其實到一九九○年代才建設完成。當地從以前就十分盛行面寬約五公尺、進深約五十公尺、適合開設店鋪住宅的住宅地分割方式。在互相緊貼、毫無空隙的店鋪住宅之中,有一條寬約兩公尺的巷道沿住宅地進深的方向延伸,後來被拓寬為八公尺。巷道原本緊鄰B氏的宅地,因為被拓寬,B氏的土地變成了什麼樣子,讀者們應該想像得出來吧?剩下的是一塊極度細長的土地,寬幅僅六十公分,進深卻有五十公尺。
但B氏可沒有因此放棄利用這塊土地,為了在與隔壁A氏的土地之間,重新畫出一條盡可能對自己有利的土地邊界線,他展開小小的奮鬥,不過後來敗下陣來,六十公分反而變成三十公分。即使如此,想想這塊長約五十公尺的土地可是緊鄰著堂堂八公尺寬的道路呢!B氏改弦更張、另謀出路只是時間的問題。只需轉個九十度,B氏可是把這五十公尺的一邊,當成面寬(門面)來看待。如果把這五十公尺重新分割為各五公尺的小塊,便可分成十「間」。雖然進深只有淺淺三十公分左右,要是再往道路上推出去一點,豈不是可以開設類似攤販的小吃店?無論如何,只要不放棄這塊土地,遲早有一天可以透過這樣的「開發」,賺取租金收入。
不管怎麼說,B氏腦中對於尺寸大小的判斷還是有些踰越常理,不過就沿街土地利用的形態來看,他所描繪的土地開發圖象不但合乎常理,而且正統。就算沒有必要刻意以「透天」稱之,卻也找不到任何理由,說他的理論跟開發透天的建商的理論有何差異。
即使如此,在這場奮戰中,B氏到底是在跟誰搏鬥呢?表面上看起來是A氏,其實應該是都市計畫當局吧!只不過這鬥爭的形態,未免也太忠實地呈現出正統的模式,令人發毛。即使在這裡,我們也會說,這只不過是城市本身在實行組成的程式罷了。B氏藉著堅忍不拔的奮鬥,過去從來不曾在他腦海中產生的想法,正是這座「城市」本身,今後也將再度自我組織、生生不息。
鳥瞰圖與日本帝國
〈彰化市大觀〉的作者「常光」,正是活躍於大正至昭和戰前間的鳥瞰圖繪師──金子常光(生卒年不詳)。常光在一九三○年代繪製了臺灣全島及基隆、臺北、臺中、高雄等主要城市的鳥瞰圖,〈彰化市大觀〉也是其中之一。可惜依筆者管見,還無法推測此一系列鳥瞰圖的繪製背景,不過可藉由當年鳥瞰圖盛行的情況,稍微推想昔時情景。
鳥瞰圖的作畫特徵是將視點提高到半空,大膽變形、放大所強調的對象,以及宛如使用魚眼鏡頭拍攝而成的廣角透視。而且,不論主題是哪個城市,圖面遙遠的那一邊總會出現日本列島和富士山,甚至更...
作者序
在金子常光所繪〈彰化市大觀〉(一九三五年)圖中,右邊可看到「彰化市大觀」的標題及「常光」的落款,發行年代為一九三五(昭和十)年。彰化原本就沒有留下豐富的照片、地圖等資料,因此,在追溯彰化的歷史時,經常會使用到這幅「常光」所繪的圖。此圖的魅力應該是在於,以最明快的形式傳達彰化這座城市鮮明的整體樣貌吧?彰化藉由在日本帝國中的地理位置、周邊地形以及彰化駅(彰化車站)、彰化孔廟、彰化神社等等冠上城市之名的設施,畫分出城市的明確輪廓。依據上述要素,這張圖成功勾勒出這座曾經樣貌特出、具統合性城市的景象。是的,這正是彰化的「肖像畫」。
一座城市若是有了名字,又被描繪出肖像,說不定也算具有某種「人格」吧。縱覽世界史,中近世的歐洲城市不也正是如此?城市屢屢創造出一個個固有的「人格」,這些「人格」超越人的一生,甚至超越國家盛衰,生生不息,即使戰爭、大火,也無法奪走城市的生命。
本書要思考臺灣的歷史城市──彰化,在受到當時稱為「市區改正」的都市改造事業粗暴地切割後,如何自我修復、改造,並且延續生命。不過本書既非都市政策史、都市計畫史,亦非都市民眾的生活史、社會史。故事的主角是城市本身,就是「彰化」自己。
城市是活著的。城市擁有宛如人的臉孔跟身體般,具備特徵的物性結構,不論受到什麼樣的外力驅使,城市往往都會在當下做出恰好必要程度的改變,繼續存活下去。本書將嘗試一探其變化的機制(mechanism)。
那麼,就讓我們回到金子常光的鳥瞰圖吧!其實這張圖並未忠實重現一九三五年當時的彰化,就像肖像畫通常會將真人加以美化一樣,從某種觀點看,這張圖中的彰化也經過美化,已在「該描繪」及「不該描繪」之間做過取捨。究竟這張圖上畫出了什麼,又有什麼是沒被畫出來的呢?
在金子常光所繪〈彰化市大觀〉(一九三五年)圖中,右邊可看到「彰化市大觀」的標題及「常光」的落款,發行年代為一九三五(昭和十)年。彰化原本就沒有留下豐富的照片、地圖等資料,因此,在追溯彰化的歷史時,經常會使用到這幅「常光」所繪的圖。此圖的魅力應該是在於,以最明快的形式傳達彰化這座城市鮮明的整體樣貌吧?彰化藉由在日本帝國中的地理位置、周邊地形以及彰化駅(彰化車站)、彰化孔廟、彰化神社等等冠上城市之名的設施,畫分出城市的明確輪廓。依據上述要素,這張圖成功勾勒出這座曾經樣貌特出、具統合性城市的景象。是的,...
目錄
前言
一.被描繪出,與未被描繪出的彰化
二.截斷的痕跡
三.重疊的城市
四.何謂市區改正
五.都市計畫的歷程
六.彰化縣城的空間復原
七.地方志描繪的彰化
八.重返市區改正前夕
九.從寺廟觀察城市組織的截斷
十.寺廟整理再考
十一.兩張透明膠片
十二.變動部分與不變部分
十三.架橋的設計
十四.城市的細胞
十五.城市生生不息
語彙集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一.被描繪出,與未被描繪出的彰化
二.截斷的痕跡
三.重疊的城市
四.何謂市區改正
五.都市計畫的歷程
六.彰化縣城的空間復原
七.地方志描繪的彰化
八.重返市區改正前夕
九.從寺廟觀察城市組織的截斷
十.寺廟整理再考
十一.兩張透明膠片
十二.變動部分與不變部分
十三.架橋的設計
十四.城市的細胞
十五.城市生生不息
語彙集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