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晚年人生的收穫
看完了天下雜誌日本館寄來的《人生的收穫》一書書稿,了解作者曾野綾子出生於一九三一年,《人生的收穫》於二○一一年出版,作者寫作當時已八十歲,今年也已八十二歲了。
回想起過去幾年,天下雜誌日本館先後出版了幾位熟齡女作家的作品,如連續劇《阿信》的編劇橋田壽賀子和《白色巨塔》的作家山崎豐子,出版的都是她們七、八十歲的人生隨筆,談的都是晚年對於人生的思考與面對人生的智慧。
過去二十年,當日本社會陷入長期的經濟衰退、社會成長的腳步變慢、晚年人口愈來愈長壽,日本人面對的是成熟社會的停滯與沉澱,老人學、晚年學、死亡學也相繼成為日本書市重要的出版主題。
天下雜誌日本館大概是國內特別注意到此一趨勢的出版社,又尤其看重譯介日本晚年女作家的作品。也可能和日本女性比男性長壽,對於閱讀反省人生的心靈隨筆也比較有興趣。
根據我對日本和英國的了解,這兩個國家的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歡閱讀的族群,又由於男性與女性閱讀興趣的不同,英國、日本書市一直都有支持長青型作者(寫作四十年以上)的晚年粉絲。
我想,在日本看曾野綾子作品《人生的收穫》的讀者,大概有不少是二、三十歲就開始讀她的小說,也跟她一樣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九四五年),對日本人在二次大戰前後社會民生的疾苦有所理解,也一起經歷了日本六○年代的經濟起飛與八○年代的經濟狂潮,更一起渡過了九○年代開始的經濟退潮。這些經歷過人生春、夏、秋季節的讀者(恐怕不少是女性吧!),如今安靜下來,對人生也都有所感悟,總會期待看到更有智慧或更能清楚表達人生的作家寫出人生的普世價值與特殊意義吧!
尤其曾野綾子的思考,本質上奠基於日本社會,卻又有點不太一樣,使得她的人生的收穫,結出獨特的果實。
曾野綾子出生於東京,念的是天主教的聖心女子大學英文系,她的寫作一直有著天主教神學的思想背景,也長期從事日本人天主教徒的海外傳教活動, 並獲得梵諦岡聖十字勳章。
在以神道、佛教為主流宗教的日本社會,曾野綾子的背景當然有一些特別。但日本社會也一直存在著少數天主教徒的作家,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日本有某些城市也特別受早期西方傳教士的影響,如長崎、神戶、東京等等,日本天主教徒作家最大的特色是具有拯救與救贖他人的宗教熱情,而神佛教徒關心的比較是個人的解脫。
閱讀曾野綾子的《人生的收穫》一書,有如天主教徒的反省錄,像人要謙虛,不要太看重世間的常識,要忠於自我(但在天主的關注下)、在貧困之地學習、怠惰者不食、身為人活著的意義等……日本的文壇一直有著兩大流派, 一是追求偉大精神提昇的白樺派,另一是體驗黑暗人性的頹廢派,曾野綾子應當類似前者。
曾野綾子的書在日本自有其社會脈絡與讀者階層,但翻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卻讓我覺得她的書恐怕比在日本更具有未來的發展。因為我懷疑台灣目前六十五歲到八十歲的年齡層中,會有多少女性讀者擁有與她互動的社會背景,因為日本社會大約比台灣社會提前開放二十年,日本女性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面對晚年獨立的社會思潮與情境,但這些問題卻才剛在台灣開始。
就像一直到七、八十歲晚年還一直從事海外(非洲、南美洲)公益旅行的曾野綾子,對自己的個體意義有著強烈的自覺,比較起台灣從事慈濟的海外慈善救助的年長女性的集體認同,也可以看出兩個社會目前的差異。
台灣如今正邁向遲緩而成熟的老年社會,提早閱讀日本老年學、晚年學的書,當然對如今中年近老的我有所助益。還好聯合國如今定義五十歲的人是中年的開始,六十歲還是壯年,七十歲才是老年的開始,人生的收穫或許可以到七十歲才收集。但要怎麼栽、怎麼植,卻必須從現在開始思考與追求,才會在未來擁有豐碩的晚年人生的收穫。
韓良露
(本文作者為南村落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