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最低的地方站起
南方朔
以前念書的時候,因為貧窮,做過許多工,直到現在,我最懷念的就是那段歲月。
在所做的各種工裡,有到南投水里深山,和山老鼠們一起過活;有到烏來那哮部落和原住民為伍;也去過台北動物園做清潔整理工。每天放工回學校宿舍,由於身上髒臭,坐公車時其他乘客都避之唯恐不及。但這種最低的工作都使我懂得比我更低的人的生活,因而心生關懷與感激。那段時間所學到的使我終生受用,甚至成了我生命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正因為自己有過這樣的經驗,當讀到亞當.薛柏所寫的《吃苦才是王道》時,心中遂特別有感觸。這本書所傳達的是另一種生命的信息,而這種信息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最需要的,它可以啟發我們去過雖然平凡,但卻很不一樣,甚至還很自傲的一生。
亞當.薛柏是二○○六年六月畢業的大學生,我們都知道當代的美國青年普遍都活在美國夢碎的時代氣氛下,許多人都意志消沉、牢騷滿腹、隨波逐流地過著日子。而薛柏家境普通,對人生卻不那麼認命。在高中時就想要去「改變」,於是大學畢業後就決定離家。他當年七月離開北卡羅來納州洛利市老家,前往南卡羅來納州的名城查爾斯頓。他只帶了25美元、一個睡袋、一塊防水布和一個運動提袋,他的目標是要以一年為期,從一個流浪漢,變成有社會角色的正常人,還要有一部車,有可住的地方,以及2500美元存款。
薛柏的「改變」之路,沒有多麼偉大的目標,但這麼卑微的心願,可真是一點也不簡單。他到了查爾斯頓後,住進了急難庇護所,而後透過職業介紹所找工作,做過建築工地的雜工、商場的零碎工作工人,也撿過狗屎、賣過血。賺錢的不易使他懂得節省,最後他在搬家工人這個角色上固定了下來。
在整個過程裡,他打交道的多半是社會的邊緣人,甚至還有許多是坐過牢的前科犯。由於自己的目標清楚,他遂能免於沉淪,快滿一年時,他有了一輛花了1000美元買的小貨車,有租金不貴的小公寓可住,還有了5300美元的存款。他超前並加倍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工作和積蓄這些物質性的目標其實還只是小事,他的「改變」之路,真正重要的是:
首先,對弱勢者、邊緣人看多了、接觸多了,再加上自己的經驗,使他懂得去關懷,也對整個社會多出了一分多數人都不會有的感恩之心。這個社會值得感謝,當一個人自己有願望,社會就會提供助力。
其次,他這一年的「改變」之路,真正改變的其實是他的人生觀,一個人不論多麼平凡,但只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已是很不平凡的成就。肯定自己、做好自己,就會得到別人的尊敬,這才是生命意義的所在。
因此,薛柏以一個無業遊民的身分到查爾斯頓一年,這一年誠然艱苦備嘗,但對他而言,這一年他的確豐收而還,那五千多美元積蓄換成台幣約十五萬元,這並不算什麼,但他懂得在平凡中追求不平凡,懂得肯定及做好自己,並且很樂意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相信在多年之後,他一定會覺得自己這一生是值得的。
人生都在追求成功,但現在的社會卻把「成功」的定義狹窄化了,似乎只有升官、發財、出名才叫做成功,當成功被如此定義,難怪爭權奪利之風日盛。而和權勢、金錢無關者,遂在被人認為是失敗者的扭曲中跟著自我扭曲。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亞當.薛柏用他的經驗和體會,給了我們另一種在平凡中也可以不平凡過一生的啟示,他這本平凡的著作,其實是很不平凡的啊!
前言
勇闖天涯
我的故事是關於成功的態度。我的目標是改善我的命運,
在未來一年內,為我想要在生活中成就的任何事情,提供良好的墊腳石。
我,帶著25美元,背著簡單的行囊,
準備展開此生最瘋狂的探險之旅。
我媽緊張萬分,我爸似乎比我還興奮,我弟則迫不及待地希望我趕快啟程,以便在我離去後,接收我的床及我所有的衣服。
我的朋友莎娜只覺得很奇怪,而朋友麥特則認為我可能是瘋了。
也許他說得對。我是非常挫折沮喪。
我對聽到的滿腹牢騷和抱怨連連,感到無奈。
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意志消沉、了無生氣、缺乏動力,深感挫折。
老是聽到「過去如何如何」,當人們談到當年美好時光的同時,也看到美國的沒落,這也令我感到心灰意冷。
我打從心底對同儕間普遍存在的糟糕態度,感到莫可奈何。老是聽到「我沒有……」,而非「讓我們看看,就我們現有的,我們可以做什麼。」
於是,我決定要試試看,證明情況未必是那麼糟。
我要證明此事,可以有許多途徑。我可以在學校經過多年的潛心學習,等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就可以將我的教學經驗寫成一本值得出版的書,一本有關「改變學」或「態度學」的書。我會在書的封面上,作者名旁邊寫上「博士」字樣,如此一來,根據我的經驗,人們就會認為,不論我說什麼,必定真實不虛。
我會成為心理學上研究「改變」的個案,這個研究個案會強調採取新思惟的重要性。我會發現自己要受前述的那些博士們擺布,希望他 / 她知道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我的才華。
或者,我可以親自出馬,自己來操控這些事情。這也是我決定要做的事情。早在高中時期,我就有這個想法,呼之欲出;總之,這個計畫我已經醞釀琢磨很久了。如今,我剛從大學畢業,一貧如洗,反正已瀕臨無業遊民的地步,似乎正是實現這個想法的大好時機。
我的前提如下:
我打算從近乎一無所有開始,除了一塊防水布、一個睡袋、一個空無一物的運動提袋、25美元,以及我身上穿的衣服。我打算搭火車,然後離開我的家鄉北卡羅來納州,在美國的東南部,隨意找個地方下車。我有一年的時間,脫離無業遊民的狀況,成為社會上「正常」的一份子。一年以後,我要達成下列目標才算成功:必須擁有一輛運作良好的汽車,住在家具齊全的公寓(獨居或有個室友皆可),擁有2500美元現金,還有更重要的是,我的境遇必須能夠持續改善我的生活環境,不論是繼續就學或自行創業。
為了避免被挑剔,我得設定幾項基本規則。在這一年裡,我不會透露我過去的生活經驗。我不可運用任何之前認識的人脈,也不可利用我的大學文憑或我的信用記錄。為了進行這項計畫,我得表示自己只有高中文憑,最近才來到我的新家鄉。此外,我不可乞討錢財,也不可使用他人無法使用的服務。
除了非法露宿公園或天橋下之外,只要在法律範圍內,我可以做任何我需要做的事,以便達到我的目標。
如何,一切聽起來夠簡單了吧。現在,我還有下面幾項聲明。
首先,我覺得有必要先在此聲明,我沒有任何政治立場──右翼、左翼、保守派、自由派、共和黨或是民主黨。在未來一年裡,他們對我而言,都是一樣的。就社經層面而言,我的故事是要駁斥芭芭拉.艾倫瑞契(Barbara Ehrenreich)的兩本書《錙銖必較》(Nickel and Dimed)及《M型社會白領的新試煉》(Bait and Switch),它們主張美國夢已死。艾倫瑞契運用她自己的研究調查案例,企圖證明藍領工人注定得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不得翻身。我對這種說法深惡痛絕,而我的故事就是要評估憑藉辛勤努力工作與自律,能否獲得任何回報,還是,如艾倫瑞契所言,這些都是徒勞無功的追求。
其次,我既不是作家,也不是新聞記者。我之所以先表明立場,是想確立我進行這項任務的目的,並非是要創造一本文學佳作,讓每頁充滿詞藻優美的文句。我只是個平凡小子,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你們讀到的,都是我發自肺腑的話。就某種程度而言,我認為我這不受限制的腦袋反倒為我的寫作加值不少。畢竟,我進行這項計畫時,並未下任何論斷,或對我在旅途中預期會遇見的人有任何成見,希望這樣能讓報導盡可能公正。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評判這項計畫的人將會來電詢問我各式各樣的技術細節。不論是我不需要照顧家庭(在真實世界中許多有類似狀況的人,卻需要照顧家庭),或是我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或是我健康的身體對我有利──這些都是合理的批評,並且值得注意。不過,我誠摯地希望,這些想法批評不會抹煞眼前完成的這個辛勞煩瑣的任務,或是抹煞我所想要呈現的主題。
同時,我也要指出,我並不打算從報章雜誌、書籍或是其他期刊上,引用一長串的統計數字或資料,來強化我的故事。雖然這的確算是某種研究計畫,我也想強調幾個論點,但我覺得從我自己的親身經驗來驗證這些論點,是很重要的。
就如同你將從我整個旅程當中看到的,這並非是現代版的白手起家、一夕致富的故事。「我賺了一百萬,你也做得到。」不,不是。那太陳腔濫調了,而且也未免太不切實際了。我的故事只能說是從貧窮到小康。我不是非凡之人完成不同凡響的事蹟。我也沒有什麼特殊才能,可以讓我未來的雇主讚嘆。我很普通。我的故事也很單純;我的故事是關於成功的態度。我的目標是改善我的命運,在未來一年內,為我想要在生活中成就的任何事情,提供良好的墊腳石。我立志要查證美國夢是否依然存在,還是事實上已被上層社會的貪婪與下層社會的冷漠給淹沒了。
所以,我們這就開始,我的讀者:
當十二歲的兒女抱怨沒有最新的電動遊戲時,爸爸們可以利用這本書來教導他們。
十五歲的青少年,當他不太了解為什麼必須這麼努力用功,學習所有這些將來真實生活中永遠不會用到的無聊課程。
剛從大學畢業──在學生貸款和有限的機會中滅頂(當然還有,賴在家裡)──正在尋求任何一點力量與指引的人。
七十二歲的老爺爺,他顯然已經充分掌握我的故事的主要概念,且毫無疑問地已經歷過許多同樣的事。
有兩個小孩的三十二歲母親,同時做好幾份工作,只為了能餬口維生。她犧牲自己,為了讓孩子有機會實現她很久以前就放棄的「美國夢」。
還有你這倒霉的傢伙,處在不利的地位,想知道何時才會輪到你出頭。
而我,帶著25美元,背著簡單的行囊,準備展開此生最瘋狂的探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