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教授所編輯關於建築及都市研究之系列書籍之一。《建築的社會場域》是由建築學、都市學及設計提案所組成的三段式研究;亦即分別為批判分析、社會學研究及建築計畫案。全書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份在於發展某種對建築的嶄新與批判性理解,而第二部份則提出對三種都市現象的分析。
第一部份的建築分析,申論了有關建築涉入現今社會政治論述之可能性的批判立場。作者提出建築的社會場域﹙Socius﹚並不等同於建築中的社交群聚﹙Social﹚,並詳述社會場域與建築意義之間的關係。為了進一步釐清有關美、社會與社交群聚之間的這些錯綜複雜關係,作者分析探討了荷蘭建築師瑞姆˙庫哈斯的「鹿特丹美術館」與「阿姆斯特丹艾塞河岸計畫」二個案例。這位唯一的荷蘭「解構派」建築師──依作者之見庫哈斯當然不是唯一的,而且庫哈斯本人也覺得解構主義事實上已淪為無可救藥的裝飾性──雖身為最成功的解構主義者之一,但似乎已更靠近現代主義。然而,有關「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作品的討論並非透過符號學的分析而解決,它需要某種慾望的分析以利用現代性的完美軀體中幾乎冷漠的、幾乎醜陋的且臨時的、幾乎適應不良的和幾乎難以駕馭的尺寸來瓦解現代主義的法則。這可藉由與現代建築資料集成保持批判性近距離而達成。「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策略主張正如柔道所說的,保持太遠的距離會輸掉比賽。評論亦可採取這種相同主張。
第二部份的三座城市:阿姆斯特丹、紐約及東京,自敘述分析及有關第一部份所申論之批判立場的角度進行討論。第二部份的每一章最後均為每座城市構思設計了一個計畫案做結論。計畫案被發展成某種結合建築分析與都市研究的斡旋且可能執行的批判。阿姆斯特丹的設計案由位於艾塞河岸西碼頭的住宅計畫案組成;東京的是按日計酬工人的出租宿舍;而紐約的則是流浪漢庇護所。每個計畫案主題的選擇都根據盛行的地方情勢與政治。每個設計都是每一特定分析的結果,而且在每一政治脈絡中它構成各個城市的每一策略性介入。計畫並非可相互交換的,因為設計所依據的概念與其社會脈絡二者皆根植於地點。然而,三項計畫的建築主要均以第一部份所論及建築之美的意義的問題為基礎。視為反射與變形之社會不完美的建築崇高經驗在設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書中將提出的問題之一是:是否一般大眾對現今愈來愈具自主性的建築擁有不僅止於膚淺的興趣?而若「左派」與「右派」以及「美」與「醜」不適於描述一棟建築物的話,那麼我們可以使用什麼類別呢?作者建議我們應該使用源自哲學的術語,例如「崇高」的概念。然而,在我們可以使用它們之前,首先它們將必須適應建築的領域。當崇高的意義變得清楚時,我們會發現其它慣用術語將變得更模糊。至今尚未出現有關像「形式的」、「純粹主義者」、「現代主義的」或「抽象派的」這類術語使用上的問題;不過現在我們自問這些字的精確意義究竟為何。本書將有許多新的揭露,但亦將使若干慣用術語變得更含糊。
作者簡介
阿希.哈夫藍特﹙Arie Graafland﹚
任教於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
譯者簡介
葉朝憲
逢甲大學建築學士、法國巴黎Villemin建築學院進修、英國倫敦大學Bartlett建築學院建築碩士。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法文中譯作有:”都市學”﹙田園城市,2002,原著:Le Corbusier,”Urbanisme”﹚;英文中譯作有:”建築電訊”﹙田園城市,2003,原著:Archigram,”Archigram”﹚、”建築電訊指南1961-74”﹙田園城市,2003,原著:Archigram,”A guide to Archigram 1961-74”﹚ 、”建築的社會場域”﹙田園城市,2005,原著:Arie Graafland,”The Socius of Architectur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