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Barbra Mann Wall的圖書 |
$ 323 ~ 340 | 當災難來臨時,第一線護士如何應變. 18782010
作者:Barbra Mann Wall/Arlene W. Keeling原著/陳珮如譯 出版社:合記 共 2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自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全世界已開始正視災難預備的重要性。本書不只是敘述故事,而是在探討上一個世紀和本世紀中,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之護理人員如何因應天然和人為之災害,並探討護理人員作為社區救災一份子的角色。針對不同災難的政策影響,特別著重於聯邦政府的反應,亦包括災難中種族、階級和性別的角色與其影響。全書記載了十二個災難事件,包括1900年加爾維斯頓的颶風、1942年椰林夜店大火、911事件和卡翠納颶風等,期能藉由過去的經驗,而為將來的災難預做準備。
【原書序】
2010年1月12日凌晨五點,一場猛烈的地震(強度7.0)重創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將整個城市夷為平地。(註1) 根據現場一位攝影師的描述,「這是全面性的破壞」:建築物倒榻、貧民區的房子遭到損毀,以及數以萬計的傷亡。(註2) 混亂的情況被披露,新聞播報員必須透過損壞和間斷的衛星連線,在電視及網路上播報這場重大災難。災區最急迫需要的是水和救援物資,其次是用來移開瓦礫堆的重裝備。除了救援志工和軍隊,也極需能夠治療重傷、施打抗生素以及點滴的醫生和護理人員。
這場地震以及震後的影響深遠。首都主要的醫院都已經倒塌,臨時的醫療中心很快就人滿為患。道路完全損毀,不然就是被擁塞的交通和瓦礫堆給阻塞,使救援和疏散工作變得更加複雜。儘管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協助,到1月17日整個地區仍有三十萬海地人和遊客住在街道及臨時帳棚內。聯合國秘書長指出,這是數十年來最糟的人道危機。(註3) 到2月12日,海地官方估計有二十三萬人死亡。(註4)
從連續的電視和網路新聞報導,可以看到災難現場有直升機空投食物給生還者、貨機在唯一可堪使用的機場卸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分配食物和水,以及緊急搜救隊挖掘出生還者的畫面。這樣的場景使人想起最近其他災難的報導,包括2001年9月11日恐怖份子攻擊紐約世貿中心、2004年蘇門答臘海嘯,以及2005年卡翠那颶風。遠在一世紀前,報紙頭條也是用這些典型的描述,來報導1906年摧毀舊金山的大地震。(註5)
暴風雨和火災對社區的蹂躪也造成了居民的傷亡與無家可歸。例如一篇2009年的網路新聞報導,就紀錄了一連串災難所造成的影響:
一個多星期以來,一連串可怕的天災從撒摩亞小島向西橫掃大部分的南印度…2009年九月24日星期六,凱撒納(Ketsana)颱風侵襲菲律賓,十二小時內下了相當於雨季一個月的雨量。九月30日星期三,連續的地震搖晃著印尼蘇門答臘,以及南太平洋的撒摩亞和東加群島。那個禮拜之後,南印的雨季造成過去六十年來印度最嚴重的水患。目前的報導認為有多達兩百五十萬人受到水災影響。(註6)
幾天之後,另一則網路新聞報導了聖比納多(San Bernadino)國家森林大火,每小時40哩的風速助長了火勢,毀滅了南加州的許多家園,並且對其他地區造成威脅,使居民不得不撤到附近城鎮的疏散中心。(註7)
除了天災和人禍,流行性感染症週而復始地橫掃整個國家或全世界,造成疾病蔓延和大量死亡。例如2009年春天,墨西哥爆發新型流感H1N1,很快地就變成全球性感染。同時,禽流感(H5N1)的出現成為全世界社區的威脅,以及墨西哥灣的漏油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
災難預備
自從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遭受恐怖份子攻擊而倒塌之後,美國日益強調災難預備的重要性。最近,學校紛紛針對災難預備開設護理課程,護理學界也出版了這個主題的教科書。在《災難護理和急難預備(Disaster Nursing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這本書中,作者薇內瑪(Tener Goodwin Veenema)觀察到由於美國健康照護中絕大多數的勞力是護理人員,他們將「勢必在任何急難反應中擔任前線」。(註8) 的確,護士在整個救災過程中位居前線─檢傷病患、在急診室提供立即照護、對社區施打必要的疫苗,以及提供心理支持。
護理人員過去所做的,可以為今日的災難做預備。如同護理歷史學家蓓爾(Ellen Baer)宣稱:「歷史學家研究過去的經驗,檢驗這些假設、態度、興趣和觀點,就可以仔細地了解過去的重大事件,提出正確評估可能性,並且在將來採取適當的介入。」(註9) 然而,護理人員的災難經驗必須要清楚明確,才能在今日派上用場。不幸的是,護理人員在災難中的工作,經常被當時的新聞報導和史書所忽略。畢竟照護傷病是護理人員的例行工作。本書想要藉由認識護理人員在過去災難中的貢獻,來填補這個缺口─必需提供歷史證據來為將來的災難政策制定方針。
這本書不單單是敘述故事。它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這段歷史背景中,調查和剖析護理人員在特定災難中的角色。美國、加拿大、土耳其和海地等地區所發生的災難,都被拿來仔細考查。因此,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災難現場中的護士及其作為,在不同時間地點中檢視他們的工作。這些災難包含大自然災害,如地震和颶風;以及故意和非故意的人為錯誤,所導致的意外災害。
本書特別注意分析:當護士被視為社區救災的一份子時,他們的角色為何。我們將會看到,護理人員對災難的反應,通常是以渴望恢復災後穩定的方式來表達。分析這些護理人員的行為,可以支持歷史學家戴安東尼奧(Patricia D'Antonio)的論點:護士用如同家庭和社區成員的心態,來執行他們的工作。(註10) 不管是地區或是全國性的災難現場,他們以隨機應變的反應來盡力與他人合作。在此同時,這本書指出災難會讓人暫時屏除性別、社會地位、種族、地域和專業領域的區隔。
本書的重要性有三個部份。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它記錄了從1878年到現在所發生幾場主要災難中的護理經驗,填補了健康照護歷史中的缺口。不論在發生災難的期間或是每天在醫院、家庭、門診和公共衛生機構、政府部門裡例行性的照護,護士都是最主要和病患接觸的人。因為他們在病患間獨特的角色,使他們在救災的所有部份都佔有一席之地,包括疏散、檢傷、在災難現場和之後身體及心理上的照護、找出個案、篩選措施、疫苗接種,以及災害監測。
第二,護理人員清楚了解在災難中該有什麼期待。這本書啟發了將以往重大災難中所學到的教訓,應用在今日災難的預備期。最後,它提出並不是每個救災模式都要忘記種族、地位和性別的角色。這本書顯示,傳統上種族、地位和性別的區分在災難中會變得較不明顯,甚至經常完全地打破這些區隔,但是這些會在危機過去後重新恢復。
本書所編排的災難是按照時間順序和地理位置,找出跨越時間和地點的主題。包括(1)地區和全國性災難現場的臨時應變;(2)在先前已建立的專業和社會網絡之間協調與合作;(3)領導力與勇氣;(4)自發性的社區支持;(5)重新恢復秩序走出混亂;(6)創造療傷的故事;以及(7)跨越文化、地理和專業領域來面對危機。然而災難並非井然有序的;本書也會討論所發生的衝突。
戴安東尼奧(Patricia D'Antonio)和(Jean C. Whelan)惠蘭在一開始的前言中會介紹每一場災難。接下來,這本書用了許多的案例研究來說明在區域性災難護理人員的角色,如何與美國紅十字會、美國護理協會、美國公共衛生署、軍隊和其他聯邦及州立組織產生交集,以及這樣的交集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
本書也突顯出不同災難的政策意涵,特別著重在聯邦政府的反應。1950年之前,聯邦政府對於災區所提供的協助幾乎微不足道。主要都是由當地和私人的志願機構例如美國紅十字會負責。(註11) 直到1950年一連串的颶風侵襲東岸,才藉由國會通過災難救助法案(Disaster Relief Act),成為第一個永久性的災難法規。
本書第十章所描述的阿拉斯加地震,在1964年立下的阿拉斯加地震援助法(Alaskan Earthquake Assistance Act),是其中一個也是第一個因為單一災難而直接訂立的法規。1970年訂定聯邦災難救助法(Federal Disaster Relief Act)之後,聯邦政府在處理災害的角色才被認定為金錢和專業知識的主要提供者。直到1979年,才建立了「聯邦急難管理處」(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註12)
記取災難
部分該注意事項本書已經加以整理過了。本書內所有的災難事件,可以讓醫療照護者、生還者和機構,有動力願意以書信、回憶錄、口述歷史、新聞故事及專業期刊的方式去回顧,並且保存在容易取得的檔案中。然而,很多來源是根據目擊者重建災難事件的回憶,有可能會變成另一種版本。(註13) 有時人們所「記得」的不只是他們所做的事,還包括他們希望能做到的事,或者是相信那是他們當時正在做的事。再者,許多的故事裡,隨著時間過去會讓這些受訪者以他們自己的想法去「重寫」災難事件,而且他們所回憶的是他們現在所想到的。(註14)
因此,他們的回憶錄、書信和出版品只能看出部分的經過。當他們幫忙重新建構一個能夠代表過去的事項時,他們某些看法需要靠其他的來源:例如新聞報導或是官方紅十字會的報告來佐證。不過,這些故事可以作為歷史學家重要的來源,他們對經歷過的人感興趣,而那些人通常不會留下書面記錄。(註15)
除了簡單述說事件經過,作家、記者、電影製片、市長,以及生還者,他們自己解釋並且領會災難的方式很重要。確實,「人們理解、感受,和處理...[或]敘述故事...災難,」幫助他們「讓大部分似乎沒有意義的變得有意義」。在這方面,這本書有助於羅沙里歐(Kevin Rozario)的災難理論公式,他提出理由認為:當建築物被破壞時,「不僅製造新的有形的建築物是必要的,同時也要修補被撕裂的文化結構和受損的心靈。」(註16)
如同本書個案研究所顯示的,災難之後人們不只重建身體上的結構,還要建構故事讓情緒和心理復原。他們的反應是以作者自己的境遇和寫作目的作為歷史根據。如果這些問題一直留在心中,這些來源可深入了解特定群體如何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建構出意義。
災難之後,護士、醫生,和其他公衛專家展現了奉獻和自我犧牲的偉大情操。然而透過歷史的鏡頭來看災難,可看出災難發生不只在一個空間,也在多元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之間。本書所代表的是:每一個發生在獨特時間和地點的災難,都可以用來了解當地的反應。歷史對災難的貢獻,帶來複雜以及洽當與否的爭論。在考慮多元社會和政治背景下,每個章節以問題討論的方式來做總結,以討論背景和倫理議題。背景的議題包括:分析在特定時間內護理的領導能力,以及考量在那段時間護理紀律的界限。
倫理的議題包括:護士對照護的職責、對檢傷兩難的掙扎以及道德困境的經驗。當一個人開始考慮這些問題時,時間和地點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清楚;歷史的背景確實會塑造社區對任何災難的反應。
【譯者序】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台,挾帶的雨勢重創南台灣,更不幸造成小林村滅村,數百人遭活埋。與台灣民眾記憶中的恐怖洪患八七水災,相隔恰恰五十年。1999年9月11日,一場天搖地動,驚醒全台灣民眾,這場芮氏規模7.3級的強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五萬多間房屋全倒,是台灣戰後傷亡損失最慘重的天災。翻譯此書時,雖然看到的是美國災難史,但卻想到自身曾經經歷過的幾場災難,場景彷彿相似。台灣這個蕞爾小島一旦發生災難,其嚴重與破壞程度會超過美國。
災難發生時,醫護人員往往位居第一線。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災難相關知識,更要跨領域的與災難醫療團隊、政府機構、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人權組織等協調與合作,才能將損害與傷亡減至最低。醫療新興領域—災難醫學與災難護理學,成了第一線醫療人員,尤其是急診工作人員的必修課題。
我們很難阻止災難發生,但平日的預備和應變,才是面對災難的關鍵。本書記錄集結了幾個美國大規模的天災人禍,分析護理人員於災難中的角色和處境,一方面知歷史以茲借鏡,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美國護理發展史的一部份。雖然美國災難護理發展比我們早許多年,但台灣過去也有許多寶貴的救災經驗,需要傳承與發展。期許有一天,台灣護理界也能寫出一本屬於自己的「第一線護理人員」。
陳珮如
作者簡介 iii
協同作者 v
原書序 vii
譯者序 xv
致謝 xvii
前言 xviii
PART I
1.「看在老天的份上,給我們一些護士和醫生吧」:1878年密西西比州黃熱病大流行 11
2. 無法形容的災難:1900年加爾維斯頓颶風 17
3. 畢生難忘的經驗」:1906年舊金山地震及大火 43
4. 像千個尼加拉瓜瀑布宣洩的轟隆聲:1907年莫能嘉礦災 69
5. 跨越國境:1917年12月6日,護理人員跨過地域界限到哈里法克斯救災 87
6.「明智的配合」:波士頓巡迴衛教護士協會與1918年流感疫情 111
7. 1921年塔爾撒種族暴動和「慈悲天使」 127
8. 空前的災難:1937年德州新倫敦的學校爆炸 151
9. 1942年椰林夜店大火:浴火重生 167
10.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領導力 195
PART II
11. 2001年紐約市:專業與勇氣的性別觀念 223
12. 2005年卡翠納颶風:兩個收容所的故事 231
13. 國際災難之後:力求「新常態」 253
結語 265
索引 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