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回顧的過往經歷,一定會看見夢想早已留下的痕跡,
最深的困惑、挫折之處,正是你熱情之所在。
發掘天賦該做的事情,學習一個持久可行的模式,你就能夠創造全新生活與工作型式。
商業週刊、蘋果日報、遠見華人職場專欄作家/謝文憲 專文推薦!
工作有兩種,一種是擴展別人的視野與收益,一種是有助於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你的工作,是哪一種?
恐懼有兩種,一種是對於失敗的恐懼,一種是對微不足道的恐懼。
能夠驅動你的,是哪一種?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與熱情,因為挫折,我們避而不敢正視了;為了必須付帳單,你害怕拿自己來冒險,而讓自己安於從事毫無滿足感、甚至不開心的工作。
其實夢想一直都在,實現夢想,我們不用等任何人認可,只要有一套行動方案!
作者班.阿蒙特(Ben Arment)經營「夢想之年」(Dream Year)教育組織,旨在幫助人實踐夢想,每年為上千名創作者、夢想家與創業者舉辦研討會,改變許多人的生命。他建構一套找到天賦、將熱情與現實結合的方法,把夢想拆解為可以落實的計畫,用一年的規劃,讓夢想、清晰、成形、成為改變生命的動力!
在這最不安定的時代,其實你已握有讓自己安定最強而有力的工具,那就是去實踐夢想!
作者簡介:
班.阿蒙特Ben Arment曾創辦數家公司,並經營「夢想之年」(Dream Year)教育組織,旨在幫助人實踐夢想,將實際生活結合天賦與熱情。該教育組織的參與者有發明線上預約服務系統「空桌」(Open Table)的創辦人查克.坦伯頓(Chuck Temleton),這個系統在全球各地服務超過三萬家餐廳。以及推出獨特觀影體驗神秘劇院(Secret Cinema)的法比安.瑞加(Fabian Rigall),這個活動已經有超過十二萬觀眾參與。
「夢想之年」至今仍每年為上千名創作者、夢想家與創業者舉辦研討會。
章節試閱
從敢做夢開始
當你進入接下來這一年,我只希望在你身上看到一件事情,就是你會十分挫折。
如果你說:「不會啊,我很好,一切都很順利,其實我也只是試試而已。」
這樣我才真的會很擔心。如果你不對現狀不滿,不會悶悶不樂或對世界上某些事物感到憤怒,那麼你根本沒有追尋夢想的理由。
沒有挫折,你就認不出你的夢想,更不用說是鼓起勇氣追尋它了。
追尋夢想並不容易,但挫折卻能在你的理想主義彈盡援絕時,成為驅動你通過考驗的動力。有時候你就是需要遇到打擊,因為最糟的時候反而能幫助自己度過眼前的困難。挫折是驅策你追尋憧憬的動力,因為這會讓你不想回到付諸行動前的原始狀態。
遇到挫折,大部分的人會以抱怨回應,其實這沒有什麼好指責的。
糟糕的老闆、沒有錢、不公平的待遇、差勁的客戶服務、有時候就是無計可施⋯⋯這些都是我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的。可是,我們也能以夢想回應挫折,接受痛苦的現狀並用來創造對未來的全新憧憬,但前提是,我們必需將挫折視為一份禮物才能有這種心態。
畢竟,是挫折形塑了夢想。
這個世界有些遺憾、少了些東西,也會發生不公平的事情,而似乎只有你發現這些問題。但事情本來就是這麼運作,你發現一個沒有人注意過的問題,而它會一直縈繞在你心頭直到你願意採取行動為止。
誰知道挫折也是一件好事呢!
2010年,住在奧克拉荷馬市(Oklahoma)的班.諾可(Ben Nockels)經歷了一件讓他十分震撼的事。他發現美國的寄養家庭系統中一共有40萬8千名兒童,在這些被棄養的兒童中,有超過10萬7千名兒童被領養,換句話說,這些孩子的父母們已經被終止或放棄撫養權。套一句班所說的話,這些孩子「永遠回不了家了」。他們無家可歸、沒有歸屬感,也不是任何一個家庭中的一分子。
那些沒有被安置在寄養家庭中的孩子只會走向一個結局,他們會長期待在這個系統中逐漸朽壞,到他們十八歲成年的那一天。而過去的資料也顯示,那些成年後離開這個系統的孩子大多無法適應社會,可能會鋃鐺入獄、癮頭纏身、失業,甚至年紀輕輕就過世了。
班震撼到不知所措,因此他加入我的夢想之年指導計畫尋求解決之道。他以家鄉奧克拉荷馬州為起點,截至2012年1月1日為止,官方庇護所收容了8,303位兒童。班與奧克拉荷馬州人群服務部的管理者會面,發現還有1,500個家庭的孩子需要安置,而他相信能讓他找到安置家庭的方式,就是透過信仰團體。所以班開始推動「一一一」計畫,動員教友們讓需要安置的孩子能找到接納他們的愛心家庭。「一」代表一個家庭、一個教會與一個目的。奧克拉荷馬州有6,100個教會,所以只要每個教會奉行「一個家庭一個目標」的信念,所有奧克拉荷馬卅的孩子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家,這就是班的夢想。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數百個家庭響應班的計畫。
挫折是夢想的養分
當你遇到挫折,你可以選擇抱怨、逃避或視而不見。不過一旦你決定採取行動就能創造歷史,而你的夢想,會是你賜予這個世界的禮物。
挫折在你心中形塑什麼夢想?
演員兼編舞家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與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都還在世的時候,兩人之間的友情非比尋常。雖然他們的舞蹈風格相去甚遠,音樂喜好也大不相同,但在觀眾的眼前,他們彼此的關係密不可分。當一名記者問到亞斯坦這份非比尋常的情誼時,答案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因為他們兩人跳舞都是出於一股憤怒。
現在,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麥可.傑克森也是如此,因為他的舞蹈風格帶有挑釁意味,也時常哀悼逝去的童年。但誰想得到風度翩翩的亞斯坦跳舞的動機,竟然也是憤怒呢?這個埋藏於心底深處的隱藏動力,最後卻成了一個莫大的恩賜。
不順利的狀況往往能促成偉大的成就,但是首先我們必需學習如何將挫折轉變為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期待。
所有挫折的經歷都不會白白浪費,你不需要過度反應或封閉自己,讓痛苦將自己打擊得一無是處。
你可以從中孕育對未來的全新夢想以彌補人生中的缺陷,同時還可以讓其它人受惠,屆時你就會發現,以往所有的經歷都有其真正涵義。
當霍華.舒茲(Howard D. Schultz)執掌星巴克的經營大權時,他積極將它發展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咖啡品牌,還用了自己經歷過的最大挫折形塑公司的獨特文化。霍華年紀還小的時候,有一天他下課回家,發現他未受過教育的藍領階級父親躺在家中的沙發上,髖部與腳踝骨折。他因為在工作時踩到冰塊而受傷,而且什麼健康保險與勞動補償金都沒獲得,自此陷入窮困與鬱悶之中。霍華忘不了父親的痛苦,發誓絕對不要讓自己的員工遭受相同的境遇。他坦言,當初父親的處境形塑了公司現在的聘僱政策與福利制度。直到今日,星巴克慷慨提供健康福利與股票給公司的「夥伴們」,能保存如此鮮明並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是因為霍華經歷過的挫折就是他熱忱的原動力。
每當我們抱怨現況時,通常會覺得應該要有人採取行動改善才是,這個人不會是自己,而應該是個更有才能、更有天賦、更有影響力、更有權威的人。直到沒人站出來面對挑戰,才意識到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夢想。這聽來的確讓人感到害怕與緊張不安,不過,一旦這些免不了的挫折讓我們吃足苦頭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該採取行動了。
爛工作的解藥
我在最近一次的出差旅程中,拜訪了幾位在不同企業工作的朋友。在過程中,他們總是會把我拉到一旁對工作帶來的挫折大吐苦水。這些抱怨少不了糟糕的工作環境、濫用職權的上司、減薪、不必要的規定、自由度受限與同事間的消極態度。不是我缺乏同情心,但是,我真的認為擁有偉大夢想的人一定能克服一切。
大部分的人都有工作,那是因為有人建構了一套金融模式,利用我們的才能獲利,並支付我們不太多也不太少的薪水,讓雇傭關係轉化為實質的價值。老闆是別人,決定加薪幅度與工時的是別人,決定工作文化以及做出決定的還是別人。
我只想告訴你,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止你建構一套專屬自己的系統以維持生計。你可以開創一個模式,提供與所獲酬勞等值的付出,不但不需要倚賴他人的夢想維生,還能實踐自己的夢想。這不是個容易的差事,因為你會開始探索從沒想過能涉足的領域。
沒有任何事情比逐夢所得到的報酬更振奮人心!
我們已經進入到創業時代,雖然這並不算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只是回歸到獨立生產者的社會而已。可是,這個新時代並非只是做做木製桌椅、馬蹄鐵與手工製帽子就好了,這個新的生產者時代著眼於在家庭辦公室或在分租辦公室裡,就能開發網站、提供諮詢服務、書籍寫作、發表品牌或會計服務。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與班.卡斯諾查(Ben Casnocha)在他們的著作《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The Start-Up of you)中強調,我們不該只是期待能找到一份工作餬口就好,而是應該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明尼蘇達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湯瑪斯.費雪(Thomas Fisher)也曾寫道,無論是主動或是非自願離職而成為創業世代的人,到了2020年將會佔勞動人口的40%∼45%,而到了2030年,則會成為勞動人口的大宗。
研究顯示,有66%的美國人厭惡他們的工作,他們討厭老闆、抱怨工作環境,覺得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根本可有可無。但探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從未察覺到夢想而感到沮喪。優比速(UPS)最近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有48%的美國人懷抱著開創小生意的夢想。這並不是因為現在的人越來越有創業理想,而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工作可以滿足他們。根據蓋洛普(Gallup)的調查結果,全世界有30億人需要工作卻只有12億全職職缺,換言之,世界上有18億人口找不到飯碗。在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報告也指出,有1,270萬人處於待業狀態,然而人力市場卻只有350萬個職缺。
許多大學畢業生不再汲汲營營求職,反而選擇創立自己的小生意,將職場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2009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學生邁赫迪.法爾西(Mehdi Farsi)、瑞薩.法爾西(Reza Farsi)與艾瑞克.佛格森(Eric Ferguson),摒棄了傳統的工作,成立State Bicycle Co.專門製作單速車。在短短的4年內,他們就開了3家店並且雇用了25位員工。即使是在居家環境中,也開始對這種「生產者社會」有反應。克萊門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的學生艾瑞克.蘭恩(Eric Laine)與蘇姍娜.史帝爾門(Suzanne Steelman)贏得了陶氏近零耗能太陽能建築設計大賽,他們設計了一棟為創業世代量身打造的房子,強調一樓的空間可作商業用途,二樓以上則是居住空間。
你也做得到!
或許你沒辦法第一次就想出成功的點子,甚至好幾次都會跌得很慘,你還是必須不斷調整模式、修改公式、改變想法直到最後開花結果。如果你能從錯誤中學習、一次比一次進步並且不放棄,夢想最終會成真。
從敢做夢開始
當你進入接下來這一年,我只希望在你身上看到一件事情,就是你會十分挫折。
如果你說:「不會啊,我很好,一切都很順利,其實我也只是試試而已。」
這樣我才真的會很擔心。如果你不對現狀不滿,不會悶悶不樂或對世界上某些事物感到憤怒,那麼你根本沒有追尋夢想的理由。
沒有挫折,你就認不出你的夢想,更不用說是鼓起勇氣追尋它了。
追尋夢想並不容易,但挫折卻能在你的理想主義彈盡援絕時,成為驅動你通過考驗的動力。有時候你就是需要遇到打擊,因為最糟的時候反而能幫助自己度過眼前的困難。挫折是驅策你追尋憧憬的...
推薦序
【推薦序】夢想,它有跡可循
文/商業週刊、蘋果日報、遠見華人職場專欄作家 謝文憲
我利用年底意外多出來的假期,答應了一位即將在職涯作出重大轉折,且年近五十的好友,兩個男人展開為期一周的北海道自助旅行。雖然這不是什麼多偉大的壯遊,但對我們這類拚戰職場超過25年,每天為家庭、孩子、公司、業務認真打拼的壯年來說,還真是難得。他以為我很忙,我以為他很忙,他一通電話打來,我就答應了,一圓25年前我們剛從大學畢業時的夢想:好友旅行。
好友旅行,非大堆頭跟團,非家庭旅遊,非一人出差洽公盡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兩個人,不多不少剛剛好。
旅遊過程中,我正在看這本書的書稿,時而微笑,時而共鳴,不斷點頭,心有戚戚焉。朋友的眼中,好似我心中所想的事,幾乎都能按照意志前進,進而在不到五十的年紀,實現人生一個個願望,有大事、有小事,有個人、也有大愛,我是如何做到的?
夢想,它有跡可循。
先說結論:「當你向外追求夢想實現的同時,其實它的種子早已在人生軌跡中,不經意地留下鮮明記號」。重點不是夢想有多大,更不是它如何達成,而是「如何過好你的人生」。不是要你追求錦衣玉食、榮華富貴,而是「透過行動力,在一路挫折與恐懼的人生道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高中時期的我,對於球類運動不如同學,考試成績不如同學,外貌不如同學,卻意外地在台上表演與演說技巧上找到天賦與熱情,我發現為何同學上台講話的緊張程度,跟我參加籃球比賽七步上籃測試的緊張程度一樣,我在台上自然健談,同學七步上籃行雲流水,我體會了一件事:「人,生而不同,無需複製他人的人生,無論成功與失敗,都無需複製。」
書中提到的「構想模式」與「沒人走過的路」正是此道理,其實跟我提到的「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想法不謀而合。當有人跟我說「這行不通」的時候,反骨的個性就讓我意外走出一條路,房仲轉金融,金融轉科技,科技轉講師,天天上課哪有時間寫書?影音平台沒錢的幹嘛去做?三個職場專欄了不起啊?沒錢的也做得這麼開心?平常忙的不得了,還當廣播節目主持人,你瘋了嗎?我沒瘋,我好得很,瘋的可能是那些酸言酸語的人,事實證明:夢想其實一直都在,就等待你的行動與啟程,然而夢想總是在挫折與不舒服底下,一面勉強、一面前進,一面享受成果、一面幹譙過程,心想不會事成,心想加上行動才會事成,對吧?
夢想不能當飯吃,空有想法,沒有財務支援或是口袋裡完全沒錢,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我不敢說夢想完全不可能實現,至少要有人幫助,或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獲利模式以及作業流程規劃,三點不動一點動,穩紮穩打,實現小事,完成大事是我比較建議的方式。
或許大家看到我的多元發展,也是在講師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至少衣食不缺,沒有金錢顧慮時,才有念頭與行動力啟程更偉大的夢想,像是廣播、出版、專欄、影音、餐廳都是同一種概念。但我想成為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願望與夢想,若缺少金錢與計劃支持,是很難成真的,畢竟現實社會中我有家庭、孩子與眾多牽絆必須考量,我想說的是:「目標不會改,但我可以稍微修正方向」,於是我一路走到了這裡,或許心中早已有發芽的種子,一路引領我前進至此,更明確的說:我好似有一張「夢想地圖」。
首次跟大家分享我夢想地圖的輪廓,它大概長這樣:
1.做好本業,不要抱怨,先做好再說,小池塘裡當大魚,不要嫌池塘小。
2.一直保有夢想動能,要勇敢去想,去做大夢,一面專注本業,一面做大夢。
3.注意人生中無意的提醒,我稱為trigger,當它來臨時,不要猶豫,勇敢啟程。
4.做好時間規劃,浪費時間,是人生最大敵人。
5.時時提醒自己:我的夢想關別人屁事,自己的道路,自己去闖。
6.圓夢成功時不要驕傲,因為你的人生不只如此。
這本書陪我度過北海道的放空思考之旅,相信也能陪你走一段人生未知的道路。
【推薦序】夢想,它有跡可循
文/商業週刊、蘋果日報、遠見華人職場專欄作家 謝文憲
我利用年底意外多出來的假期,答應了一位即將在職涯作出重大轉折,且年近五十的好友,兩個男人展開為期一周的北海道自助旅行。雖然這不是什麼多偉大的壯遊,但對我們這類拚戰職場超過25年,每天為家庭、孩子、公司、業務認真打拼的壯年來說,還真是難得。他以為我很忙,我以為他很忙,他一通電話打來,我就答應了,一圓25年前我們剛從大學畢業時的夢想:好友旅行。
好友旅行,非大堆頭跟團,非家庭旅遊,非一人出差洽公盡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兩個人,不...
目錄
CH1從敢做夢開始
CH2夢想以生命經歷為軌跡
CH3選擇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CH4口袋裡要有錢
CH5放手去做就對了
CH6你會需要別人的幫助
CH7夢想的個人特色
CH8誰來支持你
CH9行銷你的夢想
CH10把夢做得更大
CH11還不到放棄的時候
CH1從敢做夢開始
CH2夢想以生命經歷為軌跡
CH3選擇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CH4口袋裡要有錢
CH5放手去做就對了
CH6你會需要別人的幫助
CH7夢想的個人特色
CH8誰來支持你
CH9行銷你的夢想
CH10把夢做得更大
CH11還不到放棄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