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的圖書 |
$ 221 ~ 252 | 在愛與希望中道別:傳達出個人情感的告別與追思儀式
作者:(Jürgen August Alt,Barbara Bucher,Edgard Drückes,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Christanne Fleck,Felix Grützner,Julia Heinrich,Werner Kirsch,Alfred Josef Opiolka,Gunnar Ravn,Fritz Roth,Ursula Schairer,Georg Schwikart) / 譯者:鄭玉英 出版社:南與北文化 出版日期:2015-05-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全彩印刷 / 初版 共 7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人們會透過各種緊急應變方案,來為可能會面對許多無法預見的事件做準備。
但對於親人的死亡,或甚至自己的死亡,現代人一般都極度欠缺充分的準備,到了那個關鍵時刻,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讓亡者家屬具體面對並深思死亡的現實,不但非常有幫助,也很重要,而透過親自參與喪禮與事前準備的相關事宜,尤其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
因為,「真正的幸福也包括死亡」。
無論臨終者是在家裡、醫院、老人安養院或安寧病房去世,重要的是「告別」這個儀式。
告別位於一個過程的開端,在這個過程的最後,所有相關的人會經驗到,死亡不代表結束,反而是一種過渡;藉著它,我們與亡者開始一種不一樣、永恆、且牢不可破的關係。
作者簡介:
亞特(Jürgen August Alt),哲學博士,自由作家,尤其對知識演變的歷史感興趣,已出版多本著作及論文,其中包括 Richtig argumentieren(暫譯:好好辯論),C.H.Beck出版。
個人網站:www.vsbonn.de/alt.html
布赫(Barbara Bucher),1960年生於華爾(Waal),已婚,有兩個孩子,住在東阿爾高郡(Ostallgäu)的延根(Jengen)。
身為專業花藝師,她在Bad Wörishofen的一家療養中心工作了十五年。
身為女管家,她負責照料來院客人的健康,並根據柯奈斯(Kneipps)神父的銘言-「身、心、靈的休憩」-依照教會禮儀年度來裝飾其療養中心。
德瑞克斯(Edgard Drückes),生於1966年。唸完企業管理並在商業界服務八年之後,決定轉換跑道,於1994至1998年間在科隆的天主教應用科大攻讀社會教育。
目前已在洛爾馬市狄森區(Lohmar-Deesem)的伊莉沙白安寧病房(Elisabeth-Hospiz)服務十多年,並已從事社工工作七年;2006年以來,擔任伊莉沙白安寧病房的主管。
弗烈克-波豪米莉斯基(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神學碩士,牧靈傳道員,醫院心理輔導,重大意外心理輔導,德國職場生涯心理輔導協會(DGSv)指導員,住在貝爾基興(Bergkirchen)。
弗列克(Christanne Fleck),神學碩士,牧靈傳道員,醫院與老人安養院資深心理輔導,個人生涯發展指導員,住在貝爾基興(Bergkirchen)。
葛呂茲納(Felix Grützner),哲學博士,1964年生,在教會與彌撒或禮拜上舞蹈已有二十年以上的經驗。他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羅馬以及波昂完成古典芭蕾與現代舞方面的教育。
對他而言,靈修與舞蹈之間的連結很重要,這使得他固定參與籌辦各種教會活動,包括讀經、彌撒或禮拜及各種紀念儀式。
在科隆一個教會的諸聖節彌撒上,葛呂茲納深入探討生病、死亡、悲傷和失去這些主題:「舞蹈肢體語言的開放性尤其能夠使觀眾受到感動──而不必說出自己的感受。」透過手勢、平靜的舞蹈動作與臉部表情,他展現出痛苦、悲傷和告別之痛──但也打開對希望和信心的展望:「我很重視揭露出悲傷之外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我跳的是生命之舞,不是死亡之舞!」葛呂茲納固定舉行關於肢體語言與動作的各種研討會與課程,尤其是針對處於悲傷當中的人及安寧病房與安寧療護機構的工作人員。
海茵里希(Julia Heinrich),在德國埃森(Essen)的Folkwang Hochschule完成現代舞蹈的學業之後,她從表演藝術轉向視覺藝術,並在法國布雷斯特(Brest)的藝術學院攻讀「自由藝術」。
手工藝與其各種技巧並不屬於正規學科的一環,這些正規學科除了如油畫、版畫、印刷藝術、雕刻和藝術史等「古典」學科之外,還整合了當代藝術市場、文化管理、當代藝術表達形式──裝潢、影視藝術、表演──以及個人藝術生涯發展。
海茵里希透過文字和書寫轉換到刺繡。文字與書寫是通往「意識與存在變化」的途徑。由於人們也能夠「快速書寫」,於是在過去與現在,刺繡成為慢下來、有意識的活動,以及面對時間的方式。在裝潢和展示當中,刺繡作品都應該「在原處」(in situ)被視為是一種過程的見證。因此海茵里希在法國的布雷斯特、英國倫敦和德國的明斯特展出自己的作品。
在「Teestube für Helix Pomatia」這類的活動中,海茵里希邀請眾人參與這種慢下來的過程,並為個人處理「時間」創造空間。
除了活動時期之外,這位女藝術家工作與居住地點都在明斯特,由於她的工作與「時間就是金錢」這個原則相反,她憑靠教導藝術學科方面的知識和經驗賺取收入。
柯許(Werner Kirsch),生於1966年,從五歲就開始攝影。他主要以傳統的非數位照相機拍黑白照。
風景是重點主題。作品在多地展出,抱括科隆、不萊梅以及荷蘭。柯許居住與工作地點都在科隆。
歐皮奧卡(Alfred Josef Opiolka),藝術家,已從事自由創作三十多年,主要是花卉壁畫和外觀設計(www.Wandmaler.de)。
2006年展出第一個彩繪棺材,2007年專營彩繪棺材店開業。目前的願景:在醫院、老人安養院和安寧病房中有設計得「有人性尊嚴」的彩繪臨終室,以及對所有冷漠的停屍間給予適當的設計。
隆恩(Gunnar Ravn),1943年生於漢堡,目前在卡塞爾(Kassel)從事石匠的工作。
他的公司主要生產手工製作的墓碑。自1976年獨立從業以來,主要的工作是從亡者家屬的回憶與構想去設計並製作有個人特色的墓碑。
為了與顧客一起設計墓碑,他必須與他們進行關於亡者的深入談話。這需要意願、信任、時間,並與亡者家屬密切合作。原則上需要至少三次的諮商會談,大多數的情況下會超過三次,將要表達的內容範圍一再縮小。在這個階段裡會有許多草圖和模型,逐漸清楚顯現,這個墓碑要表達什麼訊息。墓碑形成的過程是一種處理悲傷的方式,經常使亡者家屬在痛失親人的悲傷中感到安慰。他所製作的墓碑曾在十五次全德庭園秀和三次邦庭園秀中展出,並獲得眾多大獎。透過參與庭園秀,他的顧客遍及全德國。他的工作室所製作的墓碑也幾乎遍及全德國。透過他的展出以及親力親為的建議,顧客們都知道他是一人獨自工作,而且對這一點也評價頗高。2007年,與合作伙伴薩德(Gerrit Schade)在卡塞爾成立公司:Grabmale Gunnar Ravn GbR。
羅特(Fritz Roth),葬儀社業者,悲傷陪伴者,以及Private Trauer Akademie Fritz Roth(羅斯私人悲傷學院)之創立者,在德國喪葬業同仁眼中是一位驚世駭俗的人。他本人以開朗從容的態度接受這類的評價──而且有充份的理由。他抱持熱誠並投入推動在我們的社會中以另一種態度面對死亡與悲傷的努力,使他獲得多次獎項,並成為全德國最著名的喪葬業者。他所提出──再度發現我們的悲傷文化──這個訊息得到愈來愈多人的關注。這是他藉著無數的演講、在各種媒體上出現以及一系列暢銷書所推廣的訊息。他工作最關鍵的部份是在貝吉施-格拉德巴赫(Bergisch Gladbach)的Haus der menschlichen Begleitung(人性化陪伴之屋)。那是位在城市邊緣一個明亮且綠樹林蔭山丘上的群聚建築物,即使今天在國際上也是一種模範建築。它比較像一個鄉間飯店而不像葬儀社,其中包含私人悲傷學院、為處於悲傷中的孩童所設立的「Villa Trauerbunt」(悲傷彩色別墅)、過度時期花園,以及德國第一個私人骨灰甕墓園(www.puetz-roth.de)。羅斯在1949年出生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的艾堪(Eikamp)。在史泰勒(Styl)的天主教史泰勒遣使會(Styler Missionar)聖米格中學結束中學學業並完成企業管理的學業之後,在人性陪伴學院(Akademie für menschliche Begleitung)師從卡那卡奇斯教授(Prof. Dr. Jorgos Canacakis)進修悲傷教育學。1983年,接管在貝吉施-格拉德巴赫的普茲葬儀社(das Bestattungshaus Pütz)。他熱心參與許多組織成為其會員,因此也在國際上甚為活躍,其中包括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f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WG, London/Ontario(國際死亡、瀕死與哀慟工作團體),the 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 Hartford, USA(美國死亡教育與輔導學會)。曾經出版多本著作,其中包括:Der Trauer eine Heimat geben. Für einen lebendigen Umgang mit dem Tod(暫譯:給悲傷一個家──如何以生命力面對死亡),Bergish Gladbach 1998;Lebendige Trauer. Dem Tod bewusst begegnen(暫譯:有生命力的悲傷──有意識面對死亡) Bergisch Gladbach 2002;Trauer ist Liebe. Was menschliche Trauer wirklich braucht(暫譯:悲傷就是愛──人性化悲傷真正需要的元素)Bergisch Gladbach 2006。
賽赫兒(Ursula Schairer),生於1954年,住在斯圖加特(Stuttgart)附近,在杜賓根(Tübingen)研讀法律、德國文學與民俗學,主要研究文化史、文學與音樂,並喜愛寫作。其最大興趣之一是收集紀念品、旅遊手冊與希奇古怪的東西。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哲學博士,生於1964年,已婚,有兩個孩子,宗教學家、神學家、作家以及出版商,住在波昂附近的聖奧古斯丁(Sankt Augustin)。在喪禮致詞以及在教會從事悲傷牧靈方面的工作有多年的經驗,亦出版眾多著作,請參考 www.schwikart.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