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一
《給過動兒父母的八把金鑰》終於出版了,感謝另一位譯者孟瑛如老師的時時襄助,也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及林汝穎編輯的努力。
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訝異於特殊教育領域的博大精深。表面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以下簡稱過動症)好像是人人都關心的議題,但實際上,我們對它的理解卻是少得可憐。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或者至少我是如此),過動症的孩子似乎就是飛揚跳脫,就是會到處追趕跑跳碰,不弄個雞飛狗跳,絕不善罷甘休。然而,他們其實也有「極度專注」(hyperfocused)的一面,任憑家長三催四請,也不願意起身做其他事。另外,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過動症只會發生在小朋友身上,一旦長大就會自然消失,但殊不知過動症與大腦的「執行功能」大有關係,若沒有妥善照料,症狀還是可能持續至成年以後。
根據研究,在臺灣的青少年及兒童族群中,過動症發生率約在7.5%至9%之間。依此計算,國內大概有二十多萬名青少年和兒童受過動症所苦。他們也許是我們的朋友、親人,甚或是子女。這麼龐大的族群存在於你我之間,但我們對這項疾病的了解卻是如此不足,實在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或許,你可以詳讀這本書。本書作者辛蒂.戈德里奇十分用心,不但鉅細靡遺地陳述過動症的成因,也大方分享許多令人受用無窮的教養策略。對過動症所知不多的讀者,必然能收穫滿滿;而原本就頗有研究的人,想必也可以藉此更上一層樓。
作者在第一把金鑰中,先以相當的篇幅詳述過動症帶來的各種影響,讓人充分認識到這項疾病的來龍去脈,並且徹底搞懂不同的治療方法。在接下來的七把金鑰中,她則一一介紹各項重要的教養觀念,希望讀者能夠融會貫通,最終「搭建起一個堅實穩固的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大概很難找到一套通用的教養準則,因此,她在書中也反覆強調,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因人制宜,為孩子量身打造最適合他的教養方式,而非書中說什麼就照單全收。我相當同意這點。
除此之外,翻譯期間,我時常驚嘆於戈德里奇文筆之流暢清晰,以及觀念闡述之平易近人。這絕非易事,因為有太多專家圄於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果忽略了「跟大眾溝通意願」的重要,根本難以將知識傳播出去。我希望自己的翻譯有捕捉到她的這點特色,不至於讓讀者有「抓頭搔耳、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
最後,面對過動症我們並非無能為力。只要以藥物治療,搭配良好的教養方式和妥善的行為訓練,症狀便能大幅緩解,孩子也更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希望每位讀這本書的人,無論您是家長或是教育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取所需的資訊,並陪伴孩子走出難關,迎接大雨過後的燦爛彩虹。
吳侑達 謹識
譯序二
當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將英文版8 Keys to Parenting Children with ADHD一書給我,問我有無意願翻譯時,因為當時手上有許多工作正在進行,其實有點猶豫,但略讀後,便為其內容實用性以及文字流暢性深深吸引,幾乎是立即回信答應敬堯總編這項工作,而這是我第一次接翻譯一本書的工作。
著手翻譯時,才發覺自己受到挑戰,因我一向是個獨立創作者,習慣用自己的文字與風格表達,但翻譯時必須捨棄自我,進入另一位作者的文字風格與思想中,在意譯與直譯間有許多斟酌之處。這時幸得當時就讀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現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的吳侑達協助,於是在我提供特殊教育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以下簡稱過動症)兒童的專業建議,他提供翻譯上的專業見解下,合力完成這本書的翻譯工作。
因為有吳侑達的協助,讓我得以從容地由讀者角度細讀這本書,由作者辛蒂.戈德里奇的觀點重新檢視過動症父母可能及可以的教養策略。作者澄清父母的教養盲點,也相對應提供具體可行的教養策略,熟讀之後才能翻譯,但熟讀之餘,真有打開一本書就是閱覽每位作者人生與思想的驚嘆,在忙碌工作下硬擠出來固定的翻譯時程裡,每次接觸這本書都讓自己覺得在專業領域裡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尤其作者在書中每章的結尾處都有一個「重要概念」的單元,收錄足以總結該章節內容的名言佳句,協助讀者比較容易記憶和實際應用本書的內容。
也因為與吳侑達合作,讓我對翻譯工作有了全新的體認,這不只是你會或精熟哪一種語言的問題,而真的是一種專業,且非常需要蒐集相關資料、比對、良好語言能力、背景知識等,也非常需要耐心、毅力與隨時能專心投入工作的特質!
我們雖然很努力,但相信翻譯內容上可能還有許多需要斧正之處,因為翻譯雖要忠於原文,但原文的解讀本就多元,若再加上不同的語言、生活與文化背景,原文的解讀可能就更多元。希望所有讀者都能由這本書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策略,如同作者所說:「每個人的『組成』都不盡相同,體態及性格自然也有所差異,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出生時都沒有附上一份『使用說明』。」我們可以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過動症兒童,讓每位孩子能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
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孟瑛如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