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跨幅遍及五大洲,時間縱深長達三百五十萬年
人類學權威倫弗瑞,透過散落全球的歷史拼片,拼出史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
在印尼的弗洛勒斯島上,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跡。透過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檢測,這些遺跡證明了五十萬年前,人類就懂得造船,漂洋過海四處遷徙。歐洲的巨石陣,需要大量的群體合作才能築成,以西北歐的圓錐形石堆為例,需要至少一萬工時的勞力投入,證明了早在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前,人類就已具備集體參與社會工作、分配勞務的能力,比埃及的金字塔還早了好幾個世紀……
英國人類學權威倫弗瑞,浸淫考古學與人類學四十餘年,將其豐厚紮實的學術成果,以簡單生動的筆觸寫成本書,帶領讀者隨著世界各地的遺跡挖掘,探查人類在遼遠時空中,曾經存在的痕跡。這些遺跡如同失落的拼圖,埋藏在世界各個角落,每一片拼圖都攜帶著大量的遠古記憶,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拼成一幅長達數百萬年的人類文明圖卷。要了解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模樣,如何開始創造工具、建立宗教、社會制度、構築特殊的宇宙觀、發展交通……本書絕對是史觀最為宏大的切入途徑。
我們不只要洞悉人類的過往,更要了解當今人類存在的本質
「史前」,就是在文字構成歷史之前,一段沒有文字的悠遠歲月。本書對「史前」的定義,包含了西亞、非洲、中國等最早的文明崛起,也含括了世界各地較小型的社會,他們繼續過著狩獵生活,或發展成畜牧生活。有志者只能透過這個時期的物質遺跡,拼湊人類的過往。在世界上某些地方,人的讀寫能力不過兩個世紀左右,因此從宏觀的視野來看,史前史的範圍涵蓋了絕大部份人類存在的時間。
「史前史」也是一門學科,或稱「史前考古學」。兩個世紀以前,「史前」是無法想像的事,連這個字都不存在。歐洲人深信根據《舊約聖經》推敲出來的結論:人類歷史開始於西元前四○○四年。一八五九年,普萊崔治爵士發表了一篇關於「遠古人類」的論文,達爾文出版了《物種原始》,影響力無遠弗屆,「史前史」這個字彙才開始被廣泛使用。
這門年輕的學科必須透過大量的技術鑑定人類過往的物質遺跡,包括放射性碳定年法、DNA分析、地質檢測等。在詮釋的過程中,研究者必須不斷自問:我們是誰?人類是什麼?身為人類的意義是什麼?根據我們現今的樣貌去檢視異同。這就好像經由一面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鏡子去審視過往,我們看見的過往影像是由自己建構出來的,而這個影像不斷在變化。
作者簡介:
倫弗瑞(Colin Renfrew)
曾任劍橋大學考古學教授,目前則在麥克唐納考古學研究院出任研究員。他也是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曾獲得無數國際獎章與獎項。一九九一年,受勳為英國非世襲貴族。倫弗瑞編著的許多書籍,都是該領域的經典之作,包括《在文明出現之前:放射性碳革命與史前歐洲》、《考古學與語言》、《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務》、《掠奪物、合法性與所有權:考古學中的道德危機》;《追根究底:藝術家與考古學家的平行觀點》。除了文字著作,倫弗瑞帶領的考古團隊也在世界各地進行考掘,並以希臘為主要的工作重心。
譯者簡介:
張明玲
政治大學英文系畢業,從事編譯工作十餘年,譯作有《全球會議與展覽》、《網路與性》等專業性書籍以及文學小說多部。
章節試閱
前言
史前史是人類心智形成的故事。五百萬年前,地球上還沒有人類,在當時已存在的猿猴之間,也未發現外觀或行為上可視為接近人類的物種。今天我們看到了各色各樣的人類──從極地冰原或非洲旱地的狩獵採集者,到舉世各國的城市居民。我們看見了大規模的技術成就──建築、科技、讀寫能力、遷移,以及人類文化的產物──語言、文學、音樂和視覺藝術。這些事物是如何產生的?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引起這些改變?我們是如何達到現在所處境地?我們變成了什麼樣的人類?
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史前史的時候要提出的問題。「史前史」係指在可獲得文字紀錄的信史時代開始之前,人類存在的那段漫長時間。但是在世界上某些地方,人的讀寫能力不過兩個世紀左右,因此從宏觀視野來看,史前史的範圍涵蓋了絕大部分人類存在的時間。此外,由於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紀錄只能回溯到大約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前,大多數史前史的主題只能透過無文字時期有關過往的史料紀錄來處理,這些過往紀錄透過考古學展現在我們面前。所謂的考古學,就是以物質遺跡為基礎研究人類的過往,讓我們開始處理縱深綿長的時間之流,數千年的早期人類生活,以及關於史前人類有意義的討論。
因而,「史前史」是指我們最早的狩獵採集者祖先的生活,接下來是遠古時代,人類經由農業發展,能夠脫離狩獵─採集的生活,並居住在村莊,以及後來的城鎮中。史前史包含了最早較中央集權化的人類社會,當時男性開始掌握權勢,有時則是女性:西亞、非洲、中國、中美洲最早的文明崛起;從墨西哥的阿茲特克文明到祕魯的印加文明,這些現今發現最早的帝國興起又沒落。同時,史前史也涵括了世界各地較小型的社會,他們繼續過著狩獵生活,或是發展成畜牧生活,照料他們的牲口。
因此「史前史」所標示的時距非常久遠。但是這個字還有第二個含意。它也是指一門學科,我們透過這門學科研究史前時代。史前史,或稱史前考古學,這個研究領域是以一套大量的技術來鑑定可證明人類過往的物質遺跡。這個區別是很重要的,因為史前史的研究後來證實是很艱鉅的任務。光是蒐集資料就夠困難了,研究人員必須在世界各地,而且往往是偏遠地區,進行辛苦的考古學發掘工作。然而,詮釋的工作更困難。因為史前史是關於人類的一門科學。我們藉由這門學科研究我們自己,並探討我們如何變成今日的我們。史前史學家必須不斷地重新評估看似全世界最簡單的論點:我們是誰?更確切地說,人類是什麼?身為人類的意義是什麼?乍看之下似乎顯而易見的問題,經過審慎思考後,卻變得困難重重。
我們將了解到,當我們試圖解釋在人類存在的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間,發生在人類環境中的各種變化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不只需要洞悉悠遠的人類過往,更要明瞭當今人類存在的本質。這個發現之旅引領我們回到久遠的人類發展時期,很快地又帶領我們回到今日人類存在的現實中。因此,史前史的研究變成艱鉅的工作。而對於史前時代和數千年來的人類發展,我們的理解也一直在改變。這就好像我們經由一面鏡子審視過往。這是一面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鏡子,我們仍持續在鑄造這面鏡子。我們看見的過往影像是由自己建構出來的,而這個影像不斷在變化。
我認為鏡中的隱喻是有確實根據的。因為「史前史」觀念的存在大約只有過去兩個世紀的時間。在這二百年的時間裡,考古學研究的發現顯示久遠的人類過往確實存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史前史」是想像不到的事,連這個字都不存在。
當時,人類的過往引起智識上的挑戰,讓人難以應付。十八世紀的哲人約翰生說道:「我們對於古英國真正所知的一切,只有寥寥數頁紀錄而已。我們能夠知道的就跟老學者們告訴我們的一樣多。」當時,並不存在一門學科能夠產生人類過往的系統化知識。因此,約翰生理所當然會指出在《聖經》的〈羅馬書〉之前,英國的文字紀錄來源實在少之又少。我們在下一章將會看到,欲了解人類過往的遠大理想,只有在許多相關的概念匯聚時才有可能實現。隨著新的研究方法出現,譬如考古遺傳學,這個進程在今天仍持續進行中。事實上,要到大約五十年前,以科學為根基的定年法技術出現之後,才得以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建立一個確切的年表。
今天,我們可以準確描繪出人類發展的大致輪廓。本書絕大部分奠基於此。不過,雖然我們可以建構一段論述,但是關於為什麼事情會發生改變,以及哪些因素控制著改變的步調,我們仍不甚明瞭。我們現在才剛開始了解人類思想模式的改變,這可能是人類環境中一些重大進展與轉變的基礎。發展認知考古學的挑戰──利用史料紀錄研究關於人類思想模式的發展──是很吸引人的。本書絕大部分都基於一個熱切的渴望:了解人類心智的形成。
當然,有很多書籍都提供了史前史的綜論,可能有人會問其他書能滿足什麼需求。柴爾德的《人類創造了自己》(Man Makes Himself)是其中最好的一本,但是這本書在二個世代前出版(一九三六年),而且是在放射性碳定年法開啟歷史定年之前就已論著。克拉克在一九六一年的權威之作《世界史前史》(World Prehistory: an Outline, 1961)利用放射性碳定年法這把鑰匙提出第一個連貫性的觀點,不過這本書是一個著重細節、以地區為單位的調查。斯卡爾在《人類的過往》(The Human Past, 2005)中編纂了近年來最優異的調查,然而為了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地區,現在這本書變成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在此,我的目的不僅是要述說考古學成功地重建我們人類共同的過往(雖然本書的前半部即提供了這類的綱要),其實我更想要提出關於過往的一些問題,其中許多問題都還沒有解答。平心而論,我們現在對於過往已經有充分的認識──在過去半個世紀,我們對於史前史的大致輪廓已經有更清楚的認識──但是我們卻仍然無法透徹了解。我們並未真正扣住的是,這些在世界各地獨立進行的行為或現象改變之原因,以及為何很多時候它們看起來並沒有太大改變。
我對於心智的起源很感興趣,這是人類獨有的能力,藉此能夠分析世界,並以符號形式來表達我們的世界觀──不只是用語文,也用非語文的溝通方式:手勢、繪畫與雕塑、音樂與舞蹈,以及儀典。世界上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宇宙觀、不同的道德觀、不同的政府體系、不同的語言,甚至可能有不同的邏輯系統。因此史前史的研究不僅僅探討所有具共同起源、同樣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之間相同的事,我們也要研究人類多樣性、人類個體與社群變得如此分歧的過程、不同歷史的產物、不同的發展軌跡。在過去兩個世紀間對世界的探索,我們所獲知的事物遠遠超過我們的前輩,因此我們有了思索人類多樣性的機會,或許也從中學到一些東西。在這層意義下,史前史的研究能夠告訴我們關於我們是誰,或更確切地說,人類究竟是什麼。然而,即使這一個半世紀以來,考古學發掘與研究有極大的斬獲,我並不認為答案已明晰可見。
在後續的章節中,第一部一開頭是回顧「史前史」觀念的發展,接下來則是回顧直到近十年前左右,以史前時代為中心的科學學門之進展。我們簡要地回顧這門新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第二部一開始是要讓讀者認清史前史的研究現已來到一個重要的交叉點,在敘述過去的事件與過程方面,目前已經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概要,但是在了解史前史為何以及如何發展方面,卻遇到真正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認知考古學。我們將在第六章〈邁向人類心智的史前史〉概述其樣貌,在後續章節也會討論其含意。
前言
史前史是人類心智形成的故事。五百萬年前,地球上還沒有人類,在當時已存在的猿猴之間,也未發現外觀或行為上可視為接近人類的物種。今天我們看到了各色各樣的人類──從極地冰原或非洲旱地的狩獵採集者,到舉世各國的城市居民。我們看見了大規模的技術成就──建築、科技、讀寫能力、遷移,以及人類文化的產物──語言、文學、音樂和視覺藝術。這些事物是如何產生的?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引起這些改變?我們是如何達到現在所處境地?我們變成了什麼樣的人類?
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究史前史的時候要提出的問題。「史前史」係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