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情的人際交流,有溫度的照顧服務
文/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曾經聽我們同仁分享,有一位接受居家服務的阿嬤出了名的不愛洗澡,如何讓她進浴室洗澡成了同事間的巔峰挑戰。有一次,夥伴想到一個點子,在阿嬤的衣櫥找到一件漂亮衣服,拿到她面前問:「阿嬤妳想不想穿上?」阿嬤點點頭,眼睛發亮,夥伴見機不可失,接著問:「衣服這麼漂亮,要先洗身軀喔,洗完穿上會更美!」想不到,阿嬤為了穿上衣裳,又點點頭,乖乖被帶進浴室洗澡。這場洗澡「攻防戰」,最後因為一件衣服,雙方順利達成共識、和平收場,實在太有意思了!
照顧服務並不是冰冷、機械式的,相反地,這過程中充滿了人際互動,是一種雙向的對流,有時多一分同理和巧思,照顧會更有溫暖、事半功倍,甚至成為堅守第一線照顧現場的熱忱來源。本書作者三好春樹先生分享了長年的服務經驗,不僅令我產生共鳴,也使我更堅信這個想法。記得書中有一位老奶奶在三好先生要去進修之前,寫了張卡片勉勵他,那種情誼正是服務現場最可貴的禮物,在日本、台灣皆是如此,不因國界、語言、年紀而有所不同。
也因為高齡化的腳步加速,近年國人對照顧服務的關注越來越多,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我們所愛的人都能得到妥善且「以人為本」的照顧,三好春樹先生在書中不時提到的「擺脫尿布」、減少臥床的觀念,也已經在台灣悄悄醞釀,像是創立「台灣自立支援學院」的林金立老師,就提倡讓失能長者減少穿尿布、幫助臥床病人重新走路、解脫約束等情況,不僅要老人家過得健康,也更有尊嚴,相信未來能成為國際之間、照顧服務之間,最普世的價值觀念,也是我們投入第一線服務持續努力的目標。
照顧前線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非常敬佩所有第一線服務的夥伴們,因為他們都是照顧服務的開端與基石,若長輩沒有獲得好的照顧,後續復健、生活也都難以為繼。期待台灣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照顧服務行列,或是體會認識照顧服務的理念,讓我們所愛、所疼惜的人,可以擁有最自在、最舒適、也最人性化的照料。
▌向不順從的長照實驗家致敬
文/陳景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關於「好奇心」、「不滿足」改變長照的故事。
目睹傳統醫療照護體系,老人家被限制下床、包尿布,甚至束縛,因此失去生命力、眼神空洞。一個高中輟學、茫然從事過幾個不盡如意行業的年輕人,誤打誤撞走進這個世界,始終覺得「有些事不對勁」而提出反駁,但又常受到專業權威喝止,因此三十一歲時發憤當上物理治療師,試圖找出答案,卻在無意間找到自己最愛的志業。
「關於照顧老人,我們所知真的很有限」,就在台灣長照2.0如火如荼發展之際,每次看到激烈辯論的各方,我常在想,真的有標準答案嗎?一則高齡化是人類社會近期才有的經驗,二則雖然其他國家或有因應對策,但畢竟國情不同,很難完全套用,正如作者提到的一個例子,習慣淋浴的西方國家,無法了解「沐浴泡澡」對於日本老人的重要性與影響,作者與夥伴因此研發出「沐浴照護」,還推廣到全國。此外,西方老人重視隱私,但日本老人卻害怕「孤單單人房」。因此,不斷突破、創新與實驗,或許才是解方。
本書中,有許多「長照實驗家」,有人設置了「不拒絕失智或臥床老人的日照中心」、有人成立「擺脫尿布學會」、有人開始推動「擺脫鼻管運動」,他們共同的特質是看不慣現有的服務、不順從被框限的制度,自己動手做,打造他們理想中的照顧服務模式,若無法符合政府補助標準,就改經營使用者願意付費的服務,讓家屬共同參與,走自己的路。台灣呢,是不是有這樣的實驗環境?
這本書,也提出質疑:「專業,是唯一的解答嗎?」最近台灣在長照機構設置標準或服務規範,爭議最大處即是,長照服務提供者是不是需要那麼多訓練、專業?作者提出了「外行人精神」,從老人家、家屬身上學習生活的智慧,就以一般在家的生活方式,作為照顧老人的方式,例如機構不需要購買昂貴的洗澡設備,而是使用一般家用浴缸就能進行沐浴照護。作者說,他漸漸對於「找專業商量」這件事保持謹慎態度,寧可在那麼做之前,由自己「外行人」先盡可能想辦法嘗試改善,才不會扼殺了創新的可能性。
每一段照顧關係,可能改變一個生命和一個家庭,而提供服務的人,從中也獲得更多回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吸引人的行業?看到書中,「生活復健俱樂部」、「相互扶持宅老所」等新型服務模式出現,讓身在台灣的我們無比羨慕。期待台灣也能出現更多的「不順從的長照實驗家」,勇於創新嘗試、翻轉現況。
雖然書中許多的故事,大多是關於專業人員的觀察與反思,但透過一段又一段故事,累積作者二十四年來精彩的服務經驗,一張張老人家的臉孔、家人的互動,他們寶貴的生命經驗,也能讓一般人從不同視角,跟著作者一同深入高齡者的內心世界,探索「關於老這件事」,或許能在回頭看望自己的長輩,或前瞻未來年老的自己時,有更多理解與準備。
▌照顧,使對方也使自己開心
文/彭懷真博士|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台灣以前長照1.0照顧的對象包括:因六十五歲以上或五十五歲以上山地鄉原住民因老化或失能而有需求、五十歲以上身障者、六十五歲以上僅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需協助之獨居老人。長照2.0再擴大納入五十歲以上失智症患者、五十五到六十四歲失能平地鄉原住民、四十九歲以下失能身障者、六十五歲以上衰弱老人。如此龐大的人口群,需要更龐大能照顧的人。難怪交通部長動腦筋希望郵差也投入長照。
此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應該大力推動,具體的照顧技巧應該普及倡導。本書的出版,正好為「我照顧他人、他人照顧我」做最好的說明。作者告訴我們:照顧不難,照顧可以帶給被照顧者快樂,也絕對可以使自己開心。
許多人都抗拒醫院,都不喜歡跟老人相處。上帝早在我十歲時,就把社工的種子放在我幼小的心靈之中。小學四年級時,一週有好幾天下課後,我獨自搭半小時的公車到小南門的醫院,陪伴有各種病痛但不怎麼喜歡當病人的叔公,他的妻子兒女都在大陸。醫院的伙食還不錯,叔公總是留一些給正在發育中的我。待到晚上七點半,他給我兩個牛奶瓶,退瓶費就是零用錢。然後,我到公車站等車,通常要等二三十分鐘,那時就會想到老人、醫院、照顧等問題。
叔公的人生末期,我在台中念國中三年級,農曆年初一就北上照料,他已經不省人事,我照顧敬愛的人十幾天後走完人生之路。
到了東海讀博士時,比我大四十歲的梅可望校長非常照顧我。許多人怕他,我卻由衷欣賞與佩服,因此有了三十四年的追隨。他九十九歲生命結束前的五天,我與女兒、外孫女還去陪他。攙扶他的手走路,是我人生珍貴的片刻。
照顧,心態是關鍵。妻子是老病號,近兩年內三度住院,去年因髕骨破碎,半年多不良於行,連洗澡都要幫忙,我還要照顧幾個月大的外孫女。但我很喜樂,能夠照顧人,是一種光榮。喜樂的心使我們正面看待生命裡的功課,尤其是面對長輩老去的功課。
作者以輕鬆的文筆描述照顧老人的情況,生動有趣。「使老人家開心」是工作的原則,調整心態,真心愛被照顧者,就不會不開心。作者分享換尿布那一段,很精采:
確實,剛開始體驗換尿布任務的人,肯定會吃不下飯。不過,人類擁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到了第三天,真的就能一邊吃著咖哩飯一邊想「○○先生的大便狀況差不多就像這樣」了。所以,不管再怎麼討厭又臭又髒工作的人,只要忍耐個三天,之後無論三年或是十年都應該能持續下去。
人生能夠接觸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情境、處理不同的難題、經驗不同的感受,是多麼有趣又有意義。作者在書中分享親身的經歷,帶領讀者進入照顧的真實情境裡,比看電影還有意思。
電影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給觀眾大大方方了解其他人及其家庭的機會,而照顧人更給予照顧者直接探究被照顧者人生、家庭、生活世界的機會。最近朋友住院,我去探望。他偷偷告訴我:隔壁床的大腸癌患者,老婆又凶狠又冷漠,外籍看護工是病患的性伴侶,在人前叫病人「阿公」,晚上擠在病床上叫「老公」。在長照環境中,這樣的情境太多了。
當然,照顧技巧不可少。許多細膩的動作,在書中處處呈現。作者不是學院派的理論家,而是親切的實踐者,讀者可以輕鬆閱讀,多方學習。
我是社會工作者,社工經常扮演與家人聯繫的角色,是被照顧者與機構、與其他專業人士甚至與其他家人之間的橋樑。如何面對家人、處理家庭間糾纏的關係,書中也有精彩的案例及具體的建議。
老,是無數人的明日,今日做準備就可以安排自己的明日。如同作者提醒的:
你能面對自己的老去嗎?對於討厭老人的人來說或許很難吧。畢竟,你討厭的不就是未來的自己嗎?現在無法好好和老人相處的人,未來或許也無法好好面對自己。反過來說,現在能和老人和樂相處的人,肯定也能開心面對老後的自己。
我喜歡讀這一類的書籍,我也常去醫院,常扮演照顧者,因為我要充分準備老去的自己、住院的自己、需要被照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