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閱讀
保持開放的心,引導孩子多元看世界。
兒童職能治療師 陳姿羽
翻開繪本,大塊的留白讓人立刻聚焦在──蘋果和橘子先生這兩位故事主角上!同時,帶出整本故事的核心問題:「你有看到任何橘子嗎?」欸不過,等等!問這個問題的人居然是橘子先生本人!?到底有沒有搞錯啊?
帶著這份疑惑,跟著蘋果先生在一個又一個「滿滿都是橘子」的例子當中,發現橘子先生好像真的看不見橘子,而只能看得出來橘子組合而成的「輪廓外型」,正當百思不得其解之際,突然的大反轉才讓我恍然大悟,驚覺自己原來也是帶著「橘子先生一定認得橘子」的成見在看待這個故事,因此容易跟著蘋果先生的視角從好奇、困惑到質疑橘子先生的「看不見」,卻沒注意到自己始終存在著盲點。
最有趣的是,故事的最後發現蘋果先生自己也不認得蘋果,多麼巧妙地安排,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想不到簡單的故事竟蘊含如此豐富的寓意,是一本無論大人或是孩子都能有所收穫的繪本。
在質疑別人之前,先認識自己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終其一生影響著我們面對事物的動機、自信心、人際關係、行為表現與成就等等。故事中的蘋果先生質疑橘子先生看不到橘子,卻沒發現自己也不認得蘋果,顯見人往往對自己不夠認識卻不自覺,容易造成想法上的盲點或對他人的誤解,而對於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結合「內在自我的覺察」以及「外在旁人的觀點」來了解自己,才能有更全面的認識,學習接納自己的缺點、發展自己的長處。
具象化看待事物的角度,培養孩子尊重與同理
6 、7 歲以下的孩子仍有「自我中心」的傾向,這種自我中心並非自私自利,而是發展中一個正常的歷程,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以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世界是以我為中心、我的想法就是大家的想法,較難以解讀同理他人的想法與行動,而導致一連串的情緒、行為與人際關係問題,常常讓家長在教養的過程中傷透腦筋。
而繪本是一個很好的媒介,作者將「看待事物角度」如此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簡單的故事、人物們豐富生動的表情與肢體呈現,幫助孩子理解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看起來是A、有的人看起來是B,而且兩種看法其實都沒有錯,端看我們以什麼角度去看待事情。
透過幽默又富含寓意的內容,我們可以藉此與孩子討論:
蘋果先生與橘子先生各自的想法與情緒為何?
橘子先生從鏡子裡看到什麼?
為什麼橘子先生總是看不見橘子,是故意的嗎?
蘋果先生認得自己嗎,為什麼?
再進一步,可以延伸思考故事背後的涵義,了解我們應該時時保持開放的心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並適時接受他人不同的觀點,才不會有所偏頗。而面對他人不同的想法,不一定要認同,但必須尊重對方的觀點,也可以嘗試了解對方提出不同想法背後的原因,幫助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多元。
用繪本引導孩子多領域學習
資深幼教老師 黃秀春
這是一本不只是屬於孩子的繪本,它既是一本逗小孩子開心的繪本,也是一本多領域的學習繪本,任何人閱讀後,相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
在與孩子共讀此繪本時,先不要急著「讀懂」這本繪本,先引導孩子自由翻閱探索繪本內容,與書連結親近情感從看圖開始。認真地再次閱讀後,會發現作者巧妙的從一般大家看似無厘頭不知所云的對話中,暗藏著「社會能力」、「覺察能力」與「認知能力」的學習指標。
那麼怎麼讀這本繪本呢?並沒有正確的答案。
如何指引導讀這本繪本,看爸爸媽媽想透過這本繪本內容給孩子什麼?爸爸媽媽可以很輕鬆地翻閱,欣賞繪本那生動、充滿想像力的創意畫風,小孩子的觀察力便可從這開始培養。
閱讀繪本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每一個圖片所帶來的驚喜,A 先生說的橘子在哪裡?為什麼O 先生說A 先生指的不是一個橘子?可以用反向思考的方式問孩子,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情節,及培養孩子敘說能力,透過引導討論讓孩子感受到故事的趣味、觀察此繪本圖文敘說的方法和結構,增進語文能力、觀察力。
當閱讀過繪本後,可以從頭再翻閱一次,以開放式的方式詢問孩子,這一頁發生了什麼事?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敘說,幫助孩子發展故事的概念和敘事能力。
最後,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將繪本內容與生活情節連結,建立自我概念和生活態度,開拓視野,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想法與看法。
(*另規劃有搭配繪本之專屬教案,歡迎教師上東雨文化官網下載。)
學會換位思考、尊重對方
教學宅急便 Joanne Hwang
這本書實在太瞎了!感覺很像我和女兒的日常對話。
最近,大班的女兒常常跟我說,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歡她、那個誰誰誰又常常對她說出不好聽的話,她很生氣。我旁敲側擊的問了一些問題,也私訊詢問過老師,想還原發生了什麼事件,讓她會有這樣的感覺。
經過了解後,原來正在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的女兒,對於小孩之間的互動(老師說應該要互相提醒要排好隊,可是她提醒了同學,同學非但不領情,還跟她吵架),她常常無法理解,心理比較敏感的她,甚至一直放在心上,打了好幾個結。
書裡的O先生和A先生,因為兩人看到事物的角度不同,因為堅持己見,所以吵了起來。O先生看到的是大方向(桌子、椅子、馬、巴士……),A先生看到的都是細節(都是橘子做成的),認真的算起來,兩個人都不算錯誤。
孩子發展人際關係的過程中,難免與同儕發生衝突,這個時候就很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對方,才能發展更好的人際相處模式。透過這一本繪本,我們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O 先生一直說那是桌子、那是椅子,他是故意的嗎?還是他真的沒有發現?」、「為什麼A 先生越說越生氣? A 先生覺得O 先生在亂開玩笑嗎? A 先生知不知道O先生為什麼一直看不到橘子呢?」
把繪本內容套回女兒的情況劇中,輕鬆的解釋了,也許女兒好意提醒要排好隊的同學,他可能覺得自己有排好隊了,所以才會覺得被提醒很不高興,甚至和好意提醒他的人起爭執。
這本書最棒的就是結局,用很幽默好笑的方式,解釋了很多時候也許「爭吵」就像O先生和A先生一樣,兩個人都可能「帶著錯誤或誤會」。套回生活中,也許孩子心中和同學吵架的那個結,就意外的解開了!
你看見的真實,不見得就是我認同的事實。
親子共讀推廣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 小妹媽媽
拿到這本繪本翻看時的第一眼,直覺它是如此單純、可愛又搞笑,哇哈哈!這兩顆橘子和蘋果真的是「好鬧哇!」。我的思緒立刻切換到了「工作模式」,思忖著學齡前的小朋友一定會很喜歡這本書,拿來做故事直播肯定效果100 分。還有還有,家長們捧著書和孩子共讀時一定也是從頭笑到尾,點播翻牌率保證很高!
又回想起了自己家小孩們在剛會說話的那幾年,常常與大人之間出現的爆笑雞同鴨講對話,孩子努力想用有限的字彙讓爸媽了解他的明白、大人有聽沒有懂的納悶焦急,這些讓人好氣又好笑的日常,不就跟繪本裡的水果主角們一模一樣嗎?我笑了好一會兒,但再打開檔案第2次、第3 次、第4 次……疑?慢慢的,好像有個問號跑到了我的腦袋。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考了一輩子的試、回答了數不清的問題,終極目標就是追尋所謂的「正確答案」,可是正確答案是什麼呢?爸爸媽媽說的?老師說的?教育部說的?政府說的?絕大多數的人群說的?還是……力量最大最有種出兵的那個國家、富比世年報上最有權有錢有影響力的大富豪說的……就是正確答案?
交不出一個可以令自己以外的局外人滿意的「標準答案」,是一件多麼讓人氣餒的事?這不只是認同的問題,也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及成就,所以我們只好終其一生都得學著去選擇,並且盡力做出大家期許的認同。
好在,清澈的小孩兒們沒有這個壓力,他們總是用最乾淨和最直覺的角度看事情,他們會自己幫事物取名字,自己決定要不要喜歡某個人,什麼時候要秒睡什麼時候會餓醒,想哭想笑想生氣全都是出於本能,在孩子的世界裡,如果我想把「香蕉」叫做「橘子」,那到底有什麼不可以?
我非常喜歡《你看到 我看到 為什麼會不一樣?》這本繪本想告訴我們的訊息:「你看見的真實,不見得就是我認同的事實。」與其做一個氣急敗壞想糾正橘子荒謬思想的蘋果,還不如試著去站在橘子的角度看看香蕉,當我們學會了隨時切換視角同理思考時,若有一天榴槤乍然出現在你面前的那一刻,也不至於叫人太過驚慌失態、無所適從。
呃……這不是一本食育繪本啦!是哲學!哲學!
但如果你要說它是顏色辨識啟蒙書、食物認識繪本、人際相處教養守則、同理心與多元尊重的寓言書,都可以的啊!以後,當你又激動起來的想要辯解或說服些什麼時,就想想這兩顆好暴躁的蘋果和好焦急的橘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