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國中世紀文學,重新翻譯、校訂!
2.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以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方便對照。
3.清楚分辨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語音)與拼寫之間的差異。
Qui vauroit bons vers oïr del deport du viel antif de deus biax enfans petis, Nicholete et Aucassins......
誰要聽那絕妙好詩,出自一位老叟的消遣之作,內容關於兩位俏麗的年輕人,
妮可蕾特與歐卡森……
《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 et Nicolette) 約莫撰寫於十二世紀末期至十三世初期,原作者已不可考。目前僅剩下一本十三世紀末的中世紀手稿,珍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手稿在韻文章節中會標出其樂譜旋律,用以吟唱,在中世紀文學手稿中實屬難得。
全書使用中世紀僅存一例的文學形式──── Chantefable。Chantefable是由兩個動詞所組成:chante(「唱」)和fable(在古文中此一動詞有「敘述」、「說話」、「對話」、「閒聊」之意)。故事內容講述一對相愛的年輕情侶,由於身分懸殊,遭到男方父母反對而被迫分開,兩人歷經重重波折與考驗後,最終因為女主角的機智和勇敢,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別於1929年戴望舒的《屋卡珊和尼各萊特》中譯本,本書由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採隨頁注,修正之前版本中的謬誤處,並以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對照,讓有法文基礎的讀者可以看到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語音)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其中還包含古皮卡第方言特色之介紹),中文譯文則讓無法文基礎的讀者也能閱讀領略這部中世紀文學之美。
作者簡介:
譯注/李蕙珍Huei-Chen,Li
淡江大學法文系學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現代文學系碩士、巴黎第三大學語言學系博士先修班、史特拉斯堡大學語言學系博士。曾任巴黎第三大學文學、法文及拉丁文語言學系約聘助理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專任助理教授。自2009年起,陸續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淡江人文社會學刊》、Loxias、e-Scripta Romanica、Etudes et recherches en philologie. Série langues romanes、Perceforest, un roman arthurien et sa réception發表關於漢法字詞形成過程對比研究、標點符號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標點符號研究之七篇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研究領域:
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標點符號研究、法語拼寫史、中世紀手抄員大衛‧奧貝(David Aubert)、十六世紀書籍出版銷售商迦利由‧杜‧佩雷(Galliot du Pré)。
章節試閱
〈導論〉
一、作品年代與所屬文學體裁
根據研究中世紀文化的學者推測,《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et Nicolette)約莫撰寫於十二世紀末期至十三世初期,作者佚名。作者在作品的第四十一章倒數第二行處將其稱之為chantefable 的文體形式(genre littéraire)。此詞chantefable(no cantefable prent fin = notrechantefable se termine)是由兩個動詞所組成:chante(「唱」)和fable(在古文中此一動詞有「敘述」、「說話」、「對話」、「閑聊」之意)。此一文體是由韻文和散文交替所組成,在中世紀十二至十三世紀期間的文體中僅此一例。全文分為四十一個章節(séquences),二十一章韻文(vers)和二十章散文(prose)。單數章節為韻文體,大部分由七(heptasyllabes)或八個音節(octosyllabes)的詩句所構成,最後再加上一行四或五個音節的詩句收尾。四十一個章節中有三十三個章節包含了對話和獨白。這一文體形式至今仍引起專家不同的推論。此一文體是作者獨創?亦或在當時也有相同文體的作品,只是現今已失傳?為何至今單單只有《歐卡森與妮可蕾特》流傳下來?此外,此作品的內容也很難被輕易歸類。目前為止,有不同專家將其歸類成「小說」(roman)、「故事」(conte)、「短篇小說」(nouvelle)、「中世紀韻文故事」(fabliau)或是「劇本」(composition dramatique),至今尚未有定論。由於《歐卡森與妮可蕾特》內包含了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與劇本的呈現方式雷同,所以一些學者大膽假設此一作品是給演員而非聽/觀眾讀的劇本,因為故事部分可以由說故事人透過模仿方式呈現,劇情部分則由幾個演員分飾扮演;另一些學者如Mario Roques(1982, V)與Omer Jodogne(1960, 54),則認為此作品是一部默劇(mime),因為整部作品可以由說書人(diseur)一人自彈自唱和分飾所有角色,透過手勢和聲音的模仿與變化滿足敘述與角色的切換問題,當然默劇也可請一到兩位表演者輔助演出。
以中法比較文學的角度出發,戴望舒1929 年將chantefable一詞翻譯為法國「古彈詞」,主要原因是《歐卡森與妮可蕾特》包含了說與唱兩部分,還有此一手稿在韻文章節中會標出其樂譜旋律用以吟唱,讓人聯想起流行於元明時期的說唱文學──「彈詞」。「彈詞」的文字和chantefable一樣,也包括了說白與唱詞部分。唱詞部分則以七言韻文為主,間有穿插三言句。「彈詞」的演出可以是單人演出,亦可以是兩三人合力演出。Ch’en Li-Li(1971, 255-261)則在其中法比較文學論文中將中國唐代出現的「變文」(pien-wen)文體與《歐卡森與妮可蕾特》的文體chantefable做一對照研究,Ch’en Li-Li特別選擇將《歐卡森與妮可蕾特》與《伍子胥變文》做比較分析,發現兩種文體皆是和「彈詞」一樣包含有說白和唱詞兩部分,韻文和散文輪流交替出現。《歐卡森與妮可蕾特》和其他同時期用八音節寫成的韻文小說(romans en octosyllabes)[如《玫瑰傳奇》(Le Roman de la Rose)、《狐狸的故事》(Le Roman de Renart)、法國的瑪莉所創作的短篇故事敘事詩歌(Les lais de Marie de France)、克雷蒂安‧德‧特魯瓦的圓桌武士系列小說romans de Chrétien de Troyes)等]不一樣,作者在韻文部分選擇採用七音節詩,結尾則用五音節詩(例如第一章的一行至第二行與最後一行:Qui(1)/vau(2)/roit(3)/bons(4)/vers(5)/o(6)/r(7)/|del(1)/de(2)/port(3)/du(4)/viel(5)/an(6)/tif(7)/[…]tant(1)/par(2)/est(3)/dou(4)/ce(5)/.)。這個特點和「變文」雷同,因為變文中的韻句常常用七言句,偶而夾雜五言句(例如《伍子胥變文》中:子胥別姊稱好住!/不須啼哭淚千行。父兄枉被刑誅戮/心中寫火劇煎湯/丈夫今無天日分/雄心結怨苦蒼蒼/儻逢天道開通日/誓願活捉楚平王。捥心并臠割/九族總須亡/若其不如此/誓願不還鄉);再者,韻文部分的平均長度都是二十來行;《歐卡森與妮可蕾特》韻文部分最長的為42 行(séquence XI),最短的為10 行(séquence XXXIII);《伍子胥變文》最長的韻文段落則是40 行,最短的為行。《歐卡森與妮可蕾特》押的是諧元韻(assonance),而《伍子胥變文》則是押全韻(rime)。「彈詞」、「變文」與chantefable 三者的結構往往皆包含有開場白、故事本身、結語。可惜的是「變文」的曲調部分並未有文獻保存下來。「變文」中的故事主角常常是佛陀或其弟子(如大目犍連)、帝王(如舜子、唐太宗)、將領(如王陵、李陵、張義潮)、歷史或民間傳說人物(如王昭君、孟姜女),然而《歐卡森與妮可蕾特》的內容僅僅是描述兩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儘管沒有決定性的證據足以證明「變文」與《歐卡森與妮可蕾特》的直接關聯,Ch’en Li-Li 在論文中大膽假設「變文」的說唱文體有可能因為唐朝與土耳其人以及阿拉伯人的接觸關係,透過阿拉伯帝國的西進傳播,進而將變文的固定七言曲調傳至歐洲影響其十二至十三世紀的文學作品形式。事實上,「變文」出現並流行於於八至十世紀,「彈詞」則出現在十四世紀末,《歐卡森與妮可蕾特》為十二世紀晚期或十三世紀前半葉之作品,相對於中國南宋時期,是以本版本不採用這兩個類似的文學文體來翻譯為中文,而是採用也是受到唐代「變文」影響,自宋朝開始流行被稱之為「話本」的說唱文學形式來翻譯,「話本」意即「說話」的底本。
......
〈構詞(morphologie)〉
名詞(noms)
(一)陽性名詞
1.陽性名詞第一類變格法
單數(sing.) 複數(pl.)
正格(CS) murs(< lat. murus)(XVI, 10) mur(< lat. muri)
偏格(CR) mur(< lat. murum)(XVI, 9) murs(< lat. muros) (II, 6; VIII,11, 13;XXXVI, 16)
此一變格法的特色是名詞正格單數(CS sing.)與偏格複數(CRpl.)的詞尾皆會有-s,而偏格單數(CR sing.)與正格複數(CS pl.)卻沒有詞尾-s。因為在相對應的拉丁文中,murus/muros 原本就存在有詞尾-s。
再來便是古法文中原形動詞名詞化(infinitif substantivé)的名詞變格皆歸類在第一類名詞變格中。
單數(sing.) 複數(pl.)
正格(CS) alers(VII, 13) aler
偏格(CR) aler alers
〈導論〉
一、作品年代與所屬文學體裁
根據研究中世紀文化的學者推測,《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et Nicolette)約莫撰寫於十二世紀末期至十三世初期,作者佚名。作者在作品的第四十一章倒數第二行處將其稱之為chantefable 的文體形式(genre littéraire)。此詞chantefable(no cantefable prent fin = notrechantefable se termine)是由兩個動詞所組成:chante(「唱」)和fable(在古文中此一動詞有「敘述」、「說話」、「對話」、「閑聊」之意)。此一文體是由韻文和散文交替所組成,在中世紀十二至十三世紀期間的文體中僅此一...
作者序
│前言│
筆者於2012 年至2016 年期間於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開設「法語史」、「法國中世紀文學史」以及「中世紀研究」等課程。儘管中世紀的法國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為數不少,然而礙於臺灣的讀者無法直接閱讀由古法文所寫成的中世紀文學作品,除了翁德明教授2003 年所翻/編譯的《愛的春藥: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et Iseut)、2010 年翻譯的《昂密與昂密勒》(Amil et Amile)以及2012 年所翻譯的《聖尼古拉的把戲與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Le Jeu de Saint Nicolas et La farce du maître Pathelin)是由古法文原典直接翻譯而成之外,對一些從未修習過古法文和對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時代背景不甚了解的譯者而言,他們大多只能選擇從英譯本或一般現代法文的譯文版本再轉譯為中文,如果譯者一開始就選擇了誤譯連連的版本翻譯為中文,或是只有現代法文基礎就冒險直接從原文翻譯,很容易會用現代法文的詞義去了解原典,可想而知,翻譯出來的中譯本不僅作品原味盡失,甚至產生誤譯進而誤導讀者對原典的理解。舉1929 年戴望舒 (1905-1950)的《屋卡珊和尼各萊特》(Aucassin et Nicolette)中譯本的第三頁例子來說:他沒有後嗣,沒有兒子,又沒有女兒;只有一個「家僮」(Il n’avoit nul oir, ne fil, ne fille, fors un seul vallet)。很顯然地,戴望舒是用現代法文理解vallet 一詞,因為他在此處將vallet 翻譯為「家僮」。的確,現代法文中vallet 有「僕人」之意,但是此詞在古法文中,尤其在此處並無「僕人」之意,相反地,此詞在古法文中通常表示「出身貴族的未婚年輕公子」,為了學習打仗及宮廷禮儀而侍奉一大領主,但並非做一些次要的工作,可見「家僮」此譯文在此處並不適合,翻譯成「年輕公子」比較恰當。諸如此類的誤譯在此中譯本層出不窮,是故Aucassin et Nicolette 此作品有重譯的必要性。此外,戴望舒的1929 年中譯本將書名Aucassin et Nicolette[okasɛ̃ e nikɔlɛt]翻譯為《屋卡珊和尼各萊特》,光從書名的漢譯人名來看,「屋卡珊」(Aucassin),這位書中的男主人翁漢譯名字其中的「珊」會讓讀者誤以為Aucassin 是女性,而書中的女主角的譯名「尼各萊特」(Nicolette)卻很中性,容易讓讀者在未閱讀前先入為主的認為「尼各萊特」為男性,所以建議書名重譯為《歐卡森與妮可蕾特》,不僅在在發音上更貼近於法文,在詞意上讀者亦可直接從書名猜出男女主角的性別,不致於混淆。再者,由於1929 年的中譯本至今已相隔九十年之久,由於年代的隔閡,中譯本所使用的某些詞彙或表達方式已逐漸不被現代讀者所理解,例如,戴望舒將cevalier(s)(=chevalier)翻譯為「武士」,此詞的翻譯本身並沒有錯誤,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士」原本包含的詞意為「習武之人」、「有勇力之人」、「宮廷守衛」、「日本武士」、「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階級中的騎士」,然而現代漢語逐漸傾向於將「武士」意指為「日本武士」,將法文的chevalier 翻譯為「騎士」,因為chevalier 是由詞根cheval(「馬」)與詞綴-ier(「做……行業/動作的人」)所組成,意即「騎在馬上的戰士/人」,而「武士」此詞並未將法文詞根「(騎在)馬(上)」的部分譯出,是故本版本將前譯本的「武士」改譯為「騎士」。
筆者之所以選定《歐卡森與妮可蕾特》(Aucassin et Nicolette)為訓詁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只是因為此作品chantefable 的文學形式在法國中世紀文學中僅此一例,而且此作品的篇幅約佔手稿中1470 行,長度適中,方便進行全文詳盡的詞彙(sémantique)、語法(syntaxe)、拼寫法(graphie)、音韻或稱為歷史語言學(phonétique historique)、構詞(morphologie)、手稿狀態(desciption du manuscrit)以及作品源頭(sources du récit)文獻資料之探討。
此譯注本是由古法文原典直接譯出;然而由於手稿有幾頁缺損,本版本主要參考Hermann Suchier、Mario Roques、Louis Moland et Charles d’Héricault、Francis William Bourdillon 的校注本交互比對採納其中版本所建議還原的文字缺失部分;現代法文譯文部分,本版本為了讓學過現代法文的讀者能與古法文原文做文法結構的對比,現代法文的翻譯略偏向直譯,並且同時參考Arthur Bovy、Gustave Cohen、Alexandre Micha、Alfred Delvau、Jean Dufournet、Philippe Walter 的譯文以及恩師Claude Buridant 給予的寶貴現代法文翻譯建議與指正;中譯文部分則修正之前中譯本中的謬誤處,讓新版的中文譯注呈現古法文原文、現代法文譯文和中文譯文三文並列的對照版本,目的是要讓有法文基礎的讀者可以看到古法文和現代法文在句型、詞彙、音韻與拼寫之間的差異(其中還包含古皮卡第方言特色之介紹),再伴隨中文譯文,讓無法文基礎的讀者也能閱讀中世紀文學作品。
此版本為方便讀者閱讀,採隨頁注解,原典頁碼標示在括弧中(例如[70b]);謄寫的原文在行間的位置也盡量符合手稿原狀,只有在行末時若是字詞未謄寫完,行末的字詞剩餘部分跨行至下一行才謄寫完,這時此版本為了方便閱讀,採取將此詞移至下一行謄寫,例如第二章第八行末與第九行第一個詞的原文原本是a pié et a ce/ val,為了怕讀者將ceval(=cheval)與ce val 混淆,筆者將此跨行的詞移至下一行謄寫為完整的一個詞ceval。本版本和其他傳統校注版一樣,將手稿中的縮寫和羅馬數字盡量還原,只有在行空間不足時才會因為節省空間運用手稿中的羅馬數字。
最後,我要特地感謝昔日學生汪皓倫與藍寅牧在我譯注過程中不厭其煩地幫忙校稿,還有我之前在中央法文系工作時的學生和親友給我的鼓勵,讓這本譯注版能夠順利完成。然而此版本由於筆者的學識和見解仍有侷限與不足,若有疏漏處,還望學界同行與讀者能不吝賜教。
│前言│
筆者於2012 年至2016 年期間於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開設「法語史」、「法國中世紀文學史」以及「中世紀研究」等課程。儘管中世紀的法國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為數不少,然而礙於臺灣的讀者無法直接閱讀由古法文所寫成的中世紀文學作品,除了翁德明教授2003 年所翻/編譯的《愛的春藥: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et Iseut)、2010 年翻譯的《昂密與昂密勒》(Amil et Amile)以及2012 年所翻譯的《聖尼古拉的把戲與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Le Jeu de Saint Nicolas et La farce du maître Pathelin)是由...
目錄
前言
慣用縮寫與特殊符號一覽表
Liste de signes conventionnels et des principales abréviations
國際音標(API)與羅曼語學者使用之音標對照表
Alphabet Phonétique International vs Alphabet phonétique des romanistes
一、母音(voyelles)
二、半母音或半子音(semi-voyelles ou semi-consonnes)
三、子音(consonnes)
導論
一、作品年代與所屬文學體裁
二、作者
三、手稿與手抄員
四、作品源頭
五、富有詩意的諧仿之作
六、 《歐卡森與妮可蕾特》對當時與後世文學作品之影響
七、手稿的語言
構詞(morphologie)
名詞(noms)
形容詞(adjectifs)
定冠詞(articles définis)
不定冠詞(articles indéfinis)
人稱代名詞(pronoms personnels)
主有詞(possessifs)
指示形容詞或指示代名詞(adjectifs démonstratifs et pronoms démonstratifs)
疑問詞、關係詞與不定詞qui, que(interrogatif, relatif, et indéfini: qui, que)
動詞(verbes)
拼寫法(graphie)與音韻或稱歷史語音學(phonétique historique)
歐卡森與妮可蕾特古法文/現代法文/中譯對照
Aucassin et Nicolette
中世紀大事年表
專有名詞索引
評注中古法文生難詞彙索引Index des Notes
書目
《歐卡森與妮可蕾特》相關的文獻
翻譯
相關研究文獻
古法文文法、語音、拼寫、構詞、詞彙方面之著作
古皮卡第方言文法
中世紀文本編注規則
古文字學指南
前言
慣用縮寫與特殊符號一覽表
Liste de signes conventionnels et des principales abréviations
國際音標(API)與羅曼語學者使用之音標對照表
Alphabet Phonétique International vs Alphabet phonétique des romanistes
一、母音(voyelles)
二、半母音或半子音(semi-voyelles ou semi-consonnes)
三、子音(consonnes)
導論
一、作品年代與所屬文學體裁
二、作者
三、手稿與手抄員
四、作品源頭
五、富有詩意的諧仿之作
六、 《歐卡森與妮可蕾特》對當時與後世文學作品之影響
七、手稿的語言
構詞(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