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整型醫師,更是整型上癮者,
不斷替自己進行頻繁與規律的小手術,像是乳房與外貌。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
因為對於這副軀殼,我們無可奈何,
有時像被困在死胡同裡,有時甚至反被支配。
但或許只要做一點點改變,就能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
整型美容手術,也可以是讓人邁向自由的一種方式。」
——整型外科女醫師伊莎貝拉.薩爾法提(Isabelle Sarfati)
作者伊莎貝拉.薩爾法提,是法國知名整型外科女醫師,
這本書,是她經歷自身整型,以及她執業在診間遇到的人生故事,
剖析每個案例背後的心情轉折,像是:
◎一位70歲的婦人來診間,她想要隆乳。
◎一個職業撲克牌玩家居然想要4個睪丸,這是什麼心思?
◎當你看起來很美,大家就會朝著你的缺點看。你怎麼辦?
◎「完全看不出來」要付出什麼代價你知道嗎?
◎跨性別者上門,他希望保有陰莖,但想要做人工乳房,這……怎麼處理?.
其實,身體就是我們的特色,訴說著關於基因、年齡、意外、疾病與生活,
劃下的每一刀,絕非只是改頭換面。
更多的是心態的改變。它讓人解脫,或者,學會與現實妥協。
‧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感
58歲的瑪德蓮想抹去手腕上多次自殺的痕跡,
但即使到近代,醫療技術仍無法將傷疤完全抹去,怎麼辦?
我給她的建議是:不如我再多替妳劃幾道吧。
還有,一個素昧平生的小女孩想說服我幫她整型,
40分鐘之後竟讓我收她當乾女兒。
‧活在別人的樣貌裡
50歲的娜塔莉找了個名醫,能讓她的臉更容光煥發,
結果,醫生真的讓她變漂亮了,而且整張臉毫無瑕疵。
但,六個月後她苦苦哀求我重新來過,只因她認不得自己了……。
還有個女孩被雙胞胎妹妹模仿得很痛苦。但她媽媽說:她沒有妹妹呀。
‧覺得自己沒有真正活過,所以需要凍齡
一個有2個孩子、在巴黎都會區擔任秘書工作的女子,
每隔6個月就上門,看看自己還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為什麼?
因為她要凍齡,等待白馬王子的到來。
‧失控的3/4右側面
有個患者表示,對自己的鼻子特別不滿,
說老闆若看到她的3/4右側面,很可能會炒她魷魚。有這麼誇張嗎?
她該找的不是整型醫師……也許。
‧醫師的整型日記:世界上最合理的事──花錢挨刀
整型完的恢復期,作者的臉腫得像被摑了一巴掌,看起來像65歲的老婦,
但,後悔嗎?不。車子、沙發、洋裝都需要保養了,更何況是人呢?
一人整型,為什麼會影響全家?
私處整型,讓外科醫師更像性器官的美容保養專家?
整型外科,其實是一門讓人難變真假的藝術?
這些故事不是小說,都是作者親眼「經歷」的人生。
作者簡介:
伊莎貝拉.薩爾法提(Isabelle Sarfati)
在巴黎已執業三十餘年,是使用乳房手術填充技術的先驅之一,目前擔任巴黎乳房研究所的整型及重建外科醫師,專攻乳房外科和面部美容醫學。
她是巴黎醫院的前主任,也是歐洲外科學院的老師,曾在巴黎最好的醫院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史丹佛大學接受培訓,也在巴黎大學修習過普通外科、美容重建整型手術。她對乳房重建手術很感興趣,並將時間投入到抗癌研究中,另與醫師奎斯納.克拉夫(Krishna Clough)合作,於 2004 年開設巴黎乳房研究所。
《整型檯上的人生》是她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黃明玲
桃園客家人。淡江法文系畢業。年過半百,感到人生旅途最辛苦也最滿足的兩件事,是養育3個寶貝兒女和從事法文翻譯。交流信箱:freveline@hotmail.com
章節試閱
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
瑪德蓮(Madeleine)身穿長袖襯衫,手上戴了一大串手鏈。
她將手鏈一一取下,左手腕上露出十幾道橫向平行的細小白色傷痕,是她之前多次企圖自殺的明顯痕跡。
瑪德蓮的青少年時期過得並不順遂,58歲的她希望抹去這段不快的回憶,不再讓痛苦顯露於外。
即使她也知道這些傷疤已幾乎看不清了,但還是感到很不自在,特別是夏天在沙灘上享受日光浴時,當她的手臂曬成古銅色,這些白色傷疤會被襯托得更加明顯──陽光凸顯了傷疤的存在,使之變得赤裸。
這些疤痕令瑪德蓮一再想起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她感覺自己活得不夠好,也不夠體面;這些傷疤亦喚起她不願回想的生命歷程,那些她無論對任何人或在任何時候,都不想被發現的故事……。
身為外科醫師的我,無法藉由醫療技術讓傷疤徹底消失不見。況且她的傷疤又白又細小,沒有辦法再進行任何改善。
我建議她不如在舊傷痕上添加一些縱向的新傷痕,新舊交錯之下,原先的疤痕便不再那麼明顯,若有人問起,大可把這塊傷疤說成玻璃割傷,或許將來她能因此放下往事。
她沒有料到我的建議竟然是加重手腕傷痕,但還是欣然接受,因為她明白我確實理解了她的真正需求。
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的特色,訴說關於我們的故事,與我們的基因、年齡、曾發生過的意外、曾罹患的疾病以及生活息息相關。對於這副軀殼,我們無可奈何,有時像被困在死胡同裡,有時甚至反被支配。但或許我們只要做一點點改變,就能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感。
整型美容手術,也可以是讓人邁向自由的一種方式。
七十歲隆乳
一位年屆70的老婦人來找我,想請我幫她做隆乳手術。
早在30年前,她就想這麼做了,但恐懼使她退縮。她本來覺得不值得為此冒生命危險──直到1年前,她的妹妹因為罹患骨肉瘤離開人世。
在妹妹過世之前,她們說好只要妹妹病情好轉,就要一起進行這項手術;如今妹妹離開了,她決定動手術,好讓自己開心。
她現在總算明白,讓自己開心是多麼重要啊!
整型目的,不在於改頭換面
有些人是整型美容手術不折不扣的負面宣傳。他們「得到」像石斑魚一樣的厚脣,或者是渾圓飽滿到像臀部的蘋果肌,還有緊繃如鼓面似的皮膚……這種人被稱為「整型手術犧牲者」,每一名整型外科醫師多少都會碰到。
50歲的蘿拉(Laure)是摩納哥人,也是過度整型以致臉部腫脹緊繃的其中一員。她常常造訪我的診所,定期請我注射一些美容產品,或切除鬆弛垂皺的多餘皮膚。
第一次為她看診時,我覺得她看起來既可怕又可憐,一點也不想和她的整型經驗扯上關係,以免我的名字和她的形象連結在一起,從而為我的醫術帶來負面評(事實上,以此作為逃避責任的藉口非常糟糕)。
蘿拉熱情、聰明、活力充沛,尤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看起來是什麼模樣。
當我向她說明她的嘴脣已經過度膨脹、腫大,對她來說根本就不是什麼新消息……她早就發現了這一點,就像其他過度整型的人一樣。
她說她不能忍受皮膚過度鬆弛,以至於無法貼合臉部及身軀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像被掏空一樣──在她看來,甚至有如鬼魂一般,毫無生命力可言。她也討厭嘴脣周圍形成的紋路,令嘴脣看起來像括約肌。
在歲月的刻畫下,每當臉上多出一條皺紋,她就感覺母親的臉逐漸取代了她的一樣。
她需要活得自在,於是希望包覆著軀殼的外皮能緊緊包裹她,確實代表她這個人;而不是像件不合身的過大衣服,在身體周圍飄動著,讓她像個鬼魂一般,無法以自身之名擁有精確的思想。
她如此向我傾訴。我聽得入神,不但了解也認同她的想法,因為我認為整型的目的並非讓病患徹底改頭換面,而是使其能自我認同,更好的將自己呈現於他人面前。而這,就是外科醫師的天職。
即使整過的嘴脣已經變得過度豐厚、腫大,蘿拉和我都能欣然接受這個事實。
醫師不可以宣告「重建結束」!
魯道夫(Rodolphe)想自殺,於是用獵槍朝下巴射了一槍。其傷勢很恐怖,包括下顎骨、上顎骨、鼻子和舌頭……皆無一倖免。幸好沒傷到雙眼,讓他依舊保有視力,看得見自己那張什麼也不剩的臉孔。
魯道夫和我同年紀。塔希耶花了4年的時間,幫他做過許多次手術。他從髖骨和顱骨取出骨移植物來重建上、下顎骨,用前額皮膚和骨骼移植重建鼻子,以背部的皮瓣(供移植的組織塊)重建下巴和臉頰,還要在口腔內植入骨移植片,假牙才得以固定在那裡……工程真的十分浩大。
魯道夫已經動了三十幾次刀。從他試圖自殺至今,他把所有的精力、時間花在重建上。他是一個非常迷人、合作、聰明、勇敢又超惹人喜歡的病患,用不可思議的堅定意志力,度過一次次重大又痛苦的手術。
相處時間一久,彼此便產生連結。我們診所裡大部分病人的入院停留時間很短,但有幾位病人住院時間較長,經常與我見面,次數頻繁到已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跟在塔希耶身邊學習時,我常看到臉部嚴重受傷的人,有的是因為戰爭的關係,也有打獵意外或是自殺的……這些景象一輩子都會烙印在我腦海裡。
我常在開刀房裡花好幾個小時仔細縫合切口,有時候甚至會和塔希耶忙到凌晨2點,然而白天班早上七點就開始了,所以我們第二天早上7點又會重新開始工作。為了讓魯道夫「能夠見人」,我們每天會為他複雜的傷口包紮兩次,兩次加起來往往耗費了幾個小時。有時我出手術室透氣個幾分鐘,就會到他的病房喝杯茶或看看雜誌。
我記得魯道夫第一天到院的時候是晚上,伴隨著大量出血,情況非常危急。他的喉嚨深處有一條血管出血,血濺得我們身上都是,即使他當時還有意識,但幾乎就要死在我們眼前。幸好塔希耶非常冷靜,不浪費一點心思讓恐懼擴大,掌控住一切以發揮最大效率。後來急救成功時,我所有思緒都被掏空,事後還不斷做惡夢,彷彿在戰地砲火中做了外科手術。
塔希耶最後終於找到了出血點並加壓止血,麻醉醫師隨即注射麻醉藥讓他睡著……我一輩子都會記得那天,塔希耶在更衣間對我的教誨:
「處理傷口時,如果血管開始出血,必須加壓以免失血,然後等待我們的心跳從每分鐘160至180下,漸漸緩慢下來,這時再慢慢呼吸,調整光線,一切準備好後開始有效率的止血,如有必要就呼叫血管外科醫師。最錯誤的是希望快速解決問題,反而驚慌失措,在不利的情況下胡搞瞎搞,導致病人的血液在無效率的過程中流光。」
經過了4年的努力,塔希耶準備結束那不可思議又偉大繁浩的重建手術。結果出乎意料的好。至於當事人魯道夫,看來受夠了手術,反覆詢問到底何時結束,同時堅持要把手術的範圍做到最大,確保這是「最後一次手術」。
有一天,塔希耶看診時告訴魯道夫,他對於完成了他們訂定的計畫感到很滿意,並讚美魯道夫的勇氣和毅力。魯道夫現在有鼻子、上顎骨、牙齒……總算可以正常的進食、呼吸、說話,外表看起來還不錯。
然而幾天後,魯道夫跳樓自殺了。聽到消息時,我們正在開刀房。
我記得那天,反胃的感覺持續了一整天。
為了要替這個人動手術,我們一起度過了多少小時、多少白天、多少夜晚,依他的要求修補他企圖自殺所造成的恐怖傷口,結果我們一結束任務,他就跳樓了?
整個團隊的士氣大受打擊,不只是保羅.塔希耶,連開刀房遞器械的護理師、包紮傷口的護理師、麻醉醫師、擔架員、清潔婦、院長……甚至於我一些聽聞過魯道夫故事的朋友,都受到影響。
一種罪惡感混雜著悲傷和沮喪,四處蔓延。
我們認為自己對這件事有連帶責任──儘管我們盡力了,卻依然沒有讓魯道夫恢復到自戕前的原始狀態。到頭來,我們就像在白費力氣,無端讓他受苦,不但浪費了這麼多社會福利資源,還白白收了他的診療費。
在我看來,他的自殺形同對我們的謀殺,他以自己的死來懲罰我們,而這也是魯道夫的目的。
塔希耶認為他上次看診時可能犯了一個錯誤──他不該向魯道夫說重建已經結束。畢竟沒有達成完美的結果,就不意味著重建結束,而結果永遠不可能完美。
我不知道這個人當初傷害自己的原因,住院期間也不曾討論過。不過這不是討論的主題,更不再是他的問題。
4年來,他幾乎一直生活在一個與現實分離的平行世界,一個所有人都圍繞著他、供他差遣使喚的護理世界,一個專屬於他的重建世界。在這裡,大家都知道他、認得他、欣賞他,而且他的外表嚇不了任何人。
我們認為重建可能一度讓他擺脫憂鬱,當時的他正處於行動、抗爭、奮鬥的狀態,只可惜……。
「重建結束」不能由醫師宣告,因為永遠有可能讓結果更加完美,例如再次修復傷疤,或是做個小型整型手術……我們可能會認為這麼多次的手術毫無用處、徒增痛苦和花費,然而也許並非一無是處。這些手術維持了一種治療關係,讓與手術相關的人團結起來面對不幸,營造出一種還能夠做些什麼的感覺,給人一點能繼續行動的希望。只要不關閉希望之門,整型手術足以讓原本和畸形者保持距離的人不再迴避。
所以說,永遠都有可能再做些什麼來改善情況,讓病人得以繼續修復心理。
分裂:「雙胞胎妹妹什麼都學我」
亞曼蒂(Amandine)既年輕又迷人。
她不像其他病人,習慣先和我談論身體哪個部分需要諮詢,反而只顧著述說自己的故事。
她說她再也不能忍受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出去玩時,別人總是把她和她的雙胞胎妹妹搞錯,特別是和男生一起出去的時候……。
她希望我能讓她更美,好讓大家分辨出她和雙胞胎妹妹的不同。
我等她提出接下來的要求……但是,沒有接下來。她沒有要求我改變她的鼻子、嘴巴或眼睛,看樣子甚至沒思考過哪個部位比較需要修整。
我看著這個漂亮的年輕女人,聽見了她真實的請求。我沒有給她任何建議,因為我覺得自己好像不能幫她解決問題。
她說得振振有詞,描述雙胞胎妹妹如何假裝成她,去欺騙、愚弄她的男朋友,又是如何模仿她的化妝打扮和喜好;對她而言,最重要的是擺脫雙胞胎妹妹的緊盯不捨,以免對方總是聲稱她們只是碰巧在同樣的時刻,想做同樣的事情……她並不會去模仿她的雙胞胎妹妹,她就是她。
我向她要一張雙胞胎妹妹的照片來看,頓時被嚇了一跳──她們兩人果然像得不得了!
我因為太吃驚而感到窘迫,不知道如何達到她的要求。在思索過後,我建議她染髮和剪髮,這個方法非但簡單、徹底、有效,而且以後可以恢復原狀。
她欣然接受我所提出的建議,顯然以前從沒想到這麼做。她跟我說謝謝,並付了診療費。
6個月後,她回來複診,頭髮已經剪短了,還染成黑色。
這個方法確實有效,大家再也不會把她和雙胞胎妹妹搞混,而且她的雙胞胎妹妹也不再老想著愚弄別人。可是這對她來說還不夠。她覺得自己的身體和雙胞胎妹妹一模一樣,所以想要在身上留下一個特徵,好將她們永遠區分開來。
我建議她在身上找個合適的部位,刺個小面積的圖案或點上痣。她可以自己決定要做在不易看到的隱密處,或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顯眼位置。
和第一次看診時一樣,她很高興的採納我的建議,後來離開診所時,她的嘴角上方多了一顆跟美國名模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一樣的小痣。
8個月後,她又來回診了,這次希望能將眼睛變得更杏仁狀一些。
這項手術就技術上很簡單,且具有可逆性,未來可恢復原樣。但不知道為什麼,我明顯感覺她每次進出診所的樣子總有些怪怪的。
我替她動完手術的當晚,她就離開診所了,之後勤快的回來診所繼續術後診療,而且診療費每次都付清。
過了3個月,我們檢驗術後結果,她表示非常滿意。
她不再向我提及雙胞胎妹妹,只在回答我的問題時才會說到她。我問她們一起生活的情形是否變得更融洽了,她給予肯定的答覆;但說到一起生活時,我才知道她們現在已經沒住在一起了。
她還說,她母親很快就會聯絡我做拉提手術,她覺得她母親很需要。
然而整整1年過去了,我沒有再聽到亞曼蒂或是她母親的任何消息。
有一天,我的祕書告訴我,亞曼蒂的母親來電──原來亞曼蒂患有思覺失調症,她根本沒有雙胞胎妹妹,而且手術當時,她尚未成年。
我立刻打電話給我的律師。
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
瑪德蓮(Madeleine)身穿長袖襯衫,手上戴了一大串手鏈。
她將手鏈一一取下,左手腕上露出十幾道橫向平行的細小白色傷痕,是她之前多次企圖自殺的明顯痕跡。
瑪德蓮的青少年時期過得並不順遂,58歲的她希望抹去這段不快的回憶,不再讓痛苦顯露於外。
即使她也知道這些傷疤已幾乎看不清了,但還是感到很不自在,特別是夏天在沙灘上享受日光浴時,當她的手臂曬成古銅色,這些白色傷疤會被襯托得更加明顯──陽光凸顯了傷疤的存在,使之變得赤裸。
這些疤痕令瑪德蓮一再想起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她感覺自己活得不...
推薦序
推薦序一
你是自己想要整型,還是別人要求的?
知名臉書部落客/金老佛爺
人人都愛美,只是你是置身事外,還是參與其中?如果我們把美這個字,在前面多加一個「醫」字,難道就不美了?其實那只是對人工美的一種誤解,而誤解本身來自於不了解。
如果你喜歡看不同題材的電影,那麼2006年的一部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你可能會有印象。金亞中在劇中飾演一位因為需求而去改造的女歌手,雖然改造後享受了成功的虛榮,也積極展開新生活,但在華麗的外表下,每當她面對自己時,反而更加想念從前的自己──一位即使不受歡迎,但純真、善良又真實的自己。活在虛榮之中的空虛,讓她開始面對全新的自己,同時接受、包容過去的自己,並在最盛大的演唱會現場,帶著勇氣以及歉意,誠實公開自己的過去。
當時這一段感動了許多人,也讓許多人對於整型的不良觀感有所反思;而在我的記憶中,過去韓國就和臺灣一樣,「想去整型」是一件不能公開也不好面對的事情,很少看到臺灣影劇去挑動這個容易引來反感的社會議題。
當我們開始對整型有所認識,相關產業的興起就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改變的是每個人的生活。在臺灣或韓國,你到捷運站,一定有這樣的感受:怎麼那麼多人低著頭?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手上的內容。其實,我覺得整型也一樣,本書探討許多整型情況與案例,身為一位被看待成有整型傷害的人來說,能有機會寫序,真的感覺非常榮幸,我應該也很有資格聊這個話題吧!
在看過這麼多案例後,加上我身邊朋友以及我親身的經歷,我認真覺得,不要小看整型。我認為整型是一種上天的恩賜,或是上天給予人改變的機會,當我們越了解整型,你會發現不是有錢就可以隨心所欲,例如頭型無法改變、關係到性命的整型就不值得去冒險……所以不是願意花錢,就一定如你所願。整型本來就會有缺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整型也會帶來正面的事,而且我們可以整的永遠是虛幻的外表,不能改變愛護或傷害別人的心。先不要去想透過整型會改變什麼,又有哪些影響,先來讀讀這本書吧!關於這本書,我最欣賞的觀念是:你願意勇於改變,還是隨波逐流?你為自己而活,還是順從他人想要而活呢?
本書同時讓我想到,當初我朋友想去韓國醫院整型,在幫忙、陪同的過程中,我參與了她改變的整個過程;看到我朋友術後的美麗模樣,真的深深吸引了我,我也因此充滿勇氣的去實現這個想法。當我公開整型的心得,坦承自己主要是因為看到弟弟去整鼻子,變得好看又自然,也才想利用整型改善塌鼻時,曾經面對許多保守人士的攻擊。
後來,我因人群推擠而跌倒、臉部正面直接與地面親密接觸,使得鼻內矽膠歪掉,從此鼻頭漸漸上縮,讓我擁有「特別」的朝天鼻,這個意外讓攻擊情況更加嚴重,有人開始嘲笑我,也有人來信謾罵我,更有甚者,說我身為公眾人物卻做了不良示範。這些留言當然讓我哭笑不得,但我更想向他們說:整型和你想的不一樣,即使為我帶來不便與傷害,但也為我帶來了成長,以及誠實面對自己的勇氣,讓我能不受他人有色眼光的影響,所以若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仍會選擇整型。
其實整型不能直接改變你的想法和人生,但透過這本書,你不只更認識整型,對於最真實的醫美人生,也會印象深刻。
推薦序二
名為「契機」的手術
知名臉書部落客/律師娘(林靜如)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心情故事,當你接觸到人,就會感覺到溫度,也有機會讀到別人的際遇,再從別人的際遇裡看見自己的選擇。
本書作者是一位整型外科醫師,在工作中,她看見了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也一窺每個人想要逃避的過去與現實。
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得跟現實妥協,但有時,當我們看到一線生機,想從殘酷的現實中脫逃的心情就會油然而生。
為什麼會想要整型?我想一定都是為了改變什麼、或去除什麼,但或許,我們既有的、不滿意的人生,也可以不用選擇掩蓋,轉為利用某種形式的添加,讓它不再是污點,而是屬於自己特有的紀錄。像是〈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感〉這篇中多次企圖自殺的女孩,不想讓手上的疤痕洩露她不堪的過去,但身為整型醫師的作者,對於無法完全去除傷疤的克服方式,竟是建議她添加新傷痕,讓舊傷不再重複訴說她不滿意的人生。
很多人對於整型的想法或許是:你為什麼不乾脆接受本來的自己?你為什麼不愛父母給你的自己?
透過本書,我對整型有了另一種觀點──認識自己不見得要接受自己,你也可以選擇改變自己,擁抱不一樣的人生。
身體不只是身體,當你望著鏡中的那個人,心中一定有著某種評價,那不見得只是來自於外表,而是你對人生一路走來的想法。要不要去改變,都是一種自由,不用在乎別人的看法,重要的是了解怎麼做,自己才會比較開心。
例如作者本人,也做整型手術。最一開始,她滿足於原生的軀體,然而生完孩子後,她開始對自己沒有自信,也不再打扮,家人因而對她頗有微詞。於是她克服了對胸部填充物的恐懼,幫自己製造了一對夢想中的乳房,卻在幾天的虛榮後,開始發現這對「理想」的乳房並不適合自己,即使自己的丈夫讚譽有加,她還是取出了植入的填充物。
但一切並沒有結束──她持續反覆在乳房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裡,最後又把刀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上。
書中的故事,點出了每個人生中的盲點與徬徨。其實,整型手術只是一個契機,當你想找到自己真正的想望,必須先認識自己心裡的弱點與恐懼,改變才能找到意義。
推薦序三
整型,整的不只是外型
整型醫師、尼斯診所執行長/王祚軒
「整型美容手術,也可以是讓人邁向自由的一種方式。」
作者伊莎貝拉的這句話,讓我意猶未盡,腦海中閃過了行醫多年的好多畫面。從學校、實習、住院醫師到考上外科專科、升上總醫師,我一直認為治病就是殺死細菌、病毒,切除腫瘤,如此挽救衰老壞死的器官,就連精神科醫師也是利用藥物在治療不平衡的腦內因子。
直到成為主治醫師,開始有了門診,並和病患、家屬有最直接的面對面接觸,我才逐漸體會「治病治心」的道理──病患的心理狀態很重要,甚至可以直接影響手術的結果。
13年前,我從外科、泌尿科,逐漸轉變成以微整型為主,更直接的實踐了這個想法。早期的整型,其實更明確的說是「重建」,治療傷疤、或是修補一些因外力造成的傷害;而現今的整型包含微整型、醫美,已經快要演變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就像做指甲、燙染頭髮那樣平常。但是,大部分的醫美整型畢竟是侵入性醫療,所以如果醫師與病患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就會衍生出很多問題,但這裡的問題,其實並非手術失敗,而是沒有讓病患獲得真正的自由。
每個人對美的定義不同,在意的點也不盡相同,我在面對每一個新病患時,都會花很多時間聆聽他們的故事;因為我們所追求的不是醫師喜歡的外表,而是病患每天晚上洗完臉、照鏡子時,能夠對自己的長相充滿自信,或是每次脫光衣服時,能夠滿意自己的身材(即使臉上或身上藏有一些疤痕)。要了解每個病患的需求,絕對不是背熟教科書就行,而是要進入他的生活、融入他的故事當中,才能整出他的自信。本書裡有個70歲的婦人來隆乳,如果你不了解她的故事,肯定會把她當成瘋子。但這讓我想到我母親68歲時,我問她想不想做點什麼?我以為她會說除皺、拉皮等變年輕的項目,沒想到她要的是「玻尿酸隆鼻」──想要高挺鼻子的心願已經在她心裡50年了。這些「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例子,都不是教科書上會寫的。
伊莎貝拉把自己的人生融入了整本書裡,從實習到變成獨當一面的大醫師,還巧妙的穿插了自己也變成病患的經歷、術後和家人的相處,彷彿重現了我一部分的人生。我在7年前施行體雕抽脂手術的隔天,也是若無其事的和父母吃飯(他們並不知情)、參加節目的錄影。訓練新的微整型醫師時,我在第一堂課也一定會說:「想成為好的微整型醫師,必須先當病人被扎個兩針。」唯有體會過病患的感受、嘗試過肉毒桿菌素慢慢作用的過程、玻尿酸打壞的不自然等情況,你才能在幫病患做任何治療時,加倍小心、設身處地的為病患著想,而不是只想著趕快結束工作。
所有從事醫美整型相關行業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所有想要整型的人,更要看完這本書,之後向看過這本書的醫師諮詢。
推薦序一
你是自己想要整型,還是別人要求的?
知名臉書部落客/金老佛爺
人人都愛美,只是你是置身事外,還是參與其中?如果我們把美這個字,在前面多加一個「醫」字,難道就不美了?其實那只是對人工美的一種誤解,而誤解本身來自於不了解。
如果你喜歡看不同題材的電影,那麼2006年的一部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你可能會有印象。金亞中在劇中飾演一位因為需求而去改造的女歌手,雖然改造後享受了成功的虛榮,也積極展開新生活,但在華麗的外表下,每當她面對自己時,反而更加想念從前的自己──一位即使不受歡迎,但純真、善良又...
目錄
前言 這些故事都是我親眼「經歷」的人生
1. 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感
2. 70歲隆乳
3. 有請理髮師──整型外科史
4. 整型目的,不在於改頭換面
5. 我是整型醫師,我隆乳
6. 一個乳房的脫衣舞孃
7. 不想治病的醫師,我
8. 「完全看不出來」的代價
9. 戰勝脂肪。首部曲:他發明抽脂
10. 我要我的皮膚像量身訂做的衣服
11. 有乳房也有陰莖
12. 別在無可避免的障礙前無所作為
13. 戰勝脂肪。二部曲:把肚子的肉肉移到胸部
14. 渾圓的屁股
15. 拜師。我自找的
16. 我曾是夜班外科醫師
17. 救活?還是剛好沒讓他死?
18. 大根、大蛋
19. GG呢?它早上還在的呀
20. 私處整型
21. 口紅配上鬍鬚
22. 活在別人的樣貌裡
23. 我的香腸嘴和玻尿酸解藥
24. 覺得沒有真正活過,所以需要凍齡
25. 為什麼人應該跟隨魔鬼良師
26. 醫師不可以宣告「重建結束」!
27. 熟女愛小鮮肉
28. 失控的四分之三右側面
29. 「人體結構即是命運」
30. 分裂:「雙胞胎妹妹什麼都學我」
31. 那個被謠言攻擊的人
32. 只有接受部分損失的人能手術成功
33. 假髮聯盟
34. 一個人去開刀
35. 你不愛自己,身邊的人將無法忍受你
36. 當你很美,他們便專盯著你的缺點看
37. 整型醫師有兩種
38. 換臉手術
39. 你能說出誰是你的師父嗎?
40. 母親這種病
41. 一人整型,影響全家
42. 感到愧疚,不代表那是我的責任
43. 他不是同性戀,是改變性別的異性戀者
44. 乳霜到底有沒有用
45. 年輕時犯的錯,半世紀之後麻煩才來
46. 反社會人格患者
47. 醫師有義務去學習如何面對這群人
48. 40分鐘之後成為我養女的陌生女孩
49. 我身上做過哪些整型手術
50. 願能好好變老
致謝
前言 這些故事都是我親眼「經歷」的人生
1. 減輕被自己身體背叛的挫折感
2. 70歲隆乳
3. 有請理髮師──整型外科史
4. 整型目的,不在於改頭換面
5. 我是整型醫師,我隆乳
6. 一個乳房的脫衣舞孃
7. 不想治病的醫師,我
8. 「完全看不出來」的代價
9. 戰勝脂肪。首部曲:他發明抽脂
10. 我要我的皮膚像量身訂做的衣服
11. 有乳房也有陰莖
12. 別在無可避免的障礙前無所作為
13. 戰勝脂肪。二部曲:把肚子的肉肉移到胸部
14. 渾圓的屁股
15. 拜師。我自找的
16. 我曾是夜班外科醫師
17. 救活?還是剛好沒讓他死?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