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大鬍子」的家博,因緣際會地跟台灣民主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這本回憶錄詳盡紀錄了美麗島事件、美麗島大審、以及他差點被捲入其中的林家血案。燈下展讀,四十年前的往事,都回到眼前。
很高興看到家博回憶錄出版,只嘆哲人已遠,只能從此書的字裡行間,回想這位老友對台灣民主的關心和努力。願他在天之靈,能夠繼續守護台灣,也願民主與人權能在台灣持續生根,讓錯誤不再重演,悲劇不再發生。——陳菊
在西方學術界以台灣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為數不多,家博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他長期以來持續關心台灣自由民主人權的發展,固然與他原本對台灣的研究有關,而在他被捲入政治案件之後,也和他自身的經驗有密切的關係。《美麗島事件與大鬍子家博回憶錄》,是他對美麗島事件前後台灣政治情勢觀察與研究的成果,也記錄他從美麗島事件前後到民主化改革以後台灣政治、人權氛圍的經歷與觀察。
這一本書的英文版可以算是家博晚年最後的重要著作,作為這本書中文翻譯本的最早閱讀者之一,透過文字所傳達的訊息仍然深刻感受到家博對台灣的溫度與關心,我想這是他想呈現給台灣友人的學術或是個人生命的重要遺產。因此謹向關心台灣民主發展進程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透過這本書可以找到一個我們曾經熟識或是過去未曾認識的台灣。——薛化元
作者簡介:
家博(J. Bruce Jacobs, 1943-2019),1943年9月19日,家博出生於美國,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家博於1965-1966年到台灣大學就讀歷史研究所。1971-1973年間,家博到台灣做博士論文相關的研究,主要的田野調查地點在嘉義鄉村一帶,因此在嘉義有許多好友。1976年起在澳洲墨爾本的La Trobe大學任教。1970年代,家博因緣際會結識了台灣朝野的政治人物,家博不僅認識國民黨許多政治人物,也和當時的黨外領袖熟識。1980年美麗島大審期間剛好在台灣訪問,林宅血案發生時,國民黨政府將他宣傳為嫌疑犯並加以軟禁,最後將家博驅逐出境,從此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直到1992年才能夠入境台灣。1991年起,家博轉至Monash大學任教,直到2014年退休。家博的研究豐碩,特別是對台灣民主政治的研究,他的博士論文主要在探討派系政治、面子和「關係」在台灣地方政治的重要性,他也是第一位以「走路工」來探究派系、買票與選舉關係的學者。家博熟悉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並以學術專書《Democratizing Taiwan》具體紀錄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過程。家博長年在國際上為台灣發聲,除了肯定台灣的民主發展之外,也致力捍衛台灣主權。2017年10月,家博即將再次出發來台灣前夕診斷出罹患胰臟癌。2018年11月訪問台灣,進行最後一次的訪台告別行程;11月16日,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頒贈大綬景星勳章給家博。2019年9月18日,家博獲得澳洲員佐勳章,2019年11月24日在墨爾本辭世。
章節試閱
第一部份 美麗島事件:錯誤的悲劇?
第一章 黨外的環境
1945年,日本結束了對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後,中國國民黨接管台灣,建立起一個新殖民政權,由外省人主導,總體上在各個領域歧視台灣人。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這個中國殖民政權在1947年「二二八」起義之後屠殺了大約28,000名台灣人。此後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又有數千人被監禁或被處決。
蔣介石安排他的兒子蔣經國接替他的位置。1969年,蔣介石81歲那年,蔣經國繼位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那時來自台灣內部的改革壓力也在增加,部份是由於「保釣運動」和台灣退出聯合國等外部原因。蔣經國雖然不是民主主義者,但儼然有點改革家的味道,他借助「改革」獲得更多的政治支持,特別是在1972年5月20日,他父親提名他擔任行政院長之後。蔣經國將內閣中原本為數不多的台灣籍成員數量增加了一倍,並任命一批年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部長。作為改革的一部份,行政院長蔣經國嚴厲打擊腐敗,甚至公開逮捕並監禁一些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的重要官員,警總則是當時台灣最高壓的情治機構之一。
這些改革開啟了台灣第一階段的自由化,直至1979年12月10日的高雄事件。有時專制政權允許擴大言論或新聞審查的尺度,也允許政治反對派在選舉中獲勝,但他們不會放棄最終控制權。這種「自由化」不是民主化,這點必須說清楚。直至去世之前,蔣經國從未打算放鬆對反對派的控制,他通過操控選舉,運營眾多情治機構和控制媒體來維持權力。
1949年被迫撤離中國大陸後,為了維持在台灣的殖民統治,蔣介石讓立法院、監察院和國民大會裡的中央民代們繼續保留資格。隨著共產黨接管中國大陸,蔣介石政權再也無法在中國大陸舉行選舉,因此安排大法官會議於1954年1月29日發布司法院釋字第31號解釋,延長了1947年和1948年在中國大陸選舉產生的中央民代的任期,直到他們能夠「依法選出集會與召集……」。
在1969年之前,中央民代人數有所減少。國民黨以台灣人口增長為由,在1969年舉行了有限度的增補選。當年12月20日,台灣(包括台北)選出了15名國民大會代表和11名立法委員;12月29日,台北市議會選出兩名監察委員。這些增補的中央民代,就像在中國大陸選出的中央民代一樣,都有無限任期。
在1972年,只有一半的中國大陸選出的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仍在世,監察院的監察委員也只剩下三分之一,國大代表的平均年齡達到63歲,立法委員67歲,監察委員更是高達73歲。
1969年新增補的28位中央民代只佔三機構總人數的七十分之一。因此,1972年,經過相當多的討論之後,國民黨同意再次為中央議會機構進行補選。最重要的是,新當選的中央民代將按「憲法」規定有三年和六年的任期。然而,這項改革並沒有結束外省人的控制。1990年中期,李登輝在總統任期內最終廢除該制度時,「老賊」仍然佔據了中央議會76%的席位。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自由化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4月20日,行政院長蔣經國命令司法行政部長(註:司法行政部於1980年7月1日改為「法務部」)根據已故蔣總統的「遺囑」縮短罪犯刑期,以「人道和善意對待人民」。5月30日,立法機關通過了《中華民國六十四年罪犯減刑條例》,在7月14日,蔣總統去世後第100天實施,初步估計有9,000名罪犯受益。根據一項民主化以後的消息來源,由於縮短了刑期,已有7,000名罪犯被釋放,但只有不到200名政治犯獲得減刑,其中被釋放的也不到半數。
後來,1975年8月,兩位民主運動先驅,黃信介和康寧祥創立了一份新的雜誌《台灣政論》。黃出生於1917年,1961年當選台北市議員,1964年再次當選。1969年他當選永久任期立法委員。康1938年出生,1969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當選為台北市議員。1972年,他再次當選立法委員,任期三年,且在台北所有候選人中得票數最高。
《台灣政論》「是國民黨來台灣第一本高舉著台灣大旗的反對派刊物」。早於《台灣政論》的反對派雜誌還有《自由中國》、《文星》和《大學雜誌》。《台灣政論》發表過的文章包括姚嘉文的〈憲法與國策不可以批評嗎?〉,以及陳鼓應的〈早日解除戒嚴〉等等,明顯挑戰了執政黨。1975年12月,該雜誌的第五期發行了5萬份,然而,當時立法院選舉迫在眉睫,當局明顯覺得該雜誌超出容忍限度,因此查封了它。
查封該雜誌的藉口是澳洲昆士蘭大學學者邱垂亮撰寫的一篇文章:〈兩種心向─和傅聰、柳教授一夕談〉,這篇文章是關於邱垂亮與兩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士對談。事實上,文章內容很溫和,大概可能是國民黨政府以邱的文章作為查封雜誌的藉口,因為邱身處海外,不需要被逮捕。
1975年12月20日的立法委員選舉進一步成為高雄事件的誘因。雖然1972年獲選的重要無黨籍委員康寧祥、許世賢和黃順興都贏得連任,但另一位著名的無黨籍人士郭雨新卻敗選。郭獲得了超過8萬張選票,但他在家鄉宜蘭縣獲得的另外8萬票卻被宣布無效,他也因此「落敗」。
1976年初,郭雨新因不滿選舉結果而提起訴訟,由兩位年輕律師,分別是來自宜蘭縣的林義雄,以及姚嘉文,代表訴訟人處理案件,這兩人日後都是政治反對運動的領導人。此外,那時還涉及其他幾位深度參與反對運動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兩位來自宜蘭的陳菊(郭雨新的秘書)與田秋堇,其他還有邱義仁、范巽綠、吳乃仁、吳乃德、周弘憲以及林正杰等人。1977年,郭雨新離開台灣流亡美國,1985年在海外流亡時去世,但1977年這批新興反對派人士卻因此聚在了一起。1977年8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布重新進入政界:
我們堅決主張:「台灣的將來應由台灣一千七百萬住民決定。」……為達成台灣人民獨立及自由的願望,我們促請政府於此國際情勢危急之際,面對現實,採取有效措施,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第一部份 美麗島事件:錯誤的悲劇?
第一章 黨外的環境
1945年,日本結束了對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後,中國國民黨接管台灣,建立起一個新殖民政權,由外省人主導,總體上在各個領域歧視台灣人。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這個中國殖民政權在1947年「二二八」起義之後屠殺了大約28,000名台灣人。此後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又有數千人被監禁或被處決。
蔣介石安排他的兒子蔣經國接替他的位置。1969年,蔣介石81歲那年,蔣經國繼位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那時來自台灣內部的改革壓力也在增加,部份是由於「保釣運動」和台灣退...
作者序
三十多年前,當我從台灣回到澳洲,擺脫官方指控我涉入1980年2月28日林宅血案與長達三個月的「警方保護」,我就開始提筆撰寫此書。無論過去或現在,都不常做惡夢的我,卻在開始撰寫此書後,夜夜為惡夢所糾纏。於是我中止了此書的撰寫,轉投入其他的計劃。我在1990年底離開La Trobe大學,並於1991年初轉任至Monash大學後,我也因為負責學校行政事務,工作負擔也較以往沉重。
在此同時,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1988-2000),台灣也展開其民主化進程,我曾在別處對此做過分析。美麗島事件(Kaohsiung Incident;或稱高雄事件),如同此書所示,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長期以來我都認為針對美麗島事件進行更詳盡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事。此外,受到許多台灣及各界朋友的敦促,我完成了此書第二部份的個人回憶錄。
我在此要特別感謝台灣民主基金會提供了一筆小額的補助,協助完成本書的研究及寫作。我也要感謝「澳洲研究委員會」(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提供我研究獎金(Discovery Grant)來從事「民主化台灣」(Democratizing Taiwan)的研究,這也對本書的部份研究有所幫助。另一筆澳洲研究委員會的研究獎金是提供給「台灣歷史」(A History of Taiwan)的研究,也促成了本書的寫作。
總的說來,尤其是一九七○年代後,台灣的民主化戰役是相對非暴力的。如同在本書中所見,許多人被毆打、被刑求甚至入獄,但是被殺的人相對地少。兩個關鍵的例外是陳文成教授,他是一位任教於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年輕台灣教授,1981年7月3日在接受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約談後,從臺灣大學圖書館的五樓墜樓身亡。另一位是劉宜良(江南),他是一位外省記者,1984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州被謀殺。
某個程度而言,陳文成跟劉宜良都有涉入政治。然而,相較之下,省議員林義雄的媽媽林游阿妹、雙胞胎女兒林亮均與林亭均的命案,就顯得悲劇性多了。比較悲劇性,因為她們是全然無辜的受害者。林宅血案也帶給台灣極大的震撼,因為這是第一起、也是唯一一起政治犯家屬被謀殺的案例。
謹以此書獻給林游阿妹、林亮均及林亭均。願台灣永遠不會忘記妳們悲劇性的犧牲。
三十多年前,當我從台灣回到澳洲,擺脫官方指控我涉入1980年2月28日林宅血案與長達三個月的「警方保護」,我就開始提筆撰寫此書。無論過去或現在,都不常做惡夢的我,卻在開始撰寫此書後,夜夜為惡夢所糾纏。於是我中止了此書的撰寫,轉投入其他的計劃。我在1990年底離開La Trobe大學,並於1991年初轉任至Monash大學後,我也因為負責學校行政事務,工作負擔也較以往沉重。
在此同時,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1988-2000),台灣也展開其民主化進程,我曾在別處對此做過分析。美麗島事件(Kaohsiung Incident;或稱高雄事件),如同此書所...
目錄
序言
第一部份 美麗島事件:錯誤的悲劇?
第一章 黨外的環境
第二章 美麗島事件、大逮捕、起訴及林宅血案
第三章 軍法大審中的八大被告
第四章 其他重要的審判
第五章 美麗島事件對台灣民主運動的貢獻
第二部份 大鬍子外籍男子回憶錄
第六章 大鬍子外籍男子回憶錄
第七章 李伯大夢重回台灣
序言
第一部份 美麗島事件:錯誤的悲劇?
第一章 黨外的環境
第二章 美麗島事件、大逮捕、起訴及林宅血案
第三章 軍法大審中的八大被告
第四章 其他重要的審判
第五章 美麗島事件對台灣民主運動的貢獻
第二部份 大鬍子外籍男子回憶錄
第六章 大鬍子外籍男子回憶錄
第七章 李伯大夢重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