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新聞、烹飪節目、健康論壇24小時播不停
食安風暴一波接一波,我們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如同毒物一般恐怖?
食品工業的進步是文明的突破還是惡夢?
添加物、加工品、基改食物暗藏的風險,荼毒了健康?縮短了夀命?
對於這個人人都無法逃避且日益加劇的危機,
我們的恐懼來自真相?還是假像?
不要讓似是而非、斷章取義的報導模糊了焦點
翻轉食物,真相大不同!
享譽國際獲獎無數的生物科技專家J.M.Mulet
以科學角度和真實的研究數據,
戳破本世紀流傳的各項飲食迷思和謊言,顛覆你一直深信不疑的飲食知識 :
四大與研究報告相反的飲食傳言:
1.「新鮮食物」有些其實很危險
2.「有機食物」鍍金底下黑幕重重
3.「基改作物」並非傳說中的妖魔劣食
4.「防腐添加物」拯救千萬人的健康和性命
不可思議嗎?本書從科學、經濟、文化、生態…等全面的角度,提出真實的考據與眾多有趣實例,探討過去你我曾經誤解或未曾深思的真實飲食樣貌。對於目前市面充斥的不實傳言、誇張神話與錯誤迷思,作者以幽默風趣和生活化的筆觸,一一解答,仔細過濾目前氾濫成災的食物和飲食方式資訊。
鍍金與妖魔化的偽醫藥亂象
食物充滿毒素嗎?化學食品正在慢慢地謀殺我們?添加物•代糖和增甜味劑真的那麼危險嗎?孟山都公司想要征服世界?基因改造食物裡面摻雜老鼠肉?食品添加物與食安問題日益嚴重,大家被可怕的報導嚇的不知道能吃什麼?似乎人工製作的食物充斥著致命危險,到底是什麼危險?又是什麼讓人致命?令人絕望的風暴解藥是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
基因改造技術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30多年前它已經給製藥業造成巨大的突破,帶來了全新的生物技術藥品系列,近20年來它也開始改變農作物的生產。但同時,對基改作物的謠言和毀謗不時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衆口鑠金之下,在公衆眼裏「基改作物」幾乎已成了妖魔的代名詞。這是怎麽回事?真相究竟何在?這本演講將書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什麽是基改作物,它對人體和環境的安全性,以及未來將成為世界大趨勢。相對地,「有機食品」又真的是神人級的飲食首選嗎?「有機農業」真的達成生態環保?愛土地愛地球嗎?
網路和媒體不需經過食品衛生署的批准就能輕易把食物「鍍金」或「妖魔化」,你所知道的飲食知識,有一半以上都是錯誤的。
釐清飲食迷思的「科學說食話Q&A」,將一一揭開內幕,還原真相。
讓科學重新回到廚房和餐桌上
當今偽醫藥氾濫的各式營養騙局中,食物已成為攻擊你荷包的子彈!甚至還堂而皇之地侵蝕你的健康,這都是因為我們的飲食依照那些打動人心的神話和謊言而吃,缺乏科學知識的保護和真實研究數據的保證。
飲食和健康其實都是人類最基本的科學,食物的熟成、存放、烹飪和人體消化代謝過程,食物時時發生著質變。然而現在「餐桌上只有神話和謊言,卻沒有物理和化學?」
我們從化學學到「酸鹼反應」的關係,卻不知道酸度的變化是製造優格的關鍵。我們從物理學到「熱容量」的概念,卻不知道這跟油炸食品含油量的多寡有絕對關係。我們從生物學裡學到了許多「微生物」,卻不知道人類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使用生物科技加工乳酪和紅酒……。是誰切斷了這條知識的臍帶?食物與科學的分割,讓我們不必再辛苦地草原獵獸之後,卻可能吃錯食物,甚至莫名奇「怪」的生病。
本書將補上人類食史失落的篇章,把「科學」與「食物」重新連結,讓飲食真相還原。
弄懂1個「食物熱力學」勝過百種瘦身餐
這研究報告還有一個很棒的地方,我們不但從此可以吃得正確,吃得安心,更不用再為流傳不斷的各式「瘦身飲食法」與「配套營養錠」發愁了,現在只需要認識1個「食物熱力學」,就能同時達成健康與窈窕目標,並且把鈔票繼續留在自己的荷包裡。
作者在本書精闢分析纖瘦素荷爾蒙減肥法、低熱量飲食法、高蛋白飲食法、低油脂飲食法、低熱量飲食法、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阿特金斯阿金飲食法、邁阿密飲食法、糖食終結者飲食法、原始人飲食法、鼻孔飲食法、婚禮飲食法、抗癌飲食法、燃脂飲食法、葡萄柚飲食法、血型飲食法、鹼性食物飲食法、狂喝水減重法………並指出其中有些營養不全,有些純粹欺騙,有些不妨大笑三聲後作罷。
請跟著本書,以有憑有據的科學的爲證,照著做既能維持住健康又能瘦下來的「正確飲食對策」。希望各位讀者都能拋開恐懼,正確的吃,安心享用美食,並且不再因錯誤飲食而發胖!
作者簡介:
J.M.Mulet
1973年生,大學主修化學,博士攻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目前在瓦輪西亞警政大學教授生物科技,並帶領巴塞隆納分子生物學研究所(IBMCP)研究小組,試著研發抗旱災和寒害的植物,他發表過無數的許多篇科學論文章,也得過獎。
譯者簡介:
葉淑吟
大學西語系畢業,喜愛拉美文學。譯有《謎樣的雙眼》、《南方女王》、《海圖迷蹤》、《風中的瑪麗娜》、《愛情的文法課》、《12神探俱樂部》、《時空旅行社》、《黃雨》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徐綽 (台灣大學植物系學士、耶魯大學生物系博士、康奈乃爾大學博士
美國殼牌石油農藥公司(Shell Development Co.)`杜邦公司從事農藥及轉基因作物科技研發工作多年,發表多篇論文並獲得轉基因技術專利。1997年後從事醫療檢驗事業。旅美40多年後,2014年夏天移民回臺定居。
許甫(台大食安中心執行長)
台大園藝系教授,以學界的力量為人民健康把關。食安中心研究風險評估,會針對毒物進行動物實驗,研究吃多少分量,會有什麼危害,並迅速公布。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非常棒的一本書,裡面佐以科學,戳穿所謂的神話。此外作者是以幽默的口吻評論,閱讀起來相當愉快。
‧作者藉由這本書揭穿有關加工食品、改造基因、有機食物、有機農業,神奇飲食…的神話。不要錯過這本一本資料、例子皆豐富的書。
‧該是有人站出來寫這類的書的時候了。市面上缺少這種有考據而不是以神話、信念、迷思或者可能的「研究資料」撰寫而成的書籍。
‧不管是跟朋友、家人還是同事聊天,每一天都會聊到現在的食物有多麼糟糕,添加很多化學物質,引起越來越多的食物過敏。可是所有的數據卻跟事實說的相反:食物越來越安全,越多樣化,品質越來越好。Mulet 在這本書以非常輕鬆易懂的方式提出他的見解。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名人推薦:徐綽 (台灣大學植物系學士、耶魯大學生物系博士、康奈乃爾大學博士
美國殼牌石油農藥公司(Shell Development Co.)`杜邦公司從事農藥及轉基因作物科技研發工作多年,發表多篇論文並獲得轉基因技術專利。1997年後從事醫療檢驗事業。旅美40多年後,2014年夏天移民回臺定居。
許甫(台大食安中心執行長)
台大園藝系教授,以學界的力量為人民健康把關。食安中心研究風險評估,會針對毒物進行動物實驗,研究吃多少分量,會有什麼危害,並迅速公布。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非常棒的一本書,裡面佐以科學,戳穿所謂的神話。此外作...
推薦序
克服恐懼 網路沒告訴您食品真實一面的平衡報導
許 輔 (台大食品安全中心主任)
最近一份調查顯示,國人對食安有47.4% 感到恐慌,33.5%感到害怕,13.9%感到焦慮,「食安症候群」已成為新的精神恐慌症,主要因為媒體為了增加新聞的可看性,經常選擇性地放大某成分的害處,忽略正常飲食中的攝食劑量,或是過度渲染未知風險,卻未反面平衡報導,無一不加深消費者對食品的疑慮。
造成「食安症候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消費者對食品業者不信任,覺得業者會因為成本考量而摻偽假冒,或是因為商業考量而不願誠實揭露。第二是消費者對政府的監管沒有信心,覺得政府對食安的把關不夠。第三是消費者欠缺對食品的正確知識,事實上食品所牽涉的科學並不深奧,但是種類眾多成份複雜,而一般非食品專業的人士,常常接觸到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卻欠缺科學的判斷力,誤信謠言。
消費者對日常飲食提高警覺和要求應該鼓勵,但是坊間渲染食安問題的報導眾多,真正符合專業科學、能夠同時提供正向思維、能夠讓消費者理性思考的書籍卻很少,這也導致難以遏止「食安症候群」蔓延成災。其實對策很簡單,每個人面對食安議題應該蒐集正反資訊,秉持客觀冷靜的態度,回歸科學理性判斷。
「揭開內幕,真相大不同!」就是一本由美國食品專業學者,專門針對熱門食安議題,特別寫給一般消費者的好書,裡面述及非常多食品的正確觀念,舉出實例,駁斥網路上的食安謠言,提供平衡報導,讓我們可以更理性、更客觀地面對食品事件,能夠坦然無懼。
這本書首先由農業與文化著手談食品,接著評析「天然」其實沒有定義,再接下來舉例剖析消費者所關心的「有機」以及「基改」食品議題,告訴您媒體所沒有說出來的另一面事實。本書的後半段開始,客觀地告訴您真正的食品致病風險、不必事事提心弔膽,然後述及正確的飲食與健康攝食態度、談正確的宗教飲食,最後討論健康與食品風險的權衡。
較為可惜的是,這本書是翻譯書,內容多數範例都是基於西方的飲食,有些食品不是東方的傳統食品,國人可能較不清楚,但是其中多數的觀念都是健康正面,或許讀者平時已接觸許多網路上謬誤的傳言,一時難以接受本書的論述或是舉例,但是相信再次反覆翻閱之時,就可以瞭解作者論述的立場以及用心。
我也舉幾個本土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發生在去年,我一位他校化學系的教授朋友,他的夫人突然第一次發生類似食物過敏的症狀,懷疑是前一天曾經吃了便當中的基改豆腐,然後這位朋友問我,有什麼辦法可以檢驗豆腐是不是基改的?我反問這位朋友,你怎麼知道嫂子是不是真的因為吃了豆腐造成過敏?夫人是否願意接受血清測試?
結果友人回覆說,太太為了避免再次吃到基改豆腐,這輩子打算都不吃豆製品了,所以不願接受測試。聽到這個消息實在遺憾,因為筆者擔任食藥署基改審議委員已有多年,目前通過審議的合法基改黃豆,與非基改黃豆在化學組成上都是實質等同,科學上基改黃豆也沒有致癌或引起過敏的具體證據,這位朋友因誤信謠言而乾脆不吃豆製品的決定,實在沒有道理。
第二個例子希望傳達--食品加工不是罪惡。台灣氣候炎熱不適合畜牧業經營,因此乳源不足,也不可能家家戶戶自己養牛,如果沒有食品加工,哪來的奶粉跟牛乳呢?嬰兒跟學童如何攝取足夠牛奶?類似的例子很多。
第三個例子是前年台灣食科學會辦理一場食安座談的綜合討論中,一位在某縣政府衛生局工作的人員說,他長期將蔬果打成汁,在常溫下自行製作生機果蔬汁酵素,絕對不含添加物對身體很好,不經殺菌保存養分直接喝,結果現場台上五位食品科學系的教授聽到後,全部臉色大變,因為這樣未經控制的發酵過程非常危險,很可能含有致病菌生長,引起食品中毒事件,但是這位朋友回答說,網路上都這樣教,非常非常多人都這樣做來喝。這也是非常遺憾的事,坊間很多資訊只有教導讀者製作發酵果蔬汁,卻沒有
教如何避免食品中毒。
第四個例子是呼應第八章「防腐劑總比病源菌好」的說法,例如台灣坊間麵攤桌上擺的調味料多含防腐劑,如果不含防腐劑,調味料因鹽度不足,很可能開罐後長時間擺放,造成致病菌生長的風險。又如去年校園午餐米飯含有食品添加物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許多討論,此案業者確實未盡告知義務,但米飯經過長時間運送後,的確會增加病源菌滋生的風險。實際上,急性食品中毒導致肝腎衰竭,即便今日醫學昌明,仍有不少比例可能導致死亡。因此,適量必要地使用防腐劑或是食品添加物,是權衡食安風險之
後,必須接受的做法。
也許您會反問,那怎麼確保食品安全、避免「食安症候群」呢? 這個問題很大,簡單地說,在食安管理方面,政府有責任邀請專家制定法規治理食安,相對地消費者必須凝聚力量、督促政府施政、相信政府管理,同時、管理業者必須遵照法令生產食品。在個人食安方面,應該充實客觀正確的食品知識與飲食觀念,瞭解自身與家人朋友可能的疾病、健康、營養需求,看懂食品標示,謹慎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食品,而不必過分擔心媒體所報導的未知風險。
身為食品專業的大學教授,我認為本書作者之敘述,基本上均符合科學,希望您閱畢此書之後,對許多食安議題能有更成熟的認識,日後再遇網路或是媒體的食安報導,能夠更客觀冷靜地判斷,遠離「食安症候群」。
審定者導讀
民以食為天,我吃故我在
徐綽 (台灣大學植物系學士、耶魯大學生物系博士、康乃爾大學博士.)
食物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不論是狩獵、採集的原始時代,或是農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維持生命的食物基本屬性從來沒有改變。但隨著農業的日益發達,食品科技的日新月異,食物的種類、數量、面貌、風味也不斷快速地演化,食物早已超越了初始的維生功能。在不同的文明習俗中,食物已衍生出諸多象
徵的意義。吃食物並不只是為了獲得生存必需的養分,它還是一種深刻的社會和文化的行為。不同的文化環境產生了許多不同的食物刻板印象,它們造成食物神話和不必要的恐懼。當今最受大家關注的莫過於如何避免有害的食物,以及如何吃出健康。
我們處在訊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解放了知識,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有力的學習工具;但它同時也解放了愚昧,造假造謠極其容易而有效,網路也成了錯假訊息的無底深淵。面對網路上似是而非的食物安全與食補、食療資訊,我們往往眼花繚亂不知何去何從。在這混亂的狀態裡,亟需有人能夠從基本的科學原理出發,清楚地剖析種種流行的觀念與說法。有能力這麼做的人,首先必須具備充分的科學專業訓練,一個社會裡有這樣條件的人本來就很少,他們大都在大學或科研單位任職,過著十分忙碌的專業生活,對於許多不科學的見解,他們通常是一笑置之,不加點評。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願意承擔科普的社會責任。要把不科學的東西剖析明白,清楚呈現其違反科學原理之處,並以大衆能看得懂的文字寫出來,除了強烈的使命感,還需要具備相當的寫作能力,這並不是每個科學專業人士都能夠勝任的。
「無畏懼飲食」 就是這樣一本少有的著作。本書作者Jose Miguel Mulet博士是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教授,已發表了近30篇學術論文,論文被引述近900次,以一個42歲的專業科學家來說,這是相當優秀的成績。這本書出版於2014年,與作者另一本關於醫療的科普著作「Medicine without Deceit」相互輝映,涵蓋了人生兩個不可或缺的領域--食物與醫療。
第一章裡作者開宗明義說明了食物的成份、人體消化過程、養分分子如何在人體裡重組等等基礎知識。這些食物物質以及一切在體內的轉化,雖然很複雜,但都完全依循已知的物理、化學定律運行,並無神秘而不可知之處。每天吃入食物中千千萬萬個基因,這些基因在消化過後,都被分解為組成DNA的小分子然後代謝,人體不會吸收任何外來的基因,這是畏懼基改作物的人首先須要瞭解的基本知識。我們吃入的各種生物的基因、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經過身體的消化、吸收、重組之後,合成的還是我們身體所需的部件,完全保持人的特性,而不會越來越像吃人的生物。這章還講了質量、能量不滅定律以及熱力學定律和「熵」 是一個什麼樣的觀念,給後面的各種減肥飲食的討論做準備。
市面上最常看到的食物標示是「天然」和「有機」,表達健康、無加工、無污染、無農藥的概念,以吸引消費者。這些有多少真實性與重要性?作者在第二、三章對這兩個目前最流行的觀念做了透徹的分析。一般人對農作物和家畜的歷史不瞭解,今天所有的作物和家畜都經過了千百年選種、育種的人工加工改良,早已不再「天然」了。它們都養在精心打造的農田和飼養圈人工環境裡,一旦釋出到真正天然的荒野裡,它們都無法生存和繁衍後代。當然,作者沒談到的是,「天然」還有一個比較通俗的定義。那就是食物從農地、屠宰場送出來後,經過最少的加工程序就送到消費者手中,最接近食物的原始風味,這對許多人來說代表高品質,也是他們想要追求的目標。
農藥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發明,是當今能夠不再伐林造田,還能生產足夠的糧食養活全世界70億人口的原因之一。農藥發展的歷史也一直朝著減低對人畜的毒性,減少對環境不良影響的方向走。在任何時代,按照規定正確使用農藥,都不會造成食用者的健康問題。「有機作物」標榜不用化肥與農藥,在經濟發達的國家裡成為食品安全與高營養價值的標誌,雖然價錢比傳統食品高出很多,還是能區隔出一個小眾市場。有機作物與傳統作物的營養成分以及風味之對比,在國外已做過多次有公信力的科學分析。基本上兩者在各項標準上互見優劣,但差異都相當小,基本上可以說兩者並無決定性的大差別。
比起傳統作物來說,有機作物唯一的優點是不含農藥殘餘,食用者不必擔心農民不按規定濫用農藥所帶來的風險。但有機作物的栽培用有機肥代替化肥,若沒經過適當處理,有機肥也會帶來細菌中毒的風險。書中第三章舉了一個德國幾年前發生的重大中毒事件,造成50人死亡,4000人住院。所以,不論傳統或有機作物都不是沒有安全風險,都需要充分的監管。
第四章用麵包、蛋、牛奶為例,說明了食物製作過程中種種有趣的化學變化,讓我們瞭解食品加工、烹飪與基礎科學的密切關係。以食物種類之繁多,加工、烹調方法之複雜,這小小的篇章是完全不足以呈現個中之精彩與多樣妙趣的,對這題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Harold McGee的2004年經典著作「On Food and Cooking-The Science andLore of the Kitchen」(ISBN 978-0-684-80001-1)。
食品防腐劑、添加劑都對文明做出很大的貢獻,有些還與食物的製造同步演化,給食物帶來了獨特的風味與特色(第八章)。這些化學物質都經過了充分的科學試驗,找出可以安全使用的劑量範圍,若遵照規定使用是對人沒害的。作者努力解說這些宏觀認__知,是要打破許多人的「化學恐懼症」(chemophobia),以及由之而來的要求絕對安全的錯誤思想。當然,近代化學工業發達之後,防腐劑、添加劑的種類劇增,使用範圍日益擴大,當用得過多或不當使用時,的確是會引發健康事件的。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矛盾可說是是無處無之,我們雖不應有化學恐懼症,但也不能無視身邊可能的實際風險。
近代糧食生產過剩,食品業把多餘的作物加工成各種可口的食物,配上有力的宣傳,暢銷到社會各個角落。經濟發達的社會裡,吃得過多造成的肥胖成了流行病,於是,五花八門的瘦身減肥飲食法紛紛出籠。第六章裡,作者從科學角度解析了各種流行的減肥理論與實際方案,以及可能產生的健康後果,還徹底反駁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提議。這類以謀利為主的飲食法或營養品開發,還引得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都下了海。評論
完了之後,作者在章末給了13個很切實可行的建議,只要能夠奉行這些原則,不必購買昂貴的減肥產品,不需花錢加入任何瘦身規劃,就可以長期保持健康的體重。
可以綜述本書實事求是科學觀的是第五章中的「想像和真正的危險」。天下沒有絕對安全的東西,衹談一個物質潛在的毒性,而不談劑量,是無用的空談。農藥、防腐劑、食品添加物、瘦肉精在安全劑量範圍內的使用,都是安全的。過量使用或不當使用,才會造成危險。這個數量化的觀念,以及其他相關的邊界條件(boundaryconditions),都是討論食品安全時必須顧到的。從邏輯上來說,要證明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想像的危險」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用這樣不著邊際的安全顧慮來要求任何食品,都是不科學的。因為,那已超出了科學的範疇,而成了一個哲學問題。
唯一不須顧慮劑量的是「基改作物」,本書第五章對此議題著墨很少,只是點到為止。目前所有通過嚴格安全評估的基改作物,在本質上與非基改作物的風險相等。但這一塊也是大家誤解最嚴重的。近10年來基改作物已被嚴重妖魔化,這方面的爭論也時常表現得極為情緒化。去年本書作者被邀去阿根廷Maizar區演講時,得知有30多人會來會場抗議,並可能有暴力行為的危險,他不得不臨時取消演講。長期眾口鑠金的結果,這議題的爭論還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必須通過一些重大的突破性事件,才能夠逐漸扭轉這方面的種種錯誤見解。
本書從宏觀科學視角解讀了一些常見的食安、健康顧慮與食物選擇的見解,現代農業、食品業的問題並不在農藥、防腐劑、添加物本身,而來自農民與食品業者唯利是圖的不當使用,而這些,又源於過度商業化所造成的道德淪落。作者立論的立足點雖然是當代歐洲,與臺灣社會狀況有相當差異,但他用來剖析事情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卻適用於任何地方。現代農業與食安問題的解決之道,不是丟棄所有現代科技產品,返回到一個犬儒式的烏托邦,而是以科學理解問題的根源,一方面據以做出個人的適當選擇,一
方面督促公權力設立實際可行的監督管理機制。
克服恐懼 網路沒告訴您食品真實一面的平衡報導
許 輔 (台大食品安全中心主任)
最近一份調查顯示,國人對食安有47.4% 感到恐慌,33.5%感到害怕,13.9%感到焦慮,「食安症候群」已成為新的精神恐慌症,主要因為媒體為了增加新聞的可看性,經常選擇性地放大某成分的害處,忽略正常飲食中的攝食劑量,或是過度渲染未知風險,卻未反面平衡報導,無一不加深消費者對食品的疑慮。
造成「食安症候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消費者對食品業者不信任,覺得業者會因為成本考量而摻偽假冒,...
作者序
前言 沒有農業,就什麼都沒有
我們一向不懂得珍惜唾手可得之物。說真的,舉凡輕易得到的,我們都輕忽它的價值。身在西方的我們幸運地沒有饑荒問題,只要上超市,都能買到所需的食物和數量。我們經常忘記食物有多重要,多難取得,因為食物一直近在咫尺,價格也負擔得起。如果有一天,食物不見了,那麼我們麻煩可就大了。
極端的是,世界上有些地區還未脫離飢荒,而許多國家卻不同,「肥胖」問題變成了燙手山芋。十九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發表了他的觀察,今日我們稱為「恩格爾定律」,根據此定律觀察發現:收入越高,食物支出所佔的比例率也就越低。這意味窮困國家的人民,收入中有相當高的比例花費在飲食上,富裕國家的人民則相反。或許這也解釋了我們並不珍惜每天下肚的食物,因為食物在富裕國家是相對便宜的。
現代社會,食物變得便宜、安全、負擔得起,容易取得,可是一點也不簡單。這是個自文明蘊育起就開始、說來話長的故事。
▓ 我吃故我在 . 人類原始與永恆的本能
假如寫字代表歷史誕生,那麼所謂的「農業」,也就是生產食物的活動,就代表文明的起源。人類今日的樣貌都由農業引起。或許聽來有點誇張,但就是因為超市滿滿都是食物,我們不必奔走大草原,爬到樹上躲避獅子,或者拿矛獵捕羚羊。
社會上只需一部分人口從事生產食物,多數人因而不需要辛苦尋找食物,得以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其他活動上。因為如此,人類得以發展科學、藝術和科技等等。如果農牧業無法供給我們安全且價格合理的食物,這幾門技藝都不可能發展出來。
那麼農業開始以前是什麼樣的世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都以遊牧為生,他們從事打獵或採集野生食材,隨時面臨糧食短少的危機。或許這樣比照是誇張了點,但是舊石器時代人類其實跟尋找藥頭的絕望毒癮患者沒兩樣,他們一整天的時間都拼命地尋找可以裹果腹的下一餐。
沒錯,或許過去的人也有時間從事休閒、藝術或宗教活動,但是我們可以從幾個數字看出,過去的時代絕對不是輕鬆的人生。城市誕生之前,單一個人需要二十公里的耕地供給所需。照這樣計算一下,我們可以知道在週日擠滿諾坎普球場,驚嘆梅西用短傳把球傳給門將的觀眾,在過去需要相當於四個西班牙大的田地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糧。需要這麼大空間,意味原始時代一個部落最多只有6到12個家庭,卻需要擁有介於80到100平方公里的面積 。
我們身上還承繼著遊牧老祖先的基因。婦女只要營養不良,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就是「閉經」,也就是月經的週期中斷,即使後來飲食和體重恢復正常,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月經才會重新報到。這是生理在面對食物短缺的情況下,為了繼續存活而採取的機制,因為如果在這時刻懷孕,母親和胎兒都可能面臨極大風險,所以身體自動「閉經」,以減少食物需求與消耗。
▓ 種子發芽 • 人類史食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達爾文學派說「人生要面臨的,就是豐饒與饑荒輪替的日子。」但是事情改變了。在歷史某個時間點上,有些民族發現了一件事:人不一定要跟隨大自然的節奏來改變落腳的地點,逐水草而居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他們發現可以收集某幾種植物的種子,找個洞穴或是自然屏障附近掩埋,澆灑足夠的水,等待生機萌芽,這樣就可省去尋找食物的時間。另一個更進階的發現,就是可以篩選出比較肥碩的種子來種植下一代,這樣一來,植物結的果實就能產量豐盛、品質更佳,這就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馴化野生植物」在當時好比發現火一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增加食物產量意味人口能夠增加,在科技發展前的時代,人口的增加就等同於軍事力量大大提昇,能夠爭贏更多的資源。曾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瑞德•戴蒙(Jared Diamond),更將這種把「野生植物」變成「農作物」的能力,視為西方文明化的關鍵起源。
歐亞是一塊不算高但寬廣的大陸板塊,不管東邊或西邊,氣候和日照的條件都類似,在這種條件下,文明得以平行方式流通,就這樣,農業作物毫無阻礙,逐漸傳到其他新的地區。
非洲和美洲則屬於高壟狹窄的板塊,若是文明尋著子午線往北或者往南發展,農作物無法輕易地跟著傳出去,因為氣候和日照的條件改變,迫使各地區不得不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讓新引入的農作物適應,或得找尋其他植物作為農耕的新機會。
在戴蒙看來,這也就是歐洲和亞洲首先擁有軍事力量的原因 。這個理論沒有被
廣泛接受,但是我們的確可以認定原始文明的形成與興衰,和栽種農作物有密切的關係。
▓ 地理決定糧食,糧食主宰文明興起與滅亡
如果生產糧食是文明的啟始點,缺乏糧食便意味文明的衰敗。一個組織架構完整的文明能夠對抗流行病、其他種族入侵,但是無法抵抗乾旱或跟耕地有關的問題。要對抗像是波斯一樣強大的軍隊,只要三百位穿著腰布的斯巴達戰士,但那年如果農作物欠收,就算有很多位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跟他的士兵也愛莫能助。這種農業興國和亡國的例子多得數不清。
2008年,《科學》(Science)雜誌刊出一篇文章,文中指出蘭州大學幾名科學家證實,萬象洞層層覆蓋的石筍,跟中國在動亂與太平的幾個時期息息相關。根據他們的調查,唐朝、元朝和明朝末期,正好符合比較薄的年層段,而中國的太平盛世如宋朝符合比較厚的年層段 。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石筍是受到滲透的雨水帶來的碳酸鈣堆積而成的結晶。在這個中國的例子,石筍年層段的厚薄,正是季風帶來的雨量多寡的指標。比較厚的年層,意味季風帶來的雨水豐沛,比較薄的年層代表乾旱、欠收和饑荒,這一定影響政治的穩定,多數以改朝換代畫下句點。
如果明朝能建造運河與隄堰,改善大自然影響影響農作的問題,而不只是專注在製造瓷器,人們的生活可能好過一點。
這不是單一例子。在歐洲人抵達美洲的許久之前,馬雅文明早已滅絕。還有一點:西班牙人抵達時滅亡的文明,是梅爾吉勃遜在《阿波卡獵逃》虛構的故事,因為滅亡的時間應該是西元八百到一千年,遠比埃爾南•科爾堤斯早五百年。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以為這個文明滅亡應該是基於好幾種原因,包括戰爭和流行病。然而,有些證據則顯示可能是乾旱,因為史前氣候資料認為當時有個長達四、五十年的大乾旱,不可思議的是,與當時文明衰敗的時間和地點皆吻合。
2013年初,有項刊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針對貝里斯南部一處洞穴裡,一根大約兩千年歷史的石筍,分析了史上馬雅低地滲入洞穴的雨水中的氧同位素。西元440年到660年之間,人口的大量增加,符合雨水豐沛的時期。危機降臨的第一個徵兆,是出現獻給不同君主的祭祀台... ,這清楚顯示當權者得收取高額賦稅。說來可笑,竟有許多人相信馬雅有能力預言二O一二2012年世界末日,而事實上,他們連自己的滅亡都無法預見。他們應該實際一點,培養幾個氣象學家或幾位農藝工程師,而不是只有創造曆法。
▓ 農業的艱困探索,美索不達米亞的失足獻祭
乾旱不一定會摧毀農業。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是第一個都市文明,文明消失反而是因為過度的灌溉水,導致農地鹽化所致。從考古學來看,可以知道他們的小麥產量越來越少,雖然小麥比較能抵抗鹽份和苛刻的生長條件,但直到某個時間點,糧食的供給終究無以為繼,供應不足 。
即使雨水豐沛,疏於管理農業用水不當的問題,有時也可能帶來災難般的下場。當柬埔寨壯麗的城市吳哥窟的運河系統失去功能,人口也跟著流失,這肇因於運河疏於管理和維護,導致了淤塞。
倘若還有人懷疑一個文明必得仰賴生產和運送糧食的功能,只要看一看到了二十世紀,那些少數依舊靠著打獵採集為生的部落,他們的文明發展如何?就會明白其中的關連性。在亞馬遜流域、非洲或者新幾內亞還有這樣的部落,例如,坦尚尼亞的哈扎族人,他們是靠打獵為生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孩子,每五個就有一個活不過一歲,而活下來的半數活不到十五歲。死亡的原因包括從樹上掉下來摔死、骨潰瘍和盲腸炎 。這是非常自然的生活型態,可是我不會願意拿現在的生活去交換。
沒有了農業,就什麼都沒有。這也是馬德里農藝學校的座右銘,對人類來說,這句話包含了精深的真理。
▓ 商人抱起金雞母之後,食物不只被「烹飪」,還不斷被「炒作」
吃飯本來就是生物的例行工作。那麼飲食一直是流行的焦點囉?嗯,或許有一部分的人注意到了,大眾媒體展現出過去不曾有的興趣。過去,電視頻道只在中午某個時段播出烹飪節目,或頂多安插在晨間綜合報導節目的一個小單元。然而最近幾年,美食節目猶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現在一般的時段,開了專屬的頻道,甚至進駐某些電台的黃金時段,成為實境秀和選秀節目不可或缺的湯底。
有趣的是,過去的社會從原本廚師父親期望兒子當建築師,現在反過來變成建築師父親希望兒子當廚師。
今日,廚師跟演員、模特兒和政治人物一樣是媒體追逐的焦點。他們變成當紅炸子雞、模範偶像、意見領袖,但一如所有的大師,他們的意見不一定最正確。另一個可以證明飲食逐漸佔有份量的方式,是食譜類書籍開始出現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像是家電賣場也賣食譜,還會刻意擺在收銀機旁邊,挑動視覺與味蕾的封面刺激胃液分泌,促使我們掏錢買下了書。這好比色情圖片,因為我們屈服於原始本能而買下食譜,想吃掉封面的美食,這是廣為大眾接受的。
▓「鍍金」不然就「妖魔化」. 你所知道的飲食有一半以上錯誤
我們只要看一下暢銷書排行榜, 就會發現非小說類往往是食譜或者瘦身飲食叢書獨占鰲頭...,飲食既是讓我們快樂的古柯鹼,也是能讓我們平靜下來的安眠藥。
然而,這股熱和這種無所不在的現象令人微微擔憂。過量的資訊和不夠認真嚴謹的態度,輕易助長傳說、神話,或者把原本稀鬆平常的東西,鍍金為不得了的東西。
我們都會被搭配精美圖片的食譜,或者那種「短時間盡可能去吃,且保證能瘦下來」的飲食法吸引。我們也可能突然間開始避開某種食物或者特定品牌食品,只因為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或者臉書上傳說吃下可能導致癌症、早衰,或成分含有墮掉的胚胎。
之後,殘酷的事實告訴你,這本如此時髦的飲食書教你用豌豆和鱈魚做海鮮飯,卻只讓你依樣畫葫蘆,不知奧義,幾個禮拜之後竟然因為它說的「健康飲食」變胖兩公斤。
你如果聽信所有網路上的建議,恐怕最後只能以礦泉水裹果腹(可不是隨便品牌,必須是玻璃裝那款)。擔心受怕很容易,雖然包括開發中國家在內,明明食物中毒情況已經越來越少見,營養也普遍改善,但騙人的傳說、飲食法奇蹟,甚至是恐懼卻在持續上升。
我在這本書中,試著以科學家的角度來談論飲食,我對各種傳統的歷史和起源相當感興趣,尤其喜歡吃、欣賞以及聊飲食。我希望能做個評估。
日前,科學以及飲食的真相,已經掀起廣泛的狂熱和興趣,傳說和訛傳也是。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在接下來幾章傳達我的感受和經歷,剖析許多關於飲食的神話,應如何從科學面來看待,以及要怎麼吃比較健康...,幫大家仔細過濾有關食物和飲食方式的資訊。
希望各位讀者好好享用,把這本書當作你們最愛吃的一道菜,以最大的心思和功夫烹煮,在你們最喜歡的人的陪伴下,就著燭光品嚐。好好享用,拋開恐懼細讀後,才能繼續安心的吃下去。
前言 沒有農業,就什麼都沒有
我們一向不懂得珍惜唾手可得之物。說真的,舉凡輕易得到的,我們都輕忽它的價值。身在西方的我們幸運地沒有饑荒問題,只要上超市,都能買到所需的食物和數量。我們經常忘記食物有多重要,多難取得,因為食物一直近在咫尺,價格也負擔得起。如果有一天,食物不見了,那麼我們麻煩可就大了。
極端的是,世界上有些地區還未脫離飢荒,而許多國家卻不同,「肥胖」問題變成了燙手山芋。十九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發表了他的觀察,今日我們稱為「恩格爾定律」,根據此定律觀察發現:收...
目錄
審訂者導讀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吃的用處是什麼?
飲食是世界的一部分/質量、能量、體重之間的黃金比例/
食物裡的熱力學/人體其實非常化學:新陳代謝會改變的事情/
該相信食物還是維生素錠/吃不只是吃下營養
第2章 我吃加工品,你也吃-
天然的比較好嗎?/你說你吃下肚的真的是天然的嗎?/
漂亮但淡而無味的番茄和茄子的謬論/我們吃的食物有什麼是天然的?
第3章 有一種叫做「有機食品」的商標
你買的有機品是哪些?是指沒有化學藥劑的食物嗎?/
「生機」與「有機」飲食,都是市場行銷術/認證標籤的混亂/
吃下有機農產品不代表健康/有機農業只有在「有時候」比較尊重自然環境/
有機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太多不實資訊和太少可用資訊/
懷念從不曾存在的過去/我們想要吃有機食物來解救世界/
那麼,我們到底吃了些什麼?
第4章 傳統飲食:祖母的煉金場所
雞蛋、牛奶和麵包,全都含有許多化學物質/
傳統飲食:科學、歷史與經濟/祖母的拿手菜/
燉飯以及它的科學和矛盾處/發酵:菌種吞掉我的食物
第5章 擔心受怕很容易
所有可能毒害我們卻沒有這回事的食物/想像和真正的危機/
環境荷爾蒙、防腐劑,以及普遍的化學恐懼症/城市裡充滿飲食傳說/
第6章 要我遵守一種飲食是奇蹟
肥胖症是最要擔心的問題/令人難堪的酵素/
飲食戰爭/營養劑只會讓你荷包消瘦/
喝水不會瘦/一些可以依賴的建議
第7章 哲學式或宗教飲食法
吃素:萵苣的真相/毫無健康與科學概念的宗教戒律/
一神論飲食法
第8章 防腐劑總比到處飛的沙門氏桿菌好
防腐劑:祖母也認同/是食物摻防腐劑,還是根據防腐劑製作食品/
添加物會致病?/自然的防腐劑或是背信忘義的E編號?/
抗氧化劑不見得好,防腐劑不見得差/
感謝詞
推薦書單
審訂者導讀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吃的用處是什麼?
飲食是世界的一部分/質量、能量、體重之間的黃金比例/
食物裡的熱力學/人體其實非常化學:新陳代謝會改變的事情/
該相信食物還是維生素錠/吃不只是吃下營養
第2章 我吃加工品,你也吃-
天然的比較好嗎?/你說你吃下肚的真的是天然的嗎?/
漂亮但淡而無味的番茄和茄子的謬論/我們吃的食物有什麼是天然的?
第3章 有一種叫做「有機食品」的商標
你買的有機品是哪些?是指沒有化學藥劑的食物嗎?/
「生機」與「有機」飲食,都是市場行銷術/認證標籤的混亂/
吃下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