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Joan Ferrant的圖書 |
$ 49 ~ 585 | 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 (精)【金石堂、博客來熱銷】
作者:Joan Ferrant / 譯者:李茂興、徐偉傑 出版社:弘智 出版日期:1998-10-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886頁 共 9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1.社會學的想像
煩惱與議題
社會相對性
歷史的轉變力量
工業革命
社會學對工業化的看法
社會學的焦點
社會學如何演變
全球性觀點的重要性
2.理論的觀點--以墨西哥為例
在墨西哥的美國製造業營運
功能論的觀點
衝突論的觀點
符號互動論的觀點
討論
焦點:評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3.資訊爆炸情況下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為例
資訊爆炸
科學方法
步驟一:界定調查的主題
步驟二:文欣回顧
步驟三:確認中心概念與形成假設
步驟四:選擇設計與蒐集資料
步驟五:分析資料
步驟六:描述結論
討論
焦點:以電話信息次數測量互賴
4.文化--以南韓為例
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
地理與歷史力量所扮演的角色
文化是經由學習而得
文化作為解決生活問題的工具
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間的關係
文化擴散
將自身文化作為標準
次文化
社會學對文化的看法
討論
焦點:Edward T. Hall的洞見
5.社會化--以以色列、西岸與加薩為例
巴勒斯坦和以色別的協議
先天和後天
社會接觸的重要性
個人與集體記憶
團體的角色
符號互動論和自我發展
認知發展
再社會化
討論
焦點:同儕壓力對社會化的影響
6.社會互動與實體的社會建構--以薩伊為例
社會互動的脈絡
轉變中的薩伊
愛滋病和HIV的全球脈絡
社會互動的內容
社會互動的戲劇模型
歸因理論
確定HIV感染者
電視:現實建構的特例
討論
焦點:膚色和性別對於社會互動的影響
7.社會組織--以印度的跨國公司為例
跨國公司:殖民主義或進步的代理人?
現代組織的特徵
影響組織行為的因素
優良決策的阻礙
基層員工的異化
討論
焦點:價值-理性行動的問題
8.偏差、順從與社自控制--以中華人民只和國為例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響
偏差:違反規範的行為
對偏差的界定
建構論取向
結構緊張理論
差別結合理論
中、美兩國的社會控制體系
討論
焦點:接受偏差的定義
9.社會階層化--以南非為例
分類架構
種族類別
「開放」和「封閉」的階層體系
混合體系:階級與喀斯特
功能論對階層化的看法
社會階級的分析
討論
焦點:美國社會中的流動
10.種族與民族性--以德國為例
德國外勞與種族或民族性的問題
種族與民族性
少數團體
同化的看法
社會認同與污名
討論
焦點:種族作為一種社會建構
11.性別--以前南斯拉夫為例
前南斯拉夫的性別問題
區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性別極化
性別階層化
延續性別期望的機制
性別、族群、種族和國家
性別與約會強暴
討論
焦點:性別特有的溝通風格
12.人口與家庭生活--以巴西為例
家庭是由哪種人組成?
工業革命與家庭
工業化與巴西:形塑家庭生活的脈絡
人口轉型理論
勞力密集窮國的人口轉型
工業化與家庭生活
討論
焦點:廣闊的家庭定義
13.教育--以美國為例
教育是什麼?
美國大眾教育的發展
當代美國教育的基本特徵
對教室環境的特寫
教育的社會脈絡
討論
焦點:教育的「美國化」功能
14.宗教--以黎巴嫩為例
動盪的社會:黎巴嫩內戰
宗教是什麼?韋伯和涂爾幹的觀點
功能論和衝突論的宗教觀
韋伯:經濟與宗教間的交互作用
兩股對立的趨勢:世俗化和基本教義
討論
焦點:問越再探--宗教是什麼?
15.社會變遷--以後冷戰時期為例
社會變遷:原因與影響
新世界秩序與冷戰的遺產
創新
領導者的行動
衝突
資本主義
討論
後記:重訪社會學想像
焦點:對變遷的看法
參考書目
原書序
我撰寫《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這本書第一、二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披露此學科的成果,及突顯社會學之概念與理論的力量、活力、關聯性及其多種功用,以便建構和解釋許多社會現象與議題。基於這個目標,我改變傳統教科書慣用的模式,因為在這些傳統模式中,社會學家已慣於奉行該學科典型的知識排列、組織和表達。這些主要的改變是彼此相關的,包括下列各項:
基於上述考慮,我決定將某些特定國家的生活資訊併入各章當中,並將社會學的概念和理論應用到與全球性互賴有關的議題,因此各章的主題便以下列國家或地理實體來說明:墨西哥、日本、南韓、以色列,包括西岸和加薩、薩伊、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非、德國、前南斯拉夫、巴西、美國、黎巴嫩,以及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和俄羅斯。
因為社會學的概念和理論可以應用到任何社會生活上,所以每個主題搭配的國家都是隨意選定的。不過,由於某些國家特別涉及重要的全球性議題,所以特別適合於某特定章節。譬例如第六章「社會互動與實體的社會建構」討論愛滋病議題,我選擇薩伊這個中非國家為例,理由有二:首先,薩伊擁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早於1959年存在的證據,該證據可以溯及該年冷藏於薩伊血庫中的一個未經證實的血液樣本,雖然這項事實鮮能證實愛滋病毒起源於薩伊,但西方國家的政府和衛生機關卻已獲得多項證據支持該假設。然而,薩伊實際上是否真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發源國,這與本章無關,本章側重的是「實體乃一種社會創造」這個觀念,意即,是人們對事件、特性以及客體賦予意義;其次,關注薩伊及其與他國間的關係,有助於讓我們了解: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染涉及洲際、國際以及社會內部的複雜互動,這些互動也關聯到人們在鄉村與城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遷移(不論合法或非法)。
在各章當中,我們也是應用類似的考量來選擇所欲強調的國家。然而,學生應注意到:這些概念的討論不是特別用來描述某些國家,至於一再拿這些國家與美國社會相較,則是為了加深這些觀念。
第二版的改變
我在第二版作了一些重要改變,加入種族與民族(以德國為例)、性別(以前南斯拉夫為例)等新章節,擴大我們對社會階層化相關議題的探討。當然,本書也針對舊資料進行更新,並加入大約25% 的新資料,這項修訂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闡明全球性互賴的意義,並突顯全球人類的生活如何彼此密切交織。本書尤其要清楚地說明美國人如何受到他國人民和生活的影響。
我修訂第一版的目的也是為了抒解一些書評家的疑慮,因為他們認為若過於強調美國之外的生活,將會減弱讀者對美國國內生活的了解,所以我在第二版當中,直接說明美國國外的種種因素如何影響美國人。此外,我強調採取對照的方式來理解日常行為與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當人們接觸到不同的思考與行為方式時,他們不僅能學習之,也能從中獲致對自身方式的重要洞察。而各章都會以焦點文章結尾,在焦點文章當中,我會把介紹過的概念應用到美國國內生活的某一面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