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John R. Shepherd的圖書 |
![]() |
$ 465 ~ 650 |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上下冊不...
作者:(John R. Shepherd) / 譯者:林偉盛,張隆志,林文凱,蔡耀緯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6-06-04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71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 |
|
英語世界關於臺灣早期歷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重新定位平埔族群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十七及十八世紀中國人口及經濟成長的趨勢,如何與朝代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共同形塑臺灣社會的發展?
清代中國的財政結構及行政體系,如何影響其邊疆經營政策的制定,及官方、漢人移民與原住民族的互動過程?
本書嘗試建立一個綜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鄭氏及清朝統治者企圖治理臺灣邊疆時,在更大範圍上遭遇的戰略、控制及收益問題,並形塑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脈絡。此外在政權更迭的轉移下,其行政體系如何影響政府、漢人及原住民族群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作者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清代前期對臺治理政策,並非傳統的「忽略說」及「流離說」,而是基於戰略考量、稅收及開支的平衡等政治經濟因素,且經過朝廷激烈攻防討論後,形成的「理性」決策過程。邵式柏進而提出對於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解釋架構,並以此做為討論清代國家性格、比較邊疆政策,及族群與文化互動等重要課題的理論視角。
全書共分三部:
第一部:平埔族群與漢人入侵的最早期階段
回顧臺灣平埔族群的歷史,並聚焦荷治時期以降的治理及稅制系統。
第二部:清朝封禁政策與漢人移民擴大
清政府對新獲版圖的政策探討,及因應漢人農業移墾的各種措施。
第三部:邊疆地佃制度的調整
分析清政府、漢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及各種利益競爭關係調和。
【本書特色】
◎ 首創以土地管理為核心議題,將清朝對臺灣的開拓視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回到當時的歷史及制度脈絡,理解清朝這樣一個前現代的農業帝國,在種種限制下所能做出的反應。
◎ 追溯平埔族群在官方政策中歷史地位的遷移消長,進而探討在清代邊疆經營決策中,臺灣做為戰略邊疆的政經意涵。
◎ 結合西文及日文臺灣史與民族誌文獻,從長時段及比較歷史的角度,完整探討自荷蘭、明鄭迄清代前期的早期臺灣史之各種層面,包括遷徙、地權、文化、教育、經濟、政治、社會等。
◎ 探討自荷蘭、明鄭迄清代前期的臺灣歷史發展過程及特質。
◎ 本書附有詳細圖表,彙整各種史料及地理位置,讀者可清楚掌握臺灣區域發展的演進過程。
◎ 廣泛徵引臺灣史文獻學及研究史的豐富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
美國史丹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人類學、政治經濟、漢人與原住民間的歷史互動,及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臺灣人口學研究。自1975年至臺灣進行田野研究以來,即對臺灣史及平埔族群產生興趣,迄今為少數熟悉西拉雅族的西方學者之一。
譯者簡介
林文凱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族群史。
林偉盛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近代中荷貿易史。
張隆志
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系主任,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平埔族群史、比較殖民史。
蔡耀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曾以清末民初思想文化史為研究興趣。譯作包括《漢蒙相遇與福傳事業》(合譯)。現任職於獨立書店,並兼職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