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一本寫給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新書,它整合了教材《社會科學研究》的第四版內容,同時,增加了一些社會工作實務研究的最新案例。本書涵蓋了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包括科學和知識建構中社會工作者需要遵循的原則,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實證主義、詮釋學和批評的視角。它還深入討論了倫理、政治、機構評審委員會的規則,以及社會工作多元性和賦權式研究的案例和練習。
本書將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的比較分別放在了有關研究設計、測量、抽樣、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包括SPSS)的章節中。這樣的安排是出於這種考慮,即:學生不會在真空中來學習研究和評估,他們會真正參與社會工作研究,處在一個臨床的、機構的或者社區的環境中,而這種環境又會影響他們的當事人、干預以及干預的結果。所以,本書還包括了實驗研究方法、田野研究、非反應性研究、二手資料分析和社會工作干預。社會工作研究的創造者和結果的使用者需要反思的是,大的社會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研究活動的,現有的社會工作知識又是怎樣反過來影響臨床和社區實務,以及政策層面的。出於這個目的,本書的作者還增加了一章,專門回顧了網路文獻和傳統文獻,介紹如何進行文獻回顧,如何對質性和定量研究報告進行綜述,以及如何寫基本的計畫書。
社會工作者需要時刻提防種族中心主義或者狹隘的本地觀,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假設、價值觀和信念。我們相信,深入探討適用于某種文化或多種文化的視角與研究技術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有助於我們發現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的新的、創造性的方法。隨著全球化的交往和聯繫的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社會工作研究活動何時,以何種方式超越了國界,了解賦權中的問題,也許還需要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最後,我們不僅希望學生能理解社會工作的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具有同等價值,而且還希望學生能夠明白,兩者的結合將會產生更大的效果。我們堅信,保持多元化的視角,採用多種研究技術,將會在社會工作實務界最大限度地推動知識的傳播。
拉里˙克羅伊格衷心感謝下列各位:感謝Jan Kreuger 多年來的理解;感謝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 Charles Cowger, Michael Kelly和 Carol Snively的鼓勵和建議;感謝休士頓大學的 Howard Karger 幫助兩位作者聯合起來;感謝俄亥俄大學的 Rodney Elliott、北方州立大學的Jerome Rosonke、聖路易斯大學的 Roy Ruck-Deschel和 Buford Farris,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大學的Roland Meinert 所提供的教學法。還要感謝Carrie Clark, Melissa Kleffner, Lisa Norton, Kathleen Claxton, Dawn Prough和Jessie Miller 在成書的不同階段所提供的幫助。
勞倫斯˙紐曼「感謝在過去20年學習研究方法的學生,他們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本書的作者還要感謝下列評審者提出的寶貴意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 Arlene K. Brown;北艾奧瓦大學的Jim Hanson;堪薩斯大學的 Steve Kapp,以及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 Todd W. Rofuth博士。
第一部分
基礎
第一章
科學與社會工作研究
在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有效性評估中,人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不是方法論的問題,不是統計的問題,也不是倫理的問題,而是學習如何進行概念化、操作化、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的問題。
——聖路易士大學教授 John Stretch, 1982
不管我們是否感覺到,社會工作研究這個話題一直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員、政府官員、商界領袖、社會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醫療健康工作者,都會將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和原則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社會工作研究成果可以指導我們養育子女、減少犯罪、提高公眾健康水準、銷售產品,甚至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社會工作的研究論文在書報雜誌上和廣播電視節目中隨處可見。最近,本書的作者之一從每天的報紙新聞中可以得到下列各種資訊:學校開設的反對暴力的課程收效很好;抵制毒品濫用教育計畫(DARE)中的反對毒品計畫和為罪犯提供的「新兵宿舍」計畫收效甚微;公路上的戒酒檢查站有效地降低了酒後駕車的比例;31%的青少年在學校中受到了威脅和身體傷害;根據保護性政策獲得行醫資格的醫生,他們的從業表現不亞於參加正式考試獲得行醫資格的醫生。
我們知道,研究方法不同,蒐集資料的方法不同,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研究結果。1998年,美國的新聞報導中出現了一個與法律有關的爭議,即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時,究竟是採用社會科學家們發展出來的隨機抽樣的方法,還是採用傳統的方法。在一家很流行的雜誌上,我們看到有篇文章說,有人支援男女分校,也有人反對男女分校,爭論雙方都提出了有力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該文的作者認為,爭論雙方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所以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還有一篇文章指出,美國政府採用的測量失業率和貧困的工具有問題,這導致了我們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理解出現偏差。【1】
本書主要論述的是社會工作研究,簡言之,研究是一種為問題尋找答案的途徑。社會工作研究是一種由社會工作者、社會學家、社會科學家和其他學者為尋求有關社會問題答案而開展的一種研究。讀者可能已經知道了社會研究的內涵。首先,我們來澄清一些誤解,當我們問學生研究的內涵是什麼時,我們可能會得到以下答案:
——只以事實為依據,沒有理論和判斷
——只供專業人士和大學教授來運用和閱讀
——只有大學裡的博士才能做
——去圖書館針對某個主題查找文章
——徘徊在一些特殊的場所並進行觀察
——做一些實驗,哄騙實驗物件做一些事情
——召集一群人,讓他們填寫問卷
——從政府的報告或書籍中查找若干表格
——使用電腦,進行資料統計、製作圖表等
前面三個答案是錯誤的,後面的答案只是片面地描述了社會工作研究的構成部分,我們不能將部分與整體混為一談。這些答案就好像是某人衣服褲子穿得很整齊,卻沒有穿鞋,我們應該對社會工作研究中的每一個要素做到瞭若指掌。
社會工作研究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含了人們如何發掘人類社會新的獨創性的知識。為了勝任這個工作,研究人員需要運用邏輯思維,遵循一定的規則,多次重複某些步驟。研究人員需要系統地將理論與事實結合起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性,需要學會細緻地組織和策劃研究計畫,選擇合適的技巧來解決問題。研究人員還必須尊重研究倫理,小心謹慎地處理與研究物件之間的關係。此外,研究人員還需要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
社會工作研究指的是人們用來創造知識的一整套方法。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探索過程,它需要研究者具有毅力、正直、寬容,能夠與他人互動和具有從事高難度工作的勇氣。在第二章中我們將系統介紹社會工作研究的多樣性。
請記住,不要期望本書能夠將你造就成一名社會工作研究專家。本書只是教你如何運用研究成果,理解研究過程,幫助你自己開始進行小規模的研究。讀完本書後,你會理解研究的意義,研究的優點和缺點,以及研究在社會生活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社會工作研究的不同選擇
人們並不是通過社會工作研究而獲得社會知識的,大部分的社會知識來自于父母和旁人的傳授,當然,個人的經驗和社會實踐也是知識的來源,我們閱讀的書報雜誌、觀看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等,也為我們提供知識和資訊,同時,常識也是我們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
社會工作研究是一個創造社會知識的過程,與上述了解知識的途徑相比,它是一個結構完整的、組織系統的過程。【2】從上述途徑了解的知識當然是正確的,但是,通過研究所得出的知識更加真實可信,更少有誤差。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並不總是創造完美的知識,但是,與其他知識創造途徑相比,研究的誤差最小。在探討社會工作研究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其他知識創造的途徑。
權威
我們不但從父母、老師、專家那裡獲得知識,同時也通過書本和電視等媒體學習知識。 我們之所以認為自己接受的知識是正確的,是因為某些權威人士說它們是正確的,或者,一些權威性機構宣稱它們是正確的,我們把信仰權威當成了信仰知識的基礎。信仰權威的優點在於獲得知識的過程快捷、簡單、代價小。權威們經常花時間和精力來獲取新知識,他們的經驗和知識的確對我們很有幫助。
過分信仰權威有時也會出差錯,人們經常會過高估計權威人士的專業性,有時權威出了差錯,我們也會認定他們是正確的。當權威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發表言論時,可能會出現誤導他人的情況,也就是說,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可能會將自己的權威性運用到另一個不了解的領域。在電視廣告中,你是否見過一個足球專家運用自己的專家意見來說服你購買一輛小汽車?此外,還有類似的問題出現:比如說,誰是權威,誰不是權威?當權威意見不一時,你相信誰?例如,也許過去我們曾把某個中學的物理老師當成了物理權威,但是,現在我們明白這個權威根本無法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權威地位相提並論。
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我們現在看來根本就不是專家的專家。比如,過去的一些「專家」通過計算頭蓋骨上的隆起部來測量智商, 還有一些「專家」採用放血的方法來治病。在今天看來,他們很明顯是錯誤的,但是,你能夠保證今天的專家不會成為明天的「傻瓜」嗎?還有一點,過分依賴權威對民主社會來講是非常危險的,如果過分依賴權威,會使我們被誤導,而「專家」會設法通過自己的權威強化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當我們不了解專家是如何獲得知識的,我們就無法進行判斷。
傳統
人們有時依靠傳統來獲取知識,傳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權威,一種過去的權威。傳統意味著我們認定某些事情是正確的,因為「從來就是這樣的」。例如,祖父說「喝威士忌能治感冒」,如果你問這句話是否正確,他會說,他在孩童時代,就聽他父親這樣講的,這種知識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的,這個傳統成為治感冒的知識基礎。
下面還有一個關於社會生活的例子。很多人相信,孩子在家裡由母親照顧,與其他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相比,成人後他們的適應能力更強,出現個人問題的機會更少。人們都「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們是怎樣獲得這個知識的?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正確或錯誤地)相信過去一直是這樣經歷的,或者說過去人們一直這樣說的。
有些傳統的社會知識實際上是一種偏見。有些觀念,比如,「那條路上出來的人沒有一個有成就的」,「你不能相信那個種族的任何人」,這些都是從過去流傳下來的說法。即使傳統知識曾經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就變成了錯誤的知識。人們可能會在沒有完全理解的時候,堅持傳統知識,因為他們相信,過去正確的東西,現在也是正確的。
常識
人們還從日常推理和常識中學習知識。人們通常相信大多數人認可的觀點以及合理的推理,例如,在取消死刑的國家謀殺率會更高,因為如果殺人不要償命的話,人們就敢殺人了,這聽起來非常合理的。其實,有很多常識性觀點看起來是合理的,但其實是錯誤的:如與中產家庭的青年人相比,貧窮家庭的青年人更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大部分天主教徒不採取避孕措施,等等。
常識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它也會將一些邏輯謬論帶進我們的思維。例如,「賭徒謬論」認為,「如果我在六合彩中一直都輸的話,那麼,下一次我中彩的機會就會很高」。從概率的角度和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同時,常識中有時還會包含自相矛盾的內容,這一點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內容,典型的例子就是「異性相吸」和「物以類聚」。常識可能來自傳統,有時它是正確的、有用的,但同時它也可能包含錯誤、矛盾和偏見,也會提供錯誤的資訊。
媒體
電視節目、電影、報紙雜誌文章是我們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管道。比如,大部分人沒有機會與罪犯直接接觸,但是他們可以通過電視、電影和報紙,了解犯罪的情況。電視劇和電影的編劇們可能因為他們對現實情況不了解,也可能因為他們過分依賴權威、傳統和常識,這使得他們在電視中對犯罪以及其他事件的描述,往往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現實。當然,或許他們的初衷就是娛樂大眾,而非準確地再現現實。還有,雖然為報紙或雜誌寫作的作家盡自己的努力描述現實生活,但他們在編寫故事時還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例如時間的限制、掌握的資訊不夠充分、報紙雜誌的限制等。
令人遺憾的是,媒體一直在維持一個文化的神話。例如,媒體宣傳說,大部分接受社會福利的人是黑人(實際上大部分是白人);大部分精神有問題的人很野蠻、危險(實際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這樣);大部分老年人體弱多病,住在老人院(只有很少一小部分人住老人院)。大眾傳媒可以大肆宣傳一種感受,即某些嚴重的問題會出現,但是實際上這些問題並不會出現 (參見方框1-1)。視覺內容很容易誤導人們的思想,就是說,電影和電視節目中出現的故事和刻板印象會對大眾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電視反復播映低收入的、住在舊城中的、非洲裔美國青年人大多吸毒。慢慢地大部分人就「知道」在美國城區,黑人吸毒的比例最高,實際上,這個概念是錯誤的。
方框1-1難道「馬路之火「是一個媒體神話嗎?
美國人聽到過很多關於「馬路之火」(行車時某一個司機對另一個司機不滿而產生的憤怒)的事件,《新聞週刊》和《時代》週刊以及大多數城市的報紙都曾經以大標題來刊登這樣的新聞。全國很多政黨的官員們就此召開過很多聽證會,聯邦政府撥出了成千上萬的經費來支持執法部門和交通部門,努力減少這些事件的發生。加州一位專門從事騷亂研究的心理學家也曾出現在多家電視臺,來討論這個問題。
「馬路之火」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1988年,到了1997年,平面媒體每年會發表超過4,000篇有關的文章。儘管媒體關注的是「攻擊性駕駛」和「車輪後面的憤怒」,但是依然沒有科學的證據來界定「馬路之火」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比較籠統,它可能會指完全不同的事件,諸如車內槍戰、使用手勢、將騎自行車的人擠出馬路、緊跟前車行駛,甚至是對著修車的帳單大發脾氣!所有的撞車和交通事故的資料表明,「馬路之火」炒作最熱鬧的時候,交通事故反而有明顯下降,這說明當時的「馬路之火」並不像媒體宣傳的那麼嚴重。
也許是媒體報導將「馬路之火」這個概念炒作起來了。在多次聽說、閱讀相關報導之後,人們開始給這個行為貼上一個「馬路之火」的標籤,於是就開始注意到一些野蠻駕駛的行為,同時也進行了一些選擇性的觀察。如果不進行研究,我們就無法清楚地了解這個現象,但是這些研究和了解並不能導致這些行為的改變。可能研究結果會發現,全國流行的「馬路之火」情況完全是由媒體的報導所堆砌出來的一個神話[要了解更多資訊,請參閱 Michael Fumento:《「馬路之火」與現實》,《大西洋月刊》(1998年8月刊)]。
個人經歷
當我們經歷某件事,親眼目睹或親身體驗時,我們就會相信這是真的。個人經歷,或者說,「眼見為實」,這個詞影響深遠,它成為知識的最有說服力的來源。不幸的是,個人經歷有時會將人引入歧途,長期下去就會出現錯覺或幻覺,事實上,誤入歧途可能是因為判斷上的偏差和錯誤所致,情景性和直接的人際交往對個人誤入歧途的影響力會更大。儘管人們都知道這一點,但是人們還是常常會犯錯誤,或者說陷入錯覺之中。很多情況下,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經歷,而不願意相信精心設計的、可以避免錯誤的研究結果。
個人經歷可能會導致四個方面的錯誤,它們互相強化,可能還會出現在其他領域中。它們會通過宣傳、反對或欺騙、魔法、刻板印象和廣告的方式來誤導公眾。
第一個錯誤,也是最常見的錯誤就是「過分推廣」。當我們有一些證據並且相信這些證據是可信的時候,我們會假定這個證據也可以運用到其他情景當中。有限的推廣是可以的,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一些小證據可以解釋更大的情境。問題在於人們常常會把有限的證據用來進行無限的推廣。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今天人們對很多人、很多領域和情境依然一無所知,人們習慣於把已知的知識向無知的領域推廣。
第二個錯誤就是「選擇性觀察」。它指的是人們只關注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然後將其概括推廣。人們常常關注或觀察一些極端的個案或情境,特別是當這些個案和情境滿足自己預設的想法時。我們常常會尋找證據,來證明我們已知的知識,而忽視那些正常的個案和自相矛盾的資訊。我們只關注那些證明自己想法是對的內容,而往往忽視另一些內容。例如,我們相信肥胖的人都很友善,這個觀點可能建立在一些刻板印象之上,或者是從父母那裡聽說的。我們觀察肥胖人士時,往往下意識地關注他們的微笑和笑聲等等,下意識地注意那些支持我們預設觀點的人和情境。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人們傾向於「尋找」和歪曲自己的記憶,使得記憶能夠與自己的想法保持一致。我們「過分解釋」了肥胖人士的手勢和微笑,忽視了一些矛盾性的細節,不去觀察他們的不友好的行為。
第三個錯誤是「過早下結論」。它與上述兩個錯誤並存,彼此強化。過早下結論指的是,你覺得自己已經獲得了正確的答案,不需要再傾聽、了解資訊,或者提出更多的問題了。不幸的是,我們在這裡就表現出了惰性,以及對日常的生活經驗的粗心。因為我們只蒐集了部分資訊,然後,我們就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正確的答案了,我們只尋找那些支持或反對我們觀點的證據,當獲得少量證據後,我們就停止不前了,然後就匆忙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發現有3個人每天抽6包菸,活到了80歲,由此可見,抽菸很多的人能夠活到80歲。
最後一個錯誤就是「暈輪效應」。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基本上它指的還是我們將自己解釋為積極的和有影響的觀點進行過度推廣。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尊重的事物或人物帶上光環,這個光環使我們不太了解該事物或該人物的本質。例如,我們抽取某個名牌大學的老師寫的報告,如哈佛大學或劍橋大學,我們相信這個學者聰明、才華橫溢,這份報告也是完美無缺的,人們通常不會對一個來自無名大學的學者報告做出同樣的高度評價。這說明,人們經常會預設一種看法,預先判斷這份報告,而不是根據報告的內容優劣做出判斷。
科學的運作過程
社會工作研究與其他了解社會生活的方式最大的區別在於,社會工作研究運用了科學的方法。社會工作研究不只是一系列研究方法,一個創造知識的過程,它還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創造社會生活新知識的過程。下面我們來看看「科學」意味著什麼,在第四章中,我們還將進行詳細的討論。
科學
大多數人聽到科學這個詞時,腦中出現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試管、電腦、太空船,以及實驗室中身穿白袍的人等。這些外在的特點只是科學的一個部分。某些科學,如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學、化學、物理和動物學,涉及的是物理和物質世界(如:岩石、植物、化合物、行星、血液、電學等)。自然科學是新技術的基礎,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當人們聽到科學一詞時,首先聯想到的就是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