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之愛──走!一起去非洲當志工
◎受到一本書的感動,讓當年16歲的Khea鼓起勇氣踏上國際志工服務之路。
◎紀錄從行前準備到實際參與的所見所聞,感受非洲烏干達當地孤兒院的生活實況。
◎體認投入志工的收穫遠遠多於付出,鼓勵人們在能力所及時一起加入志工行列。
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當年16歲的Khea,選擇放棄對大學甄選有加分效果的暑修營,而勇敢投入國際志工行列?臺灣因為教育制度的改變,讓很多國高中生會利用課餘時間爭取當志工,以爭取考試加分的機會,但志工服務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16歲,她在看完魔術醫師黃大胖的書後,決定過一個和同學不一樣的暑假。她的出發點帶著叛逆期的想法──想嘗試挑戰自己。選擇用暑假時間當國際志工,除了意外地獲得父母的支持,也讓她爭取到前往烏干達小老師的機會。直到去到烏干達才發現,一切和她想的不同……
在與當地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她開始檢討過去的想法並找到自己未來的目標,漸漸發現她的人生價值與投身志工的意義。
希望藉由本書的分享,讓和Khea相同年紀、想法的人,更珍惜目前所擁有的生活,同時也對「當志工」產生不一樣的觀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0942.pdf
作者簡介:
Khea Chang
I am currently a senior at Taipei American School. I cherish my traveling experiences which inspire me with my writing and feed my interest for social work. I currently write for the Asia Garden of Hope monthly newsletter and comment on gender equality in Asia.
章節試閱
〈啟發〉
「不要浪費,把飯吃完!要不然我送你到非洲,你看非洲的小孩多麼的可憐,都沒有飯吃。」這是很多人,包括我對非洲的第一印象。
那一年我16歲,是一個衝動叛逆的年紀。
我喜歡下課後的活動勝於在學校上課的時光,喜歡和同學一起去學校附近的文具店買很多新奇的文具,即使我已經有用不完的文具用品放在家裡的抽屜,也喜歡和同學一起去附近的麥當勞點很多薯條比賽看誰吃的多,但是常常廚餘桶吃最多,還有我不喜歡喝白開水,雖然媽媽常常要我多喝水,但是我對飲料的興趣還是比較多。
而我的轉變就是在這個讓媽媽很頭痛的年紀。
春假的前幾天爸爸依照他往年的慣例,會買本書和我跟妹妹一起閱讀,因為這次春假較短,他挑了一本薄薄的書,書名是《擁抱45℃的天空:愛.關懷.魔術醫生的非洲行醫手記》。一開始我對那本書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我喜歡的是小說或是介紹旅遊的書,所以我用一種交作業的心態看完它,唸完書的當下並沒有很大的共鳴,對我而言它就是一本大哥哥當兵當到非洲去,覺得那裡的世界很不一樣,然後把他的經歷寫出來。雖然我從小在多元化的環境下成長,我的同學有來自美國的非裔、有來自印度、有來自歐洲各國的人,但非洲對我來說還是相當的陌生,對它的印象一直是「不幸」與「貧窮」,因此即使這是一本描述在非洲行醫的過程,我並不會想花時間去了解發生什麼事情。
在春假最後一天和爸爸聊天討論那本書的感想,才發現似乎在那本書裡有什麼地方是我沒看見的。
「你覺得他為什麼想去那裡?」
「好玩吧!而且可以去認識當地的風俗民情,他這輩子也許只會去這麼一次。」
「好玩嗎?那裡有很多疾病也沒有麥當勞。」
「也許他覺得有趣,我又不是他怎麼會知道,而且他是醫生,生病了自己打針吃藥就好了。」
「你再想想,他一定有什麼動機讓他去的,你看他還放棄在臺灣變有名的機會。」
「他瘋了。」
「恩,有可能。如果你是他,你會去嗎?」
「我想除非我瘋了,不然我寧可在臺灣,而且還能上電視。」
「哈哈……哈。」
因為這些問題,讓我想知道為什麼黃醫師要去非洲。於是這一次我帶著各種奇怪的想法重新閱讀一次。
黃醫師自願申請去非洲當兵,而且放棄在臺灣電視節目成名的機會,跑去醫療資源貧乏的布吉納法索當醫生,因為他深受學長連加恩所做的事而感動,決定和學長一樣走入那片陌生的大地,試著用他所學的專長給當地人民不一樣的幫助。然而他不只發揮他的所長救助了不少因病痛苦的人,更用擅長的魔術表演撫慰了心靈,讓當地民眾見到不一樣的醫生。
一開始我以旁觀者的立場,我覺得他放棄了在臺灣成名的機會,但是在那遙遠的國度,他卻用他的精神和毅力做了更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在布吉納法索的國家電視台播出他在當地的點點滴滴,間接讓當地人民更知道臺灣這塊土地。
書中記下他在非洲的點點滴滴,有歡笑,有淚水,有熱情,有無助,還有在臺灣不會得到的疾病聽過得病,如果不是勇敢,他怎麼能堅持住。如果他沒有勇敢放棄,飛到布吉納法索,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這個結論在我心中發芽,在當時勇敢對我而言就是我所想要擁有的,我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決定,不要什麼都聽父母的,我想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而不是一個小孩子,因此我開始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然後我也想要勇敢一次,做一些大家覺得16歲的我不可能會做的事。
以上內容節錄自《Love without Borders:16歲的非洲小老師》Khea Chang◎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0942.pdf
〈啟發〉
「不要浪費,把飯吃完!要不然我送你到非洲,你看非洲的小孩多麼的可憐,都沒有飯吃。」這是很多人,包括我對非洲的第一印象。
那一年我16歲,是一個衝動叛逆的年紀。
我喜歡下課後的活動勝於在學校上課的時光,喜歡和同學一起去學校附近的文具店買很多新奇的文具,即使我已經有用不完的文具用品放在家裡的抽屜,也喜歡和同學一起去附近的麥當勞點很多薯條比賽看誰吃的多,但是常常廚餘桶吃最多,還有我不喜歡喝白開水,雖然媽媽常常要我多喝水,但是我對飲料的興趣還是比較多。
而我的轉變就是在這個讓媽媽很頭痛的年紀。
...
作者序
剛開始,在去之前以及在烏干達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想到我把我的經驗寫成一本書。但是回來後,當我整理一張張照片,雖然大部分拍攝出來的結果都搖搖晃晃很模糊,卻讓我想起那一雙雙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摸著我的相機,想幫我拍出好相片的孩子們。照相可能是他們這輩子聽過卻沒有看過的事,如此新奇的事物他們卻不會爭先恐後的搶,他們很好奇但也知道要排隊分享,雖然拍了上千張的照片,只有不到五十幾張的照片能用,但是這些都是我珍貴的回憶,我想要永遠記得我在那點點滴滴,因此我開始試著提筆寫下這一切,當我把在那裡的經驗一字一字寫下來,我發現自己在這趟旅行中,我的行為以及價值觀都不自覺的改變。在去烏干達當志工前,我以為自己像超級英雄,或像《擁抱45℃的天空:愛.關懷.魔術醫生的非洲行醫手記》的作者一樣能夠改變些什麼,但是在寫作回憶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得到的遠遠多於我所付出的。
我無法具體的告訴大家我是如何改變的,而在烏干達的那段期間,我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變化。我變了,卻渾然不知。
這趟旅行不但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角,在記錄的同時,我也更了解自己。希望大家在與我一起穿梭到我2012年的暑假時,可以慢慢的體會我當時的感受,對那「媽媽說飯沒吃完會被送到的地方」有所改觀。雖然我也不懂該如何寫書,我只能片段式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希望大家讀完的時候,會發現非洲和我們印象裡的不一樣,透過一些國際性的志工團體的協助下,它正在蛻變,雖然起步慢,但也一步步的前進中,同時可以發現當志工其實得到的更多,然後有機會在能力所及的時候一起加入志工的行列。
剛開始,在去之前以及在烏干達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想到我把我的經驗寫成一本書。但是回來後,當我整理一張張照片,雖然大部分拍攝出來的結果都搖搖晃晃很模糊,卻讓我想起那一雙雙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摸著我的相機,想幫我拍出好相片的孩子們。照相可能是他們這輩子聽過卻沒有看過的事,如此新奇的事物他們卻不會爭先恐後的搶,他們很好奇但也知道要排隊分享,雖然拍了上千張的照片,只有不到五十幾張的照片能用,但是這些都是我珍貴的回憶,我想要永遠記得我在那點點滴滴,因此我開始試著提筆寫下這一切,當我把在那裡的經驗一字一字寫下...
目錄
序言
啟發
計畫
準備動身
新世界
前一天
歡迎會
小老師的規定
上課了
主動的學生
小小願望
真正的烏干達
無法回答的承諾
序言
啟發
計畫
準備動身
新世界
前一天
歡迎會
小老師的規定
上課了
主動的學生
小小願望
真正的烏干達
無法回答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