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者序
這本廣泛銷售的教科書是本書的第四版,也是完全修訂的版本。本書撰寫的目標在於教授社會心理學,而研讀對象則適用於整個歐洲與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的大學學生群。1986年時,我們開始籌劃出版這樣一本書的目標。當時,我們確實沒想過它會被翻譯成許多不同的國外版本(譯文種類從克羅埃西亞文到日文),或在20多年之後,我們還可出版此一新版本。
當然,在過去那段時間,世界已有相當戲劇性的改變。在我們搜集的資料上,我們已試圖反映那些變遷,並用不同的範例來例證社會心理學現象。譬如說,歐盟已明顯的擴大。有關國家的與超國家的「歐洲人」(European)認同間之關係,還持續的辯論著;再者,歐洲的心臟地區(在前南斯拉夫)也曾出現過令人毛骨悚然的集體屠殺,這是盧安達很久以前所發生的事(參見第14章)。
令人驚嚇的愛滋病疫情威脅到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而且對抗該疾病的相當一部分人是置基於改變與健康行為有關的社會心理學原理上(參見第15章)。對於印度洋海嘯的回應,它幾乎主宰了2004年12月底的新聞,也挑戰了現有的利他主義與助人行為之概念(參見第9章)。在本書的這些章節中,它們只是我們所強調的某些實際生活之範例。而且,單在某些方面上,我們即可論證: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而它又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雖然先前的版本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從包含主題與教授方法的角度來看,則這本新書代表的是最大幅度或最徹底的修訂。本書所包含的章節在於處理我們可期望從社會心理學導論中發現的所有核心主題(方法、社會認知、態度、攻擊、利社會行為、關係、社會影響、團體歷程與群際關係)。在這第4版中,我們也增加了三個新章節。首先,我們增有導論一章(第1章)。它將有助於讓所有新讀者的視野朝向社會心理學的整個領域;它包含我們應如何提出研究問題?社會心理學如何被界定並與其他相關學科加以區分?社會心理學的主要歷史發展是什麼?以及最明顯出現或最值得關注的理論觀點又是什麼?我們強烈的建議:在開始進入社會心理學的特殊核心主題前(包含在其他章節中),所有的學生都應閱讀這一章。第二,其中有一章節論及自我(第5章)。它所考量的是自我的意義與角色、認同作為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以及處理類似自我概念與自我知識、自尊,以及自我與認同的文化衝擊等迷人現象。第三,有一章討論到行動社會心理學(第15章)。它凸顯出社會心理學如何可應用至「真實世界」(real world)中,並且描繪出社會心理學可應用至廣告、職場與健康的主題。
在此新版本中,我們提出許多教學改進與教授方法。每一章均將關注焦點擺在主要理論(theories)、概念(concepts)、典範(paradigms)、結果(results)與結論(conclusions)上。從結構的角度來看,每章皆包含底下的特色,其用意則在改善學習並提升該任務的樂趣。
‧以清楚的英文撰寫簡短的概要,提供每章的概述。
‧重要概念的一覽表是由每章的主要名詞所組成,它們是學生應該知道的每個主題領域;在每章的文本中,也提供了每個重要概念的定義。在本書的最後,我們也會依英文字母的順序將名詞解釋彙集在一起。
‧每章的文本內容可劃分成清楚的節次,整個章節的副標題可作為讀者閱讀的導引,以避免文本的冗長、不斷的節次出現。當然,文章也會依圖、表與附帶圖片的出現而被區隔開來。
‧每章的主要節次或小節是從「學習問題」(learning questions)開始:這些均是主要的問題,學生在閱讀過該章節後應該能加以回答。
‧每章的主要節次會以摘要作為結束,而每章結束的摘要與結論是以分點的形式出現。
‧條列的進階讀物建議概以一個句子指出:讀者可從每個資料來源、每章的結論中找到什麼?
‧每章均包含該領域中的「先驅者」(pioneers)之簡要自傳。
‧每章包含2-3個三種不同類型的專欄:
1. 研究放大鏡(Research close-up):古典與當代研究的簡短摘要,清楚解釋研究為何與應該如何進行?它發現了什麼與它的意涵又是什麼?
2. 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 measure):例證的項目是來自於用以測量變項的等級或尺度,而它們將在文章中加以討論。
3. 日常社會心理學(Everyday social psychology):理論的「實際生活」(real-life)應用之描述,以及在該章節中的研究之描述。
這些特色的用意在於促進學習,並且幫助教師與學生不要僅限於書內的資料而已。在網路上(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socialpsych),我們也提供了廣泛的資料。它們包括:學習目標、許多的多重選擇題、是非題與填充題,以及與其他有用網站的連結。
通常,當我們行文至編輯結束時,我們需感謝的是:雖然我們是如此拙劣的預言者,卻擔負著這麼重要的工作。在一開始,我們即已知道:我們可能並沒有再次經不起誘惑而撰寫此一新版本。通常,在這樣的一個重要工作中,有許多人是我們需要感謝的。首先,我們要感謝我們的作者群,因為他們繳出了很棒的稿件。而且,他們也願意不斷重複的修訂以回應我們的編輯回饋。我們也要感謝我們的Blackwell編輯團隊,因為他們的支持才能使本書得以出版。最後,當然不是最少的,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家人。在這本新書的出版期間,他們在生活上給予我們相當的包容與耐心。
Miles Hewstone, Oxford
Wolfgang Stroebe, Utrecht
Klaus Jonas, Zurich
審訂者序
1980年代初期,當我大學二年級時,系上來了一位新老師。基於當時出版環境及其個人學術專長的考量,他以一本《苦海餘生》的中文翻譯書權充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可想而知的,如此的社會心理學知識啟蒙,學生不苦海餘生也難。1980年代中期,我上研究所時,所裡頭又來了一位負責教授社會心理學的新老師。雖然他是留學歐洲的老師,但上課內容講的盡是系統理論;我除了記得他講輸入(input)、輸出(output)與回饋(feedback)外,著實一點社會心理學的fu都沒有。在百般無奈下,只能土法煉鋼、自己國家自己救,自己找社會心理學的書來唸。由於我的碩士論文是探究日治時代台北日常生活與都市發展,尤其要探討日本殖民統治者如何透過都市建築形塑台人都市認知地圖,因此,我乃尋求都市社會學理論的解釋。最後,我選擇從《芝加哥學派》入手,企圖從社會認知的社會心理學角度去詮釋。
1992-1996年,我與內人一起到澳洲留學,也是我真正有機會大量接觸社會心理學知識與文獻的開始。近7年來,我有機會在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與政治學系分別教授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這兩門課。平常,從自己與學生的互動中,讓我瞭解到:學生普遍覺得社會心理學似乎比社會學更有趣、活潑且實用。對於在社會學系專任教師近15年的我來說,這樣的說法確實讓人有些震撼與感慨。在我看來,有關這樣的說法應該寄予同理心的瞭解。原來,學生所說的有趣與活潑是指社會心理學同時涉及社會學與心理學的領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個人日常生活的體驗性與社會政策的應用性。一直以來,社會心理學即試圖整合傳統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並且融入晚近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政策文獻的某些新觀點。
台灣的社會科學與心理學教育均是在西方社會影響下所建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上難免要大量援引西方著作與教材。就連國內學者所撰寫的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其所引用的參考文獻也大多來自西方,尤其是美國。雖然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呼聲已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但迄今,這樣的情況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們相信:當國內學者在國家教育院等政府機構的支持下,集體或個別的投入本土教材或教科書的撰寫工作後,成果將會逐步的出現。
在此時此刻,三位譯者投入《社會心理學導論:歐洲的觀點》這樣一本譯述是否還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個人認為:答案不僅是肯定的,也是讓人期待的。畢竟,綜觀國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我們會發現:雖然台灣本土化的呼聲已有多年歷史,但似乎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會因為本土化而捨棄西方思想、觀念與學理的引進。事實上,為了讓台灣學子能更貼近許多大師的思想精髓、避免因為語言隔閡而造成誤解,乃至於進一步奠立深厚的學術基礎,許多學門莫不在政府機構與出版界的支持下,積極且大力的開展西方學術的經典翻譯工作。
過去,國內的社會心理學教材與教科書大多翻譯自美國。現在,這本《社會心理學導論:歐洲的觀點》中文版的出現不僅可彌補不同社會心理學視野的不足,也能進一步豐富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在如此的大環境下,學富出版社與三位譯者還願意支持本書的翻譯工作,確實讓人由衷的感激與敬佩。三位譯者在他們的教學與研究之餘,花了相當多時間與精力在翻譯工作上,可說是本書得以出版的最大功臣。作為本書的審訂者,我尤其需要向三位譯者與學富出版社的同仁為我的審訂疏失與耽擱表示歉意。本書中譯本既已出版,但它更期待各位先進與各界朋友的不吝指正。
葉肅科
2012年12月25日
序於台北市外雙溪東吳大學
譯者序
在歷經20多年之後,一本廣泛銷售的專業教科書還可出版到第4版,確實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重要的是:這本書出版後,陸續的被翻譯成許多不同國外版本;譯文種類從克羅埃西亞文到日文,而今,則將增加華人學界的中文版本。這本由Miles Hewstone、Wolfgang Stroebe與Klaus Jonas等人編著的《社會心理學導論:歐洲的觀點》著作之目標在於教授社會心理學,研讀對象則適用於整個歐洲與世界其他各地的大學生族群。我們相信:無論是在歐洲、美洲、台灣、華人地區,甚或世界各地,此書均會深獲人文社會科學與心理學相關科系的教師與學生之歡迎。
雖然國內的許多學生是在大一與大二時才接觸到「社會心理學」這門課,但鑒於硬性規定學生讀原文教科書之結果往往成效不彰,特將此本暢銷書翻譯成中文。譯者期待社會心理學的初學者能藉由此一歐洲觀點的社會心理學導論書本導引、與國際接軌,進而省思該怎樣將西方社會,尤其是歐洲發展出來的社會心理學專業知識與技能運用至個人不同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經驗中。
從本書15章的章節安排來看,它大抵可分為五大篇。這些包括:社會心理學發展簡史與研究方法(第1-2章)、個人歷程(第3-7章)、人際互動(第8-10)、團體歷程(第11-14章),以及政策應用(第15章)。無論在內容安排或組織架構上,均顯得簡潔有力且深入淺出,相當適合作為社會心理學入門的專業書籍。在這一本中文版的翻譯書中,我們盡可能的將書中所有部分都翻譯出來。因此,這本中文版的《社會心理學導論:歐洲的觀點》將非常接近原書呈現的風貌。
本書中文版的完成,是三位譯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們要感謝學富出版社的專業編排、無限耐心與包容,以及細心校對。當然,翻譯是一件既費神又費時的工作。有關本書的翻譯,儘管我們已盡心盡力,但距離盡善盡美必然還有一段距離。因為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廣泛,錯誤、疏漏或辭不達意之處在所難免,還期盼讀者、先進與同好能不吝批評指教。
周海娟、郭盛哲、黃信洋謹誌
201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