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正如「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叢書已出版的其他論文集,這本論文集是由第八單元「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的活動而來。因疫情的影響,這單元的講論會活動被迫由上學期延到下學期,集中在四個月內舉行完畢(2020.3.7-2020.6.20),共有九篇論文。與會者隨即在同年七月三十日及七月三十一日兩天,在清華人社院舉辦正式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其他相關的學者一同討論,並因疫情的關係採閉門式會議,以控制人數,沒有對外開放,僅被邀請者參與。雖然這些論文已經過講論會時的討論,每次都是由一位參與者報告個人的研究,再由其他參與者提問切磋。但這次因疫情的關係使時間被壓縮的情形下,每篇論文由講論會到正式研討會的有限時間內,論文修改的程度較少,以至於研討會結束後繳交修訂過的論文送審時,情況遠比以往其他單元的狀況不順利。以至於有五篇論文,因主題不符、無時間修改、或難以符合審查者的修改要求等等不同的原因,最後都撤稿。僅剩的四篇論文中,有些幾乎是重寫,或經過第三、第四稿才通過,不僅作者辛苦,審查者也特別辛苦。在此,筆者特致謝意。因筆者原本以為這單元已無法出版,最後依靠作者、審查者的努力,以及筆者不斷的鼓勵,終究有了意外的成果。
這單元一開始的主要參與者,有三位社會學者,兩位社會工作學者,一位在大學教社會實踐方面的教育學者,一位是參與社會運動的主婦,一位是有名的推動有機耕作及農夫市集的農業專家,僅有一位是人類學者。可見這單元參與者背景之複雜,也使得這單元討論的焦點不易集中,更增加了編輯成書的困難,也迫使筆者得花更大的力氣來寫導論,但也使筆者的收穫,不下於上個單元的導論〈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一文。
無論如何,這本書最後得以出版,除了得謝謝過程中參與的不同學科背景的作者外,也特別謝謝那些在這論文集發展不同階段的參與者及評論與審查者的貢獻。他們是:王增勇、李丁讚、李天健、Ciwang Teyra(李美儀)、呂玫鍰、吳介民、邱花妹、邱才嘉、周碧娥、林文玲、林益仁、林開世、林津如、施淳益、陳玉美、陳怡君、陳玠廷、黃郁茜、黃宣衛、彭桂枝、萬尹亮、張正衡、張瑋琪、董時叡、劉華真、鄭依憶、鄭瑋寧、蕭冠祐等人。而在推薦講論會主講人時,李丁讚及周碧娥的意見特別有助益,在此僅致謝意。至於清華人社院副院長兼學士班代理主任王俊秀教授所提供的經費支援,以及學士班蘇家瑩秘書、計畫助理莊若慈、研討會助理楊钎玉、張翊、黃建華等等所提供的後勤支援更是不可少的。而群學總編輯劉鈐佑及楊思祺編輯在出版上的貢獻與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黃應貴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