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我為了幫助並回應糾結於全國教師、校長、督察、教育委員會成員和州政府職員等,有關教師評鑑的想法,而撰寫本書。全美各州和學區為了因應歐巴馬總統「攻頂計畫」政策的補助經費,以及聯邦政府《帶好每一位孩子法》中豁免權,早已用驚人的更換頻率改變州層級的政策,但卻又鮮少參考實證研究的結果。大多數的州試著去遷就新的要求,開創產出性且可管理高品質實踐、教師學習和學生成功的支持系統。
然而,此非易舉。這個領域有許多的「地雷」,也缺乏提供研究成果及實作範例,用以支援這項系統可用的資訊,讓決策者得以進行決定。這本書就是致力於順應這樣的需求,嘗試協助州政府及地方政策決定者和實踐者,構思和建立教師評鑑制度,成為一個能支持學校和班級成員持續進步的一致性制度。
在本書中,我們應當嘗試將教師評鑑納入教和學體系的部分,創建一套貫穿專業歷程,且具一致與完備地支持堅實教學的系統。除了學生學習標準、高品質課程教材及評量之外,此系統應該包含下列五項關鍵因素:
1.教學的全州共同標準,連結到有意義的學生學習且是專業領域所共享。
2.依據這些標準的表現本位評量,引導州政府的運作,例如:師資職前培育、執照和進階證書。
3.與這些標準相同的地方評鑑制度,運用測量教學實務和學生學習的多元方法,進行在職教師的教學評鑑。
4.伴隨著專業學習機會,用以支持教師的改善和教學品質。
5.以及配套措施,用以確保能適切地培訓評鑑人員、支持需要協助教師的教學輔導教師,並做出公平且及時的人事決定。
本書章節的組織旨在闡明這五大因素,分別舉出各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實例,說明運作一個支持有效教學及學習的方法。第一章闡述此方法後,在第二章,我說明配合學習標準的教學標準,即是全面性系統的基石,而這些教學標準應該如何引導貫穿教學生涯的評量,包括首發執照、導入階段、專業執照和成功實踐的認定。
第三章,我闡述了在這些標準的基礎上,州政府為建立一個貫穿師資職前培育、導入階段的執照以及精進證書架構,配套的表現評量系統應有的作為。在第四章中,我陳述地方學區如何在相同的標準之上,建立可以讓教師在教學職涯發展歷程中,支持評量和持續發展的評鑑制度。我提出許多可以整併實踐、學生學習和專業貢獻證據的產出性方法,來建立標準本位制度。
無論如何,我們已經發現以不適切的方法連結學生成就到教師評鑑的潛在陷阱。在第五章,我討論了這些內容,也指出更為有效連結教學、學習以及評鑑的策略。因為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教學的首要目標,所以很容易直接將學生成績納入教師評鑑的考量,用來決定一位教師的能力。然而,如此做並非易事。正如我在本章中所討論到的,目前使用學生測驗成績融入加值測量方法的策略,進而歸因於個別教師,已經被發現既沒有信度也不夠準確,超乎許多研究者所期待的以及政策決定者所主張的結果。其他多元使用學生學習證據來源的策略,指稱是教師造就他或她的學生,是相當合理的,我記錄許多學校和學區完善實踐這件工作的案例。
本書介紹的有效產出性策略中,其中一個重要的特色在於要求教師去蒐集、檢核、詮釋和運用學生學習成果,來省思與計畫教學,並且促進改善實務。誘因和教師持續專業學習同樣重要,而這些學習給予教師知識和技巧,讓他們能用更為有效的方法,回應學生的學習成果。我將在第六章中討論,正如我所提供的例子中,當學校學習建立教和學的更好條件,個人和集體的教學實踐將會有所提升和進步。
對於如何測量教學品質的好想法,不足以建立一個優良的評鑑制度。教師評鑑改革的其中一個嚴重缺失,在於改革都只著眼在設計觀察教師的工具,卻欠缺發展一個健全評鑑制度的結構性因素。在第七章中,我討論了這些因素,包括培訓有技巧的評鑑人員、協助教師所需要的支援、能完善人事決定的治理結構,以及維持這個系統的資源等。
最後,這個系統應被設計更易於管理且可行,而且不至於讓參與者有太多複雜的要求與書面文件。在第八章中,我討論了該如何使用這個必要的系統來實現評鑑制度,並提供教育者讓他們能夠有效能地專注在改善教學的支持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所有教育界成員,設計可以達到教師評鑑制度的最重要目標,即在每一個教室與整個教育系統中,能有更具回應和有效的教學。
Linda Darling-Hammond
史丹佛大學
2013年3月19日
推薦序
教師評鑑在國內是熱門議題,在國際間亦然,評鑑除了令人有壓力外,如果評鑑表現不佳,在某些國家還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所以若能去除評鑑,對教育人員而言,是最安全愉快的作法。
但是世界各國仍在進行各類評鑑工作,乃是因為評鑑的必要性與功能性。評鑑的必要性在於確保品質,評鑑的功能除了回應外界對教育績效責任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能帶來專業學習與成長,展現專業自律與形象。評鑑標準的討論,更是專業化的展現。
對評鑑的懼怕和攻擊,常是因為過去的評鑑沒有好好做,評鑑結果也未被善用,以帶來正向的改進,是以排斥評鑑。各國因其教育制度與教育水準不同,所以辦理評鑑的方式也不同,例如芬蘭因教師素質優異,強調智識績效責任(intelligent accountability),不是以教師評鑑作為確保教師素質的手段,美國等國家,則多利用評鑑以作為教師素質確保的手段。如何展現評鑑的正向功能,以改進教育,的確是教師評鑑辦理者的重要課題。
Linda Darling-Hammond是美國相當知名的教授,現服務於Stanford University的教育學院,她不但是優秀的學術研究者,更是一流的學術領導者,曾差一點擔任美國教育部部長,其研究的領域包括師資培育、教師專業、教育改革、學生學習等,是一個理論與實務經驗兼備的教授,受到教育領域學者的重視。
在本書中,Darling-Hammond以相當淺顯的方式說明教師評鑑的作法,除了討論評鑑標準外,也討論專業評估的作法,更提出了教師評鑑新興的作法,例如最近頗受重視的加值模式,透過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加值評估,以作為教師評鑑之參考。Darling-Hammond也強調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性,這也是評鑑的核心功能,評鑑重要目的是帶來成長,不只是為了證明好或不好。Darling-Hammond也強調評鑑方法的公平性與效能性,畢竟評鑑工作花費眾人時間精力,要公平客觀地做,且評鑑必須要有效,能帶來有意義的改變,這樣的評鑑才能為大家所接受。
Darling-Hammond本書深入淺出,且提綱挈領,非常適合對教師評鑑議題關心者閱讀。學富于老板向來關心學術出版,黃嘉莉教授又長期投入師資培育教學與研究,能夠引介這本書,讓國內關心教師評鑑的人可以思考教師評鑑的能與不能,實為美事一樁,故樂為之序。
王麗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譯者序
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是我在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期間時常引用文章的學者,至今Darling-Hammond的文章仍然是我常常引用文獻的來源,甚至在我2013年《標準本位師資培育理念與實踐》一書時,引用她或她和他人合著的文獻高達28篇,顯見我對Darling-Hammond研究成果的仰賴程度。有幸於2008年暑期,我獲得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經費補助,以加州師資培育改革為主,赴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與她有一段的訪問接觸,結束時和她在她研究室的合影成為令人懷念的記憶。之後在2011年在AERA的場合,再度遇到她,短暫閒聊之餘,也預先知道NCATE和TEAC合併為CAPE的進度以及教師素質的概念。
近十餘年來我對她研究成果的觀察,她最早的研究,是以建立教師專業地位與專業權威相關議題進行探討;之後再以提升品質的概念,包括教師素質以及師資培育品質的議題方向,探討師資培育評鑑、教師素質評量、最佳的實務經驗等議題;近期則以教育平等的概念,撰寫學生學習權益、公平、機會、平等、社會正義等文章。長期以來,她的眾多文章核心軸線,體現出學生學習權益與教師素質兩大概念。雖然她在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是以教育政策研究等為授課方向,但是她對於師資培育的精進不遺餘力,兼顧學術研究與實務實踐。值得一提的是,史丹佛大學校園內離教育學院大樓不遠之處,有一獨棟專門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建築,可見史丹佛大學對師資培育的投入之深,也可見她對於實際培育教師專業成長上的貢獻。
首次知悉Darling-Hammond出版本書,是我參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於2013年9月辦理「競爭、品質、合作:專業發展與團體協商」研討會。該會議討論教師評鑑相關議題,對我國自2006學年度試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來,無疑是從教師會角度看各國教師評鑑制度,並檢視我國相關制度議題。當時教育部部長蔣偉寧親自蒞會與大家共同討論,教師評鑑制度在我國無法推行之因。相較於Darling-Hammond出版的教師評鑑,可謂對美國第二代教師評鑑的建言,更是提供我國推行教師評鑑制度的最佳參照。可惜,自該次研討會後,我國教師評鑑制度推行爭議,再度平息,回到原點,似乎沒有任何進展。於是2014年學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來訪討論翻譯工作,當下便立即答應,其因不過只是想要讓國內教師評鑑制度有新的不同思考方向,讓我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際運作有轉向調整的可能。
由於熟悉Darling-Hammond撰寫文章的風格,也清楚師資培育相關議題,致使本書翻譯工作能夠順利完成。為讓國內相關利益人員得以掌握其中概念,採意譯模式進行翻譯工作,以掌握原文概念兼重中文易懂的原則,完成本書的翻譯。本書翻譯工作的完成,除感謝于老闆的慨允接洽版權與出版事宜外,還要感謝孫志麟教授的校閱,成功高中邱淑霞教師的編修,降低本書翻譯的錯誤。當然,翻譯的專業工作不是我的長項,如有任何的錯誤,尚祈先進不吝賜教。
黃嘉莉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