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揭開金融的神秘面紗
金融的本質是矛盾的。錢既抽象,具可替代性,又日益電子化,瞬間就能被輕易轉手,但同時,金錢也會留下笨重、具體又持久的足跡。世界上的每個國家、每座城市、每條街道,甚至是每座建築物和每條管線的建造和維護,都與錢脫不了關係;每家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也都遵循金融計算規則來運作。
正因為這種矛盾的特質,多數人會認為金錢與金融深奧難懂,自己不該輕易涉足,而必須交由專家、技術官僚、經濟學家和銀行家們來處理。但這種想法不僅有害,還充滿危險。早在1920年,德國經濟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就將金錢比喻為「經濟生存鬥爭中的武器」。如果我們想在經濟鬥爭中生存下來,或是爭取更好的未來,就必須先瞭解金錢與金融。
首先,讓我們先定義一些專有名詞。我們可以將金融廣義定義為「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們以金錢為媒介,認知彼此和環境,並進行互動。在過去數千年間,金錢以多種形式出現過,從貝殼到穀物、硬幣,再到紙鈔。而今天,金錢也以電子貨幣的形式存在。總的來說,只要同時兼具「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功能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用來當作「金錢」。
檢驗一個物品能否被當成金錢,也取決於它是否能穩定執行上述三項功能。一幅名畫雖然可以保值,但很少人會把畢卡索的畫作當成貨幣使用,況且,名畫也不能直接用來購買食物。換句話說,畫作不具流動性,難以輕鬆快速地交換其他物品。與名畫相反的例子則是「虛擬貨幣」,它使用起來既快速又方便,但卻因價格波動性太高,保值效果相對不佳。為了能有效執行三項基本功能,金錢必須值得被「信賴」才行。
作為一種「關係系統」,金融的力量大到足以改變世界。我們可以透過它來募集私人和公共資源,開發新型疫苗以對抗疫情。同樣地,金融也能夠讓一個富豪掌控整個科技平台,影響數十億人的人際關係。在日常生活中,金融負責將「工作」轉換成「勞動」,並以工資、薪資和獎金等方式計價(對少數特權人士來說,計價方式常是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當住家變成了不動產,伴隨而來的就是繳稅義務和修繕費用。整個自然環境變成了一套資產系統,它的保護或毀滅,都由經濟價值和成本效益分析來驅動。生活變成一種資產與債務的平衡關係,就連「時間」也能透過投資的獲利和虧損,被換算成相應的經濟價值。「未來」變成了一種金融風險與財富收益的計算,可以透過保險和金融風險管理技術來管控。金融架起了時間與空間的橋樑,不僅連結了不同地點,也把過去、現在與未來統統串連起來。
金融改變世界的力量,在人類從「狩獵採集」發展到「農耕聚落」的過程中,即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些農耕聚落後來發展成都市、國家或殖民地,甚至還進一步演化成全球網絡和數位網絡。但是,這並不代表人類的生存必須完全依賴金融。
澳洲在西方掠奪者入侵前,曾由原住民建立起一套橫跨整個澳洲大陸的「以物易物」交易網絡,在不使用金錢的情況下,維持了5萬年的繁榮。這種沒有金融做為交易媒介下的人類與環境關係,被澳洲小說家穆德魯魯(Mudrooroo)形容為是「一種人類與自然、生物、各種生命形態的結合。」
正因如此,金錢和金融弔詭地變成一把剪刀,剪斷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臍帶。就像希臘神話中眾神賜予米達斯(Midas)點石成金的能力,金融也讓人類可以把萬事萬物都轉化為「錢」來計算,但也因此,當我們使用金融工具時,同樣也嘗到神話中米達斯手指碰觸之處盡變黃金的苦果──連食物都不能用手拿來吃。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在利用金錢和金融的同時,也正在破壞種族存續所需要的各種自然資源。
我們該如何記取米達斯的教訓,有效駕馭和善用金融的力量,讓人類邁向繁榮呢?答案是必須將地理學、製圖學、數據視覺化三大領域的智慧結合起來。我們稱呼這種統整出來的智慧為「金融視覺化」(finviz)。長期以來,金融經濟學和金融產業太執著於研究浮動價格報表,忽視更全面性的金融趨勢與影響,如今我們必須以創新和批判的角度製作新地圖,把各種人類遭遇的衝擊視覺化,才能看出所有問題的所在。
金融視覺化簡史
「金錢」和「地圖」在歷史上長期交互影響。過去,人們為了前往新大陸貿易,製作出航海圖;現在,Google Maps則為新開幕的餐廳提供導航。反過來看,地圖也會出現在紙鈔、股票或金融憑證上,這種作法有時是為了彰顯國家、區域或在地認同,有時則是代表支撐特定證券發行的計畫。因為硬幣太小了,刻有地圖的硬幣倒是比較少見。
古希臘硬幣上面常出現一些地方特產,包含米洛斯島(Melos)的蘋果,及羅德島(Rhodes)的玫瑰。古羅馬硬幣則常刻有神廟、紀念碑、羅馬競技場、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等城市地標。另外,有兩個人類文明的硬幣上還曾經出現象徵地球的球體。人類最古老的硬幣製造於公元前300年,在希臘北部的烏拉諾波利斯(Uranopolis)被發現。時至今日,在阿爾及利亞、尼泊爾、土庫曼流通的硬幣上,也都可以看到地圖。此外,在美國50州所發行的25分紀念幣中,有高達15個州的紀念幣上刻著該州的輪廓。
十五至十七世紀,歐洲最有名的製圖師全都活躍於當時的國際經貿重心,這並非單純的巧合。毛羅修士(Fra Mauro)在威尼斯(Venice)畫下了《世界地圖》(mappa mundi),上面鉅細靡遺地記載著1450 年代大部分已知的地理知識(見第 XIV 頁)。亞伯拉罕.奧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在1570 年於安特衛普(Antwerp),繪製了第一組現代地圖集《寰宇全圖》(Theatrum Orbis Terrarum,上圖)。
休昂.布勞(JoanBlaeu)則在1662 年於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以《寰宇全圖》為基礎,繪製了更大、更全面的《大地圖集》(Atlas Maior,見第3 頁)。雖然這些城市都不是當時最強盛、人口最多的都市,它們的人口也都只在10 萬上下而已,但是這三座都市都位於歐洲貿易或金融的交通要道上。 在這裡,貿易商會帶來各種貨物,也會帶來世界另一頭的新聞。例如,毛羅修士的地圖上就畫出日本的樣子;奧特柳斯的地圖集有澳洲大致的輪廓;布勞的地圖出現南美洲南端的火地群島(Tierra delFuego)。
威尼斯、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這三個城市,提供商人、金融家、金融交易所和銀行機構各式各樣的情報;人人都想要掌握最新訊息,在商業競爭中搶得先機。有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錢財和人才作為養分,再加上城市中蓬勃的印刷產業,科學家和藝術家得到暢所欲言的環境,這裡也變成孕育製圖師的搖籃。舉例來說,安特衛普既是港都,又是金融重鎮,所以亞伯拉罕.奧特柳斯能夠輕易募集資金,蒐羅各種地圖,並學習格拉杜斯.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發明的製圖數學,再從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和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eugel the Elder)等藝術家身上汲取靈感。
我們可以在1720 年荷蘭出版的《蠢事照妖鏡》(The Great Mirror of Folly)中找到一個想像力十足的金融製圖學實例。書中有一張虛構島嶼的地圖,島嶼輪廓像是小丑的「瘋狂腦袋」(crazy head,見第4 頁)。小丑帽邊緣是塞納河(River Seine),島嶼中間腦袋瓜的位置則是一個叫做「昆克姆普瓦」(Quinqempoix)的小墨點。這個小墨點與歷史上著名的巴黎街道同名,投機客們曾在那裡交易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 Company)的股份。密西西比公司是壟斷型貿易商,經營位於北美洲和西印度群島的法國殖民地,公司股價因被大肆炒作而突破天際,並在隔年徹底崩跌至谷底。這座「瘋狂腦袋」島嶼上,還有像是「欺騙之都」的地方。旁邊的小島則分別叫做「絕望」、「貧困」和「悲傷」。這張地圖所表現的寓意,即是在諷刺金融史上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當代的金融產業也同樣形塑著全球金融版圖。舉例來說,把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視為全球經濟成長動力的概念,還有「新興經濟體」和「已開發市場」這類詞彙,都將世界地圖以時間軸切割為「已經」、「尚未」、「即將」等分類。然而,我還有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可以說明金融和製圖之間的關係。
大地圖的金融基礎
1998 年,我以波蘭訪問學生的身分,來到英國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St Peter’s College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這個學院位於紐因毫街(New Inn Hall Street),同時也是舊牛津造幣廠(Oxford Mint)原址。1644 年,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向國會宣戰,並將朝廷從倫敦遷移到牛津,因當時需錢孔亟,特別建立這座造幣廠,還把牛津和劍橋學院的銀製餐盤和餐具全都熔解,鑄造成錢幣。當年最早被鑄造出來的便是牛津王冠幣(Oxford Crown,見右側)。在王冠幣上,您可以看到一處坐落著教堂、學院、博得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市景;而博得利圖書館,正是保存近兩百萬張地圖和兩千本地圖集的知識寶庫。它蒐藏了包羅萬象的地圖集──鐘的地圖集、恐龍冒險的地圖集、不存在國家的地圖集、幻影地圖集、啤酒地圖集,還有咖啡、巧克力、紅酒的地圖集,甚至來有各種奇觀的地圖集、怪物的地圖集,眼花撩亂,無奇不有,但是卻獨缺以金融為主題的地圖集。我能找到最相近的,也僅止於記載
百餘國家鑄幣歷史的硬幣地圖集。可惜的是,硬幣僅能反映金融現象的一小部分。
我在步行於牛津大學地理暨環境學院(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he Environment)周邊時,想起了當年查理一世缺錢的窘境。2010 年,我第一次與導師高登.L.克拉克(Gordon L. Clark)構思如何製作一部金融地圖集,但是要出版考究徹底且全彩繪製的地圖集,所費不貲。就如同毛羅修士、奧特柳斯和布勞所面臨的處境一樣,足夠的資金是製作全彩地圖集的基本條件。向學院申請補助並不是好選項,所以這個計畫多年來都只是個未能實現的懸念。
直到2016 年, 我得到歐洲研究院(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的補助,計畫名稱叫做「全球金融網絡中的城市: 二十一世紀的金融與商業服務發展」(Cities in Global Financial Networks: Financi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簡稱為「城市網絡」(CityNet)。來自歐盟的資助,讓我們的懸念有了成真的可能性,也讓我有足夠的資源招攬博士後研究員一起編寫本書。我還特別邀請了著名製圖學者詹姆斯.契爾夏(James Cheshire)和奧利佛.伍博帝(Oliver Uberti)參與。在城市網絡計畫中,我們分析數百萬個資訊庫,也邀請全球數百位金融從業人員進行會談。我們發表了一些研究論文和書籍。
所有參與成員的研究背景橫跨地理學領域(連恩.基南[Liam Keenan]、朱利安.米戈齊[Julien Migozzi])、經濟學領域(斯特凡諾斯.伊安努[Stefanos Ioannou]、弗拉迪米爾.帕日特卡[Vladimír Pažitka])、政治經濟學領域(帕那約提斯.伊利奧普洛斯[Panagiotis Iliopoulos])、社會學領域(提莫西.孟提斯[Timothy Monteath]),還借助了金融部門(麥可.厄班[Michael Urban]、莫拉格.托蘭斯[Morag Torrance])的實務經驗。擁有充足的人力與物力資源,我們終於準備好製作一部能夠將金錢、地圖、金融及地理全部串連在一起的地圖集,填補出版市場和書櫃上的那個空缺了。
因此,我非常榮幸能夠向您呈現《金錢大地圖》──全球第一本蒐羅相關地圖和影像資料的地圖資料集專書,首次揭開金融世界的神秘面紗。在這本專書中,我們會先從金融的起源和歷史切入,解釋為何金融和人類文明歷史、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息息相關。第二章至第五章則透過「資產與市場」、「投資人與投資」、「金融服務與科技」、「金融的地理足跡」四個角度,將金融的演變、架構和機制圖表化。第六章透過「金融不穩定」、「金融泡沫」、「金融危機」等現象,深入探討金融的毀滅性力量;第七章討論監管和治理金融的有效方法,設法駕馭金融的毀滅性力量。最後,我們探究金融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長期衝擊,當作是本書的結論。整體來說,《金錢大地圖》是一部結合數據科學、數位人文、經濟、社會科學和設計的金融地理學宣言。
在我們揭露金融如何改善生活並解放人類潛能的同時,我們也不避諱談論金融與文明之間既複雜又充滿問題的關係,並深入探討金融導致的不平等、不穩定和環境劣化。
這本地圖集反映了撰寫當下的時代和環境背景。我們的確受到了歐洲和北美觀點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地談及2020 年代前半炙手可熱的金融話題,例如金融科技(fintech)和比特幣(Bitcoin)。
但是,我們仍致力於跨越這些偏見,關注各種現象的歷史和地理差異。我們盡可能地涵蓋多元金融議題、歷史時期、地理範圍,並且以地圖投影、顏色和各種視覺化圖形,把成果呈現出來。希望本書的豐富內容,足以傳達金融為何能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您手上的這本書是一部超過12,000 個小時的心血結晶,也是我們專業生涯中最費工夫,也最具創意的成果。除了我和共同作者們,這本書還動用近200 位牛津大學研究生協助進行資料蒐集、編碼、分析和文獻回顧。他們都為這本地圖集做出了貢獻,並拓展了自己的金融研究視野。因此,這本地圖集也為教育做出貢獻。事實上,本書每一頁內容背後都是千辛萬苦研究後的智慧結晶。這些研究結晶也將為未來的金融不平等和多元性、全球金融治理和科技,以及永續金融等研究出版物打下基礎。
正如同現代解剖學為人體結構製圖奠定基礎,加速了現代藥學的發展,我們希望本書地圖中所描繪的趨勢能激發金融思考的嶄新思維。我們希望這本地圖集能為不同領域的學生和學者提供靈感,並為公領域或私領域的金融專家、監管機構人員和政策制訂者提供寶貴參考。最後,我們希望這本《金錢大地圖》能以獨特的規模和涵蓋範疇,深遠地改變您看待金錢的方式,以及提供您觀看世界的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