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投資理財類銷售冠軍、誠品年度暢銷書——
《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作者PG財經筆記最新力作!
「PG財經筆記」累積流量已破百萬次,
《經濟日報》、「商周財富網」、《Smart智富月刊》、《中國信託證券》……轉載報導。
◎如何在32歲累積1,000萬元?我靠複利、長尾加上自動化投資。
◎投資非富人專屬。每日存下83元買ETF,你也能成為千萬富翁。
◎ETF分三大類:股票型、債券型、房地產型,PG最建議投資哪一種?
◎台股ETF目前高達295檔,多數都號稱「高股息」,陷阱在哪裡?
◎理財的最大風險是情緒;改用AI機器人幫你試算規畫,把風險降到最低。
作者PG(Piggy,小豬撲滿),喜歡存錢,警大畢業後,擔任派出所所長,
倚靠薪資、獎金、稿費、講師費和投資收入,
職涯第5年累積400萬元淨資產,第10年突破1,000萬元,
不只買房、結婚生子,還擁有任職公司的股權及著作權。
剛畢業時,他買過股票、加密貨幣,還投資過房地產、新創公司,
全部都試過一輪後發現,只有ETF的穩定報酬最適合自己。
像是2016年買進的全世界股票型ETF Vanguard(代號VT),
報酬率高達200%(58美元買進,至今已漲到124美元),
10年下來年均報酬率高達20%!
ETF是什麼,可以幫PG在10年內累積千萬資產?
它的中文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簡稱ETF)。
這到底是股票還是基金?指數又是什麼?
ETF由ETF發行公司組成,為追蹤某個指數的投資工具,
例如追蹤台股、追蹤美股,
既像股票一樣交易方便,又有基金分散風險的效果。
不用盯盤、不用找尋單一個股,最適合沒時間看盤的人。
◎我如何賺到第一個1,000萬元:複利、長尾、自動化
假設有兩個人,A從現在開始每年存1萬元、存10年;
B在10年後才開始,也是每年1萬元,但是存30年。
在同樣報酬率(7%)的狀況下,40年後卻是A擁有較多財富,
相差約12萬元!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除了複利,還有兩個重點──長尾效應、自動化。
市場裡有幾千檔股票,但只有某幾檔可以替投資人帶來多數收益。
這種擺著就能賺的長尾股票怎麼選?
找到長尾再透過自動化:定時買進,PG就是這樣累積第一個1,000萬元。
◎通膨時,投資ETF最保值?
ETF分三大類:股票型、債券型、房地產型,作者推薦哪些標的?
發行公司很多,但你只要認識四家公司就夠。
PG更獨家提供圖解ETF篩選器,
從報價、費用、報酬表現、指數相關係數等14個指標,幫你過濾。
台股ETF目前高達295檔,多數都號稱「高股息」,其中陷阱在哪裡?
由專業經理人操盤的主動式ETF,跟追蹤某指數的被動式ETF,哪個績效好?
如果你是第一次投資ETF,該從哪一檔開始?
◎AI時代,機器人幫你理財
投資理財的最大風險就是情緒,現在有AI機器人理性幫你推算:
每月持續投入多少錢,10年、20年後可累積多少資產?
多少提領率,才能確保生活無虞?還能提供適合你的投資組合建議。
5年賺到400萬,10年累積1,000萬。
我這樣精選ETF,年賺20%。
作者簡介:
PG財經筆記 蔡至誠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系畢業,曾擔任桃園市刑大偵查員與派出所所長,現任「阿爾發證券投資顧問(股)公司」法人金融處協理,負責管理機構與個人客戶的投資組合。
大學時買過郵政6年期儲蓄險,畢業後開始投資股票。受到《漫步華爾街》的啟發,選擇以被動投資、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作為理財核心。
2016年起經營「PG財經筆記」部落格,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投資心得,網站瀏覽量超過100萬次。
文章常見於《經濟日報》、「商周財富網」、《Smart智富月刊》、《中國信託證券》等媒體,廣受讀者歡迎。已通過特許金融分析師CFA Level 1,持續精進財經專業知識。
著有暢銷書:《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特聘教授/張森林
政大財管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
逢甲大學福儲信託基金召集人/劉炳麟
阿爾發證券投資顧問董事長/陳志彥
阿爾發金融科技董事長/楊琇惠
台灣ETF 投資學院創辦人/李柏鋒
「財金博士生的雜記Yi-Ju Chien」粉專版主
價值投資達人/股海老牛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版主/張遠
《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作者/理財館長
「理財w實驗室」部落格版主/黃御維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粉專版主
「資工心理人的理財探吉筆記」粉專版主
「FIREman的FIRE人生-Chris」粉專版主
——盛讚強推
名人推薦: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特聘教授/張森林
政大財管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
逢甲大學福儲信託基金召集人/劉炳麟
阿爾發證券投資顧問董事長/陳志彥
阿爾發金融科技董事長/楊琇惠
台灣ETF 投資學院創辦人/李柏鋒
「財金博士生的雜記Yi-Ju Chien」粉專版主
價值投資達人/股海老牛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版主/張遠
《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作者/理財館長
「理財w實驗室」部落格版主/黃御維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粉專版主
「資工心理人的理財探吉筆記」粉專版主
「FIREman的FIRE人生-Chris」...
章節試閱
用剛領到的薪水規畫,是最輕鬆的時刻
雖然在剛出社會時,就考慮退休規畫似乎有些遙遠,甚至奇怪,但請相信我,從領到第一筆薪水的那一刻起,著手規畫退休,這將會是你一生中最輕鬆的時刻。因為你可以用最少的預算,為自己打造最理想的退休生活。
以23歲定期定額投資ETF的投資組合為例,只需要每個月3,000元,在年報酬率9%的狀況下,能在65歲時累積800萬元的退休金。這個800萬元你可以選擇一次拿回來,或是可以選擇繼續投資,然後從65歲開始,每個月領2萬3,000元,持續到90歲。
若等到10年後(33歲)才開始投資,同樣的3,000元到65歲只能累積到388萬元。65歲起,每個月可以提領的金額只剩下1萬1,000元。
同樣的,假設想在35歲時,以300萬元的頭期款購置一間自住的房屋,若從23歲起每個月存2萬元,以銀行存款1%利息計算,則35歲時就能存到300萬元。
要是願意承擔一些風險,可以選擇定期定額投資ETF,以股債比70/30(按:指70%投資在股票、30%配置於債券)的投資組合為例(年化報酬率約8%),有機會提前在32歲或33歲時,就達成300萬元的目標。
除了以上,還有一個社會性原因:剛畢業的前10年,人們通常還沒有成家立業,並不需要養家、繳房貸、負擔月子中心的費用,或是孩子的學費。在成為上有老、下有小,腿麻不能離職的三明治族群前,這段時間,大多數的收入都能自己自由運用。
本國市場不該是你的唯一選擇
相信大家都聽過「熟悉的麥香,最對味」這句廣告詞,而這句話也充分展現,人們天生就喜歡自己熟悉的事物。
舉例而言,印尼的ETF有iShares MSCI印尼指數ETF(EIDO),追蹤MSCI Indonesia IMI 25/50 Index的表現,從2021年上市到2023年的年化報酬率只有1.46%,近10年投資持有10年的總報酬是-2.25%。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投資股市對印尼人來說,可能不是一個好選擇。
事實上,只有不到1%的印尼人投資股票。根據印尼證券交易所(IDX)資料顯示,印尼在資本市場投資者數量和總人口的比例方面仍落後於鄰國。
2018年約有160萬印尼人在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但仍不到該國人口的1%(印尼約有2億6,500萬人),也低於新加坡的26%和馬來西亞的7.8%。
那麼,為什麼印尼人不投資國外市場?這個現象也被稱為近鄉偏誤(Home Bias),指投資人進行投資時,通常會過度偏好本國市場,而忽略國外市場。大家都只投資自己熟悉的股票,但其實現在全球投資非常方便,不管你身在何處,都能參與世界成長。
《死薪水的不投機致富金律》一書中,作者引用了三份研究報告,分析這種偏好的普遍性:
• 1990年代早期,丹尼斯.赫澤邁爾(Dennis Huchzermeier)的研究指出,美國、日本與英國投資人持有的股票,來自本國的比例分別高達93.8%、98.1%及82%。
• 2001年,史蒂芬.杜爾(Stephan Dürr)的研究發現,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與美國對於國內市場的投資比例,都介於75%至90%之間。
• 2005年,赫澤邁爾進一步觀察了美國、日本與歐洲銀行提出的股市投資建議,發現不管哪個國家的銀行,都過度推薦在本國市場發行的股票。
這些現象很難純粹以理性面解釋,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我們必須善用科技與資訊的便利,擁抱全球化,並將資金配置在那些正處於成長階段的海外市場。
股息越多越好?
談到投資,很多人會直覺認為,股息當然是越多越好。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答案,一切都取決於你用什麼角度、什麼理論來看待投資。
在財經領域中,有一個經典的股票價值估算(稱為估值)理論,叫做股利折現模型(Divided discount model,簡稱DDM)。在DDM的框架下,股票的價值等於該股票未來可產生的收益折現之和。不過,資本利得(即股票價格上漲後賣出獲得的差價)不被視為「基本利潤」,因為價格上漲通常是市場對未來股息預期的反映,而非額外的獨立收益。
從市場整體的角度來看,股息是公司實實在在支付給股東的錢,代表企業創造的價值,流入投資者手中。
什麼是折現?
折現是指,將未來的收益或現金流透過一定的利率(折現率),計算成現在的價值。這個過程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即今天的錢比未來的錢更有價值,因為它可以投資並產生回報。
折:指的是「折算」或「折扣」的意思,表示將未來的金額按照某個利率縮減到當前的價值,反映出時間和風險的影響。
現:代表「現在」,指當前的時間點,也就是折現後的價值是基於今天的金額。
簡單來說,折現就是把未來的錢「折算」成現在的等值金額。例如,一年後可以得到100元,假設折現率為5%,那折現後的現值就是約95.24元〔100÷(1+5%)≒95.24〕。也就是說,今天擁有的95.24元,經過投資,一年後會變成100元。
股票的價值完全取決於股息,因為股息是公司真正支付給股東的現金。只有公司派發的股息,才是從公司流向投資者的「新錢」,因此被視為唯一的「利潤」來源。
這就像一群人在玩撲克牌遊戲,手中的牌(股票)會在玩家(投資人)之間交換,每個人的牌值都可能因交易而變化,但總牌值不變。只有莊家(公司)偶爾發籌碼(股息)時,玩家才真正把錢放進口袋。從這個角度來說,股息確實是越多越好。
但是在現實市場中,資本利得往往是投資者的重要收益來源,而不發股息的成長型公司(像是早期的科技公司或是波克夏),通常會將利潤留在公司內部,用來再投資、擴展規模,這類公司並不適用DDM。
從財報與企業經營的角度,股息是從公司的淨利潤中分配。如果分紅多,留存在公司的收益就少,代表未來公司可用於投資、擴大生產規模的資金就會變少,進而削弱未來的成長與投資能力。
在《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Investment Fables)這本書中,作者列出美國13家發放高股利,且股利可長久的公司,並預估這些公司未來成長率。從資料中可看出雖然這些公司穩定配息,但成長潛力普遍偏低。無論是企業基本面的成長,還是分析師預測的成長率都不太高。
這種情況,在財務學上被稱為「股息替代盈餘效應」(Dividend displacement of earnings)。意思是,雖然提高股息支付率可能拉高股價的本益比(PE ratio,按: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餘,通常作為股票是便宜抑或昂貴的指標),但由於留存盈餘減少,企業成長率下降,反而抵銷了股息帶來的正面效果。
股息多一定好嗎?在不同階段、策略下,對高股息的解讀會截然不同。這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新興的主動型ETF是什麼?
主動型ETF(Active ETF)是一種由專業基金經理人,根據既定的投資目標與策略,主動選股並調整投資組合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與傳統的指數型ETF不同,主動型ETF不追蹤任何特定指數,而是由經理人根據市場與個股走勢進行靈活配置,目標是超越市場基準或達成特定投資目的。
為何國際上主動型ETF迅速成長?根據晨星《美國主動型ETF指南》(Morningstar's Guide to US Active ETFs),主動型ETF在美國市場中的占比已從 2019年初的2%多,成長到2024年3月底的7%,其平均有機成長率持續超過20%,原因包括:
監管法規變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2019年通過「ETF規則」(Rule 6c-11),不僅簡化了ETF的上市流程,也賦予投資組合經理人在申購與贖回ETF份額時更大的操作彈性。
低成本需求轉向:在過去10年中,有8年傳統主動型共同基金出現資金淨流出,年均成長率為-2%,光2022年與2023年這兩年就流出高達1兆6,000億美元;反觀主動型ETF則年均成長率達37%,顯示出投資人對低成本且具主動管理特色的產品有強烈需求。
透明度提高:過去,主動基金經理人擔憂投資組合被複製,現今則更能接受投資組合透明化。
資產管理業轉型:許多傳統基金公司開始將共同基金轉換為ETF,或推出與現有基金策略「高度相似」的 ETF(複製型基金)。
專利限制解除:Vanguard曾獨家擁有「ETF加掛共同基金類別」的專利。而隨著專利到期,其他公司得以透過相同架構參與市場,比如DFA便成功轉換並發展出完整ETF產品線。
主動型ETF對投資人而言是否重要?首先,主動型ETF讓投資者可以用更低的投資成本,獲得主動式管理的機會。根據晨星統計,主動型ETF費用平均比共同基金低36%,且不需要分潤給基金公司亦是一大優勢。過去,為人詬病的就是共同基金的管理費,有部分要分給銷售基金的通路,這對投資人來說會造成很大的成本疊加。
再加上,在某些資訊不完全或交易效率較低的市場,例如債券市場,主動管理策略相對更容易發揮效益,爭取超額報酬。
該如何理解主動型ETF?
若只從產品層面理解主動型ETF,容易陷入各產品規格與績效比較的迷霧。更有效的方式是從「投資風格與策略原則」出發來看。指數投資可依照不同策略而分成純指數、增強指數、多空增強、主動管理這四種策略。
但是,主動型ETF要打敗市場並不容易。根據S&P Global發布的長期研究報告SPIVA(S&P Indices Versus Active),全球多數主動型基金在長期表現上仍不敵S&P 500或其他基準指數。這一現象不只出現在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南非、澳洲等地亦然,顯示主動績效的優勢往往是短暫的。
主動式ETF若要取得優於市場的報酬,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策略必須勝過被動追蹤大盤指數的表現;第二,在扣除相關成本與費用後,淨績效仍具優勢。因此,即使是主動式ETF,挑選時仍應注重費用率。我個人認為,費用率至少應控制在0.4%至0.5%以下,才具備相對吸引力。雖然仍高於被動式ETF,但已遠低於一般主動型共同基金動輒1.5%的收費。
用剛領到的薪水規畫,是最輕鬆的時刻
雖然在剛出社會時,就考慮退休規畫似乎有些遙遠,甚至奇怪,但請相信我,從領到第一筆薪水的那一刻起,著手規畫退休,這將會是你一生中最輕鬆的時刻。因為你可以用最少的預算,為自己打造最理想的退休生活。
以23歲定期定額投資ETF的投資組合為例,只需要每個月3,000元,在年報酬率9%的狀況下,能在65歲時累積800萬元的退休金。這個800萬元你可以選擇一次拿回來,或是可以選擇繼續投資,然後從65歲開始,每個月領2萬3,000元,持續到90歲。
若等到10年後(33歲)才開始投資,同樣的3,000元到65歲...
推薦序
推薦序一
一位理財實踐者的投資思維
逢甲大學福儲信託基金召集人/劉炳麟
我認為好的投資策略,就是讓大家可以專注於本業,不會因投資而影響工作,同時還能進一步藉此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財富自由的階梯》所提到的觀念和策略,是作者PG在投資理財的實踐方法,憑藉其獨到解讀和深刻洞察,構築了一套通往財富自由的堅實階梯。
我與PG的緣分,始於2019年在逢甲大學開設的「機器人理財」課程,我曾多次邀請PG前來演講,請他分享投資組合與財務規畫的實務經驗。儘管PG並非傳統財務科班出身,但這也賦予他解讀投資議題的獨特視角,少了學院派的框架束縛,他的分析更貼近實務,更聚焦於如何運用科技工具與新興思維,有效管理個人財富。這種非典型的背景,反而成為他最大的優勢,使他的分享既實用又充滿創新啟發。
PG對於機器人理財實務的深度了解,更是推動我們後續合作的契機。2024年我們共同在韓國科技部期刊《Asian Research Policy》發表了一篇文章:〈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Robo-Advi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篇文章探討臺灣機器人理財的發展現況,及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而其中關於臺灣機器人理財的現況說明,正是來自於他對這個領域的精準掌握與實務操作的深刻理解。
除了學術合作外,近期由逢甲大學福儲信託基金與阿爾發機器人理財公司,合作推動的「顧問式福儲信託」專案中,PG也是專案的主要負責人。這項合作不僅是學術理論的驗證,更是將前瞻性理財服務導入員工福儲基金,讓教職員工可以更有效掌握個人退休金狀態。這個機制曾在2025年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中分享,也深獲與會者的肯定。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對「理財即理生活」的深刻闡釋,並將財富自由的追求,提升到個人生活選擇權的層次,跳脫了單純追求數字增長的傳統思維,《財富自由的階梯》不僅是引導讀者進行投資實踐的工具書,更是一本深刻啟迪財富思維的指南。對於渴望在智能理財時代掌握先機、實現財務目標的讀者而言,本書無疑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如何透過正確的觀念與行動,一步步邁向真正的財富自由。
推薦序二
財富自由,從踏穩第一階開始
「財金博士生的雜記Yi-Ju Chien」粉專版主
在現今這個資源和時間都匱乏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財富自由,但真正會開始行動的,往往是那些在某一刻「意識到不能再浪費時間」的人。
我還記得自己剛大學畢業出社會工作時,曾經想:「到底要存到什麼時候,才叫做有錢?才稱得上財務自由?」直到我真正理解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與投資的本質,那才是我走上階梯的起點。這也是我會推薦《財富自由的階梯》的原因。
這本書並不是作者的炫富旅程,而是一本一步一階往上走,用真實經驗與數據堆砌出來的理財實戰書。它沒有讓人焦慮的成功學,只有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人生財富自由的誠摯邀約。裡面講到的觀念,很多也在我個人粉專文章寫過,但書中的系統性整理與邏輯推演,更能幫你「連起來思考」。
像是ETF 與資產配置這兩大塊,書裡講得清楚、也寫得真誠。你可能聽過很多人說:「ETF 很棒,可以被動投資、穩定成長。」但真相是,如果你沒搞懂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不了解標的背後代表什麼,你很可能在股價一跌就砍在最低點。
這跟我經營粉專時,最常強調的核心一樣:你不是在買ETF,而是在打造自己的財務人生架構。此外,書裡也花了不少篇幅講資產配置這個概念。對很多剛入門的新手來說,「配置」聽起來好像是有錢人的事,但事實上,資產配置才是窮人翻身的起點,因為它教會你「如何用有限資源,創造穩定輸出的機制」。
從股債比、不同風險屬性的配置模型,到再平衡機制、長期持有策略,這本書都整理得具體實用。如果你也常常在粉專看到我寫VT(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OO(Vanguard標普500指數ETF)、QQQ(Invesco那斯達克100指數ETF)、SPY(SPDR標普500指數ETF)的比較,也許你會發現,《財富自由的階梯》其實就在幫你把這些碎片知識,變成一套真正屬於你的計畫。書中有一段內容我特別有感:
「光是死存錢是不夠的,定存的利息不到1%,太慢,永遠不可能翻身。也因此,我積極學習投資理財,但也不能過度投機,平均而言,我每年的目標報酬率是至少5%。」
這句話講出所有穩健投資者的心聲。我們不是不想快,而是知道慢慢來比較快。因為你開始走在對的方向上時,就算速度慢,也終將到達。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幾種人:
•剛進入職場,想要理財卻不知道從哪開始的人。
•已經投資一陣子,但總覺得心慌、想要一套邏輯幫自己定錨的人。
•想靠 ETF 與資產配置達到財務自由,但還沒成功的人。
不管你是哪一種,這本書都能讓你在嘈雜的財經資訊或雜訊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如果你曾因為一個錯誤的選擇讓帳戶瞬間歸零、也曾為了複利的力量而熬過市場的波動,我相信你會懂得這本書想傳達的——財務自由,不只是錢變多而已,更是你「不再被錢追著跑」的狀態。
《財富自由的階梯》值得慢慢讀,然後,一步一步踏上去。
推薦序三
從警界到金融業,PG的理財新篇章
阿爾發證券投資顧問董事長/陳志彥、阿爾發金融科技董事長/楊琇惠
本書作者PG,從警界派出所所長到金融科技業的領軍人物,他的轉型之路充滿挑戰與啟發。他曾經每天處理的是社區糾紛與治安維護,卻憑著對金融學習的執著與對未來的敏銳洞察,毅然決然踏入金融領域。
即使他的第一本書《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大是文化出版),創下暢銷近10萬本的紀錄,他也從未停下腳步,反而以更堅定的步伐追求專業成長,努力考取國際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等專業證照,展現出努力不懈的精神。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源於持續精進與對目標的堅持。
幾年前,一位45歲的A小姐成為我們的會員。PG當時已是阿爾發機器人理財的投資顧問,親自為她提供服務。他沒有急於推銷產品,而是耐心傾聽、分析財務狀況,並運用機器人理財為她量身打造多元化的ETF投資組合。半年後,A小姐的投資報酬穩定成長,也逐步實現她的財務目標(詳見第11章第3節:真實案例分析)。這不僅是個溫暖的客戶故事,更是PG將專業與熱忱結合,改變無數人財務人生的縮影。
PG的專業眼光與領導力熠熠生輝,他在阿爾發參與多項關鍵專案,特別是在「臺灣金融監理沙盒」的成功落地中扮演要角。監理沙盒作為金融創新的試驗場,門檻高、挑戰多,但在PG的積極參與下,成功將阿爾發機器人理財服務推向新高度。他與公司重要合作夥伴如Yahoo!、基富通的合作專案同樣令人矚目,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嵌入式金融的新里程碑,更讓普惠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
尤其令人讚嘆的是,由他主導全臺獨創的機構法人顧問式服務,能結合AI驅動機器人理財技術,為企業與機構提供客製化的財富管理解決方案。這不僅展現金融創新,更彰顯了他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
PG的成就,來自他對金融市場的獨到洞察與對客戶的真誠關懷。他從不滿足於現狀,總在尋求突破,無論是將複雜的投資理論轉化為簡單易懂的理財建議,還是將科技融入金融服務,他總能找到平衡創新與穩健的完美路徑。
本書不僅是PG的實踐之作,也是每位追求財務自由與人生突破者的必備知識。無論起點如何,只要保持學習、勇於轉型,就能在變動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
理財不僅是數字的遊戲,更是實現夢想的旅程。期待本書能帶領讀者,跟隨PG的腳步,開啟屬於自己的財富與人生新篇章。
推薦序一
一位理財實踐者的投資思維
逢甲大學福儲信託基金召集人/劉炳麟
我認為好的投資策略,就是讓大家可以專注於本業,不會因投資而影響工作,同時還能進一步藉此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財富自由的階梯》所提到的觀念和策略,是作者PG在投資理財的實踐方法,憑藉其獨到解讀和深刻洞察,構築了一套通往財富自由的堅實階梯。
我與PG的緣分,始於2019年在逢甲大學開設的「機器人理財」課程,我曾多次邀請PG前來演講,請他分享投資組合與財務規畫的實務經驗。儘管PG並非傳統財務科班出身,但這也賦予他解讀投資議題的獨特視角,少了學...
作者序
前言
改變思維,才能走上財富自由的正確階梯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商學院演講時,曾告訴學生:「我用一張卡片就能改善你的財務狀況。卡片上有20個格子,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投資次數。當你把這20次機會用完後,就再也不能進行投資了。
「在這樣的規則下,每次做決策前你會更慎重考慮,並集中資金在真正想清楚的項目上。這樣一來,你的獲利將會大幅提升。」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得做出許多決策,雖然我們可能沒有聰明到能把每一個決策都做好,但我希望讀完本書後,你能學會識別壞決策,進而做出好決策。
我是在屏東出生、成長的南部孩子。高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我放棄了已錄取的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選擇就讀警察大學。從那時起,我深刻體會到,擁有穩定的經濟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就讀警大時,我從未接觸過任何投資理財相關的書籍,人生中第一次接觸理財,是在校內郵局購買一張郵政6期儲蓄險,6年期滿可存得約40萬元。對於當時月領1萬5,000元零用金的我,這筆錢已相當可觀。
直到開始工作後,我才意識到儲蓄險的利率其實非常低。同時,年金改革使公務員退休金縮水,少子化也導致基金撥補壓力增大,讓我對未來的退休保障開始感到憂心。後來,在某次針對反詐騙與廉政的宣導時,主管強調「正當理財」的重要性,讓我開始認真思考:該如何透過投資,加速資產成長、為退休做好準備。
那時,我的學習方式是閱讀大眾推薦的理財書籍,並大量查找網路資源。由於我的工作背景是刑事偵查,分析資料、比對真偽早已成為我的本能。所以除了參考臺灣的資訊,我也會查閱國外的資料,確認內容的正確性。我特別重視是否有學術理論支持,或是受到具公信力人士的認同,這能進一步強化資訊真實性的判斷。
此外,我還花了好幾萬元報名股票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和籌碼分析課程,但老師後來竟無故消失,結果還是得靠自己。偶然間,我讀了柏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的《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與先鋒集團(Vanguard)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C. Bogle)所寫的系列書籍。我發現其中分享的被動投資、指數化投資、資產配置除了有大量學術文獻支持,也相當契合我的價值觀,於是我就此展開投資旅程,並將自己的理解與實踐經驗整理成書,出版了《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
在投資初期,只要是能賺錢,且風險在我承受範圍內的標的,我都會先用些許資金嘗試,直到覺得可行後,才逐步放大金額。所以股票、加密貨幣、ETF、房地產、新創公司,這些我都投資過。我認為,只有試過了,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
股票方面,我買的是金融股,但因為結果沒賺、沒賠,且需要具備太多產業知識、進行個股研究,所以我對個股投資並沒有非常熱衷;加密貨幣則讓我體會到人性的貪婪,以及市場的不成熟,讓我的心理負擔太大,所以後來也沒有擴大投資比例。現在,我主要是以ETF、房地產,以及新創公司股票為主。
放棄穩定升遷,我選擇從零開始
當我向身邊的人訴說離職的念頭時,大家都很驚訝,畢竟投資需要本金,而一份穩定又不錯的收入來源相當重要,已經在單位升遷的我,沒道理現在離職、從零開始。我曾考慮過繼續升遷,或是轉考司法官、機師等,但最後發現,金融理財是我最有興趣,也最投入的領域,因此我決定轉換跑道。
有句話說:「只要持續投資,財富就會不斷增長。這就是指數投資的魅力。」但在當時,臺灣幾乎沒人推展指數投資。這種方式在國外相當普遍,且非常多大型機構與投資顧問都有採用,甚至連官方的政府資金也會使用,沒道理在臺灣無法實施。
此外,我發現在臺灣,許多個人投資者都必須親自研究、驗證,才能習得投資的方法,就像當時的我一樣。如果沒有讀到相關觀念與方法,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或是走了很多彎路,更慘的人甚至還會被詐騙。
投資其實並不難,甚至可以非常簡單,卻很少人成功。或許這就是投資違反人性的地方,我也一直在想,有沒有辦法將書中所寫的知識,以及投資學、財務管理理論所教的觀念,都加以自動化、數位化,提供懶人、新手,甚至是已充分了解的人使用。
其實並不只有我這樣想。原來早在 2010 年,美國就出現了第一家機器人投資公司Betterment,且截至2024年9月,其管理的資產已超過560億美元,客戶帳戶超過90萬個。就連柏頓.墨基爾現在也在自動化投顧公司Wealthfront擔任首席投資長(Chief Investment Officer),此外,國際間也有非常多類似的公司,例如日本的WealthNavi、新加坡的Syfe,以及英國的Nutmeg等。
後來,我在網路上發現我現在任職的公司──阿爾發證券投顧,也在積極推廣這樣的投資理念。我心想:「如果未來可以用這樣的專業替別人管理資金,那麼將會是一件很棒的事。我能夠幫客戶賺取財富,同時也能獲取收入。」於是,經過一連串的考量後,我便決定辭去公職,加入到我現在的公司服務。
理財,是一場與自己的長跑
為什麼我如此重視穩健的投資方法?高中時,我申請了學雜費減免,大學念的是公費學校,我明白自己的優勢、劣勢,知道自己必須穩紮穩打才能成功。雖然偶爾還是會有點衝動,但本質上不喜歡過於冒險的投資,寧可慢一點,也要確保我能夠達到想要的目標。如果這也是你的理念,我想這本書應該能讓你讀得很開心。
市面上確實有許多相關書籍,但內容大都過於專業,且缺乏實際經驗與真實故事。另外,大多數學校的教育重點也偏向專業機構需要的金融知識,很少教導我們如何做好個人理財。因此,我跟你一樣,都是透過閱讀、上網,或是請教他人,一點一滴把理財的輪廓拼湊出來,從實戰中學習、從錯誤中成長,才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理財觀念與方法。
現在教育的問題在於,學校教導太多「你該知道的事情」,但是太少「能用的知識」,即使是國立名校財金系畢業的學生,擅長企業金融、期貨選擇權,但在個人理財能用的觀念,可能都只比高中生好一點。
我已經畢業超過10年。每次採訪時,我都會問對方:「如果回到10年前,你會給10年前的自己什麼建議?」本書彙整了我希望自己10年前就懂的觀念,並特別聚焦在那些無論何時閱讀,都不會過時的核心理念。
我認為要寫一本好書,就得先成為那本書。同樣的,想成為有錢人,就必須先獲得有錢人的思維。
為了理解他們變有錢的原因,我蒐集、就近觀察有錢人的特質,希望了解是什麼替他們帶來財富。整個觀察與寫作,都發生在我大學畢業後的10年內,以我遇到、服務的樣本為主。
與此同時,我勤奮工作,倚靠我的薪資、獎金、稿費、講師費、投資收入,在職業生涯第5年累積到400萬元的淨資產。第10年時,資產突破1,000萬元,我買了房子,也擁有自己任職公司的股權以及著作權等。
曾經,累積千萬資產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經過這10年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目標已經達成,所以我想用自身經驗分享,只要你願意開始,目標明確、持續努力,你想達成的任何目標都將實現,我的經驗或許也能為你帶來幫助。
在累積與進步的過程中,我有幸能夠就近觀察許多富裕人士,這些人涵蓋離職或二次創業的上市公司企業家、大學教授、工程師等。他們甚少是依靠繼承,或投資跨入富裕階層,大都是先從事一份不錯的工作,一邊儲蓄、投資才累積巨額財富。
令我訝異的是,即使已經身處富裕階層,他們仍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打理財務,其中有些人預計退休的年齡比一般人來得晚。他們有的開加油站,喜歡跟年輕人一起工作,希望 75歲時再退休;有的甚至事業版圖橫跨餐飲業、建築業、旅遊業,想要等到80歲再考慮退休的事。
不過,雖然他們相當重視理財規畫、投資風險控管與家庭財富傳承,但生活與家庭也是他們的重心。這些人願意理財,但並不完全依靠理財;他們讓錢滾錢,更善於讓錢追人。
同時,我也就近觀察到人性的弱點,像是貪婪、急躁、懊悔,急於求成的心態,加上激進的貸款,最後投資失利,而悔不當初。我很幸運,能從許多謹慎理財的人身上,學到許多受用的財務知識並實際運用。
一直以來,我就喜歡那些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所以我真心希望,不管你是在哪個階段讀到這本書,裡面的內容都能對你有所幫助。
我始終相信,市場會變,但真正有價值的建議很少改變。唯有當我們不再只追逐表面的財富,才有機會看見真正的財富。
前言
改變思維,才能走上財富自由的正確階梯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商學院演講時,曾告訴學生:「我用一張卡片就能改善你的財務狀況。卡片上有20個格子,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投資次數。當你把這20次機會用完後,就再也不能進行投資了。
「在這樣的規則下,每次做決策前你會更慎重考慮,並集中資金在真正想清楚的項目上。這樣一來,你的獲利將會大幅提升。」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得做出許多決策,雖然我們可能沒有聰明到能把每一個決策都做好,但我希望讀完本書後,你能學會識別壞決策,進而做出好決策。
我是在屏東出生...
目錄
推薦序一 一位理財實踐者的投資思維/劉炳麟
推薦序二 財富自由,從踏穩第一階開始/「財金博士生的雜記 Yi-Ju Chien」粉專版主
推薦序三 從警界到金融業,PG 的理財新篇章/陳志彥、楊琇惠
各界推薦 金融專家盛讚強推
前言 改變思維,才能走上財富自由的正確階梯
第一章 如果可以,我會更快開始學理財
01財富,是認知的變現
02從你領到第一筆薪水就該開始
03畢業後的前10年是關鍵
第二章 重新審視你的消費
01東西會越來越貴且持續下去
02你是真需要或是好想要?
03儲蓄率跟投資報酬率,哪個重要?
第三章 我如何賺到第一個1,000萬元
01我在32歲時達到目標
02複利、長尾、自動化
03複利,讓錢自己流進來
04長尾驅動一切
05理財自動化,花錢無負擔
第四章 90%的績效差異,是配置
01先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02為什麼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
03以長護短的核心與衛星策略
04 再平衡,讓你的投資維持在正軌上
第五章 狡兔有三窟,避免單壓All in
01本國市場不該是你的唯一選擇
02為什麼你該投資所有產業與國家?
03收益來源也要斜槓
04用ETF建立屬於你的全球資產配置
第六章 通膨時,投資什麼最保值?ETF
01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投資的ETF
02股票型ETF:台股、全球股、美股與其他
03債券ETF:短、中、長期各取所需
04房地產ETF:成為全世界的包租公/婆
05除了投資ETF,或許你該考慮ETF連結基金
第七章 選標的不用燒腦,教你如何選ETF
01你一定要認識的4家發行公司
02 PG給ETF新手的6個叮嚀
03破解ETF命名邏輯,不踩雷
04圖解ETF篩選器
第八章 從開戶到下單,各種流程全圖解!
01手把手教你,線上開立台股證券戶
02不出國也能投資海外:複委託,怎麼開戶、下單?
第九章 買股票好還是買ETF好?
01 99%當沖都賠錢
02盯盤盯越緊,賠錢賠越多?
03股市大跌不跑就等死?
04買股票比較賺?為何長期投資會賺錢?
05股息越多越好?
06新興的主動型ETF是什麼?
第十章 AI時代,用機器人幫你理財
01機器人理財將成為你的金錢管家
02 10年後累積千萬資產的方法
03漲跌順序決定你的最終回報
04無限期的被動收入
第十一章 未來,投資組合可以更加個人化
01未來基金發展趨勢——主動與被動相結合
02新的指數投資分類框架
03真實案例分析
結語 你的財富自由,由你定義
推薦序一 一位理財實踐者的投資思維/劉炳麟
推薦序二 財富自由,從踏穩第一階開始/「財金博士生的雜記 Yi-Ju Chien」粉專版主
推薦序三 從警界到金融業,PG 的理財新篇章/陳志彥、楊琇惠
各界推薦 金融專家盛讚強推
前言 改變思維,才能走上財富自由的正確階梯
第一章 如果可以,我會更快開始學理財
01財富,是認知的變現
02從你領到第一筆薪水就該開始
03畢業後的前10年是關鍵
第二章 重新審視你的消費
01東西會越來越貴且持續下去
02你是真需要或是好想要?
03儲蓄率跟投資報酬率,哪個重要?
第三章 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