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教師發展中心是大學教師的經紀人
教師、學生、行政人員,是大學的鐵三角,影響大學發展甚鉅。三者當中,除了行政人員需要具備其相關業務的專業素養,學生素質的提升主要仰賴教師的教誨,因此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其專業性至關重要,不僅應具備自身學術領域的專長,還得兼具教學與輔導知能,以處理教書育人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近年先進國家愈來愈重視「教師發展」課題,國外許多大學亦紛紛成立教師發展中心,目的即希望能有效扮演協助教師的角色。
而在臺灣,大學教師要面對的難題也不少,其中之一即是學生對教師的問卷評量。在學校規定評量成績不能太差的情況下,部分教師不願對學生要求太嚴格,以免影響學生的給分,造成自己的評量分數不佳;甚至有少數教師為了拿高分而一味討好學生。至於大多數不願意放水的教師也甚為苦惱,不知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國內大學教師另一個壓力來源是研究績效。最近臺灣學界開始出現大學教師過勞死的討論,並懷疑是否與學校施以教師太多的研究壓力有關。另外,有關與異性學生相處時的分寸拿捏,教師如何能善盡輔導與關懷之責,又能不逾矩,也是許多為人師表者心中的困惑。凡此種種,都顯示了大多數教師儘管在學術專業領域造詣精深,但其他方面仍有賴學校成立有效的教師發展中心,協助教師扮演好「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的角色。
先談教學。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的趨勢為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在其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相信大多數教師仍很模糊。尤其未來網路使用愈來愈便利,許多資訊學生自己上網即可獲取,老師若只再靠著一本講義重複講授,勢必無法滿足學生需要。面對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與網路發達的時代,教師發展中心理應協助教師進行角色定位與轉換。而在研究上,國內特別是人文社會學界,經常抨擊SCI與SSCI期刊的論文與臺灣社會脫節,但對於國內教師若不投稿國際期刊,則會有國際化不足的問題,卻拿不出有效的對策。因此,若教師的研究議題能透過教師服務,與臺灣社會相結合,則既可對社會發展有所貢獻,又能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學術論文,投稿在國際知名期刊,對全世界發表,如此則可解決上述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無法兩全其美的問題,而大學的教師發展中心應可善盡提醒與輔助之責。
再從輔導的功能來說,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包括教學輔導、生活輔導與就業輔導等項。如何協助教師扮演好這些角色,也是教師發展中心的職責。最後,如何協助教師將個人的事業目標與學校整體發展目標結合,既可使教師盡情發揮所長,留下來為學校打拼,又可讓學校因為不再流失優秀人才而累積更多的辦學績效,雙方互蒙其利,此亦為教師發展中心非常重要的任務。
正如大明星都是經紀人一手打造出來的一般,教師發展中心就是大學教師的「經紀人」,負責為學校雕塑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本書介紹教師發展的沿革、現況與未來,蒐集美加地區許多精彩實例,同時提出前瞻性的看法,理論與實務兼備,非常具有可讀性。特別是譯者史美瑤教授,長年擔任美國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校區教學與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具有深厚的實務背景,又深諳國內學術文化,經常返臺至各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演講,豐富的經驗使得本書翻譯起來格外精準到位,值得學校教師與高等教育行政工作者細細品讀。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前董事長、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新光講座教授 劉維琪 教授
譯者序
教師發展是一個新觀念,至少對國內的高等教育來說。美國大學的教師發展(Faculty Development)大約是在1970年代開始的。在當時,許多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嬰兒(Baby Boomer)均已長大成年,而且陸續進入了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由於越戰的衝擊、石油危機、經濟蕭條等眾多因素,那個年代,有不少人對大學教育的品質是否能維持一定的水準起了疑慮。1970年代的學運風潮興盛,有不少學生藉著各種理由抗議、排斥大學安排的課程;他們也質疑大學教師的品質,並且要求學校要裁撤不適用的教師。這些因素促成了不少大學開始推動「教學發展」(Teaching Development)的計畫。當時,一般「主流」的方向是從「教學發展」(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教師發展」(Faculty Development)及「學程發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三方面著手來改善大學教育的品質;這些方向也奠定了後來美國大學教育改革的基礎。
早期,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工作不少是由「外資」所支持,很少在大學行政系統中編列經費或由政府來支持,其所需的經費來源多半是透過校外基金會的資金贈予或贊助,幫助他們成立一個研究計畫或是教師發展中心。這種現象一直到了1980年代才逐漸有大學開始自資設立教學研究中心,並且獨立於大學行政系統之外,自成一個單位。這些中心在名稱上雖有不同,宗旨也不盡相同,發展重心抑或有輕重緩急,但教師發展在美國以及加拿大的大學中持續受到重視的事實與趨勢,卻是有目共睹的。
反觀臺灣的教師發展則是在大學教育普及後,大學數目急速增加的契機下,由政府出資推展「教學卓越計畫」開始的。這些年來,在教育部的資助與監督下,許多大學陸續成立了「教學與學習中心」。國內大學的教學與學習中心一般偏重在「教學與學習評鑑」(Teaching and Learning Assessment)、「學程發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以及「教學科技發展」(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等三方面,旨在回應近年來對大學評鑑的要求,因此其作法又以提供教師和教學助理相關的研習會、工作坊等為主。這三者的源始-「教師發展」(Faculty Development)反而不常被提起,許多人甚或不知道它的來源,以及它與改善大學教育的品質之間的相關性和重要性。。
本書首席作者:Dr. Mary Deane Sorcinelli在教師發展領域已有30年的經驗,她所領導的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教師發展中心自1988年成立至今,不論是在校內與校外,乃至於國際間,都深受重視亦備受美譽。本書集合了她與其他三位資深教師發展學者,以嚴謹的研究方法,前後歷經一年的時間,調查了美國與加拿大331所大學的教師發展現況、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任職於這些大學的教師發展人員對於未來大學教師發展的計畫與願景。本書詳細回顧了這三十多年來北美大學教師發展的沿革與改變,以及大學如何透過教師發展的模式來協助教師因應不斷變動中的社會,幫助教師有效地教導愈趨多元的學生,支援他們在不同的教師生涯中持續成長,並且協助他們在多重角色中取得平衡。此外,本書也針對許多獲獎的教師發展中心,介紹他們成功的辦法以及他們如何將教師發展融入整體大學發展的一環,全面性地改善大學的教育品質。
翻譯這本書,主要是希望為在國內主導大學方向的行政主管、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以及站在第一線的教學與學習發展中心的同仁們提供一個完整的拼圖-幫助他們瞭解「教師發展」的初衷、它的歷史沿革、它如何隨學校的類型不同而有各自發展的目標,最重要的是,瞭解它對整體大學教育改革的影響。如同作者們在書中一再提醒我們的:提升大學教育的品質不能只靠一、兩個學校的單位,或是擁有幾個傑出教授就夠了,也不是只關心評鑑的結果,而忽略了長期性地支援教師們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上的成長。大學教授的學習與成長,不應在他們進入大學任教後即停止,或在他們獲得終身教職後而任其自處或擱置。大學除了是一個自由學術探討的田地外,更應該是一個「教學與學習的社區」(Teaching & Learning Community),是可以讓教授在其生涯中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或在他們肩負不同的角色及任務時,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他們的學生和同仁們共同學習成長。
大學需要有願景,也需要有充沛的經費,更重要的是,大學需要從改變校園內的教學與學習的「文化」來設計一個「以人為師」的教育環境。唯有優秀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能與人共處且具合作精神的學生。大學不但要使大學生在學識與人文上都能獲得成長,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準備,適應進入大學以後的生活,如此,大學教育才可為社會添加無限的豐富資產,而社會大眾也方能從中獲益且享受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