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是我家之主,也是我家餐桌之主
有時想想,吃飯實在是件麻煩事。勞碌繁忙的工商社會,三五好友揪成飯團的機率大概只有千百分之一,作個孤獨的美食家似乎還比較容易?其實不然,好像也不太容易。薄薄的薪水,怎支付得起昂貴大餐?少少的時光,怎品味得起珍饈美饌?要有效率的話,現代科技使微波廚房的獨享時光更為可能。或者,貫徹工具人的經濟思維,每天給我吊一桶能量點滴,我就可以用工作轉動世界?!
那位真正捨己的基督可不這麼想,祂比我們都還看重餐桌飲食;若非如此,祂大可創造我們成為仰賴光合作用攝取能量而活。但祂在伊甸園裡就讓地裡長出各種果樹,並對人說「隨意吃」。祂在世上也不吝於吃喝,以致人看祂是「貪食好酒」。甚至祂說:「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祂可沒在打比方,祂是真的想讓我們享用祂自己,也是真的願意藉由祂自己與我們建立關係。
身處飲食意義失落的社會,我們別再無意識地吃喝,而將基督隔絕於餐桌之外。本書重述神創造飲食的意義,作者瑞秋‧史東鼓勵我們專注於每個吞嚥中,遇見源於神的喜樂──從聖餐記念主的救恩之樂,到愛宴的團契之樂。不止於靈裡喜樂,本書更希望我們在飲食中運用創意,從選擇當季當地的多樣原始食材,到各式烹飪方式的精妙原理,都可作為感恩敬拜。餐桌就像感恩祭或聖餐的祭台,餐餐都是記念主的聖菜聖飯。
作者簡介:
瑞秋.史東有個寫手魂,關心許許多多的議題,舉凡信仰、社會正義、公共衛生、孕產婦健康、飲食、料理、影評等等,也旅居各式各樣的專欄,如《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中的女性部落格「她釋」(Her.meneutics)、《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以及《書與文化》(Books & Culture)、《投石》(Catapult)、《關聯》(Relevant)、《基督教世紀》(The Christian Century)、《蓬勃》(Flourish)、《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等報章雜誌。
她平時熱衷園藝烘焙等手作,她為《事半功倍料理書》(More-with-Less: A World Community Cookbook. Herald Press, 2016. 書名暫譯)編修四十週年紀念版,親手實驗並微調食譜內容,為的就是能於日常使用。她和先生育有二子,平日專心體驗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她的著作《誕生中的盼望》(Birthing Hope: Giving Fear to the Light. IVP, 2018. 書名暫譯),透露出關於母愛及歷經懷孕時的種種焦慮與信仰反省。
章節試閱
前言 飲食的衝突
我們對食物的愛恨情仇
在參與夏令營的服事之前,我去醫生那裡做了健康檢查。我興奮得不得了,因為我終於可以每天花上十二小時,把一桶又一桶的蕃茄醬分裝進紅色塑膠瓶,製作好幾加侖的果凍,以及準確地將8盎司的牛奶分別倒入好幾百個塑膠杯裡。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愛耶穌,以及數以百計將在七月和八月分批來參加營會的窮困兒童。我在十五歲時開始發育,竹竿似的身材開始變得比較有曲線,也更有「女人味」。那也是我第一次在醫生診間的體重計上發現自己超過一百磅,我很自豪—─那聽起來像個大人的體重!然後我又繼續作夢,想像我在營會中和同伴一起為孩子們提供每人剛好半杯份量的罐頭水蜜桃,我們藉由長時間的共同服事而建立起革命情感,由於我們奉耶穌的名接待這群孩子,他們當中許多平時三餐不繼的人能夠藉此蒙福。
然而事情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樣。
我遇到一個衝浪的傢伙,他相當熱中於吃健康食品和營養補充品,他批評我身材姣好又漂亮的好友所吃的食物,卻又在游泳池旁鬼鬼祟祟地偷拍她,他還抱怨營會的食物缺乏活性酵素或之類的東西;當他一臉驚恐地看我吃掉兩個香草糖霜巧克力杯子蛋糕時,我覺得好罪疚。我和另一個男生牽手,他和我分享他的有機水果氣泡飲料,然而當他得知我超愛漢堡王的雞肉三明治時,他大翻白眼。他還告訴我他家人所參與的天然食物合作社,就在布魯克林區的公園坡──我根本聽都沒聽過的這種事情。有天晚上我因為在外面待太晚而惹上麻煩(「身為牧師的女兒妳應該做得更好!」);還目睹了某個不算嚴重的性騷擾事件,然而通報之後反而被罵;以及被人批評我和男孩牽手,因為他是黑人而我不是。
我可以直接感覺到自己的腹部越發沉重,彷彿我的焦慮隨著每一天、甚至每一餐都堆在我的盲腸附近。我覺得我所增加的每一磅都是不好的,我也是不好的,我覺得我太早和對方牽手了(畢竟那是《不再約會》極為暢銷的年代),而我吃東西的方式全錯了──不知為何這些事情都是有關聯的。最後的結果是,我不再因自己「大人的體重」自豪了,反倒常常巴不得將磅秤的指針往回調,希望能回到過去單純的生活。
接下來的十年,我每天都在和看似不起眼的飲食失調症搏鬥,我的故事根本不足以拍成生活頻道(Lifetime)的任何一部電影,因為和大部分美國人的飲食失調症比起來,我的情況只稍微戲劇化一點而已。我們病態地認為:我們可以擁有一切,可以吃所有的東西,即使作最少的運動,也能瘦得像營養不良的樣子,並且「健康地」保持良好體態和古銅色肌膚。我不加思索地將雜誌、電視、電影的內容照單全收,彷彿密雪兒菲佛、卡麥蓉狄亞茲這些美麗的人們在告訴我,「是真的!妳也可以一樣!」然而當我站在鏡子前面,我看到的是扁平足、臃腫的腳踝、粗糙的膝蓋、寬闊的肩膀、悲傷的眼睛加上黑眼圈,以及毛躁的頭髮,我的外表一無是處。然而在美國,當一個人有決心時,就有無限的可能──只要你有決心,你要多有錢與多瘦都可以!所以我試遍各種廣告教導的方法:吡啶甲酸鉻補充錠、高蛋白飲料、NordicTrack健身器材、節奏輕快的有氧運動、在腳踝上綁沙袋。
然而最痛苦的掙扎,卻是在我腦袋裡。
我痛恨自己對體態如此看不開,我痛恨我的身體,總是又餓又想吃東西──我喜歡下廚,我喜歡吃各種味道與口感的食物,從猶太湯圓到印度烤餅加辣豆腐乳,都是我的愛──然而我卻不敢吃東西。我想要對這世界有所貢獻,發揮上帝給我的恩賜,我想讀一些好書,或許有天能夠自己寫本書,但我的思緒卻總是停留在我的身體和牛仔褲尺寸上。教會的教導似乎也幫不上忙。在我看來,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對於食物、身體、以及飲食的看法並沒有太多差異。當廣告看板與電視廣告強力放送「讓你的身體更完美」的訊息時,我從來沒聽過什麼適合的神學理論可以好好地反駁它。相反地,當社會大眾都在瘋「慧優體」(Weight Watchers)或珍妮•克雷格(Jenny Craig)時,教會的人則有《享瘦自由》(Free to Be Thin)和《輕鬆減重飲食法》(Weigh Down Diet),它們用生活需要紀律、或應為耶穌成為「更好」(或要唸成「更瘦」)的見證這種曖昧的說詞,讓想要變瘦變美的慾望看起來不那麼「屬世」。
在《尋求正道》(Seeking the Straight and Narrow)這本書中,作者琳•戈伯(Lynne Gerber)針對兩個福音派機構進行研究,它們皆致力於改變人的心靈、思想,以及身體。一個是頗受歡迎、由教會發起的減重計畫,另一個則是致力於幫助同性戀者成為異性戀。戈伯發現,雖然非福音派信徒對改變性向的計畫有諸多爭議,但人們不論是何種信仰,都相當認同減重計畫。即使「我們確信上帝愛胖的人,但這份愛似乎帶著對健康的警告」。1當《享瘦自由》的作者妮娃•可尤(Neva Coyle)復胖時,她遭到之前的支持者強烈的批評,但她還是有辦法視自己「被重量級的愛包圍」(Loved on a Grander Scale) ──這是她的另一本書,但相較於那些宣稱減重與聖潔互相幫補的書,這本書賣得糟透了。當提到胖這回事時,似乎很少人能夠抱持坦然與肯定的態度,因此,對於改變性向的可能性,人們為此吵得沸沸揚揚,但對於但改變體型的可能性,即使有大量證據指出減重是難以達成的目標,效果也不持久,人們卻普遍不加思索地認同。2儘管如此,改善體態的盼望讓許多人在掙扎中無法自拔,彷彿身體是座城市,食物則是城門外的敵人,若不是每天非得對敵人多少有些讓步,你的身體將成為聖城。
相較於地球上的其他地區,北美洲人一般花在食物上的錢占收入的比例較小,因為現今的工業化農業能夠產出數量龐大且相當便宜的作物。就許多層面來看,這都是一個奇蹟,如果我們綜觀人類的飲食歷史,會發現即使是司空見慣的餐點,都是飲食上的奇蹟。然而像夾了生菜、蕃茄的起司漢堡和薯條,只要不到十美元這種平凡的奇蹟,卻造成了其他問題:耗竭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化學物質才能產出作物,外泄的化學物質造成許多「死亡地帶」,重度依賴石化燃料,虐待牲畜,剝削勞工。除此之外,那些剩餘的廉價食物──它們總得要賣出去,被賣到某些人手裡,而且想必會被吃掉──已經造就了第一個預期壽命比他們父母還短的世代,這就是大量吃進劣質食物的後果。
今日美國人在瘦身產品與計畫上所花的錢,和聯邦政府每年在「補充營養協助方案」(SNAP,也就是食物卷)所花的錢一樣多。在這世界上,因為吃太多食物而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的人,和吃太少食物而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的人幾乎一樣多;因肥胖導致疾病的人數,和因營養不良而生病的人數一樣多。許多學區正苦於無法給每個學童每天多二十五分錢的預算,以提供更好的營養午餐,然而就在同一週,司法院公布了他們的財務報告,顯示他們在某個活動中光是花在杯子蛋糕上的錢,就比一個四口之家六個月的食物卷補助還多。
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宣戰」,然而同時間網路快訊卻對許多年輕、甚至四歲的孩子被診斷出厭食症一片譁然。不只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小女兒不敢吃生日蛋糕,因為政府的公共服務告示已經使人們把健康飲食當成惟一可接受的選項。明星藝人們發誓要戒掉導致發胖的麥麩(等於是大部分的穀類),然而這一袋又一袋的過剩穀類卻是讓上百萬索馬利亞人免於餓死的救星。成千上萬的北美洲人,對於任何不是當地出產或有機的食物嗤之以鼻,然而卻有超過成千上萬的人樂於接受慈善機構給他們的任何食物,或者拮据地購買瑕疵品或即期品。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對於自己吃的食物並沒有太多想法,因為他們太忙、太老、太年輕、或者有其他理由。
我們似乎逐漸意識到,我們吃什麼、如何吃、和誰一起吃,影響的不只是我們的健康、體重、和腰圍。網路文章和新聞不斷告訴我們,我們所吃的糖、巧克力,甚至生菜,有時候來自被奴役的勞工,他們有可能是實質上被奴役或只拿到不公平的微薄薪水──這和關心哪些食物是「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是相當不一樣的議題。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有揭祕影片或報告指出畜牧業的一些惡行,然而同時間,極度自我中心的飲食習慣卻依然在急速發展。我曾讀過在紐約市有個菁英「教練」,她發明了一套相當受歡迎的減重方法,當中包含了一份詳盡的自我量表,旨在發掘哪些食物對每個人的身體「有效」或「無效」。她的客戶們必須紀錄他們所吃的每一樣東西,以及這些食物讓他們有什麼感覺。3我實在不敢想像若她的追隨者要籌備一場晚宴,那會是什麼景況。
然而也因著這些瘋狂的現象,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談論一股風潮,一場革命即將展開。就如同許多革命一樣,其正是從一群平凡的人開始的。這群人喜愛好食物,並關心地球的健康──以及地球上人們與動物的健康──他們重新發掘吃東西的樂趣,所享受的食物其生產過程是環保的,當中也包含了那些因為懷念而被傳承下來的食物──他們幫助其他人也能享受食物。他們在一些傳統工作中重拾樂趣,例如種植蔬菜或自製醃漬物。一些知名的廚師例如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和艾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透過他們的名氣來幫助學齡兒童學習食物、園藝、以及烹飪。4一些作家如麥可•波倫(Micheal Pollan)、馬克•比特曼(Mark Bittman),以及芭芭拉•金索夫(Babara Kingsolver)也分別提出具說服力的個人意見,企圖找到更好的方法來進食,能夠療癒人們與地球,在突顯進食樂趣的同時,也真正保持健康。5
就許多重要的層面來說,這並不是新的運動。打從環保運動崛起之初,人們一直在討論如何在工業化方式生產食物的狀態下顧及生態。一個人的消費可能正影響著世界另一端的其他人,這種觀念更是存在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海報鼓勵主婦們「把獨裁者裝罐」(Can the Kaiser)──透過自種蔬果與製作醃漬物來對戰爭貢獻一己之力,以釋出更多的資源讓美國能夠加強武力。在二次大戰期間,雖然勝利菜園與適度配給制多少只具象徵意義,並且旨在打造國家的團結,但也是出於類似的概念。在一九七○年代,法蘭西斯‧摩爾‧拉佩(Francis Moore Lappe)的《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和門諾會中央委員會(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的《事半功倍料理書》(More with Less Cookbook)明確指出北美洲人過度消費食物,但世界上其他地方卻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它們的食譜和建議試圖帶來哲學上(《事半功倍料理書》則是神學上)與實際做法上的改變。6
身為移民大國,以及英國以前在「新世界」的殖民地,美國並沒有一致的飲食文化。我們的烹飪風格是從各塊大陸、這土地上的原住民,以及從其他地方來的人們彼此互通有無所發展出來的;這反映出我們國家美妙的多元豐富文化,但同時也造就了我們的弱點與偏見。我們可能享受巴基斯坦食物當午餐,晚上大啖哥倫比亞美食;吃了太多的牛排,卻對動物內臟嗤之以鼻;不准孩子吃他們生日派對上的杯子蛋糕,但給他們的早餐穀片卻包含了以他們體重算來一天所需四分之一的糖。加工食品在許多家庭的餐桌上出現──它們常充滿了糖、鹽,以及人工製造出來的玉米──不僅在我們的血液指數上留下痕跡,也在其他世界國家人們的生活中留下惡名。「美國食物」(在其他人眼中)是對你有害的食物,而你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吃到。在一些連乾淨的水都沒有的地方,卻有可口可樂。甚至連一些飲食文化為人稱道的國家,例如義大利與法國,都能看出速食在當地人民的身體與珍視的公共空間所造成的影響。似乎每隔幾年,美國就會出現新的飲食指南,鼓勵人們多效法法國、義大利或其他民族,或許正是因為對美國食物所產生的影響感到焦慮吧?7
我在教會中長大,十足的牧師女兒!在襁褓中就是個基督徒,而且是那種為了耶穌和那些最卑微的人,整個夏天努力工作存錢的那種女孩。(好吧,老實說,是其實為了膚淺的虛榮心──也不是為了卑微的人,而是那些可愛的青少年──是這些理由讓我願意去努力存錢。)我也對聖經深信不移。不知為何,我覺得聖經應該能緩和、或至少幫助我處理我對食物和自己身體的焦慮感。就某種程度來說,我之所以在大學主修聖經研究,也是想要修復我內在已被破壞的那份對食物和自我身體的尊重。雖然我一輩子都在讀聖經,但對我而言它仍是一本奇特的書,裡面充滿了奇怪的宣言和禁令:不可將兩種衣料參雜在一起做衣服?主啊!求祢敲碎我敵人的牙齒?殺光所有的迦南人?
聖經似乎對食物相當著迷,而且基於我對聖經矛盾的情感,即使像下列這種撫慰人心又熱情好客的經文,都讓我充滿疑惑:
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
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
你們都來,買了吃;
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
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
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
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
得享肥甘,心中喜樂。(賽五十五1~2)
上帝似乎喜歡食物,而且若真要說的話,祂甚至覺得有點胖是件好事。人們稱耶穌為貪食好酒之人,這名聲絕對不會是因為耶穌遵行素食者的《哈利路亞膳食法》(Hallelujah Diet)而得來的,這本書不准我們喝酒,甚至,噢!可憐可憐我們吧!連咖啡都不行。難道因為我想要的比基本生存所需更多,我就是個「貪嘴」的傢伙嗎?如果我吃東西是為了樂趣,至少根據奧古斯丁、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以及其他早期教會智者的說法,我這樣難道不是罪嗎?而且歷史上與文學著作裡那些「聖潔」的人似乎總是瘦的,就像悲慘世界裡迪涅(Digne)主教的妹妹巴迪斯丁‧米里艾(Baptistine Myriel)一樣,她的聖潔和清瘦幾乎是合為一體的:
她年輕時期的消瘦到她半老時,轉變為一種成熟通透的神韻,而這空靈的氣質讓人覺得她是個天使。她的身軀好像是陰影構成似的,幾乎沒有足以顯示性別的實體──只是一小撮透著微光的物質……好讓她的靈魂能夠寄存在人間。8
我怎能眼看我對街的鄰居以及這世界上的人正在挨餓,自己卻為了做出有嚼勁的完美布朗尼蛋糕而在那邊吹毛求疵呢?我看我這樣子是絕對沒辦法提升(減輕?)到近乎透明的天使境界的。
但食物和飲料顯然仍是聖經的重點,從禁果到羔羊的婚宴,這兩者之間還有更多飲食相關經文。它們出現的頻率比天使、性倫理、以及天堂還高,而且並伴隨著罪、恩典、憐憫、交誼、生命、以及喜樂。同時間我也試圖釐清每個人──農夫、詩人、廚師、牧師、科學家、小說家、母親、製片人──對於食物的看法為何,食物如何融入古今中外人類的生活與想像。有時在閱讀與寫作(以及烹飪和吃東西,還有懷孕和生小孩)的過程中,我對於食物和自己身型改變的恐懼和衝突也跟著改變了,這讓我能夠騰出空間容納其他想法和顧慮,更重要的是,我也因此能夠容納其他人。經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我越來越能喜樂地享受造物主所賜的食物了。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於傳道書,一卷悲嘆人生空虛又短暫的書,一卷真實反映出(或呈現出)許多人在日光之下的人生經驗──你努力工作,但升官的卻是表現沒你出色的人;你期望公平正義,但總是遭到不公的對待;你所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覺得悲哀;不論我們多有錢、多聰明、多美麗,我們總是會老、會衰弱、會死去。結果發現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敬畏上帝,愛我們的鄰舍,以及享受人生的美好,之所以能夠享受,是因為知道人生短暫,而我們必須對上帝和彼此負責。儘管如此,作者仍告訴我們,歡歡喜喜吃我們的飯,心中快樂喝我們的酒;上帝允許我們如此。
接下來我將分享是,在學習以一個基督徒的身分來吃東西的過程中,我的發現與收穫。我將從聖經的角度來探討食物和飲食,以及它們和某些人的獨到眼光有何關聯,這些人推動並影響了當今的飲食運動,以營養學家、諮商師、農夫的身分進行工作與研究,並將種植與處理食物的方式提升到藝術的境界。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問了許多問題,例如「我應該買哪種花生醬?」、「哪種油比較健康?」、「為什麼我的二頭肌看起來不像那樣?」、「我怎麼知道當季的蔬果是哪些?而且買不買當季的有差嗎?」、「每天有兩千個孩子死於瘧疾,但我為什麼還一直在意我的脂肪?」──這些都是我曾有的疑問,但同時我也需要餵飽我的孩子並繼續過我的生活。在我朝著吃喝快樂前進的旅程中,我發現:飲食本身最棒的地方在於,它是喜樂的、慷慨的、有創意的、共享的、讓人恢復的、救贖的,而其目的永遠是讓人更多經驗上帝的美好、美麗、以及恩典,並且同時更加堅固我們彼此之間、和與受造物之間的連結。
前言 飲食的衝突
我們對食物的愛恨情仇
在參與夏令營的服事之前,我去醫生那裡做了健康檢查。我興奮得不得了,因為我終於可以每天花上十二小時,把一桶又一桶的蕃茄醬分裝進紅色塑膠瓶,製作好幾加侖的果凍,以及準確地將8盎司的牛奶分別倒入好幾百個塑膠杯裡。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愛耶穌,以及數以百計將在七月和八月分批來參加營會的窮困兒童。我在十五歲時開始發育,竹竿似的身材開始變得比較有曲線,也更有「女人味」。那也是我第一次在醫生診間的體重計上發現自己超過一百磅,我很自豪—─那聽起來像個大人的體重!然後我又繼續作夢,...
推薦序
推薦序一 飲食男女的吃喝神學
古籍《禮記.禮運篇》提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這句話反應出從古至今普世文化共存的現象,吃喝與男女關係是人人慾望之所驅;死亡貧苦是人人懼怕而遠之。
就飲食來說,它之所以讓人著迷,不單是出於人類本能的吃喝需求,也來自它具備療癒效果。包括身體滋養、心靈愉悅、關係建立、群體凝聚,都可以從飲食當中獲益。今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某些國家的特色飲食列入文化遺產之中。
但是,飲食也可以成為致命的吸引力。光是從創世記看到人類的墮落,就發現撒但不管對人類始祖,抑或在曠野中的耶穌,使用的誘餌即是「吃」。
為了吃善惡果,夫妻可以一起違背上帝的誡命,推諉責任(創三6、12~13);為了喝一碗紅豆湯,兄長可以賣掉長子名分,最後與弟弟反目成仇(創二五34,二七36、41)。原來,錯誤的「吃喝」足以撕裂關係、產生仇恨、滋生暴力,甚至導致死亡!
然而,聖經最後的一卷書啟示錄卻讓我們看到,萬物復興的歡慶之一又是與吃喝有關。我們不僅要赴羔羊的婚筵(啟十九9),並且可以享受生命樹的果子(啟二二2),啜飲明亮如水晶的生命泉(啟二一6,二二1、17)。
過去在亞當與夏娃裡,因著錯誤的「吃」為人類所帶來的失落,竟然可以藉由在基督裡「吃」祂的餅及「喝」祂的杯而經歷贖回。
由此觀之,吃喝竟關乎屬靈爭戰與恢復醫治。有些基督徒可能視飲食為「屬肉體」的日常俗務,但從聖經觀點來看,卻是一場聖事。利未記中的飲食條例,新約中耶穌的救恩比喻及聖餐的設立,莫不與飲食有關。
正因飲食如此耐人尋味,本書作者一開始先以少女時代掙扎於美食及身材之間的張力,開始了她的吃喝朝聖之旅。書中的每章探索皆能鞭闢入裡,針砭當代飲食現象,亦從聖經經文當中歸納出了合乎基督信仰的「吃喝神學」。
身為喜愛烹調,熱愛美食的基督徒,本書作者心存感恩與喜樂享受上帝所賜的吃喝。不過,置身在美國處境中的她,也深諳King Size的飲食份量,大口咬肉的快感。縱情口腹之慾的背後,隱藏著許多食物正義、勞工剝削、牲畜豢養、飲食安全的不公不義。為滿足人的口腹之慾,降低生產成本,不惜對土地、動物施加的暴力,並且讓加量不加價的低廉加工食品取代天然食物來麻醉人的味蕾,使人吃得上癮,欲罷不能。
可嘆這些問題素來乏人問津,在商業利益考量下,許多國家早已採取跟美國同樣的作法,將之視為飲食先進,社會流行的象徵,趨之若鶩的結果還製造出不少光怪陸離的現象。
不少人擺盪在暴飲暴食又厭食暴瘦;大吃大喝又減肥瘦身;身材走樣又心靈失調的混亂之中,促使作者不單關注人類吃喝健康與喜樂,也從食物公義、吃喝倫理與牧養群體等角度分享,使飲食不落入過度禁慾,或是過度縱慾的極端,而是作法平衡,攝取均衡。
如同朝向應許之地邁進的以色列民,在曠野之地依然在乎民生問題。吃什麼、喝什麼;怎麼吃、怎麼喝,都成了以色列民靈性操練的功課之一。看完了本書,即或字裡行間並不帶著高言大智的說教,也會讓人自然而然地憬悟到,原來我們在飲食上往往都不懂得「分別為聖」。
許多基督徒或許會去購買有關如何操練禁食的書,可是如何享用飲食,跟教導禁食的書一樣重要。因為保羅清楚的提到:「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原來吃喝也是成聖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屬靈操練。
敝人很榮幸為本書作推薦,相信這本書對任何看重飲食,重視身心靈健康的人會帶來很棒的提醒。每篇文章結束之前提供的餐前禱告,以及菜單都是邀請我們一起參與筵席,在禱告聖化與創意料理之中,讓我們學習更正確的吃喝在上帝面前。
劉幸枝牧師
中華福音神學院講道實習老師
推薦序一 飲食男女的吃喝神學
古籍《禮記.禮運篇》提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這句話反應出從古至今普世文化共存的現象,吃喝與男女關係是人人慾望之所驅;死亡貧苦是人人懼怕而遠之。
就飲食來說,它之所以讓人著迷,不單是出於人類本能的吃喝需求,也來自它具備療癒效果。包括身體滋養、心靈愉悅、關係建立、群體凝聚,都可以從飲食當中獲益。今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某些國家的特色飲食列入文化遺產之中。
但是,飲食也可以成為致命的吸引力。光是從創世記看到人類的墮落,就發現撒但不管對人類...
目錄
推薦序一 飲食男女的吃喝神學|劉幸枝
推薦序二 道成了肉身,食在我們之間|梁柏堅
前言|諾曼‧維爾茨巴
導言 飲食的衝突 ── 我們對食物的愛恨情仇
第一章 喜樂飲食 ── 在神的心意裡,我們與食物的關係
第二章 慷慨飲食 ── 服事有需要的人,愛我們的鄰舍
第三章 一同飲食 ── 飲食如何將我們連結在一起
第四章 修復性的飲食 ── 一起吃飯如何帶來醫治
第五章 永續性的飲食 ── 管理全地並作出明智的抉擇
第六章 創意性的飲食 ── 在料理食物中塑造文化
第七章 救贖性的飲食 ── 實際生活裡的最佳準則
延伸閱讀
小組討論指南
致謝/附註/主題索引/食譜索引/經文索引
推薦序一 飲食男女的吃喝神學|劉幸枝
推薦序二 道成了肉身,食在我們之間|梁柏堅
前言|諾曼‧維爾茨巴
導言 飲食的衝突 ── 我們對食物的愛恨情仇
第一章 喜樂飲食 ── 在神的心意裡,我們與食物的關係
第二章 慷慨飲食 ── 服事有需要的人,愛我們的鄰舍
第三章 一同飲食 ── 飲食如何將我們連結在一起
第四章 修復性的飲食 ── 一起吃飯如何帶來醫治
第五章 永續性的飲食 ── 管理全地並作出明智的抉擇
第六章 創意性的飲食 ── 在料理食物中塑造文化
第七章 救贖性的飲食 ── 實際生活裡的最佳準則
延伸閱讀
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