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追求極致的大和民族
本書是以露絲.潘乃德所著的《菊與刀》一書為基礎,加入圖文、表格解說編輯而成的,將帶領讀者對於我們的鄰居,日本,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菊」與「刀」分別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兩種心態,也是兩種不同生活狀態的寫照。菊花本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皇室家徽,刀則是日本武士階層及其武士道精神支柱的象徵。作者將這兩種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表明日本民族心靈深處的兩種迥異特質,正如作者所說:「菊花與刀,兩者構成了同一幅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美國人頗為疑惑的是:為什麼有時日本人給人的印象是講究禮儀,溫良謙和,有時卻又很野蠻;為什麼有的文獻中說日本人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像沉湎於菊花的栽培,而有的文獻中則說,日本人行為中充斥著暴力,崇尚刀劍和武士的榮譽。圍繞於此,作者分別從政治結構、社會階層劃分、消遣娛樂、人情世故,甚至是對兒童教育等日本社會的不同領域進行剖析,論理清晰,文筆流暢、優美。
【本書特色】
日本學研究的鼻祖
影響現代日本命運的經典巨著
圖解你所不知道的日本文化之美
認識追求極致的大和民族
解密日本人「尚禮卻又好鬥;喜新卻又頑固;服從卻又桀傲不遜」的矛盾性格
˙以作者的文章為主線,適當地配置圖表、照片、浮世繪等,詳細地探討天皇與武士道對日本社會、文化以及人格的影響。
˙本書自出版以來,半個世紀間,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全球熱銷逾三千萬冊!
作者簡介: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1887年生於紐約,是美國知名文化人類學家、詩人。大學時期主修英國文學。191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文化人類學,是Franz Boas的學生,1923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對羅馬尼亞、荷蘭、德國、泰國等國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對日本的研究,即《菊與刀》一書成就最大。第二戰後期,德、日敗局已定,美國極須制定戰後對德日的政策,於是1944年作者受命於美國政府,完成這份日本研究報告。戰後,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於1984年9月病逝,享年61歲。
章節試閱
研究日本的任務
日本-一個完全異於西方的東方國家,為了戰爭的需要,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潘乃德奉命從文化的角度展開對日本的全方位研究。日本人為什麼既暴力又溫良?為什麼既熱衷於西方文化又頑固保守?為什麼既服從管理又經常犯上作亂?隨著本書的展開,這些問題將一一得到解答。
了解日本人已是美國的當務之急。我們不能對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置之不理。我們正面臨一些重要問題。日本人下一步會怎麼做?我們必須進攻日本本土才能讓他們投降嗎?我們是否應該直接轟炸日本皇宮?從日軍俘虜的身上,我們能獲得什麼情報?我們應採取何種宣傳策略,才能削弱他們頑抗到底的意志?一旦戰爭結束,我們需要對日本實行長期軍事管制嗎?美軍是否要繼續在日本的山區中,與瘋狂頑抗的軍國主義分子戰鬥呢?戰爭結束前,日本會不會爆發像法國或俄國那樣的革命?如果會,誰是革命的領導者?如果不會,日本會滅亡嗎?
美國和日本正在交戰,這不利於我的工作。因此我無法深入日本國內實地調查,而對一名人類文化學者來說,這種調查卻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式。我無法前往日本,深入日本人的家庭生活,親眼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分辨影響他們行為的哪些因素是關鍵的,哪些是非關鍵的。我沒辦法親眼觀察他們作決定時的複雜心理過程。我也不能親眼觀察他們如何培養子女。雖然著名人類文化學家約翰‧思布里(John Embree)寫過一本非常有學術價值關於日本村落和日本人的《須惠村》,但我們在一九四四年遇到的問題,在這本書裡難以找到答案。
不過,我依然相信,身為一名人類文化學者還是有些研究方法和條件可以利用。我可以與一些日本人接觸,與被研究民族的人直接接觸,也是人類文化學者可以依賴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美國生活的一些日裔美籍人,很多人從小在日本長大。我可以和他們接觸,在他們同意的前提下詢問他們的生活經歷,了解他們如何對事情進行判斷,對他們的敘述妥善利用,填補我對這個民族研究中的空白。這對於想了解任何一種文化的人類文化學者來說,都必不可少。當時,還有一些從事日本研究的社會科學家利用各種圖書文獻,分析歷史事件和統計資料,甚至從日本人的廣告單、宣傳單中尋找有用資訊。我相信,他們想要知道的答案都隱藏在日本人的文化傳統和價值理念中。所以,如果我們對從小生活在這種文化中長大的人進行研究,一定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我也大量查閱書籍,並向曾經在日本生活過的西方人士請教。圖書館有大量論述日本的資料文獻;西方社會也有許多優秀觀察家曾在日本居住過,與他們談話對我幫助很大。那些前往亞馬遜河發源地,或到新幾內亞高原,深入到無文字部落中實地調查的人類文化學家,沒有我這樣的條件。原始部落民族沒有文字,無法用筆墨記錄自己的生活,展示出特有的民族文化。西方人對他們的敘述也僅限於皮毛,有時對他們的記載甚至只有寥寥數筆。他們的歷史鮮為人知。對他們進行實地調查的人類文化學家,要在一片空白的情況下體驗他們的生活方式,了解他們的文化習俗,考察他們的社會階級,探索他們的宗教信仰。而我研究日本民族時,卻可以從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得到啟示。在有關日本的文獻資料中,有許多對日本人生活細節的記錄。曾經在日本生活、居住過的歐美人士,用手中的筆詳細生動記錄了自己的經歷。
此外,大量日本人寫的傳記,也記錄了他們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日本民族和其他東方民族不一樣,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描述、自我表現欲望。在傳記裡,他們不但記錄日常生活瑣事,還抒寫渴望在全球擴張的理想。他們在自傳裡直言想法,表達願望,坦率程度令人瞠目結舌。不過,他們並不會在自傳中把渴望在全球擴張的野心都寫出來。沒有任何人和任何民族會這樣做。描述日本時,他們會不知不覺省略一些重要的細節,因為那些東西在他們眼裡太普通了。其實,美國人描寫美國時也是一樣。儘管這樣,日本人還是喜歡在自傳中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還看了很多日本人編寫、拍攝的電影,或西方人在日本編寫、拍攝與日本有關的電影,包括各種宣傳片、歷史片,還有描述東京等城市和日本農村生活的現代影片。我會和一些在日本看過同樣電影的日本人討論,他們看待情節、男女主角、反派角色時,與我的眼光是不同的。當我被一些情節弄得糊里糊塗時,他們卻明明白白。在理解劇情發展、影片編導動機方面,他們和我也不一樣。他們習慣從整部電影結構來加以理解。就像閱讀小說時,我對小說的理解和從小在日本長大的他們是不同的。我們的分歧很大。
他們有的會替日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行辯解,有的卻痛恨一切,說不清楚誰的觀念對我影響大。但是,不管他們對日本文化習俗是接受還是排斥,在對日本生活規範的描繪方面,卻是一致。
如果人類文化學家只是直接從研究對象(日本民族)蒐集資料,再對資料分析解釋,那麼他們的工作和在日本生活過的西方觀察家所做的事就沒什麼不同。假如人類文化學家只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就很難從旅日外國人士所撰寫的書中,獲得有價值的資訊。所以,人類文化學家都受過專業培訓,在課題研究方面具有特殊能力。在一個已經擁有眾多學者和觀察家的領域中,他值得多花一些精力,做出屬於自己的貢獻。
亞洲和大洋洲的文化體系不同,人類學家通常都了解它們。日本人有一些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與某些太平洋島上的原始部落相似,例如:有的與馬來諸島上的相似;有的與新幾內亞島上的相似;有的與波里尼西亞島上的相似。我們可以根據相似性,推測日本移民或許在古代社會到過這些地方,或許他們和這些島嶼上的民族接觸過,這很有趣。可是對我來說,了解其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相似性的意義,並非因為可能存在的歷史聯繫,而是我可以藉此順利的了解日本民族的特徵。因為我知道這些生活習俗和習慣如何在一個簡單的文化體系中發生作用。對亞洲暹羅人、緬甸人、中國人的文化習俗,我也多少了解一些,在亞洲悠久的歷史文明中,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可以將日本民族與它們作比較。在研究原始民族時,人類學家曾反覆證明,文化比較對於研究工作多麼重要而有價值。也許某個部落的生活習俗有百分之九十都和它周圍其他部落相同,可是,為了適應與周圍民族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我們仍然可以對它的習俗做些修改與調整。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基本生活習俗可能會受到排斥,無論被調整部分在整個體系中占多小比例,都可能令該民族在未來往一個獨特的方向發展。對人類學家來說,對那些在整體上有許多共同點的民族差異性進行研究,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
人類學家必須盡最大的力量適應文化與文化間的差異。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也必須為解決這個問題不斷調整、改善。他們憑自身經驗可以知道,不同文化體系的人遭遇某些問題,並且必須做出準確判斷時,不同部落、不同民族的判斷及處理方式截然不同。例如:在一些北極地區的鄉村或熱帶沙漠中,部落文化習俗以血緣責任和財產交換為基礎。對此,人類學家必須仔細調查,不僅調查部落中人與人的親屬關係;調查其財產交換的每個細節;搞清楚這種文化習俗在部落行為中可能導致的結果;還要了解部落中每一代人從小都是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又怎樣將這些習俗繼承下來?
人類學者對這種文化差異和制約,以及由習俗導致的後果,在我們研究日本時可以妥善利用。今天,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美國人與日本人的文化價值截然不同,而且這種不同根深蒂固。美國人甚至還這樣說:「凡是美國人要做的事,日本人一定不會做」。如果從事人類文化研究的美國學者真的相信這種說法,並簡單地認為美國人和日本人有離奇的差異,那麼絕對不可能真正了解日本民族。人類學家用自己的經驗證明,即使兩個民族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也不會妨礙研究者對某個民族的理解。與其他社會科學家相比,人類學家能夠更自然地利用這種差異性,而不會把它當成不利條件。國家制度和民族間的差異越大、越離奇,人類學家就越重視。當一名學者研究某個部落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時,該部落或民族中出現的任何東西、任何現象,都不會被忽略,也不會被視為理所當然,他對每個細節都會仔細研究,而不局限於少數特殊細節。有一些專門研究西方民族的學者,由於缺乏比較文化學方面的訓練,沒有相應的研究技術,也沒有掌握相應的研究方法,往往會忽視一種行為的整個方面。他們總是把一些民族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而對這些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瑣碎習慣,以及人們對事物公認的說法,從不做研究。可是,對一個民族的未來具有影響和決定作用的,往往正是這些瑣碎的生活習慣和人們公認的說法,它們在民族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中產生的作用,甚至遠遠超過外交官們簽訂的各種協定和條約。
人類學家必須改善對某個民族日常瑣事的研究技術。研究某個民族或部落時,人類學家碰到的日常瑣事,與自己生活中的截然不同。如果他想了解某個部落中,被人們視為邪惡的行為;或者另一個部落中被人們視為怯懦的行為;如果他想了解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某個部落的人會如何行動,或者他們對事物會有什麼感受時,這位人類學家就會發現,他必須努力觀察,並大量蒐集相關細節。在對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進行研究時,這些細節常被忽略。對人類學家們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也要懂得如何對這些資料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
研究日本民族時,這種方法值得一用。我們只有高度重視並注意某個民族在日常生活的行為瑣事,才能充分認識並理解這個民族,人類學家對它的研究和論證才有意義。也就是說,在任何最原始的部落或最先進的民族中,人類一切行為都來自於日常生活。不管其行為方式多麼古怪,價值觀念多麼奇特,任何民族的情緒感受和思考模式,都與日常生活經驗牢牢聯繫在一起。日本人的某些行為越讓我困惑,我越認為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有造成這種行為的尋常因素在影響。我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細節越深入研究,工作就越有進展。而我們每個人的學習也是根植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
人類文化學家確信:日常生活中最細微、孤立的行為,彼此也有系統性的關聯。那些成百上千單一細小的行為,如何構成龐大的整體行為模式?對於這點,我也非常重視。任何人類社會都必須為自身的生活及存在方式進行設定。如果一個社會認可對某些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會把該結論視作全世界的結論。不管遇到多大障礙,他們都會把這樣的結論融為一體。當人們接受了自己賴以為生的價值體系後,就幾乎不可能再按另一種價值理念來思考和行動,否則這會使他們的生活陷入混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力求保持統一,並建立一些共同的原理和動機。這個系統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和諧,不然整個系統就會崩潰。
任何民族的經濟行為、家庭活動、宗教禮儀、政治目的,會像齒輪一樣緊緊地咬合在一起。例如:某個領域發生比其他領域更劇烈的變化,其他領域就會感到巨大壓力,因為領域之間要達到和諧一致。在人們追逐權力,卻沒有文字的社會體系中,人們對權力的意志不僅表現在經濟活動中,也表現在對其他部落的關係與宗教活動中。後來,文字產生了,那麼教會就必然保留關於歷史的記錄;而沒有文字的部落卻不能這樣做。隨著人們對經濟和政治權力的逐漸認可,教會便在某些領域中放棄了自己的權力。所以,一些詞句雖然被保留下來,但其內涵卻發生了變化。宗教教義、經濟和政治活動超越了各自的領域,彼此聯繫起來,以至不能分開。現實就是這樣,如果能對某個領域的研究擴散到該民族的經濟、宗教、教育等各方面,就越能深入探究這個領域;就更容易在生活的任何領域提出假說,並蒐集資料,獲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就越能把任何民族在政治、經濟、道德上的要求理解為他們從社會經驗中所學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表現。所以,這本書,並不單純講述日本民族的宗教、經濟、政治或家庭,而是深入探討有關日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各種價值觀點。同時,也描述日本人在表露自我時的某些觀點。也就是說,本書主要探討的是,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的原因。
研究日本的任務
日本-一個完全異於西方的東方國家,為了戰爭的需要,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潘乃德奉命從文化的角度展開對日本的全方位研究。日本人為什麼既暴力又溫良?為什麼既熱衷於西方文化又頑固保守?為什麼既服從管理又經常犯上作亂?隨著本書的展開,這些問題將一一得到解答。
了解日本人已是美國的當務之急。我們不能對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置之不理。我們正面臨一些重要問題。日本人下一步會怎麼做?我們必須進攻日本本土才能讓他們投降嗎?我們是否應該直接轟炸日本皇宮?從日軍俘虜的身上,我們能獲得什麼情報?我們應採取何種宣傳策略...
目錄
雲月花/6
四十七死士之夜襲/8
二世物語/10
美廚娘/12
序 言/14
導 讀/16
附 錄/304
第 一 章 研究日本的任務/18
第 二 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36
第 三 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56
第 四 章 明治維新/88
第 五 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108
第 六 章 永遠償還不完的恩情/122
第 七 章 情義最難接受/138
第 八 章 對名譽的情義/148
第 九 章 日本式的人情/174
第 十 章 道德的困境/190
第十一章 自我修練/222
第十二章 對兒童的教育/246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286
雲月花/6
四十七死士之夜襲/8
二世物語/10
美廚娘/12
序 言/14
導 讀/16
附 錄/304
第 一 章 研究日本的任務/18
第 二 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36
第 三 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56
第 四 章 明治維新/88
第 五 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108
第 六 章 永遠償還不完的恩情/122
第 七 章 情義最難接受/138
第 八 章 對名譽的情義/148
第 九 章 日本式的人情/174
第 十 章 道德的困境/190
第十一章 自我修練/222
第十二章 對兒童的教育/246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