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入門必備★
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蘇立文經典之作!
歷經四十年擴充與更新,刷新實用性!
至今擔當美國大學與研究所用書重任!
最新第六版‧最終修訂版
依時間軸推進,涵蓋從遠古到現代的中國藝術發展
廣度 × 深度 × 完整度
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與各個領域
最佳工具書
作者Michael Sullivan,中文名蘇立文,在「中國藝術史」領域是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曾在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任教,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
《中國藝術史》是蘇立文傳世之作,也是「中國藝術史」經典,牛津、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的中國藝術史課程指定用書,至今仍在美國擔當大學與研究所教科書重任。此次推出的最新版本(第六版)為最終修訂版,由牛津大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阿須摩林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員馬熙樂 (Shelagh Vainker) 協助改版。
這本書的書寫方式,不是把相關主題集中講述,而是依中國歷史的時間軸,從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到現代,連續性的講述關於中國藝術一路發展的故事,剖析器物、繪畫、書法、建築等門類,在各個時期的表現形式、特點,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作者將藝術作品置於廣闊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中討論,強調藝術的主體性,倡導回歸藝術本身來理解藝術史的演變。全書以引人入勝、清晰易懂的風格寫成,一般讀者及藝術史學生都可以輕鬆理解。
新版與舊版的差異包括:一、反映新的考古發現,二、以更多篇幅關注書法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三、增加對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討論,四、更新藝術品歸屬資訊與年代標註,五、修訂參考文獻,六、視覺增強,更新地圖以及新增約一百幅彩色圖片 (全書共計四百多幅彩色圖片)。
新版增補了近年中國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例如,八○年代的舊版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描述,僅及於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如今的新版則包含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青銅時期)等重大考古發現,刷新我們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及上古史的認識。在青銅器方面,新版將青銅器由最早的形式出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到鄭州二里岡,以至安陽時期的發展到全盛時期,井然有序的羅列出青銅器發展的脈絡與遺址,印證學者羅樾(Max Loehr)最負盛名的「商代青銅器可依其裝飾風格分為五期」的理論,而且作者清晰列出這五個時期的饕餮紋飾圖形,並依考古發現,將羅樾「五期依序先後發生的風格」,修正為「也有例外」。例如安陽時期婦好墓中的器形,同時具備三、四、五期三種風格。日後當讀者進入博物館參觀青銅器時,便有能力分辨出商代器皿的早中晚期,親身領略藝術史「風格分析」的妙用。
在歷代畫家作品選件方面,新版納入近年學界討論較多的作品及研究成果。對於陶瓷、工藝與建築的介紹也都汰舊換新,包含近年的考古發現,例如汝窯的遺址,外銷貿易瓷的途徑等等,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東西藝術交流的歷史,以及相互交流所帶來的影響。
本書歷經多次改版,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放眼世界,它仍是內容最全面、讀者最多、藝術史學生最廣泛使用的中國藝術史入門書,也是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各個領域,最佳的一本工具書。
作者簡介:
作者/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
漢學家、藝術史學者、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曾在劍橋大學、史丹佛大學等多所院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及研究,獲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多所機構頒發的多項榮譽。
蘇立文於一九四○年代首次前往中國,開始接觸中國藝術,此後一直與幾代中國藝術家及諸多藝術機構來往密切。畢生專注於中國藝術的研究與講學,是最早向西方引介中國現代藝術的西方學者之一,被譽為「藝術界的馬可・波羅」。
著有《中國藝術史》(The Arts of China)、《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東西方藝術的交會》(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等多部具有專業權威性與影響力的藝術史專著。
協助改版/馬熙樂 (Shelagh Vainker)
牛津大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阿須摩林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員,協助本書改版。
譯者簡介:
馮幼衡 / 審校.改譯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中國書畫史、張大千繪畫。早年曾任張大千私人祕書、任職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並曾任教於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藝術系、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系、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著有:《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形象之外:張大千的生活與藝術》、《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1950-1983》、《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等書。
徐 堅 / 原譯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進修。曾任美國巴德學院訪問助理教授、法國高等人文和社會科學基金會愛馬仕學人、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和東南亞青銅時代考古學和藝術史、考古學史和考古學理論、新博物館學、物質文化研究和文化遺產研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傾心推薦】
馮明珠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余佩瑾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盧慧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謝佩霓 ——國立清華大學美術館館長
■這本《中國藝術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全面而簡潔,內容廣泛,敘事流暢,文筆優美。蘇立文不僅陳述事實,還幫助讀者理解各種藝術的意涵和重要性。基於這些原因,我在課堂上使用這本書已有二十五年了。
——唐.德爾班柯( Dawn Delbanco)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
■這本書是研究中國藝術的經典之作,向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介紹這個主題。
——索妮婭.李( Sonya Lee)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藝術史副教授
■博學多識,發人深省,但又清晰易懂。蘇立文的這本書,比所有其他中國藝術概論更能吸引和啟發學生。真正的經典!
——譚昌(Tan Chang) 美國賓州大學藝術史與亞洲研究助理教授
■為何《中國藝術史》是由西方學者所撰寫?難道沒有中文的同類著作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研究方法。傳統的中文作者,習慣用「文字」來處理「圖像」的歷史,總是從師承、生平、作品目錄及文字紀錄著手。而西方訓練有素的藝術史學者,建構的是「圖像」的歷史。如果不熟悉圖像的歷史,如何撰寫一部藝術史呢? 圖像的分析有其方法與技巧,這本書雖然並沒有涉及太多嚴謹的結構分析理論,但是做到了一般性的形式與風格分析,很容易為讀者所接受與理解。因此這本書仍是目前為止,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與各個領域,最佳也最值得推薦的一本工具書,具有歷久彌新的實用性。
——馮幼衡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本書審校者)
名人推薦:【專家傾心推薦】
馮明珠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余佩瑾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盧慧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謝佩霓 ——國立清華大學美術館館長
■這本《中國藝術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全面而簡潔,內容廣泛,敘事流暢,文筆優美。蘇立文不僅陳述事實,還幫助讀者理解各種藝術的意涵和重要性。基於這些原因,我在課堂上使用這本書已有二十五年了。
——唐.德爾班柯( Dawn Delbanco)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
■這本書是研究中國藝術的經典之作,向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介紹這個主題。
——索妮婭.李(...
章節試閱
【審校序】
文∕馮幼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本書審校.改譯)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的《中國藝術史》(The Arts of China)這本書對我而言,饒富紀念意義。它是我剛去美國在馬利蘭大學修習中國繪畫史時,任課老師金洪南博士所開的三本教科書之一。另外兩本分別是席克曼(Lawrence Sickman)與索伯(Alexander Soper)合著的《中國藝術與建築》(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李雪曼(Sherman Lee )寫的《遠東藝術史》(A History of Far Eastern Art)。我很快發現這三本書雖各有所長(第二本書在雕塑與建築上別有見地,尤其是南北朝的佛教藝術那一段寫得最好,但繪畫上就顯得資料太過陳舊。第三本則在繪畫與器物上有所闡發,只是旁及日本及印度,難免在專精度上顯得分散),但是多年來對我最有用也一直不離不棄的,還是蘇立文的這本《中國藝術史》。翻閱我那本一九八四年購入的版本(一九七九年出的第三版二刷),與現在我負責審校與改譯、也是如今仍在美國擔當大學教科書重任的第六版,不同的版本,顯示它在四十年間陸續擴充的結果,充分見證了此書歷久彌新的實用性。
我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中國藝術史博士學位以後,由於鑽研宋代,進入閱讀專書的階段,暫別了這本引領我入門的著作多年。直到我完成學業,進入大學授課後,我又開始需要參考這本通史性質的書,也在此時,我發現它的版本其實不斷在更新中。它的更新不但反映了學界對中國藝術的新發現與見解,也包含歷年來中國大陸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說是刷新了吾人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及上古史的認識,亦不為過。
比如說,八○年代我所擁有的舊版中,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描述僅及於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對比之下,如今的新版,不但包含了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還有三星堆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青銅時期)等重大考古發現。在青銅器方面,舊版雖有商代青銅器型的分類,也納入了羅樾(Max Loehr)最負盛名的商代青銅器可依其裝飾風格分為五期的理論,然而新版中卻將歷年來的考古發現,包括青銅器由最早的形式出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到鄭州二里岡的煥然大備,以至安陽時期的發展到全盛時期,井然有序的羅列出青銅器發展的脈絡與遺址,對應著羅樾的分期理論,方知其所言不虛。書中更清晰列出了這五個時期的饕餮紋飾圖形,並且依考古發現將羅樾由一至五依序先後發生的風格,修正為也有例外,例如安陽時期婦好墓中的器形,同時具備三、四、五期三種風格,讓有興趣的讀者他日若進入博物館參觀青銅器時,得以據此分辨出商代器皿的早中晚期,讓讀者一方面可以把羅樾的理論化為實際,一方面又可理解藝術史中,風格分析的妙用,實為大幸!
蘇立文教授在西方藝術史學者中,以研究中國二十世紀繪畫知名。他早在一九五九年就出版了《二十世紀的中國繪畫》(Chinese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他將中國近代畫家劃分為「改革派」與「傳統派」的主張一直通行了四十年,直到晚近才受到萬靑力(1945-2017)與方聞(1930-2018)師的挑戰,後兩位學者皆認為對中國近代繪畫貢獻最大的是「傳統派」畫家,而非蘇利文認為代表西化與進步的「改革派」。不過在本書的二十世紀篇章中,蘇立文對「改革派」與「傳統派」持平看待,他固然強調了西方對中國畫家的影響,但也重視中國藝術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傳統如何不斷以現代的新形式出現。舊版中現代繪畫僅及於文革前夕的《收租院》(1965年),新版卻收錄了大陸改革開放以後中港臺的作品,從徐斌的《無字天書》到朱銘的雕刻以及蔡國強的裝置藝術(2004年)。
雖然此書是本通史,而非某個時代或議題的專論,蘇立文還是透露出他的史觀。蘇立文也寫過《東方與西方藝術之相遇》(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1973),所以對此議題並不陌生,他認為中國不會產生西方那樣將個人主義發展到極致的精采作品,因為中國的藝術家既反抗,但也部分接受社會對個人的制約,「就是在那些限制之中產生了過去偉大的中國藝術,也許未來偉大的藝術還是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出現」。而對中國古代藝術,他的總結是:「社會和諧是總體的訴求。只有當和諧不復存在,也就是朝代傾覆社會劇變,或者壓迫不堪承受之時,個人主義才會發出強烈的吶喊」。我想為他的看法做個註腳,正是晚唐,蒙元和晚明這些動盪不安,社會至暗的時刻,產生了歷史上最驚世駭俗,也最深刻動人的藝術作品。
另外,在歷代畫家作品的選件上,作者也將近年來學界討論較多的作品及研究成果予以納入(相較於舊版), 而在陶瓷、工藝與建築的介紹上,作者也都汰舊換新,包含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如汝窯的遺址,以及外銷貿易瓷的途徑等,讓讀者更易理解東西藝術交流的歷史及相互交流所帶來之的影響等。
或許有讀者會問,為何要閱讀一本由西方學者所寫的中國藝術史?難道沒有中文的同類著作嗎?我的回答是,這涉及研究方法的問題,因為傳統的中文作者, 習慣用「文字」來處理「圖像」的歷史,總是從師承、生平、作品目錄及文字紀錄著手。但西方訓練有素的藝術史學者建構的是「圖像」的歷史,圖像自有其歷史,如果不熟悉圖像的歷史,如何撰寫一部藝術史呢?圖像的分析有其方法和技巧,蘇立文此書,並沒有太涉及嚴謹的結構分析理論,但做到了一般的形式及風格分析,相信很容易為讀者所接受與理解。而就廣度與完整度而言,蘇立文的這本《中國藝術史》仍是目前為止,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和各個領域最佳,也最值得推薦的一本工具書。
最後,我說明一下本書的修訂是基於原譯,但我秉著兩個原則:一、必須根據原作不能曲解,二、必須忠於專業,所以不得不做大幅度的修正。另外,我對原作舉例米友仁作品時,有不同之見解,遂以作註方式附上個人認為較合適的米友仁代表作,以及蘇立文教授認為宋代書法的主要影響為「王羲之與隸書」,與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也作註附上「王羲之、顏真卿與鍾繇」,謹供讀者參考,一併說明於上。
【審校序】
文∕馮幼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本書審校.改譯)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的《中國藝術史》(The Arts of China)這本書對我而言,饒富紀念意義。它是我剛去美國在馬利蘭大學修習中國繪畫史時,任課老師金洪南博士所開的三本教科書之一。另外兩本分別是席克曼(Lawrence Sickman)與索伯(Alexander Soper)合著的《中國藝術與建築》(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李雪曼(Sherman Lee )寫的《遠東藝術史》(A History of Far Eastern Art)。我很快...
作者序
【第六版序】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二○○五年十一月,我三度前往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觀看清代三朝展,這是一場恢宏的展覽,盡顯康雍乾三朝的藝術與工藝之美。走出伯靈頓宮時,我清晰記得,整整七十年前,我第一次參觀偉大的中國藝術展時的如癡如醉、神魂顛倒。
是不是那次邂逅使我踏上中國藝術之路?我希望是,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去劍橋大學讀的是建築,一九三九年,在家族老友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感召下,我在一個紀錄片團隊待了好幾個月。一九四○年年初,我前往中國,但不是為了學習中國藝術,而是為國際紅十字會開卡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年之後,我回到英國,和吳寶環結婚,我知道我想做什麼了。在中國,我曾經在鄭德坤的帶領下,於成都一家建築和考古博物館工作。後來我入讀倫敦考陶德藝術學院,師從普桑研究權威安東尼.布蘭特(Anthony Blunt),當時,他的蘇聯間諜身分尚未曝光。在考陶德學習六個月後,由於獎學金的關係,我轉入亞非學院。從那一刻起,我的中國藝術史家的專業之路就是順理成章了。
我的第二本書,一九六一年由倫敦的費伯出版社(Faber and Faber)出版,書名是《中國藝術簡介》(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t), 再版時更名為《中國藝術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後來加州大學出版社於一九六七年接手出版時,書名就變成了《中國藝術史》(The Arts of China)。加州大學版的「第一版」實際上是第三版,而第五版(就是我現在修訂的基礎)實際上是第七版。回顧這本書經歷的四十餘年歷史,我們發現,不僅我個人,整個領域都發生巨大變化。第一版是為英國讀者寫作的。英國的中國藝術一度被東方陶瓷學會壟斷,收藏家赫赫有名,僅僅列舉一二,就有:喬治.尤摩弗帕勒斯(Eumorfopoulos)、大維德(David)、瑪律科姆(Malcolm)、巴羅(Barlow)、塞奇威克夫人(Mrs. Sedgwick)、艾爾弗雷德.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 和賽利格曼夫人(Mrs. Seligman)。除了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外,其他人從不涉足圖像藝術領域,而大維德收藏的中國繪畫也寥寥無幾。除了一九三五年在伯靈頓宮展覽的故宮書畫傑作和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軸外,英國公眾幾乎從未見過中國繪畫。如果偉大的藝評家羅傑.弗萊(Roger Fry)更為長壽的話,情形可能會大有改觀,因為他有心對中國藝術深入探索,他未完成的一九三六年劍橋斯萊德講座(Slade Lectures),主要就是在談中國藝術。
當《中國藝術史》在美國成為教科書時,就不能再強調陶瓷了。讀者會發現,這些年來,天平愈來愈向繪畫傾斜,而迄今仍遭冷遇的書法,將在這個最新版中佔有更大篇幅。不僅本書重心發生變化,包括基調我也希望有所改變。半個世紀前,東方藝術的英文寫作,深受長期擔任大英博物館印繪部主任的詩人賓雍(Laurence Binyon)的影響。我並不認為我寫得像賓雍,但是他的風格令我受益良多,尤其影響了宋代繪畫章節。
還有些其他因素使得本書看似較為傳統。它很少涉及藝術生產的社會經濟面向,而這是當今諸多西方學者的關注焦點—但在我看來,過猶不及。我相信,新史學所關注的面向是有意義的,甚至是藝術史家的必備素質,但是,這不是「根本」。「根本」仍然是藝術作品本身。那些熟知藝術生成的環境、媒材的人,往往不能分辨畫作優劣,或者認為這無關緊要。和其他人一樣,我在判斷歸屬上也會犯錯—最著名的就是未能分辨出大英博物館的張大千仿巨然畫跡。但是我仍然認為,藝術作品的品質,遠比圍繞它的外在因素更為重要。
由於《中國藝術史》多次再版,我一直糾結於是否採用常見的內容分類,而非按照連續的朝代來寫。近年在中國出土的許多新發現,使我們非常清晰認識到,將青銅時代早期階段命名為「商朝」毫無意義,在新版之中,我遵從杜樸(Robert L. Thorp)和文以誠(Richard Ellis Vinograd)的做法來安排早期章節。至於中國藝術史的其他內容,以朝代分期是否也過時了?我是否應該採納主題取向?每每嘗試沿著這個思路深入下去,我都會幡然悔悟,回歸王朝進程。原因是,具有強烈歷史感的中國人就是按照時而宏偉、時而雜亂的王朝韻律認識過去的,我認為初次接觸中國藝術史的人,最好能感受中國歷史的節奏。我希望我的讀者不僅僅將中國藝術史看成主題相互關聯的總匯,而且將其視為一個連續的故事。當然,如何盡可能把社會經濟和主題材料編織到歷史之中,又不至於打斷敘事線索,是一大挑戰。我是否成功,只能留待讀者評判了。
此外,關注現代藝術和藝術家,也會遭遇一些問題。我研究過一位畫家,但並不認為他非常重要;我難以忍受另一位畫家,但認為他不可迴避。怎樣才能按照公認的標準,評判那些橫空出世的風格和形式呢?如果僅僅說「存在即是合理」,這理由並不充分。很多當下創作的作品得到畫廊和媒體的吹捧,藝術家汲汲於名利,但是在美學意義上毫無價值。毋庸諱言,這是主觀判斷,但最終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出價值判斷,否則我們的工作就毫無意義。當時尚之風裹脅了當代中國藝術時,我放棄隨之起舞的努力,唯有繼續關注我認為美學意義上令人心曠神怡的東西,如此方為藝術本質的核心,也是我們追求美的初心啊!
【第六版序】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二○○五年十一月,我三度前往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觀看清代三朝展,這是一場恢宏的展覽,盡顯康雍乾三朝的藝術與工藝之美。走出伯靈頓宮時,我清晰記得,整整七十年前,我第一次參觀偉大的中國藝術展時的如癡如醉、神魂顛倒。
是不是那次邂逅使我踏上中國藝術之路?我希望是,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去劍橋大學讀的是建築,一九三九年,在家族老友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感召下,我在一個紀錄片團隊待了好幾個月。一九四○年年初,我前往中國,但不是為了學習中國藝術,而是為國際紅十...
目錄
第六版序 / 蘇立文
審校序 / 馮幼衡
第一章 歷史文明的曙光
舊石器時代的/新石器時代/玉器/書寫
第二章 青銅時代早期:商與西周
商代藝術/西周藝術
第三章 東周藝術
青銅藝術風格的演化/陶器/楚國藝術/圖像藝術/銅鏡/玉器
第四章 秦漢藝術
建築/雕塑與裝飾藝術/繪畫/書法/漆器與相關藝術/青銅器/銅鏡/玉器/織物/日用與墓葬陶器
第五章 三國與魏晉南北朝藝術
道教/美學的誕生/書法/山水畫的誕生/佛教/佛教藝術進入中國/佛教雕刻藝術/佛教繪畫/敦煌壁畫/墓葬石刻/陶器
第六章 隋唐藝術
建築/佛教雕刻藝術/佛教繪畫/吳道子/法隆寺金堂/敦煌繪畫/宮廷繪畫/山水畫/書法/裝飾藝術/陶瓷
第七章 五代與兩宋藝術
建築/雕刻/五代的禪畫/五代晚期與北宋的宮廷畫/鑒賞/書法/山水畫/文人畫/徽宗與畫院/花鳥畫/李唐/馬遠與夏珪/兩宋的禪畫/龍/陶瓷
第八章 元代藝術
建築/蒙古統治下的藝術/書法/趙孟頫/元畫四大家/墨竹/瓷器
第九章 明代藝術
彩色印刷/明代宮廷與職業繪畫/文人畫/女性畫家 /肖像畫/雕刻/織品/漆器 /景泰藍/瓷器
第十章 清代藝術
建築/宮廷藝術受到歐洲影響/文人畫/瓷器/裝飾藝術:玉器、漆器、玻璃器
第十一章 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
建築/繪畫/現代運動/雕塑/裝飾藝術與瓷器/一九六〇年後的現代藝術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第六版序 / 蘇立文
審校序 / 馮幼衡
第一章 歷史文明的曙光
舊石器時代的/新石器時代/玉器/書寫
第二章 青銅時代早期:商與西周
商代藝術/西周藝術
第三章 東周藝術
青銅藝術風格的演化/陶器/楚國藝術/圖像藝術/銅鏡/玉器
第四章 秦漢藝術
建築/雕塑與裝飾藝術/繪畫/書法/漆器與相關藝術/青銅器/銅鏡/玉器/織物/日用與墓葬陶器
第五章 三國與魏晉南北朝藝術
道教/美學的誕生/書法/山水畫的誕生/佛教/佛教藝術進入中國/佛教雕刻藝術/佛教繪畫/敦煌壁畫/墓葬石刻/陶器
第六章 隋唐藝術
建築/佛教雕刻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