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班族都有心學會計,不過因此受挫的人似乎比較多。
「我一直從事業務工作,主管告訴我業務也要看得懂數字,我便去買了會計的書,但是始終無法讀完整本,感覺很挫折。」
「我告訴自己玩技術的人也要有會計知識,不過讀了之後還是覺得跟自己的工作無關。」
「我曾經在公司舉辦的研習課程中學過會計,不過只記得除法的計算,還是對工作沒有幫助。」
講經營、策略的書因為沒有會計書裡的複雜算式,大多都可以從頭到尾讀完。只是:「架構是懂了,但是怎麼讓業績更好呢?」「不知道改變策略對公司的獲利有何影響」不少人還是一知半解。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那是因為會計與經營被分別寫在不同的書裡,大家都拆開來學習,不懂兩者之間的關係所致。但是工作上真正需要的是將兩者融會貫通的能力。
會計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企業一整年的活動的成績。企業做了什麼事情後鏡子裡會出現怎樣的影像,或者能否從鏡子裡的影像推測是因為施行了怎樣的策略,這才是經營所需要的數字敏銳度。
本書希望在兩者之間架起串聯的橋樑,不用空談的數字、策略,用的全是網路上也找得到的企業實際數字與案例。佳能、NTT Docomo、伊勢丹、阪急控股公司、吉野家、富士照相軟片、山田電機等,報紙、雜紙上經常看到的知名公司都將在本書登場。
雖然我們舉實際企業的數字,但是書裡找不到會計書中經常看到的「貸方」「借方」等字眼。我們也不彙整經理人認為重要的會計原則加以解釋,完全聚焦在與企業的「賺錢結構」有關的重要題目上。
本書要讓讀者從經營的角度重新看待每天經辦的工作,理解自己的工作對企業的數字會有的影響。再好的產品概念、再美妙的利基策略、再先進的技術,唯有化成數字顯出成效,企業才能不斷成長。
本書「結合會計與經營」的嘗試是否成功,全由讀者判斷。請大家在做出判斷前,一定要讀完本書。
另外,本書是否是一本可以從頭到尾讀完的書,也仰賴讀者們的努力。
前言
本書的特色已在序中提及,這裡要介紹本書所設定的讀者、討論的主題、各章的組成等。
設定的讀者
我們希望以下人士能夠閱讀本書:
.感覺有必要懂會計的業務、開發人員。
.希望從經營的角度來看經辦業務與公司數字的關係的人。
.希望對管理上的數字更敏銳的人。
.對「何謂賺錢策略」有興趣的人。
.希望從策略與財務報表來理解兩者關係的人。
慎重起見,這裡也列出以下可能無法對本書的效果抱持期待的人:
.打算參加簿記檢定考試的人。
.剛分發到會計部門的新人。
.會計學權威。
本書的組成
.讀者可以從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為了吸引讀者閱讀所有的章節,我們在各章穿插介紹有趣的案例與事件。
.在此概略介紹各章內容。我們討論以下主題,各主題都融合經營與會計。
.第1章「區隔市場、走高級路線就能賺錢?」
經營教科書上都說,區隔市場就能賣得比別家公司貴,應該能夠賺錢……
.第2章「在價格混亂的業界,賺錢公司的祕密是?」
在價格混亂的電子業界,為什麼佳能這些公司能夠賺錢?
.第3章「集點卡正流行,企業占到便宜了嗎?」
發行集點卡,有企業成功聚集客戶,會不會也有企業反而賠錢?
.第4章「當本業成熟、消失時,企業的未來是?」
當吉野家沒有了牛肉蓋飯,富士照相軟片的軟片滯銷時,企業該如何自處?
.第五章「為什麼虧損的公司可以併購賺錢的公司?」
大公司併吞小公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創投公司以及虧損的公司為什麼能夠買下大企業呢?
.第六章「賺錢之後應該持有哪些資產?」
有人說現金最安全,泡沫經濟時期大家推崇股票與土地,但是股東們卻不這麼認為?
我們挑選出這幾年的重要經營議題,比較「大家以為的常識」與「經數字佐證的事實」,寫成易懂易讀的內容。書裡舉的都是發生在真實企業的案例,我們同時也使用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加以說明。
各章的組成
六個章節的內容組成如下:
1 提問(每章的開頭)──用一個簡單問句點出該章的主題
2 從策略的觀點──解說標題的基本思維
3 從會計的觀點──解說企業的策略如何反映在財務數字上
4 給有興趣精讀數字的讀者──從會計的角度介紹與本書標題有關的深層概念與案例
也因為本書的目的,我們刻意不使用「策略的觀點」「會計的觀點」這類標題。
閱讀本書所需要的物品
不需要電子計算機與圖表計算軟體,也不需要在身旁擺本會計辭典,只要有一、兩個小時(有時可能需要五、六個小時)便已經足夠。在閱讀的同時回想報紙等媒體曾經如何報導那些案例,對內容的理解會更有幫助。
撰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源起於在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經營策略論的山田,與在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教授會計管理論的山根共同的危機意識。
他們都認為「策略的成果最終將表現在數字上」,就是這麼簡單。對企業而言,如果無法從數字看到具體轉變,即使產品再具話題性、技術再先進都沒有意義。因為如果無法提高數字、無法賺錢,企業連生存都有問題。
但是序文裡也提到,我們一直把經營與會計當成各自獨立的學問加以學習。我們的大學、商學院也助長這種游離現象。商學院的每個科目都由不同的老師負責,學校將它們分成會計管理、行銷、生產策略、經營策略等科目,很多老師只鑽研其中一科,懂得解釋該科的重要性,卻不提與其他科目的關連(當然也有例外)。
在那種環境下學習的學生自然習慣將經營問題的思考予以切割,所以行銷是行銷,會計是會計。
企業舉辦的研習也是,在會計、財務課上,學習用電子計算機與Excel做財務分析,但是上經營策略的課時,卻只看策略的好壞,而不管代表經營成果的數字。發現兩者不同調的企業會在會計與策略的課上分析相同案例,盡可能著眼於企業整體,但也只是分析的對象企業一致罷了,還是不管策略可能帶動的財務數字改變。
本書跟上班族學英文會話不會從文法開始,而是直接與補習班的外籍老師對話的方式很像。我們不從會計原則、財務分析的手法切入,希望帶領大家從數字了解我們身邊的企業的經營情形。希望讀者能夠因為本書知道策略的結果如何表現在財務報表上,或者可以從財務報表的數字看出企業所採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