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說明:【第一部分 邁出第一步】
chapter1 單元測試基礎
1.1 第一步
1.2 定義單元測試(一步一步來)
1.3 進入點和退出點
1.4 退出點類型
1.5 不同的退出點,不同的技術
1.6 從零開始編寫測試
1.7 優良單元測試的特點
1.8 整合測試
1.9 我們的最終定義
1.10 測試驅動開發
chapter2 第一個單元測試
2.1 介紹Jest
2.2 程式庫、斷言、執行器和報告器
2.3 單元測試框架提供的功能
2.4 介紹PasswordVerifier專案
2.5 verifyPassword的第一個Jest測試
2.6 嘗試使用beforeEach()方法
2.7 嘗試工廠方法
2.8 圓滿test()
2.9 重構成參數化的測試程式
2.10 檢查預期會被丟出來的錯誤
2.11 設定測試分類
【第二部分 核心技術】
chapter3 使用stub來切斷依賴關係
3.1 依賴項目的類型
3.2 使用stub的理由
3.3 被廣泛接受的stubbing設計方法
3.4 泛函注入技術
3.5 模組化注入技術
3.6 使用具備建構函式的物件
3.7 物件導向注入技術
chapter4 使用mock物件來進行互動測試
4.1 互動測試、mock和stub
4.2 依賴logger
4.3 標準風格:參數重構
4.4 區分mock和stub的重要性
4.5 模組化風格的mock
4.6 泛函風格的mock
4.7 物件導向風格的mock
4.8 處理複雜的介面
4.9 部分mock
chapter5 分隔框架
5.1 定義分隔框架
5.2 動態偽造模組
5.3 泛函動態mock和stub
5.4 物件導向的動態mock和stub
5.5 動態地stubbing行為
5.6 分隔框架的優勢和陷阱
chapter6 非同步程式的單元測試
6.1 處理非同步資料抓取
6.2 讓程式更適合進行單元測試
6.3 處理定時器
6.4 處理常見事件
6.5 引入DOM測試庫
【第三部分測試程式碼】
chapter7 可信的測試
7.1 如何知道你信任一個測試
7.2 測試為何會失敗
7.3 避免在單元測試中加入邏輯
7.4 在通過的測試中,聞到虛假的信任感
7.5 處理不穩定的測試
chapter8 易維護性
8.1 因測試失敗而被迫進行的更改
8.2 讓維護工作更輕鬆的重構
8.3 避免過度規範
【第四部分設計和流程】
chapter9 易讀性
9.1 單元測試的命名
9.2 魔法值和變數命名
9.3 將斷言與操作分開
9.4 設置和卸除
chapter10 制定測試策略
10.1 常見的測試類型和階層
10.2 測試階層的反模式
10.3 測試配方策略
10.4 管理交付管道
chapter11 制定測試策略
11.1 成為改革代理人的步驟
11.2 成功之道
11.3 失敗之道
11.4 影響因素
11.5 棘手問題和答案
chapter12 與遺留碼共舞
12.1 從哪裡開始加入測試?
12.2 決定一個選擇策略
12.3 在重構之前編寫整合測試
附錄 對函式和模組進行monkey-patch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