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行」的新時代
十九世紀末,交通運輸的發展令人相當興奮。當時鐵軌幾乎在五大洲出現;汽輪大大縮短遠距離的旅途時間;一八六○年代中葉,第一輛使用腳踏板的自行車出現了;從一八九○年代起,電車的發展徹底改變了都市人的移動力。
一八八四年,美國人湯馬士?史蒂芬(Thomas Stephens),騎著鐵馬,展開了人類史上第一場環遊世界的單車之旅。到了二十世紀初,自行車騎士們已經騎著單車繞了地球好幾周。他們橫越北美、歐洲、澳洲;從非洲的維多力亞湖騎到印度洋。
從巴黎開車到北京
二十世紀初,人類也因為另一個不太重要的發明而感到興奮:「汽車」。不過,當時汽車相當昂貴,只有少數極富裕的人才買得起。大家都知道,汽車常常拋錨,讓富有的駕駛及乘客落難鄉下。
可以想像,一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法國《晨報》(Le Matin)刊登的這幾句話,是多麼的大膽:「我們想請問法國國內及國外的汽車製造商:有誰願意,在今年夏天從巴黎開車到北京?」
後來為了避開雨季,路線改成北京到巴黎。一九○七年六月十日,十一個人,五輛車,從北京的法國大使館前出發,展開了人類史上知名的汽車競賽。
靠著人力和獸力,汽車好不容易翻過北京以北的山區。他們在炙熱的仲夏穿越戈壁沙漠。此時,幾位參加者的汽油已經用盡,無法取得水源,幾乎因口渴而死。幸好行經的駱駝商隊提供水源,救活了他們;至於有些車輛,則需要靠馬匹運送汽油才跑得動。
一出戈壁沙漠,他們就不斷與泥沼和西伯利亞的夏雨奮戰。有一次,其中噸位最大的車輛在過橋時,橋突然斷了,相當驚險。直到參加者獲得許可,行駛在剛修建好的西伯利亞鐵道上,一切才順利起來。
最後,有四輛車抵達歐洲,獲得英雄式的歡迎。第一輛抵達巴黎的,是由義大利貝佳斯王子(Prince Scorpione Borghese)組成的車隊(另外兩位成員包括Luigi Barzini和Ettore Buizzardi。隨後Luigi Barzini出版了記錄這次旅程的《北京到巴黎》〔Peking to Paris〕一書)。他們因為計畫周詳,比其他隊伍快了兩個禮拜。他們向世人證明,只要有決心,汽車也能帶著人類到處走,包括那些過去在人類心中只有利用其他方式才到得了的地方。
不使用機動車輛,從北京到巴黎
二○○四年四月九日,Ting和我第一次讀到有關北京到巴黎汽車競賽的報導。此時,我們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則因過度使用汽車,正自食惡果。城市接受重重挑戰:如何提高空氣品質、減少交通事故、讓交通順暢;如何面對氣候變遷、如何擺脫仰賴石油的經濟;如何推廣健康、積極生活方式。
新的想法開始散播:像是公車捷運系統(bus-rapid-transit)、徵收塞車稅、汽車共用(car-sharing)、無車城市、減少用車的都市設計(car-lite urbane planning)等等。人們也重新發現舊有的好方法:像是輕軌電車和騎自行車。看來,在北京到巴黎汽車競賽的一百年後,另一個交通運輸的新時代就要來臨了。
因此,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有誰願意,在二○○七年夏季,不使用機動車輛,從北京到巴黎?」
很高興,結果好極了。有些年輕的參加者為了能夠出發,盡了一切努力,募集經費。他們很勇敢,也很下功夫。總共有十六位參加者按照規則接受挑戰,也就是全程只使用自行車、鐵路或公共運輸工具。
最後,有十一位參加者抵達巴黎。離開北京四個月後,Ting和我很榮幸地與頭頭、肥獺、漢龍、嘉友在巴黎再度碰頭。一個禮拜後,夙君也抵達巴黎,在一百三十天內,她總共騎乘了一萬兩千七百三十八公里,大半時刻都是獨自一個人。
宏淋與佐翰的努力也是令人欽佩的,只不過在俄羅斯發生了些許不幸。嘉友在俄羅斯也發生狀況,出車禍受傷了。其他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在路上發生車禍。好在經歷嚴峻的考驗,很快都康復了。
除了同時間、同地點出發,並且秉持著相同的信念外,我們的路線都不一樣,經驗也大不相同。你可以在這本書中慢慢發掘、細細品嘗。希望這些故事將鼓舞新的一代,選擇享受更健康、較不仰賴機動車輛的生活方式。
Dr. Olly Powell